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知時、知人、知進退,水鏡先生令人嘆為觀止的行止智慧

2020-12-16 梅山易學

曾經在網上瀏覽的時候,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說在《三國演義》這部經典名著中,到底誰才是這眾多智囊中的第一名,在一般人想來,這肯定是非諸葛亮莫屬啊。

網圖

因為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借東風、草船借箭等一系列的用兵如神之舉,都無不昭示了他的智慧超群,可以從某一個方面來說,如果沒有諸葛亮,就沒有後來的三國鼎立,所以後來之人才給予其「諸葛多智而近妖(魯迅)」的評價,可見對其的推崇之備至。

雖然在與之同期的人物中,也有許多堪與其相匹敵的對手,但是諸葛亮排在第一,似乎是無可辯駁的,但事實是真的如此嗎?

網圖

高手在民間,這句話是一點都不錯的,在網友們的回答中,認為那位將臥龍、鳳雛推薦給劉備的水鏡先生,才是書中名副其實的第一名,其原因就在於諸葛亮出山之時,他所說的一句話:「臥龍雖得其主,卻未得其時」。

就是說在水鏡先生的心中,臥龍諸葛亮雖然遇到了欣賞他的伯樂劉備,但是卻因為時機不對而最終必定會飲恨終身,因為天下大勢,必須要人、地、位、時互為表裡,才能獲得長久的成功,諸葛亮的出山,雖然可以盡人事,但卻終究抵不過時勢的浪潮,從後面所發生的事實來看,也證明了水鏡先生所說的一點都沒有錯。

網圖

因此之故,所以水鏡先生被網友們評為《三國演義》一書中最智慧的人,因為他能知時、知人、知進退,也符合人們心目中對古代那些隱士高人們的崇拜,因為在人們的心目中,那些隱士高人們都是可以做到「潛居抱道,以待其時,若時至而行,則能即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的。

為什麼知時勢如此之重要呢?因為時勢造英雄,如果逆時勢而動,很可能功名未立而命先喪,又何來的名垂青史呢?順勢而行,事半而功倍,逆潮流而行,事倍而難有寸功,所以古往今來,對於知時之道,是最為高人們所重視的智慧之一。

網圖

在時機不成熟的時候,那些隱居林泉的隱士高人們,寧願杜門謝客,謹守戶庭,以節制自己的言行,也不會輕易的去為任何人效力,以免因此而給自己惹禍上身,從這之中,人們也可以隱約的想見,為什麼過去的那些有道之士,雖然才學淵博,卻寧願終老山林,也不願輕易的為人所用了。

有道如水鏡先生之流,德行智慧完備,陽剛中正而為人所敬仰,如果不顧時勢而欲出來爭雄,其功業想必也是很可觀的,但是他卻因為深知時勢之通塞,時勢之不利於已之所長而不可以行,所以寧願不出戶庭而知節,如此自然不失身不失時而無咎,可謂知時者也。

網圖

道有行止,時有通塞,以上所說的水鏡先生知時勢而定行止的智慧,也就是《易經》水澤節卦中初九爻的智慧,能因此而悟到知止當止之智慧者,可謂已知其時勢竅要之人,觀天下之道,定自己之行止,得之於心如明鏡,也是大智慧之人才能辦到的吧。

