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北上廣深,二線城市對人才和企業的吸引力在逐步增強

2020-12-23 騰訊網

先給大家說一個事實,上海更新了2020年新的落戶政策,上海四所985高校、以及北大清華應屆畢業生,進入上海工作可以直接以應屆生的身份落戶上海。這個事實說明了什麼?說明了上海正在用更加積極的戶口政策來吸引人才來上海,那麼同時也就反映出一個問題,上海作為一線城市之一,也不得不開始搶人才了。

既然要搶,那就說明其他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在加強,但是這樣的吸引力其實不一定來自北上深,而是來自一些綜合實力較強的二線城市。千萬不要認為二線城市一定搶不過一線城市,總的來說北上深的房價總歸是不可能低的,這就造成了在一個巨大的差距,其他城市在這一塊就擁有了巨大的優勢,而其他層面的差距則可能在這個比較現實的問題面前全都被忽略掉,何況很多二線城市的綜合底蘊和實力都不差。

再問大家一個問題,同樣是月薪2萬,在北上廣深和在武漢、杭州、成都、重慶、南京、青島、蘇州等等這些二線城市,你認為生活質量能是一個級別嗎?在北上深毫無疑問你要面對更高的房價,更高的生活成本,更高的醫療成本,以及更高的孩子教育成本等等。

985畢業生留學校所在二線城市比例逐步提高

這就是在一線城市和在二線城市最現實的區別,尤其是房價這塊,其他城市要比北上深要低太多太多了,你同樣買個120平米出頭的房子,要少花幾百萬,這並不是一筆小錢,對大多數上班族來說,這甚至可以說是一筆巨款。不要認為北上深隨便大街上拉一個就是百萬年薪,百萬年薪真的沒有那麼簡單,何況百萬年薪裡面真正稅後、五險一金這些除去之後,實際上也要少很多 ,也就是說現實要比這個殘酷很多,北上深的平均月薪突破10000也沒有幾年。那麼就面臨著一個抉擇,當你的收入差別不大,職業空間差距不大,城市配套差距不大,生活成本相差巨大的前提下,答案很明顯了。

城市需要發展,企業需要擴張,人才需要生活

這其實是一個三贏的局面,要吸引好的企業和好的人才,說白了就是兩塊,自己培養好的企業或者人才,同時吸引好的企業和好的人才,這些全都需要政策來吸引。我其實想用「人才需要生存」來總結,但是考慮到這樣太殘酷,我還是用了「人才需要生活」來總結,我們先來看幾個比較典型的例子,這或許能夠讓大家有個比較直觀的感受。

青島戰略投資每日優鮮20億,每日優鮮將在青島投資200億元,建設全國生態鏈總部和智能供應鏈中心,一些實力雄厚的二線城市已經意識到了優秀企業才是留住年輕人、吸引人才的關鍵,成都投資錘子科技6億,合肥投資蔚來汽車70億,小米在武漢投資230億建設上萬人規模研發中心,重慶吸引了百度、阿里、騰訊等眾多企業小貸業務入駐。二線城市未來也會跟一線城市搶人才,不要認為一線城市一定就贏,二線城市對人才的號召力越來越強,一線城市不再擁有絕對吸引力。

小米武漢研發中心首批員工入住

長期以來北上廣深相對於其他城市就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基礎實力方面,北京和上海更是擁有著絕對實力,教育、醫療等配套是大家選擇北上的主要原因,政策長期又向北上廣深傾斜,優勢自然就越來越明顯。不過這些二線城市並不差,就拿武漢來說,武漢有華科、武大等名牌大學,有華科同濟、華科協和、武大人民、武大中南等頂尖醫院,實力本身也不容小覷,只要武漢願意留,人才肯定是留得住的。成都、杭州、重慶、青島、蘇州、南京這些城市,擁有同樣不錯的配套和底蘊。

早期這些二線城市對於人才的吸引力不夠,不是底蘊和配套的問題,而是一線城市擁有更好的發展機會,現在這樣的差距逐漸減小,但是同時北上深的生活成本直線上升,買房壓力極大,你想想如果武漢、成都、青島這些城市 ,給你一個不錯的薪水,還給你一些好的落戶政策,你認為你願意去這些城市,還是願意去一線城市?

這兩年的數據也表明了,武漢、杭州、南京、成都、重慶等綜合實力較強的二線城市,本省985/211高校畢業之後留在高校所在城市的比例越來越高,這也證明了在開始執行優秀人才、優秀企業吸引計劃之後,這些城市的競爭力不斷在提升,只有把年輕人留住,把優秀的企業和人才吸引過來,城市對企業、人才的吸引加強之後,慢慢的反過來對城市發展也是極其有利的。

這種發展分布其實是更健康的,在美國大家都知道舊金山、紐約、洛杉磯這些地方厲害,但是大家也知道休斯頓、亞特蘭大、達拉斯等也厲害,未來我們也是,大家不僅知道北上廣深厲害,武漢、杭州、南京、重慶、成都、南京、青島、蘇州等等城市也會很厲害,這樣的發展方式其實才更加合理,如果大家都只關注一線城市,省會城市那就不是很合理。綜合實力較強的二線城市,對於企業和人才的吸引力會越來越強,未來自身的發展也會越來越好。

