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我軍最「接地氣」的一個單位是啥?後來為何消失不見?

2020-12-15 騰訊網

解放戰爭中,要說我軍部隊中最「接地氣」的一個軍事單位,就是縱隊這個編制了。名稱低調樸實,不了解的朋友還以為不是主力部隊的稱呼,甚至更像一種俗稱。其實縱隊下轄的兵力相當多,地位很高。解放戰爭時的縱隊應視為軍一級的編制,人員在2-5萬人之間(也有嚴重超編或不滿編的)。

這個軍事單位其實並非我軍獨創,早在二三十年代國軍內部就有過縱隊一級部隊。我軍在抗戰中的標準稱呼是18集團軍,下轄3個師。基於這種名義上的編制模式,之後再增加部隊、增加人員,還用軍一級的稱謂明顯是不合適的。畢竟我們自己當時也是國軍的一部分,而部隊的編制卻沒有正式的增加。所以內部便逐漸有了縱隊這一單位,後來正式化了,雖然沒有公開稱為軍一級,但從部隊的規模人數上看,下轄師旅團,對應的其實就是正規軍的編制。到了解放戰爭時,縱隊的稱謂更是普遍,幾乎各地區的解放軍都以縱隊作為方面軍以下、師以上級別(49年以前我軍沒有兵團建制)的正式部隊名稱。

內戰時各野戰軍縱隊大體是什麼情況呢?其戰鬥力,以6縱為界。比6縱數字小的1、2、3、4縱通常都是老部隊,一般都是主力。特別是4縱,五個4縱全是一等主力。華北比較特殊,1、6縱是新部隊,最多只能算二等或三等部隊。西野2、3縱、華野2縱、中野1、2縱雖然資格老,也是本野戰軍的二等部隊。10縱以上的部隊基本是三等、四等部隊。華野13縱除外,是二等部隊。7縱到10縱比較複雜,二等部隊稍多。西野只有7、8縱,都只能算三等部隊。中野10縱是三等部隊,7、8、9縱算二等部隊。華野9縱是和華野1縱、東野1、2縱並列的解放軍最精銳的頭等部隊。華野10縱也可算一等部隊,7、8縱算二等部隊。東野7、8、9、10縱全是二等部隊。華北也只有7、8縱,是三等四等部隊。當然,以上分類僅指縱隊的戰力。

縱隊之中比較特殊的是東野各部隊,因為縱隊對應著軍,所以也是2師或者3師編成,那麼每個縱隊理論上是2-3萬人出頭的兵力。但是東野一個縱隊4-5萬人是平常狀態,到了48年入關時更是每縱隊配4個師,所以東野裡面超6萬人的縱隊也有,當時每個師都有1萬3千人以上。其他野戰軍沒這麼闊綽,人少的還是只有2萬多人,連強大的華野都有這種情況。縱隊畢竟是一個歷史時期的部隊稱謂,在48年11月解放軍總體實力越來越強盛的情況下,軍委正式將縱隊改編為軍,這一最「接地氣」的編制,也宣告完成其歷史使命。