節卦初九爻:不出戶庭,無咎。

象曰:不出戶庭,知通塞也。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的師傅水鏡先生,為何沒被重用?
    司馬徽,字德操,號水鏡先生,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十分有名氣的人。一生中並沒有立下什麼戰功,但是他卻教出了一個非常有能力的謀士——諸葛亮。最被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三國演義》第37回即為「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
  • 知分寸,才是最頂級的自律!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苦,年少時為餬口要過飯,出過家。機緣巧合之下,終在亂世成就了一番霸業。朱元璋稱帝之後,兒時的一位玩伴前來拜見,雖然想念曾經共患難的夥伴,卻又擔心對方目不識丁,在眾人面前口不擇言,但思量再三,最終仍是命人傳喚。
  • 易經「數往者順,知來者逆」,古人是如何知道天地規律的?真厲害
    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其中「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當是最有懸疑的內容了,至今未有定論。易經一直以來在人們的心中都是神一樣的存在,因為在很久很久之前,古人竟然知天地的運行規律,就比如「天道右旋,地道左旋」,古人那時候就已經知道天地在旋轉了,並且還知道地球在圍繞著太陽旋轉,再加上易靜中這一句「數往者順,知來者逆,陰順陽逆,易逆數也」,就更百思不得其解了!
  • 水鏡先生明知劉備必敗,為何還推薦諸葛亮?看懂了南華老仙便知
    只從《三國演義》中,最著名的高人,水鏡先生司馬徽這裡說起。 首先要更正一條,水鏡先生跟司馬懿,完全不搭界!有些文章說,司馬懿是水鏡先生的侄子,這純屬張冠李戴。司馬徽是河南潁川人,司馬懿是河南溫縣人,雖都是河南人,但任何一本史書,哪怕是《三國演義》,也沒說過兩人是親戚。
  • 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讀《易經的智慧1》
    記得上一本看的是快餐版的《一本書讀懂四書五經》,還的時候是想借一本詳細一點的這一類的書的,找尋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套新的《易經的智慧》,一套三本,作者是曾仕強先生,幾年之前曾看過曾先生作客百家講壇時的節目,覺得蠻有味道的,於是這次就借了其中的「1」。
  • 做人如尺 要懂得分寸、知進退、遇事停三分
    我們在做任何事情時,都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要學會體諒他人,尊重他人,只有懂得尊重他人,這樣你的朋友才會更多,以後的路才會更順利。讓人三分有何難,留有餘地天地寬。心是一把尺,量人先量己。是人,都不完美;人人,都有缺點。如果學不會體諒,做不到寬容,就會引來矛盾,發生衝突。蘇聯大文豪高爾基說:「反省是一面瑩澈的鏡子,它可以照見心靈上的玷汙。」做人,要常常反省自己,不要把責任和錯誤,推到別人身上。
  • 「知」與「行」
    其理論依據是「能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知」和「行」可以分離,尤其以「行」為當務之急。就好像請泥水工匠建房子一樣。你要他建起來,不難,時間問題而已。但你要他說出建房子時的一些建築原理或者土木工程知識,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的原因,那麼他就不一定知道。
  • 虛空先生淺解: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如何解釋?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說怎樣才能有智慧?好學就近乎有智慧了,要多努力地去學習,去學習聖賢的文化,去多讀聖賢書,去多學習聖賢的文化,聖賢書就是總結的道理,教給我們努力地去學習,這樣就在增長智慧。
  • 真「知」首先知「真」:「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人生不能沒有做人、立業之道,知做人、立業之道不能沒有知識和學識。追求智慧,獲得真知,增進學識,不能不思追求真知的精神,亦即是為人要真實。堅持真理,探求真知,首先要知「真」,亦即要知曉做人真實乃是老實做學問的根本。只有真實做人,方能真實求知、用知。
  • 永遠不要低估:讀過《道德經》的人!其才華,非常人所能知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兩部經典,知道的人多,而讀過的人少,讀完並能融會貫通的更是少之又少,這兩部經書就是《易經》和《道德經》,其中《道德經》為老子所寫,洋洋5000多字,蘊含無窮的人生哲理。歷史上,讀懂《道德經》,得大智慧的人不多,但個個都是人中龍鳳,並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其才華,非常人所能知而在書法藝術方面,更是歷歷可數,大家耳熟能詳的趙子昂(號松雪道人),就是其中一人!
  • 易經提醒:人若無能一看便知,沒能力的人身上這3「強」,要摒棄
    易經提醒:人若無能一看便知,沒能力的人身上這3「強」,要摒棄第一個「強」:要勇敢《易經》:身上沒能力,要勇敢要摒棄俗話說:『量力而行,盡力而為』,但是沒有能力的人喜歡在不可能的事情上勇敢,寧願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這上面。然而,勇敢的結果是什麼?很多時候,逞強的結果只會是損失800殺死1000個敵人。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到底是什麼意思?看完增智慧了!
    人們無論幹什麼事情都會事先和家裡人商量一下,聽聽他們的意見,這是因為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這個人的人生閱歷也會逐步增加,當人們到了一定年齡段,就會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事,孔子說五十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知(zhì)者樂(yuè)水,仁者樂山:知,同「智」;樂,喜愛的意思。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德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喜歡動,仁德的人喜好靜;明智的人樂觀,仁德的人長壽。」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與否,因心境而定,與山水無關;鬥轉星移,桑田滄海,不變的是人性。
  •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忙碌半生的你,知天命嗎?
    「五十知天命」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段話是孔子的人生感悟。從生理角度講,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體盛衰的總規律。歲月不饒人,不同的年齡段形成不同的認知和修養,也完全順應自然規律。那麼,何為天命?
  • 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萬事勸人休瞞昧,什麼意思呢?
    舉頭三尺有神明,相信這句話大家經常會聽到,但是還有下半句,不畏人知畏己知,萬事勸人休瞞昧。其實這幾個字可以用正大光明來形容,告訴人們不要做自欺欺人的事,你想騙取別人以獲得信任,結果只是騙取了自己的良心。
  • 心靈雞湯勵志短文章:人貴有三知,知自愛,知自尊,知自省
    心靈雞湯勵志短文章:人貴有三知,知自愛,知自尊,知自省 人生在世,
  • 南懷瑾先生:《易經》與領導學
    …… 「佔事知來」,算命卜卦就是佔事,懂了《易經》,遇到事情一佔就看到了未來。平常我們說兆頭,兆頭就是佔事。換句話說,佔也是一種領導學,帝王要懂得領導學,便一定要懂得《易經》,然後所講的話,所做的事,才能「吉事有祥」。做領導的人,一切行為都要戰戰兢兢,不能做一點壞事。
  • 水鏡先生才是洞察天下第一人
    水鏡先生是《三國演義》裡最神秘的一位隱士,歷史上真有其人,他是東漢末年人士,原名司馬徽,字德操,生年不詳,卒於公元208年,祖籍潁川(今河南禹州)。 史載,司馬徽精通道術、奇門遁甲,學識廣博卻大智若愚。傳說他有鬼神莫測之機,濟世安邦之才。
  • 曾仕強: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很多人都在追問,中國人的信仰到底是什麼?我們中國人信仰的不是神、不是上帝,而是老天。比如我們動不動就說老天爺、老天保佑、老天有眼。我們中國人相信老天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而且完全可以證明。第一,老天無所不知。中國人常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可見什麼事情天都知道。第二,老天無所不在。
  • 易經—節卦:自製有度,過猶不及,節制要知權變而不能固執
    易經——節卦:自製有度,過猶不及節制要適時而知機,當處於「泰」、「大壯」、「豐」等事業發達時期,適度節制容易膨脹的欲望和雄心,知泰知否,量力而行,這便是適時而知機。節制要知權變而不能固執。過分地節制使人變得固執、吝嗇,換個角度是貪婪和無能,有時會因此而招來禍害。經傳「節卦」原文:節:享。苦節不可貞。《彖》日:「節,享」,剛柔分而剛得中。「苦節不可貞」,其道窮也。說以行險,當位以節,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象》日: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初九:不出戶庭,無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