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電影頻道特別推出大型專題片《足跡——銀幕上的新中國故事》,10月5日起,每日22點檔,在CCTV-6電影頻道播出。
大型專題片《足跡》通過對具有重大時代節點、反映新中國各方面建設成就和人民精神風貌的經典影片的梳理與回顧,以嶄新的當代視角、新老影人介紹訪談、影片外景地故事發生地重訪的形式,力圖勾勒新中國70年璀璨歲月的光影足跡,揭秘電影人不為人知的創作艱辛和幕後故事。
獨家視頻
梨園新曲 | 銀幕上的新中國故事
今天,戲曲片已經從電影膠片,走向電視、走向網絡視頻,助力傳統戲曲文化為更多的年輕人所接受和喜愛,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在新中國70年的電影歷程中,廣大戲曲工作者和電影人努力嘗試探索將傳統文化與大眾傳媒完美結合,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創造出無數膾炙人口的戲曲片經典,在各個劇種的百花園中傲然綻放。不僅讓中國觀眾如痴如醉,也為世界電影貢獻了別具一格的風景。
串講人:何賽飛
大家好,我是何賽飛。1984年因出演越劇電影《五女拜壽》而獲得大家關注。
戲曲片是咱們國家獨有的一個片種,深受人民群眾歡迎和喜愛。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倡導戲曲改革,廢除了舊藝人的稱謂,廣大戲曲工作者從此獲得新生,戲曲片的發展進入了繁榮期。1954年就拍出了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戲曲片《梁山伯與祝英臺》。
1951年,周恩來總理籤發《關於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指出:「戲曲應以發揚人民新的愛國主義精神、鼓舞人民在革命鬥爭與生產勞動中的英雄主義為首要任務。」
張德福 評劇表演藝術家: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屆「文代會」,周總理說,「同志們,你們再不是舊社會的戲子,你們是新社會的人類靈魂工程師。」接受了這麼一種鼓舞,大家的幹勁可就不一樣了。
1952年10月,舉辦了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全國23個劇種的37個劇團、1600多名演員演出了82個劇目,第一次集中地展示了中國戲曲文化的優秀遺產,毛澤東特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致賀。其中,崑劇《十五貫》的改編和演出,是這一時期最為傑出的成果。
1956年4月,崑劇《十五貫》進京演出,毛澤東在中南海懷仁堂觀看後大為讚賞。周恩來總理親自出席了中南海紫光閣《十五貫》座談會,將此劇譽為戲曲改革的榜樣。《十五貫》原本長達幾十場,演完需要一天一夜,改編成電影後只有2小時時長。影片由陶金導演,崑曲名家周傳瑛、王傳淞主演。不僅保留了原劇所有精華,也在戲曲程式化表演和電影的寫實表演之間進行了大膽的嘗試。
1959年春,夏衍向梅蘭芳先生建議,《遊園驚夢》是《牡丹亭》中精彩的摺子,如果他能和上海戲曲學校校長俞振飛合拍一部彩色戲曲片,是能夠表達湯顯祖筆下精心塑造的杜麗娘、柳夢梅這兩個人物的。
胡文閣 京劇梅派第三代傳承人:因為《牡丹亭》很長嘛,所以就選了遊園和驚夢這兩個最精華的部分。
電影讓戲曲走入了通俗化,走進了尋常百姓家。影視的性質跟舞臺藝術不一樣,舞臺藝術要展示戲曲的唱念做表、手眼身法,在這些動作裡面,梅先生做的幅度都很小,他一切都是為鏡頭服務的。
在新中國戲曲片的創作探索和實踐中,許多優秀的電影故事片導演積極參與其中。1956年的黃梅戲電影《天仙配》就是由石揮執導,嚴鳳英、王少舫主演。打破了舞臺的局限,以「神話歌舞故事片」的形式來拍攝。
丁俊美 電影《天仙配》四姐扮演者:電影在我們眼中是「高不可攀」的,那時候在廣播電臺播一下音都很光榮了,一下子猛然接到電影的任務,我們也都很激動,所以導演對我們怎麼要求,我們就怎麼做,練功就練了一百天。
時白林 黃梅戲電影《天仙配》曲作者之一 :導演要求「大姐」光唱自己的不行,二三四姐的詞都得會唱,所以演員們都是把譜子背會了之後再排戲。
丁俊美 電影《天仙配》四姐扮演者:有一個「仙女下凡」的鏡頭,我們是晚上拍的,那個時候吊不了威亞,就搭了一個很高的臺「飛」下來,實際上是我們跑下來的。
電影《天仙配》上映時引發了巨大轟動,觀影人次達一億四千萬。一時間,黃梅戲成了中國觀眾耳熟能詳的劇種,幾代人的難忘記憶。