相關焦點

  • 三年解放戰爭,敵軍自損807萬人,我軍一個師都消滅不了,為何?
    但解放戰爭打了3年,敵軍在具備兵力和武器裝備壓倒性優勢的前提下,卻經常被我軍抓住戰機,整軍乃至整個兵團被切割,後圍而殲之,只要戰敗,必然損失數萬人,而敵軍在短短3年時間自損807萬人·······卻連我軍一個整師規模的部隊也殲滅不了,要知道南京政府的國民革命軍,在抗日戰爭時期,也是在血與火的戰場上歷練過,證明過自己的,可為何在解放戰爭時期,卻連連戰敗,一潰千裡,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解放戰爭:我軍最「昂貴」的王牌部隊是哪2支?擁有火炮過萬門!
    「小米加步槍」,是對紅軍和抗戰時期我軍部隊的形象描述。不過到了解放戰爭時期,落後的裝備及後勤情況已經有了明顯改善,儘管華北、西北等區域的我軍部隊仍舊比較困難,但其他地區一些部隊武器水平達卻到了「精良」的程度,在局部區域裝備完全不遜色於對手國民黨軍。
  • 國軍五大主力,為何在解放戰爭中慘遭失敗,蔣介石追悔莫及
    在解放戰爭中,由於遼瀋戰役的結束,敵我力量發生了根本性逆轉。我中野解放軍將黃維率領的地十八軍包圍在雙堆集一個狹長的地帶。由於黃維拒不投降,我中野部隊對其發起了總攻,一舉殲滅了國軍第十八軍,並俘虜其兵團司令黃維。這支精銳中的精銳部隊隨著銷煙永遠消失在了歷史長河。
  • 解放戰爭中,著名的「臨汾旅」後來去了哪裡?後續有什麼發展?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湧現出一大批戰功卓著、戰績卓著的英雄部隊,如1948年3月至5月,晉冀魯豫軍區第八縱隊第23旅,利用坑道爆破的方法,第一次突破敵人號稱「銅牆鐵壁」的臨汾城池,創造了我軍城市攻堅作戰的典型戰例。
  • 原創揭秘;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四大戰區,參戰兵力是多少
    解放戰爭爆發後,蔣介石先後成立了五個剿匪區,東北剿匪區(衛立煌),華北剿匪區(傅作義),華中剿匪區(白崇禧),徐州剿匪區(劉峙),西北剿匪區(胡宗南),每一個剿匪區兵力人數都達到30萬以上,有些剿匪區人數達到50萬,其實和我軍的五大野戰軍的編制差不多。
  • 解放戰爭中,被我軍俘虜的國軍職位最高的將領是誰?最後結局如何
    湯堯的被俘,使他成為了解放戰爭中被我軍俘虜的職位最高的國民黨將領。名不見經傳的湯堯的職位為何會比杜聿明、王耀武、康澤這些知名將領要高?他最後的結局如何?湯堯,1897年出生於安徽合肥。早年畢業於陸軍大學特別班第5期,在黃埔軍校中擔任上校兵器教官。
  • 解放戰爭時,國軍兵力430萬,為何還是捉襟見肘?有大半不能用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陸續落下了帷幕,雖然當時全國百姓都強烈渴望和平,但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還是發起了內戰,在謀求和平無果的情況下,我軍隨後發起了持續3年時間的解放戰爭,最終在戰場上徹底擊敗了國民黨軍,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當然在整個戰爭期間,敵我雙方的力量都是在不斷變化的。
  • 解放戰爭時,同為兵團司令:為何我軍多為上將,國軍全是中將?
    解放戰爭期間,為了作戰及部隊編成需要,敵我兩軍都設立了兵團級別軍隊建制。國民黨軍正規兵團序列最多時共有二十二個,我軍1949年下半年兵團數也達到了十九個。兵團在兩軍當中都佔有重要戰術地位,我軍兵團直屬各野戰軍管轄,而國軍兵團上一級直達各「剿總」,都是戰區以下最高級別的作戰建制。
  • 解放戰爭,沒良心炮大發神威,為何抗美援朝絕跡了?
    【現存的沒良心炮,可見這款為了便於移動,增添了輪支架和輪子,更加高級一些】但在解放戰爭中頻繁使用的沒良心炮,到了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卻突然沒了身影。按理說這種武器便宜又實用,無論從哪方面來講都是非常適合志願軍的,為何會棄之不用呢?
  •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為何說淮海戰役最為重要?
    我軍派出了華東,中原兩隻野戰軍,加上京冀魯豫軍區的部分解放軍戰士,我軍與國民黨軍進行了60多天的激戰,國民黨損失了其全部主力精銳。淮海戰役的勝利解放了長江以北廣大地區,平津戰役的勝利與其密不可分。在淮海戰役中,我軍以少勝多,取得了巨大勝利,導致了國民黨的極大挫敗,這也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最具有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