合肥投資蔚來汽車

相關焦點

  • 熊柴:哪個城市最具有人才吸引力?
    2019年應屆生和海歸人才流向北上深廣的比重分別佔比24.5%、28.7%,均高於流動人才流向北上廣深的比重20.2%,應屆生和海歸更傾嚮往一二線城市。2)人才流動趨勢: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人才流出。分地區看,2019年東部、中部、西部、東北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為5.8%、-2.4%、-0.2%、-3.2%,東部人才持續集聚,中西部持續流出但有所收窄,東北持續流出且幅度擴大。
  • 澤平宏觀:2020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
    2019年應屆生和海歸人才流向北上深廣的比重分別佔比24.5%、28.7%,均高於流動人才流向北上廣深的比重20.2%,應屆生和海歸更傾嚮往一二線城市。其中,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指現居住地不在該城市、但簡歷投向了該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指現居住地為該城市、但簡歷投向了其他城市的人才;全國流動人才總量指現居住地和簡歷投向地不一致的人才。應屆生人才流入佔比=流入某城市的應屆生流動人才/應屆生流動人才總量,海歸人才流入佔比=流入某城市的海歸流動人才/海歸流動人才總量,分別反映城市對年輕高學歷人才和海歸高學歷人才的吸引力。
  • 北上廣深之後,誰會是中國的第五座一線城市?
    北上廣深從狹義上代表著中國的一線城市,在更深層次上則代表中國經濟發展戰略下形成的重要四環,承擔著對內對外聯繫的角色,是經濟發展的四大引擎。北上廣深四字排序一定程度上也代表著時間發展的優先次級,凝聚著中國經濟發展的縮影。北京政治文化中心,上海金融中心,廣州貿易中心,深圳開放中心。
  • 中國城市繁榮活力2020報告:聚焦人口吸引力,北上廣深成高活力
    中國城市繁榮活力2020報告:聚焦人口吸引力,北上廣深成高活力 2021-01-02 20: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BOSS直聘2020年第三季度人才吸引力報告:新一線城市更具發展潛力
    近日,BOSS直聘對外發布了《2020年三季度人才吸引力報告》,報告指出,三季度北京奪回最具人才吸引力的城市榜單,新一線城市相對一線城市的人才「順差」正在收窄,人才流動率平均值為1.12,較二季度有所回落。
  • 我國「最惜才」的城市,北京以22184元排在第一,那北上廣呢
    為了吸引人才而分解全身的城市也不少, 其中最有魅力的是房子, 很多城市實施的限購政策對一些人開放了網絡,這似乎不太現實, 想想剛大學畢業的學生們買得起房子, 用各種方法誘惑人才都得不到足夠的待遇。可惜的是,我國一線城市,特別是北上廣,不得不說應屆畢業生中高級人才的月薪超過了2萬元,更不用說資歷豐富的技術人員了, 其中北京的高薪是第一名, 北京22184元工資這麼高是可悲的,體現了實力和野心, 首都智能企業佔全國的40%以上,這些企業發展的前提是維持人才,這也是最重要的,工資高的話在北上廣能順利買房嗎?
  • 逃離北上廣的人最後都去了哪?新一線城市獲青睞
    其實除了北上廣,落戶新一線城市也是個「高性價比」的選擇。掌握這些要素,新一線城市也可以實現「事少錢多離家近」的理想人生~看地理優勢:離家近,靠近區域經濟圈新一線城市雖然不及北上廣深,但也是區域中的核心城市,經濟實力和公共資源相對突出,人均收入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 廈門市統計局:購房壓力等問題是廈門人才吸引力不強的主因
    房價高就代表城市競爭力高嗎?不是的!在一些二線城市,房價過高,會影響了人才的吸引力和城市的競爭力。其中,在創新配套方面,報告指出,廈門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強。根據智聯招聘《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0》顯示,2019年廈門人才吸引力指數僅為20.8,排名第21位,而前三位的城市分別是上海、深圳、北京,吸引力指數分別為100.0、85.3和78.7,購房壓力、子女教育等問題是廈門對人才吸引力不強的主因。
  • 機遇之城報告:北上廣深已成中國「超一線城市」
    國際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中國管理諮詢部合伙人金軍6日在北京指出,根據最新研究,無論是體量規模或者發展質量上,北上廣深已經是中國名副其實的「超一線」城市,在國際上也有各自的影響力。報告的觀察城市涵蓋42個中國城市。評估工具包括十個觀察維度,涵蓋經濟發展、社會民生、城市基礎設施等多個層面。同時,今年還特別關注從醫療衛生、城市生產安全、自然災害、公共安全等角度衡量城市的韌性程度。觀察結果顯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排名前4名。金軍表示,這四個城市是能與世界級城市比肩的,也是城市集聚效應的典型體現。
