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萬畝廣袤無垠的黝泥沃土,
一萬個勤勞精幹的果農耕戶,
近百條縱橫交錯的溝渠塘汊
秀美白湖,靈動楊柳。
這一切,
承載著千年萬載的人文要素,
編排著水鄉嬌嬈的作派,
躉合成富美的皖中水鄉。
田田可採薺,甜甜飴如蜜
那蔥瑩瑩的水田裡,
那黑的泥和沃的土裡,
酣睡著棗色的碩果,
蘊藉著綠色的希望,
年復一年,生世薪傳。
秀美白湖
靈動楊柳
小小甜果,大大收成
01 四大元首
白湖鎮,地處廬江東大門,現有人口7.6萬,面積 4.8萬畝,是薈萃山水與人文於一身的農業大鎮、工業強鎮。楊柳水鄉,又以其獨立的水系和特有的圩域,鑲嵌在於白湖鎮最東面的一隅;而西城村又是圩鄉南廂的荸薺種植「專業種植村」,與並肩比鄰的東埂、國安、杭頭村等四村,堪比白湖鎮荸薺種植的「四大元首」。
小小的果子,大大的收成。在多年的農村經濟中,相比他鄉,「四大元首」村裡面的農民來自農特優產品的種植收入,一直位居高位。這,是有原由的——是勤勞和智慧,開創了鄉親們富足美好的生活。
「個小乾坤大,味甘天地寬」,這,就是荸薺——棗色外衣、乳色的內涵,脆嫩的口感、甘甜的味道,清熱降火,口渴生津,化痰消熱,富含多種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或生饗即食、或爆炒為餚、或燉煮為羹,無論如何作派,均可以挑戰舌尖上的甘脆怡人的美味。
小小的「甜餑餑」,這天然有機無害的綠色農品,已然成為帶動一方發家致富的「香餑餑」。
02 深挖細刨
惟其艱辛,方識真味;惟其苦寒,方得甘甜。
荸薺的種植既是一門技術活,更是一項辛苦活。上年清明時節,留種培育,千門萬戶都壘砌一個小泥凸包,那裡面儲藏著來年的希望。來年春上五月,各門各戶將上年精選的荸薺良種,比照約1:15的比例單塊育苗;苗成後,按照每畝百棵布植入田,如同布置綠色的點陣圖一般。後經滅菌、除草、治蟲等循環三輪的田間管理,每畝平均投入三四個工時,方得鬱鬱蔥蔥、滿滿盈盈的一田荸薺。
那一顆顆飽滿盈實的荸薺「小甜心」,凝聚著鄉親們多少辛勞的汗水,託寄了多少殷切的希望!
每年冬至來臨了,正值人們圍爐取火、添衣保暖的時節,那蒼翠簇擁、蔥鬱挺直的荸薺針葉,也漸爾枯黃了,收起了鋒芒、耷拉了下來。千門萬戶的老鄉們頂著三九嚴寒,套上齊著膝蓋的長筒靴子,幾乎半個身子都栽進了鬆軟的淖泥中;他們挽起衣袖,套上膠質手套,從尺餘深的泥淖裡,泥一把、水一把地扒拉開軟泥和軟泥上的青荇,吵醒那些酣睡的荸薺,精準地將它們拿捏上來。
未曾身體力行,哪知農活艱辛!
