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廬江這片春華秋實的沃土上,小小荸薺也能變身「致富果」

2020-12-23 澎湃新聞

三萬畝廣袤無垠的黝泥沃土,

一萬個勤勞精幹的果農耕戶,

近百條縱橫交錯的溝渠塘汊

秀美白湖,靈動楊柳。

這一切,

承載著千年萬載的人文要素,

編排著水鄉嬌嬈的作派,

躉合成富美的皖中水鄉。

田田可採薺,甜甜飴如蜜

那蔥瑩瑩的水田裡,

那黑的泥和沃的土裡,

酣睡著棗色的碩果,

蘊藉著綠色的希望,

年復一年,生世薪傳。

秀美白湖

靈動楊柳

小小甜果,大大收成

01 四大元首

白湖鎮,地處廬江東大門,現有人口7.6萬,面積 4.8萬畝,是薈萃山水與人文於一身的農業大鎮、工業強鎮。楊柳水鄉,又以其獨立的水系和特有的圩域,鑲嵌在於白湖鎮最東面的一隅;而西城村又是圩鄉南廂的荸薺種植「專業種植村」,與並肩比鄰的東埂、國安、杭頭村等四村,堪比白湖鎮荸薺種植的「四大元首」。

小小的果子,大大的收成。在多年的農村經濟中,相比他鄉,「四大元首」村裡面的農民來自農特優產品的種植收入,一直位居高位。這,是有原由的——是勤勞和智慧,開創了鄉親們富足美好的生活。

「個小乾坤大,味甘天地寬」,這,就是荸薺——棗色外衣、乳色的內涵,脆嫩的口感、甘甜的味道,清熱降火,口渴生津,化痰消熱,富含多種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或生饗即食、或爆炒為餚、或燉煮為羹,無論如何作派,均可以挑戰舌尖上的甘脆怡人的美味。

小小的「甜餑餑」,這天然有機無害的綠色農品,已然成為帶動一方發家致富的「香餑餑」。

02 深挖細刨

惟其艱辛,方識真味;惟其苦寒,方得甘甜。

荸薺的種植既是一門技術活,更是一項辛苦活。上年清明時節,留種培育,千門萬戶都壘砌一個小泥凸包,那裡面儲藏著來年的希望。來年春上五月,各門各戶將上年精選的荸薺良種,比照約1:15的比例單塊育苗;苗成後,按照每畝百棵布植入田,如同布置綠色的點陣圖一般。後經滅菌、除草、治蟲等循環三輪的田間管理,每畝平均投入三四個工時,方得鬱鬱蔥蔥、滿滿盈盈的一田荸薺。

那一顆顆飽滿盈實的荸薺「小甜心」,凝聚著鄉親們多少辛勞的汗水,託寄了多少殷切的希望!

每年冬至來臨了,正值人們圍爐取火、添衣保暖的時節,那蒼翠簇擁、蔥鬱挺直的荸薺針葉,也漸爾枯黃了,收起了鋒芒、耷拉了下來。千門萬戶的老鄉們頂著三九嚴寒,套上齊著膝蓋的長筒靴子,幾乎半個身子都栽進了鬆軟的淖泥中;他們挽起衣袖,套上膠質手套,從尺餘深的泥淖裡,泥一把、水一把地扒拉開軟泥和軟泥上的青荇,吵醒那些酣睡的荸薺,精準地將它們拿捏上來。

未曾身體力行,哪知農活艱辛!

那冰封雪飄的嚴冬臘月裡,老鄉們為了趕著春節前能賣個好價錢,迎著刺骨的寒風,一頭就埋進了泥田裡——一場深挖細刨的「破冰行動」在萬畝大圩裡上演了。一天下來,那雙手啊凍得粗腫,一雙眼睛裡也充滿了血絲,腰背也駝了,身子也僵了。而他們的身後,不經意間,已經壘起了一坨坨小山般的泥堆。

與嚴寒對抗、與時間較量、與毅力拼搏。這些「掏泥淘寶」行動,從本年的冬至到了來年清明,每天都在萬畝大圩的每一寸沃田間演繹著。

03 經紀專員

西城村新屋村民組的51歲的周元利,正是精誠創業的好年紀,又逢上了創業的新好時代,成了「非農化、職業化」的荸薺經紀專員。看起來,他比實際年齡顯得更加年輕,不像年過半百的樣子,更多是骨子裡透出的勤勞樸實和精明老練。

早在1999年春上,以周元利為首的5個荸薺購銷大戶,自發組建了「柳風」荸薺專業聯合合作社。這個社團性質的股份合作組織,給周元利他們有了更合法、更規範的銷售舞臺,讓他們從坐莊收購的「商販」「攤主」,成為「舵主」「威客」,成為集中採購、定點外銷、代辦託運的經紀專員,也為荸薺的市場行情、價格保護和種植指導,提供了領航人和「保護傘」。