  • 作為臺灣最大的城市,臺北的城建和大陸一比怎麼樣,二線還是三線
    臺灣大家很熟悉,這裡是我們中國的一個省,自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很快,和香港、新加坡、中國等國一起被稱為「亞洲四小龍」,居住在這裡的人,大多數都有較高的物質生活水平,今天我們來談談臺北,它曾經很輝煌,當然也有些失落,近幾年來,它曾是臺灣最大的城市,但現在感覺臺北落後,容易被內陸城市超越
  • 飛機出行大數據:西部城市客流增速為何力壓北上廣深?
    一般而言,經濟越發達的城市,憑藉優質的社會公共資源和良好的就業機會,越會對流動人口形成強大的吸引力。因此發達的超大城市,對周圍的輻射和吸引力就越高,發展航空的優勢也越大。那麼,國內哪些城市坐飛機的人更多?哪些城市的航空旅客增速更快?
  • 58同城:逃離北上廣的人最後都去了哪?新一線城市獲青睞
    想要在城市留下來,真的那麼難麼?其實除了北上廣,落戶新一線城市也是個「高性價比」的選擇。掌握這些要素,新一線城市也可以實現「事少錢多離家近」的理想人生~  看地理優勢:離家近,靠近區域經濟圈  新一線城市雖然不及北上廣深,但也是區域中的核心城市,經濟實力和公共資源相對突出,人均收入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 中國「最強」的新一線城市,GDP全國第8,經濟直追北上廣深
    中國土地遼闊,在這600多個城市裡,很多城市由於不同因素的影響,通過發揮地理位置的優勢、歷史文化背景和國內資源等,各方面的優點強力發展經濟,在我國已經有6個城市被選為世界級的第一線城市,分別是香港、北京、上海、臺北、廣州和深圳,今天介紹的這個城市不僅好吃,而且美麗的景色在國內也很有名
  • 北上廣深成高科技高成長企業聚集地
    近日,德勤公布了「2020年中國高科技高成長50強」和「中國明日之星」榜單。從地域分布來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為「中國50強」和「中國明日之星」企業最重要的聚集地。其中,北京獲獎企業數量最多,「中國50強」佔比34%,「中國明日之星」佔比高達50%。
  • 2019應屆生求職趨勢:各線城市薪資中位數及人才留存率排名
    報告數據還顯示,2019年畢業生近四成首選去新一線城市發展,而一線城市應屆生吸引力首次跌破30%。此外,2019年新一線城市對應屆生崗位的需求佔比首次超過一線城市,杭州、成都、武漢和西安對應屆生的需求尤為明顯,佔新一線城市需求總量的46%。
  • 人才吸引力不足!河南和鄭州崛起之路的最大絆腳石
    在他們看來,雖然河南的省會鄭州正在飛速的發展,但不足之處還是很明顯的,例如平均薪資和房價不成正比、科技產業不足,很多大廠都沒有在河南設部、僅有一個211大學競爭力大等等。相比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以及成熟的二線城市,留在河南並不利於自身的發展。並且,談到河南可怕的分數線,他們也表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經歷一次!為什麼要「逃離」河南?
  • 臺灣「最大」城市臺北,城建放在大陸是什麼水平,二線還是三線
    曾幾何時,很多人知道的臺北都來自歌詞中「冬天來臺北看雨」的歌詞,當時臺北對人民很有吸引力,都有想去臺灣看看的心,現在兩岸開放多年了,去臺灣是件容易的事,源源不斷的大陸遊客給臺灣城市帶來了很多活力,這些城市將會發生多大的變化?
  • 誰是下一個GDP2萬億城市:蘇州最接近 武漢快速"回血"
    數據顯示,2019年有6個城市的GDP位於1.4萬億到2萬億元之間,分別是蘇州、成都、武漢、杭州、天津和南京。其中,蘇州和成都距離2萬億元的距離最近。蘇州有望率先衝線不是計劃單列市,也不是副省級城市,作為普通地級市的蘇州,經濟總量曾多年僅次於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高居全國第五。近年來雖有所下滑,但也仍位居全國第六,僅次於北上廣深和重慶。
  • 繼北上廣深之後,中國第五個一線城市會是哪裡,哪座城市希望更大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的發展,城市的發展進程也越來越大,除了原來的北上廣深這四個我們公認的一線城市外,還出現了很多新一線城市,這些城市正在向一線城市不斷靠近,想要憑藉自身強大的實力躋身為我國第五城,那麼到底誰才會成為我國的第五城呢?
  • 這三種情況,勸你速從一線城市回到二線!
    這次疫情,在深刻改變中國經濟的同時,也將深度改變中國城市的吸引力。一線城市的吸引力,趨弱。二線城市的吸引力,趨強。未來1—3年,更多的年輕人,將會優先選擇二線城市。而在一線城市的外省中青年們,即便是已經安家落戶的,部分也會選擇回流到二線城市。除非是典型的高薪階層(家庭年收入200萬+)、或者從事特定的工作(比如從政、頂級科研等等),否則,你真的沒有必要留在一線城市。今天的北上深,已經失去了她們本應有的吸引力。到底有沒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