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房子的事,大家脾氣都有點躁。買了房的,如深圳,突然就遭遇了大幅跌價。沒買房的,如廈門,學區房從幾年前的3.7萬漲到了10萬+。買還是賣,不同地點有了不同的決斷。「畢竟房價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調控無窮盡,映日樓市別樣紅」,鐵口斷房改宋代楊萬裡《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詩作一首,以饗老鐵們。
本以為上半年房產市場就已經很「鬧心」了。學區房賣得猛,帶的一批「老破小」雞犬升天;豪宅賣得猛,帶的房產中介百萬喝茶費滋嘍滋嘍喝得足。房價也在挺過疫情後,哼哧哼哧往上漲。卻不料,下半年剛開局,「鬧心事」又來了。這回不是購房者撓頭,而是房企發愁。
上半年的樓市總結起來也不外乎四個字「水深火熱」。水深的地方比如鶴崗,3萬買的房子,賣出去的時候只有2.2萬。火熱的地方就多了,深圳、東莞、南京、杭州一個個哪怕冰桶挑戰也澆不滅房價的漲勢熱火。
古語有云,過猶不及。那麼,一腳天上,一腳地下的樓市自然也面臨著這種「不及」的事態。所以,到了下半年,頂層出手了。一個個關於房產的爆炸新聞接踵而至——深圳「7.15」,讓房價緊急掉頭;東莞一個月內兩次出臺房產調控政策;杭州、南京對樓市快進急踩剎車……
近日,央行某高管表示,今年上半年,央行把流向房地產的信貸資金從44%降到25%,砍掉了近一半!近日,註冊資料為「中國房地產數據研究院院長」的房產自媒體「陳晟房地產」發文稱「國開行:全國範圍內一刀切叫停棚改,房地產加速進入轉型期!」
以上是政策層面的,還有現實層面的數據更讓人感覺到一線城的房產已經到頂了:北京2016年二手房銷售套數是新房的4.7倍,上海和深圳二手房與新房銷售套數比分別是3.4倍和2.4倍。也就是說,當我們還在糾結買新房還是買二手房的時候,一線城市早就進入了存量時代。
許多房企終於哭了——上半年本來好好的,下半年突然風向咋就變了呢?這日子還怎麼過?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接下來,要說的是三四線城市的房產市場。或者是說,三四線城市的房價。
說三四線城市的房價,就離不開說棚改,或者叫棚改貨幣化。對許多三四線城市的居民來說,就是因為棚改貨幣化,許多城市一改過去拆了你的房子再給你一套房子的實物安置法,轉為通過開發商從銀行貸款,給被拆遷戶發放一筆遠高於當地房價的拆遷補償款,「房子我就不給你蓋了,你自己想到哪買房就到哪買房去吧」,這就是棚改貨幣化安置。
多少城中村村民由此開啟了人生巔峰,多少城市房價被生生抬起。從2014年至今,許多三四線城市的房價高企,除了炒房客的加盟,棚改貨幣化也是功不可沒。2014年在全國第一個鬆綁限購令的城市呼和浩特,有媒體曾報導稱,算上商品房、棚戶區改造、保障房、回遷房、定向團購房,有房本的,沒房本的,該市所有的房產庫存在2400萬至2500萬平方米之間,庫存去化周期高達7到8年。而棚改一來,4年後,呼和浩特就宣布全面停止去庫存了。
這麼多的房子都被買走了,不是房價降了,而是棚改讓手裡有錢的拆遷戶華麗轉身為購房者,買空了市裡的房子。按照供需原則,房產供不應求,房價能不漲嗎?當初,我們的津津樂道一二線城市的房價漲得太快的時候,似乎誰也沒料到,被割韭菜的命運會輪到三四五六線城市購房者的頭上吧?
飯得吃,房得買。當真金白銀或者拆借來的真金白銀變成了鋼筋水泥,其不僅是透支了購房者的購買力,其實也透支了城市的發展潛力。這也是許多頭部房企在下沉至三四線城市跑馬圈地掙完快錢後,就絕塵而去的原因。
13年前的2007年,全國房價破萬的城市只有北上深,2018年,全國房價破萬的城市據統計多達62個。這個精彩的世界,讓許多購房者都十分無奈。
走在時代最前面的弄潮兒,總會被人所誤解。比如二手房房產市場就是如此。新房在不斷地蓋,二手房量在不斷地漲,一代買房新人換舊人的周期是十年以上,那麼,到時候,房產庫存會有多少?消化這些庫存會要多長時間?十年後,會有多少人買房?
房產信貸資金砍了一半,棚改面臨一刀切,房價「腰斬」或成現實?這對房企來說是不可能的。
去年開始,棚改不再是房地產的重心,焦點換成了老城舊改。如今,大都市圈的概念越來越醒目,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粵港澳等等藍圖正在從掛在牆上延展到現實中來。一線城市的房價已經足夠高了,該收的衣服也都收了。廣闊空間,大有未來。房企早就排兵布陣到了都市圈範圍內的三四線城市裡去了。
經歷了疫情考驗的房企在大城市製造了一批「秒光」、「日磬」一地雞毛後,又準備再次回師大都市圈範圍內三四線城市——想必「韭菜」又長出來了吧。還怪想念的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房價,鐵口會斷房。」我是鐵口斷房,每日陪你判斷房產趨勢。今天的房,就斷到這裡。靈驗不靈驗,時間來考驗,敬請老鐵們繼續關注。特別提示:看完文章,評論點讚轉發關注,好運自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