銷量峰值期內,25公斤的大包裹、200餘噸荸薺——每天都有十數臺大卡車浩浩蕩蕩地將它們「遠嫁」他方,銷往合肥、蕪湖、六安等十多個市的農批市場和省外各大城市。一舉化解了荸薺「難賣」和「賤賣」的尷尬,讓「提籃小賣和坐街叫賣」成為了過往。所以說,農業增效了,農民增收了,情分當然,得感謝合作社的這班人。

荸薺是個難以服伺的新鮮主兒,必須趁著新鮮勁兒快收、快銷、早食,送到講究康養的饗客口中。每年去冬今春的上市旺季,周元利和他的一班人,領著200多個能手們,分揀、削皮和打包、運輸,經常晝以達旦,日夜操勞,從信息發布、踩樣察看到登門洽談、招工用車,從荸薺的分級篩選、分類包裝到裝貨上車、售後服務,線上線下、村裡村外,真是操碎了心、跑斷了腿,一刻都閒不得,一時都馬虎不得。

總有時候,當他們瞧著鄉親們「多收了三五鬥」的高興勁兒,盯著電商平臺的那些好評和點讚,大伙兒的心裡都升騰起一道道彩虹。

04 增收增效

「一個熟練的採果人,收穫一畝荸薺,至少需要兩周的工時,按照每個工時160元計支,每畝勞力支出近2000元。這是荸薺種植業的主要支出。」

周元利給我們粗略地算了一筆大帳:支出上,每畝農資投入約600元,採挖支出2000元,不計田畝承包費,每畝成本須2600元;按照通常的收成和價格,每畝產量2.8噸,每噸售價2800元,每畝毛收入達7840元。除去成本,畝均純盈利5248元。如果春秋輪作,這個收入還會上揚。

從這裡,楊柳圩的千名種植大戶找到了專業種植的鐵的原由。

大數據顯示,楊柳大圩內,現有荸薺穩定的種植面積達6000畝,年產總量近4萬噸,產值5000萬元,獲利3000萬元。西城村的周致光、周鵬飛等戶,經土地流轉,多年從事集約化、農場式的大幅種植,每年種植面積百畝以上,成為全圩的「種植大佬」。

「柳風」——一個富有詩意的名稱。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原楊柳鄉政府為荸薺特產,取了這樣一個叫得響的品名;那一年,鄉裡又成功申報了綠色食品標識,並一直沿用至今。當然了,好產品,得賣個好價錢。天貓、淘寶、拼多多日進鬥金,線上交易紅紅火火,這個甜甜的「小不點」「遠嫁」北京、天津、上海和華東地區等全國20多個省市,入駐沃爾瑪、大潤發、永輝等全國著名商超。

據大數據顯示,正是因為荸薺專業合作社的線上線下與定點定向的大批量銷售,粗略估算,讓荸薺收購價格提升了一毛錢,畝均增收500元。算到種植大戶的頭上,每戶增收上萬元。

所以,老周自豪地介紹,「柳風」荸薺產量和市場份額,多年來,一直位居全國同類農品的第二位,而它的口感和營養應該翹楚全國。

05 託舉希望

最忙人間耕織戶,冬去春來無歇時。數以千計的鄉親們,或栽植,成了種植大戶;或扒掏,成了採果能手;或運輸,成了外賣小哥;或購銷,成了經紀專員——大伙兒,都儼然在這個龐大的荸薺產業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

果農何其勞碌,農活何其艱辛!

千門萬戶的楊柳人,千年萬載地固守著這一方美麗富饒的沃土——他們,左手擎著勤勞,右手攢著智慧,祖祖輩輩,生生世世,用這一雙手創造著富足幸福的生活,託舉起綠色的康養、棗色的希望!

