「小米加步槍」,是對紅軍和抗戰時期我軍部隊的形象描述。不過到了解放戰爭時期,落後的裝備及後勤情況已經有了明顯改善,儘管華北、西北等區域的我軍部隊仍舊比較困難,但其他地區一些部隊武器水平達卻到了「精良」的程度,在局部區域裝備完全不遜色於對手國民黨軍。解放戰爭中我軍武器裝備最好,最「昂貴」的王牌部隊是哪2支呢?巔峰時期兩支部隊共擁有各型火炮超過1萬門,我們來了解一下。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自然沒有什麼費用去購買先進武器,來武裝出強大火力。兩支王牌部隊的組建方式,都有自己的特色。一支是隸屬華東野戰軍(三野)的「特種兵縱隊」。當年的特種兵並非如今的概念,解放戰爭時火炮、坦克是寶貝,只要有別於一般步兵的專業性兵種,大致都可以算作「特種兵」。而華東野戰軍在1947年,專門組建了自己的特種兵縱隊,後來發展成非常強大的火力輸出力量。上世紀四十年代,火炮為王,尤其是中國內戰雙方武器水平都不發達,火炮多是重要的資本。特縱的建立頗具戲劇性,最初依靠的是47年初的魯南戰役巨大繳獲。單靠一次成功戰役繳獲,就能建立起一個強大兵種,可以說這是華野的獨創。
47年魯南戰役華野繳獲了國民黨軍近50門七五毫米以上的大口徑火炮。小炮則達到200餘門,此外還有20多輛坦克及超過四百門汽車,炮兵及彈藥無數。這相當於直接把敵人的快速縱隊(相當於特種兵)搬了家,組建起自己的炮兵及裝甲部隊。對於這樣大規模的繳獲,把武器和炮兵分散編入各縱隊已經不合適,乾脆趁機建立起野戰軍直屬的火力支援部隊,即「特種兵縱隊」。49年初期華野特縱超過2萬人,各型火炮3500門以上。特縱在淮海戰役攻堅(雙堆集、陳官莊),渡江戰役火力支援(甚至曾炮轟過長江中的紫石英號等四艘英艦)中發揮巨大作用,論價值的話,僅次於東北野戰軍的炮兵縱隊。
而東野(四野)的「炮縱」,則是公認的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第一火力輸出單位。跟華野建立炮兵的方式不同,東野炮縱的武器來源更廣闊,也更穩定。45年我軍深入東北後,就廣泛搜羅和接收日本佔領滿洲時期的重炮及兵工廠、彈藥庫,蘇聯紅軍在46年之後也提供了便利,東野的重型武器多為日械。由於東北國民黨軍105和155毫米美式榴彈炮較多,幾年來的作戰繳獲也大大補充了東野炮縱實力。在48年遼瀋戰役總攻錦州時,炮兵縱隊祭出了「千炮齊轟」的法寶,是我軍首次在攻堅戰中使用上千門炮的戰例,威懾敵膽,大大加速了戰役進程;而華北天津一戰,炮縱更是創紀錄地一次性投入1700多門火炮,配合步兵僅用一天時間就攻下堅固的天津城,堪稱一個奇蹟。巔峰時期的東野炮縱,火炮數量超過9000門,擁兵5萬餘人,是當時國內最強大的火力輸出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