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網上瀏覽的時候,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說在《三國演義》這部經典名著中,到底誰才是這眾多智囊中的第一名,在一般人想來,這肯定是非諸葛亮莫屬啊。
因為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借東風、草船借箭等一系列的用兵如神之舉,都無不昭示了他的智慧超群,可以從某一個方面來說,如果沒有諸葛亮,就沒有後來的三國鼎立,所以後來之人才給予其「諸葛多智而近妖(魯迅)」的評價,可見對其的推崇之備至。
雖然在與之同期的人物中,也有許多堪與其相匹敵的對手,但是諸葛亮排在第一,似乎是無可辯駁的,但事實是真的如此嗎?
高手在民間,這句話是一點都不錯的,在網友們的回答中,認為那位將臥龍、鳳雛推薦給劉備的水鏡先生,才是書中名副其實的第一名,其原因就在於諸葛亮出山之時,他所說的一句話:「臥龍雖得其主,卻未得其時」。
就是說在水鏡先生的心中,臥龍諸葛亮雖然遇到了欣賞他的伯樂劉備,但是卻因為時機不對而最終必定會飲恨終身,因為天下大勢,必須要人、地、位、時互為表裡,才能獲得長久的成功,諸葛亮的出山,雖然可以盡人事,但卻終究抵不過時勢的浪潮,從後面所發生的事實來看,也證明了水鏡先生所說的一點都沒有錯。
因此之故,所以水鏡先生被網友們評為《三國演義》一書中最智慧的人,因為他能知時、知人、知進退,也符合人們心目中對古代那些隱士高人們的崇拜,因為在人們的心目中,那些隱士高人們都是可以做到「潛居抱道,以待其時,若時至而行,則能即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的。
為什麼知時勢如此之重要呢?因為時勢造英雄,如果逆時勢而動,很可能功名未立而命先喪,又何來的名垂青史呢?順勢而行,事半而功倍,逆潮流而行,事倍而難有寸功,所以古往今來,對於知時之道,是最為高人們所重視的智慧之一。
在時機不成熟的時候,那些隱居林泉的隱士高人們,寧願杜門謝客,謹守戶庭,以節制自己的言行,也不會輕易的去為任何人效力,以免因此而給自己惹禍上身,從這之中,人們也可以隱約的想見,為什麼過去的那些有道之士,雖然才學淵博,卻寧願終老山林,也不願輕易的為人所用了。
有道如水鏡先生之流,德行智慧完備,陽剛中正而為人所敬仰,如果不顧時勢而欲出來爭雄,其功業想必也是很可觀的,但是他卻因為深知時勢之通塞,時勢之不利於已之所長而不可以行,所以寧願不出戶庭而知節,如此自然不失身不失時而無咎,可謂知時者也。
道有行止,時有通塞,以上所說的水鏡先生知時勢而定行止的智慧,也就是《易經》水澤節卦中初九爻的智慧,能因此而悟到知止當止之智慧者,可謂已知其時勢竅要之人,觀天下之道,定自己之行止,得之於心如明鏡,也是大智慧之人才能辦到的吧。
節卦初九爻:不出戶庭,無咎。
象曰:不出戶庭,知通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