出品:廬江縣融媒體中心

往期精彩回顧

作者/夏東風

編輯/蘇敏

校對/張媛、施傑

原標題:《在廬江這片春華秋實的沃土上,小小荸薺也能變身「致富果」》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萬物 | 荸薺,長在水裡的果
    就其所開的花而言,荸薺葉的花猶如奶瓶刷,水蜈蚣為球形,水燭則是像蠟燭模樣的圓柱形。 馬蒂、地慄、錢蔥,荸薺的這些別名都與外形有關,無關其味道。荸薺天生水中,在泥中結果,是名副其實長在水裡的果。這種水中之果與同長在池塘、水田中的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肉質雪白、脆甜多汁、清爽可口,加上具有清熱潤肺、生津消滯等功效,也被稱為「地下雪梨」。
  • 安徽肥西銘傳鄉:小小脆桃林結出「致富果」
    品相優佳的脆桃掛滿枝頭談起這片碩果纍纍的桃林,桃園的主人董大哥告訴筆者,五年前這就是一片荒草叢生、亂石密布的荒山,為了給父老鄉親們謀個營生,也為了給自己開闢一條新的農業發展路,他在村兩委的幫助下毅然決然的從群眾的手裡流轉下了這片「窮」壤。
  • 潼關:軟籽石榴成為致富「黃金果」
    同時,該縣把生態農業和扶貧結合起來,把特色產業發展與脫貧攻堅工作緊密結合,讓一顆顆石榴果成為群眾脫貧致富路上的「黃金果」。如今,潼關縣屬最佳軟籽石榴優生區,已列為陝西和全國軟籽石榴生產基地。小石榴變身大產業「吃石榴不吐石榴籽」,成為軟籽石榴區別於普通石榴的一大特點,潼關軟籽石榴在市場上一枝獨秀,果園批發價每斤15元左右,仍處於供不應求階段。
  • 「窗口」看小康⑭丨小小螃蟹爬出致富路 浙江湖州吳興蟹農吃上...
    「窗口」看小康⑭丨小小螃蟹爬出致富路 浙江湖州吳興蟹農吃上「美麗飯」2020-08-26 17:5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浙報融媒共享聯盟吳興        瀏覽量: 2919nbsp梅步跡&nbsp監製&nbsp周鄭潔&nbsp策劃&nbsp陳翔&nbsp殷夢雪&nbsp記者&nbsp徐坊浙報集團縣級融媒體中心共享聯盟「大潮起之江&nbsp『窗口』看小康」大型移動視頻新聞行動,8月21日在學習強國浙江平臺、浙江新聞客戶端、天目新聞客戶端、小時新聞客戶端以及有關縣級融媒體平臺推出第14期報導《小小螃蟹爬出致富路
  • 小小蜜瓜變身致富「大功臣」
    本報記者 劉琴報導近年來,河南省蘭考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績,許多昔日的貧困村都走上了致富路,杜寨村就是其中一個代表。曾經的蘭考縣葡萄架鄉杜寨村是人窮、地窮、村窮的貧困村。2016年,杜寨村支部書記李永建帶領全村發展蜜瓜產業,小小蜜瓜成為助力杜寨村走上脫貧致富路的「大功臣」。
  • 赫山區泉交河鎮恩塘村:看小小「紅薯片」變身致富「黃金葉」
    初冬的恩塘村,農田裡還未收穫的稻穀散發著陣陣芳香、麻雀結隊在橘樹上嬉鬧,但最是吸引人的,卻是空氣中那瀰漫著的陣陣「薯香」。村主任姚臘初自豪地介紹到:「現在村裡家家戶戶都做紅薯片,這已經成為我們村不少人脫貧致富的好門道。」
  • 荸薺別再生著吃了,教您這4種做法,香甜爽口,比生吃好吃多了
    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而製造美食者,必定閱過人間百味,又能返璞歸真,回到食物本身。哈嘍,大家好,我是愛囉嗦的厲大叔,歡迎大家來和大叔一起交流美食,如果想了解更多的美食製作,請大家關注大叔,大叔每天都會和大家分享一些美食製作的方法的。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美食是:【荸薺四種的做法】。
  • 讓網球運動在這片沃土欣欣向榮
    這場決戰,最終由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二號種子莎莉波娃摘獲桂冠,而中天城投鼎力支持的貴州省(貴陽市)女子網球隊小將郭涵煜則將亞軍收入囊中。這場賽事由國際網聯(ITF)授權,貴陽市人民政府、貴州省體育局、中國網球協會主辦,貴陽市體育局承辦,貴陽市網球運動管理中心、貴陽市網球協會協辦,這是貴陽市首次舉辦ITF國際網球賽事。
  • 昔日荒田變沃土 致富路上稻花香
    昔日荒田變沃土  致富路上稻花香  壩心村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 240餘畝撂荒水田集約流轉起初就連陳遠宏也不無顧慮:撂荒多年的水田真能復耕嗎?租金和收益金是否又有保障呢?  為了消除村民的顧慮,廣州市委宣傳部駐村幫扶工作隊堅持黨建引領產業發展全過程,充分發揮當地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村裡老黨員組成土地集約工作小組,入戶為村民講解土地撂荒複種的相關政策,實地勘察農戶權屬田地邊界,有效推進土地流轉集約工作的進度。
  • 荸薺是什麼 荸薺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