  • 解放戰爭中,我軍傷亡最重的6場惡戰,沒有一場損兵低於3萬人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除60餘萬殘部最終退守孤島外,大部分精銳部隊被我軍殲滅。但是戰爭過程不是過家家,國民黨部隊的真實實力,也遠遠不是一些影視作品中描寫的那樣一觸即潰。實際上解放戰爭中有多場局部戰役,我軍付出了非常巨大的傷亡代價,十分殘酷。今天我們來了解下,解放軍傷亡最大的6場惡戰。
  • 悍將許世友,在解放戰爭中大放異彩,為何在朝鮮戰場上默默無聞
    提起開國將帥,許世友這個名字絕對繞不過,他8歲跟隨拳師進入嵩山少林寺習武,身手了得,作戰期間勇猛無雙,更是多次擔任敢死隊隊長,他也是開國將帥中擔任敢死隊隊長次數最多的優秀將領。我軍統帥曾稱讚他是一員悍將,而他也在解放解放戰爭中大放異彩。
  • 解放戰爭中最慘烈的攻城戰役,鏖戰6個月,兩軍死傷達17萬
    在解放戰爭中,有一場仗打得特別慘烈,這場仗被人認為是解放戰爭時期最慘烈的攻城戰,雙方鏖戰6個多月,兩軍死37萬之多,這場大型的工程戰就是太原戰役,他為何會打的如此慘烈呢?從地理位置來看,太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城。
  • 國軍名將衛立煌,為何在解放戰爭中不出兵,後來還當了我國副主席
    他一生中參加過北伐戰爭、中原大戰、抗日戰爭,  幾乎目睹了中國近現代的整個變遷過程,而他的人生巔峰是在抗日戰爭。    而作為盟友擔任過中國戰區參謀長的美國人史迪威在《紐約時報》上稱:「衛立煌是中國軍隊中最能幹的將領」。  02  衛立煌將軍不僅僅是戰場上的虎將,在政治上也十分清明。雖然是蔣介石的手下,但是完全不贊同國民黨當局的一系列內戰思想,因此與蔣介石之間產生了嫌隙。
  • 解放戰爭中,哪3位國民黨兵團司令戰死後,得到了我軍的厚葬之禮?
    解放戰爭中,國共雙方均有高級將領陣亡,作為失敗方的國民黨軍自然損失更重,兵團級、軍級陣亡將領達數十人。在這些國民黨高官中,有3位兵團級將領戰死後得到了我方的主動厚葬。按理說,戰場上兵戎相見你死我亡,敵人戰死之後為什麼我軍還要厚葬呢?下面來看看這3個人是誰,為何要這麼做。
  • 解放戰爭:他是我軍真正的智將!同時也是締造東野百萬大軍的關鍵人物
    ——卡爾·貝克 東北野戰軍是解放戰爭時我軍的戰略機動大軍,在48年中期便突破了100萬兵力。要知道45年9月之前,我軍在全國的武裝力量總和才剛剛達到100萬人而已,東北當時更是沒有一支成規模的作戰部隊;但到了兩個多月後的45年11月底,東北我軍已經初具規模,兵力達到了十萬人。
  • 解放戰爭:48年三大戰役哪一場最慘烈?此戰我軍傷亡超13萬人!
    解放戰爭期間,我軍傷亡人數在2萬人以上的戰役屈指可數,難度最大、傷亡最多的無疑就是48年的三大戰役。然而這三場大戰的慘烈程度也是有很大區別的,其中哪一場我軍的傷亡人數最多呢?下面來了解一下。三大戰役期間,我軍損失最大的是華東戰場上的淮海戰役,傷亡最輕的則是華北戰場的平津戰役,而遼瀋戰役的戰損介於兩者之間。
  • 金門戰役——我軍為何全軍覆沒呢
    金門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進攻福建省金門島的一次戰役,金門戰役持續三天時間,最終以我軍大部分士兵犧牲,其餘被俘虜而失敗告終,這是解放戰爭中我軍少數的一次重大戰役損失 。金門戰役——我軍為何全軍覆沒呢?(一)「驕兵必敗」,我軍自解放戰爭以來鮮有敗績,不論將軍還是士兵都對國民黨軍都相當輕視。(二)「民心不穩」,我軍剛解放福建,百姓對解放軍恐懼,很多船工俱懷二心,所以船隻購買困難,船工躲起來,甚至搞破壞。渡海的很多船隻都是有不諳水性的解放軍駕駛。
  • 解放戰爭時期,國軍五大主力當中,哪個最難打?
    作為國軍中的頭等主力,這五支部隊在解放戰爭中的表現如何?哪個又最難打呢?從戰績上來衡量,表現最差的是整編第11師。第11師的前身是國民革命軍第18軍,是陳誠賴以起家的部隊。抗日戰爭期間,18軍作為國軍主力,打過不少硬仗,胡璉更是在石牌保衛戰中一戰成名。然而解放戰爭爆發後,胡璉卻畏首畏尾,一步三望,在進攻方面毫無亮點可言。正因為戰績平平,他才長期無法升遷。
  • 百勝之師也有失利,解放戰爭我軍10大敗仗
    解放戰爭中有很多經典勝仗,也有敗仗,一起來看看。 1、中原突圍 解放戰爭初期,中原軍區將新四軍5師、豫西南下部隊,陝北南下部隊整編,有5萬多人。遭受劉峙指揮的20萬蔣軍圍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