丁俊美 電影《天仙配》四姐扮演者:放映的時候,幾乎場場爆滿,還有人說看了十幾場了,臺詞和唱腔都能背下來了,我們這些演員天天都能收到信。
時白林黃梅戲電影《天仙配》曲作者之一 :上海文化出版社找到我,說要把《天仙配》主要唱腔都選出來,出一本集子,結果後來7個月賣了67萬冊,當年唱片發行量的全國第二,第一是《白毛女》。
1956年,新中國在各個領域的社會主義改造任務基本完成,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開始轉入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傳統戲曲形式的現代化,成為戲曲工作者的關注焦點。當年由伊琳執導,新鳳霞,張德福、趙麗蓉主演的《劉巧兒》上映,不僅擴大了新中國第一部《婚姻法》宣傳,也在全國掀起了一股學唱劉巧兒的熱潮。
張德福 評劇電影《劉巧兒》主演 :老百姓反應好,那就挺好,那一次對於這個劇種的影響很大。
1958年,由團長楊蘭春編導,河南豫劇院三團首演的現代豫劇《朝陽溝》,一經問世便風靡全國,成為現代戲裡程碑式的作品。
王善樸 豫劇電影《朝陽溝》主演 :這個戲只用了七天七夜,就演出了,連寫劇本帶上臺。
高潔 豫劇電影《朝陽溝》主演:那個年代,觀眾熱情得很,只要是演員一張口就是「滿堂好」。
王善樸豫劇電影《朝陽溝》主演 :《朝陽溝》震動大江南北,文化部評價,《朝陽溝》這個劇團是一面旗幟。
豫劇《朝陽溝》1963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成同名戲曲片。它講述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參加建設、鍛鍊成長的故事。不少經典唱段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
王善樸 豫劇電影《朝陽溝》主演 :《朝陽溝》寫了一個知識和勞動相結合的大主題,人民群眾熱愛文化、喜愛文化,需要文化,這樣偉大的主題什麼時候也不會落後。
串講人:何賽飛
改革開放初期,新中國戲曲片又創造了一個高峰。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關肅霜主演的《鐵弓緣》、梅派大青衣李炳淑主演的《白蛇傳》、胡芝風主演的《李慧娘》、豫劇丑角大師牛得草主演的《七品芝麻官》和我參演的越劇《五女拜壽》,是當時比較受關注的戲曲片。能和這麼多我仰慕的戲曲前輩們一起為戲曲片做貢獻,我感到非常榮幸。
2011年,「京劇電影工程」啟動,成功推出了《狀元媒》《穆桂英掛帥》等第一批10部影片,《穆桂英掛帥》獲得第三十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片獎。
于魁智 京劇電影《穆桂英掛帥》主演:我們後來為什麼把《穆桂英掛帥》再翻拍一遍?
一方面是這個戲我們演的很多,李勝素團長演穆桂英,我演寇準,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海外都很受歡迎,另外,它不僅僅有非常好的表演,生旦淨醜的行當也很齊全。最重要的是,這裡面有梅蘭芳大師的梅派的經典唱段。
李勝素 京劇電影《穆桂英掛帥》主演:接到這個任務之後,我覺得既驚喜又忐忑,因為這個戲挺不好演,那個時候梅葆玖先生也跟我說,一定要把握住這個人物。
夏鋼 京劇電影《穆桂英掛帥》導演:觀眾看了之後會發現,原來京劇是這麼美。
時代在發展,藝術家們對戲曲電影的創新仍孜孜以求。《廉吏于成龍》以實驗精神探索電影和戲曲兩種藝術形態本體的邊界,令人耳目一新。
鄭大聖 京劇電影《廉吏于成龍》導演:我們做了一半的景,甚至是裝置化的改造,比如說我們片頭是從一個實鏡進入的,到片尾的時候,我們特別從實景裡頭穿越了一下,也就是說,所有的實驗其實都是想假設性地顛覆一下,此前對戲曲電影虛實慣有的既定前提。
串講人:何賽飛
在新中國70年的電影歷程中,廣大戲曲工作者和電影人努力嘗試探索將傳統文化與大眾傳媒完美結合,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創造出無數膾炙人口的戲曲片經典。
我驕傲,我是一名戲曲人,也是一名電影人,曾經在戲曲的世界中流連忘返,塑造人生,也在銀幕的光影中留下自己的故事和足跡。
專題片《足跡》由電影頻道《中國電影報導》承制,夢之藍特約播出,北京音樂產業園影棚支持。
編導:溫春林
編輯:么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