    小穗頂生,圓柱狀,在小穗基部有兩片鱗片中空無花,抱小穗基部一周;其餘鱗片全有花;較小堅果長一倍半,有倒刺;柱頭3。小堅果寬倒卵形,雙凸狀,頂端不縊縮;花柱基從寬的基部急驟變狹變扁而呈三角形。花果期5-10月。原產於印度,廣布於全世界,中國全國各地都有栽培,以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為多。荸薺皮色紫黑,肉質潔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既可做水果生吃,又可做蔬菜食用。
  • 小小瓜蔞結出致富果
    2016年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太保鎮黨委政府和鎮扶貧辦對她尤為關注,在他們關心幫助下,2019年春天,朱豔紅開始嘗試種植瓜蔞,邁出了創業致富的第一步。但在試種初期,也遇到了不少困難。
  • 地下「雪梨」話荸薺
    此時不禁想起明代吳寬的詠「荸薺」詩句:「累累滿筐盛,上帶葑門土。咀嚼味還佳,地慄何足數」。 荸薺是藥食兩用之品,在品嘗美味的時候,您是否了解荸薺的藥用點滴呢? 荸薺的由來 荸薺,俗稱馬蹄,又稱地慄,因它形如馬蹄,又像慄子而得名。
  • 推進現代水果產業技術體系建設 百香果成福建致富果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中仙鄉西華村村民傅祥玉說,自去年開始,種植22畝黃金百香果,產果31.9噸,平均畝產1450公斤,盈餘1.5萬元/畝。眼看著百香果變成農民的「致富果」「黃金果」,成為脫貧致富的「拳頭」產業。傅祥玉感慨萬千,百香果變成致富果,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
  • 蘇州人的荸薺、茨菇兩塊寶貝疙瘩大量上市!最晚的水八仙來哉
    這不最近有兩個水八仙爭相上市了,別看這倆小東西長得麻麻賴賴不咋圓潤,但他們可是蘇州人心上的「寶貝疙瘩」。都說冬日荸薺賽雪梨,這句話不假。這個季節的荸薺有潤肺止咳的功效,直接煮水喝特別適合冬日乾燥的蘇州。蘇州人吃荸薺的方法很多,新鮮的荸薺拿在手裡,用門牙啃去外頭棗紅色的皮兒,中間水靈清白的荸薺肉就出來了。
  • 信都區漿水鎮:種上「致富果」念好「生態經」
    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之信都區漿水鎮種上「致富果」念好「生態經」相關數據全鎮蘋果、板慄種植面積分別達2萬畝和14萬畝,創建蘋果標準化示範園生產基地18個,板慄生產基地●林果業提質增效,「紅蛋蛋」變身「致富果」沿著寬闊平坦的道路行走在漿水鎮,道路兩旁種植的蘋果樹向前延伸,果園裡不時傳來忙碌果農說笑的聲音,銀鈴般的笑聲中流露出豐收的喜悅和對來年的希冀。
  • 荸薺丨洞庭橘子鳧茨菱,茨菰香芋落花生
    而北宋醫家蘇頌對「烏芋」的描述卻是另一種生於地下的鮮果——荸薺,李時珍《本草綱目》承襲其誤。古人會弄混,可能是由於二者同為冬季上市的水中鮮果,產地相近,異名也多。現四川、湖南等地還有將荸薺稱作慈姑的。但慈姑是澤瀉科,荸薺是莎草科,無論是果還是莖葉,二者都相去甚遠。↑荸薺和慈姑紫黑色的是荸薺,白色的是慈姑
  • 追思|外婆的荸薺
    荸薺,我們那喚作「鳧茈」,發音近似於「peo ci」。這是一種水生蔬菜,類似於菱角、雞頭米,在南方很常見。比如潮汕一帶的糖水「竹蔗馬蹄水」,使用了荸薺為原材料。北方人平常幾乎不吃荸薺,甚至很少聽聞。北方人對荸薺的陌生感,就好比面對南方的茭白、筍一般無從下手。
  • 黑果花楸:紫黑色的致富果
    黑果花楸。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片 這幾天正是黑果花楸的採果期,在固原市涇源縣興盛鄉上金村,農民們正忙著將枝頭上密密掛著的紫黑色果實摘下。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植物,一起來了解一下。我國20世紀90年代引入,目前己被列為我國新興10大小漿果之一。 當地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 「最近是黑果花楸的採果期,如果你去涇源縣興盛鄉上金村轉上一圈,可能沒人有時間招呼你。」寧夏林業研究所副研究員朱強說,當地種著1萬多畝黑果花楸,這幾天正是採收的季節,紫黑色的小圓果密密地掛滿枝頭。
  • 小小油茶果 託起致富夢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小小油茶果 託起致富夢 2020-10-30 18: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牛油果成孟連老百姓的「致富果」
    人民網昆明12月1日電 (虎遵會)本網11月30日從雲南省普洱市孟連縣舉辦的「孟連牛油果」區域公共品牌發布推介會上獲悉,截至目前,該縣已建成牛油果規範化種植示範園5萬畝,投產1萬畝,產量4000噸,產值1億元,牛油果已發展成為老百姓的「致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