那冰封雪飄的嚴冬臘月裡,老鄉們為了趕著春節前能賣個好價錢,迎著刺骨的寒風,一頭就埋進了泥田裡——一場深挖細刨的「破冰行動」在萬畝大圩裡上演了。一天下來,那雙手啊凍得粗腫,一雙眼睛裡也充滿了血絲,腰背也駝了,身子也僵了。而他們的身後,不經意間,已經壘起了一坨坨小山般的泥堆。
與嚴寒對抗、與時間較量、與毅力拼搏。這些「掏泥淘寶」行動,從本年的冬至到了來年清明,每天都在萬畝大圩的每一寸沃田間演繹著。
03 經紀專員
西城村新屋村民組的51歲的周元利,正是精誠創業的好年紀,又逢上了創業的新好時代,成了「非農化、職業化」的荸薺經紀專員。看起來,他比實際年齡顯得更加年輕,不像年過半百的樣子,更多是骨子裡透出的勤勞樸實和精明老練。
早在1999年春上,以周元利為首的5個荸薺購銷大戶,自發組建了「柳風」荸薺專業聯合合作社。這個社團性質的股份合作組織,給周元利他們有了更合法、更規範的銷售舞臺,讓他們從坐莊收購的「商販」「攤主」,成為「舵主」「威客」,成為集中採購、定點外銷、代辦託運的經紀專員,也為荸薺的市場行情、價格保護和種植指導,提供了領航人和「保護傘」。
銷量峰值期內,25公斤的大包裹、200餘噸荸薺——每天都有十數臺大卡車浩浩蕩蕩地將它們「遠嫁」他方,銷往合肥、蕪湖、六安等十多個市的農批市場和省外各大城市。一舉化解了荸薺「難賣」和「賤賣」的尷尬,讓「提籃小賣和坐街叫賣」成為了過往。所以說,農業增效了,農民增收了,情分當然,得感謝合作社的這班人。
荸薺是個難以服伺的新鮮主兒,必須趁著新鮮勁兒快收、快銷、早食,送到講究康養的饗客口中。每年去冬今春的上市旺季,周元利和他的一班人,領著200多個能手們,分揀、削皮和打包、運輸,經常晝以達旦,日夜操勞,從信息發布、踩樣察看到登門洽談、招工用車,從荸薺的分級篩選、分類包裝到裝貨上車、售後服務,線上線下、村裡村外,真是操碎了心、跑斷了腿,一刻都閒不得,一時都馬虎不得。
總有時候,當他們瞧著鄉親們「多收了三五鬥」的高興勁兒,盯著電商平臺的那些好評和點讚,大伙兒的心裡都升騰起一道道彩虹。
04 增收增效
「一個熟練的採果人,收穫一畝荸薺,至少需要兩周的工時,按照每個工時160元計支,每畝勞力支出近2000元。這是荸薺種植業的主要支出。」
周元利給我們粗略地算了一筆大帳:支出上,每畝農資投入約600元,採挖支出2000元,不計田畝承包費,每畝成本須2600元;按照通常的收成和價格,每畝產量2.8噸,每噸售價2800元,每畝毛收入達7840元。除去成本,畝均純盈利5248元。如果春秋輪作,這個收入還會上揚。
從這裡,楊柳圩的千名種植大戶找到了專業種植的鐵的原由。
大數據顯示,楊柳大圩內,現有荸薺穩定的種植面積達6000畝,年產總量近4萬噸,產值5000萬元,獲利3000萬元。西城村的周致光、周鵬飛等戶,經土地流轉,多年從事集約化、農場式的大幅種植,每年種植面積百畝以上,成為全圩的「種植大佬」。
「柳風」——一個富有詩意的名稱。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原楊柳鄉政府為荸薺特產,取了這樣一個叫得響的品名;那一年,鄉裡又成功申報了綠色食品標識,並一直沿用至今。當然了,好產品,得賣個好價錢。天貓、淘寶、拼多多日進鬥金,線上交易紅紅火火,這個甜甜的「小不點」「遠嫁」北京、天津、上海和華東地區等全國20多個省市,入駐沃爾瑪、大潤發、永輝等全國著名商超。
據大數據顯示,正是因為荸薺專業合作社的線上線下與定點定向的大批量銷售,粗略估算,讓荸薺收購價格提升了一毛錢,畝均增收500元。算到種植大戶的頭上,每戶增收上萬元。
所以,老周自豪地介紹,「柳風」荸薺產量和市場份額,多年來,一直位居全國同類農品的第二位,而它的口感和營養應該翹楚全國。
05 託舉希望
最忙人間耕織戶,冬去春來無歇時。數以千計的鄉親們,或栽植,成了種植大戶;或扒掏,成了採果能手;或運輸,成了外賣小哥;或購銷,成了經紀專員——大伙兒,都儼然在這個龐大的荸薺產業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
果農何其勞碌,農活何其艱辛!
千門萬戶的楊柳人,千年萬載地固守著這一方美麗富饒的沃土——他們,左手擎著勤勞,右手攢著智慧,祖祖輩輩,生生世世,用這一雙手創造著富足幸福的生活,託舉起綠色的康養、棗色的希望!
出品:廬江縣融媒體中心
▼
往期精彩回顧
▼
作者/夏東風
編輯/蘇敏
校對/張媛、施傑
微
聚
廬
江
原標題:《在廬江這片春華秋實的沃土上,小小荸薺也能變身「致富果」》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