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全球普惠金融發展具有戰略指導意義的《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於9月5日正式通過。隨著網際網路技術向金融領域的滲透速度不斷加快,普惠金融在中國乃至世界得到了快速發展。如何看待當下國內普惠金融的發展?如何理解此次提出的數字普惠金融這一概念?如何平衡數字普惠金融創新與風險之間的關係?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和農信項目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冬文。
記者:從您多年的從業經歷來看,國內的普惠金融發展難點在哪裡?
劉冬文:我認為構建普惠金融體系的重點與難點是發展服務貧困人群的小微金融服務。貧困弱勢群體的單筆貸款需求很小,但是總量很大。傳統金融機構的服務對象主要是那些經濟基礎較好的「富人」,而貧困群體很難獲得他們的服務。如果這種局面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則富裕群體和低收入群體之間的貧富差距將進一步加大,最終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的長遠可持續發展。
因此,國內普惠金融發展的最大挑戰是為那些被傳統正規金融機構排斥在外的貧困弱勢群體量身打造適合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這需要政府、金融機構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通過全面的改革舉措讓全民都平等地享有獲得金融服務的機會。
記者:您如何理解數字普惠金融這一理念?它的核心是什麼?
劉冬文:我認為,數字普惠金融就是以數位化技術驅動的普惠金融形式。數位技術能夠帶來很多創新與變革,在助力普惠金融方面,我認為其核心包括三個方面:一、在企業層面,通過企業自身的數位化建設,提高企業的金融服務能力,例如管理效率、管理手段、風控能力等;二、在用戶層面,通過開展金融知識教育和數位技術相關的知識普及,縮小數字鴻溝;三、最為重要的,是整個國家和社會層面,要進一步完善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使得企業和用戶能夠方便地、低成本且低門檻地運用數位技術,通過科技創新驅動金融服務的創新。
記者:在《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中提出「倡導利用數位技術推動普惠金融發展」,中和農信對此是如何考慮的?是否會加強對相關技術的研發與布局?
劉冬文:中和農信服務的主要地區是中國的國家級或省級貧困縣,這個佔比達80%以上,還有一些項目區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或災區(如地震災區)。所以,現在我們的分支已經遍布全國18個省的190個縣。我們的服務群體是這些地區的中低收入群體,93%為已婚的中年女性;她們的文化程度也比較低,94%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需要的貸款主要是家庭性的生產,所以額度較小,平均在1萬元左右。
為這個群體提供服務,就要求我們的服務是方便快捷的,而且手續要簡單。中和農信現已使用網際網路及移動客戶端進行在線辦公和為客戶提供信貸服務,這使得我們信息錄入工作和業務開展的時間差進一步縮短,達到「準實時」。當信息流和業務流一致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做很多精細化的管理工作,例如信息的實時採集可以加快整個貸款流程的審批速度,提高客戶獲得貸款的速度,增強我們產品的核心競爭力。過去我們的客戶要3至5天才能獲得貸款,現在1至2天客戶就可以拿到貸款,更快一些的幾個小時就可以了。
未來,我們希望對客戶的服務也能進一步通過數位化的手段去解決,不僅僅是在信貸服務方面,還在一些我們給客戶提供的非金融支持方面,例如能力建設培訓。我們的團隊現在正在做的一個事情是把我們以往對客戶的金融知識培訓,從純線下轉為線下線上相結合。我們已註冊一個微信公眾號,把我們的一些金融教育知識點放到這個軟體裡,讓項目區農戶可以自己進行學習。
記者:數位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在提高金融服務可得性、降低服務成本的同時,也提高了金融風險的傳導範圍與速度。您認為該如何平衡好數字普惠金融發展中創新與風險之間的關係?
劉冬文:我認為,對數位技術我們要存有「敬畏」之心。我們絕不能小覷數位技術的力量和潛力,我們需要有足夠的勇氣和好奇心,不斷提升對新趨勢的關注、對新事物的嘗試和對新模式的探索。同時,我們還要始終保有一個理性的心態,不能對其過度「依賴」和「迷信」。通常會出現這麼一種情況,做金融的不太懂數位技術,懂數位技術的又不太熟悉金融,尤其不懂農村金融。平衡創新與風險的關鍵,就是縮小二者的知識與信息不對稱。
發展普惠金融的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要把那些被傳統金融排斥在外的貧困弱勢群體包容進來。對此,我特別強調要對這一部分貧困弱勢群體多開展金融教育和數字教育,提升他們對金融風險的自我把控能力,相比政府的監管而言,客戶層面的自我風險控制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後一道風險保護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