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又叫節華、金精、甘菊、真菊,由於產地、花色、加工方法的不同,又分為白菊花、黃菊花、杭菊花、滁菊花、野菊花等。其採收時間跟桑葉一樣,於霜降後花開時採摘為佳。主要產於浙江、安徽、河南及四川等地。
菊花味甘、苦,性微寒。歸肺、肝經。《神農本草經》曰:「主諸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藥性論》謂:「治頭目風熱,風眩倒地,腦骨疼痛,身上一切遊風,令消散,利血脈。」《用藥心法》則稱菊花「去翳膜,明目。」可見,菊花有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之功效。常用於外感風熱、目赤頭痛、多淚眼花、咳嗽、喉炎、溼疹、皰疹、面疔發腫、蜂蜇、蛇傷等。
菊花的食用方法。
一、菊花核桃仁粥
原料:菊花、核桃仁各15克,大米100克。
製法:將菊花去雜質,與核桃仁、大米一起洗淨;將核桃仁與大米同放入鍋內,加入清水1000毫升,大火燒開,用文火煮30分鐘後,加入菊花,大火燒沸,改文火煮15分鐘即可。
功效:散風熱、補肝腎、降血壓。
二、菊花油菜煲兔肉
原料:菊花20克,油菜50克,兔肉200克,姜、蔥、蒜、鹽、植物油各適量。
製法:1、將油菜去雜質,洗淨,切段;兔肉洗淨,切塊;姜切片,蔥切段,蒜去皮切片。
2、把植物油倒入炒鍋內,大火燒至油六成熱時,加入薑片、蔥段、蒜片爆香,再加入兔肉、油菜、鹽炒勻,加500毫升水,用文火煲25分鐘後,加入菊花再煲10分鐘即可。
功效:補氣養血、美容養顏、降血壓。
三、芸豆菊花糕
原料:菊花15克,芸豆500克,大棗200克,紅糖50克。
製法:1、將芸豆用水泡發後,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煮至爛熟,冷後放在潔淨的紗布裡揉搓成泥。
2、將大棗用水泡後去核,煮至爛熟,趁熱加入紅糖、菊花,攪拌成泥,待冷。
3、把芸豆泥攤在案板上,用鏟或菜刀抹為1釐米厚的長片,上面再攤抹一層棗泥,縱向捲起,再用刀與糕條成垂直方向切成正方形糕塊即可。
功效:補脾消腫、清熱明目。
四、菊花香菇炒墨魚
原料:鮮菊花50克,香菇30克,墨魚100克,姜、蔥、鹽、雞湯、植物油各適量。
製法:1、將鮮菊花去雜質,洗淨;墨魚洗淨切成方塊;香菇用水發透,去根蒂,一切兩半;姜切絲,蔥切段。
2、把植物油倒入炒鍋內,用大火燒至六成熱時,加入薑絲、蔥段爆香,下入墨魚塊,香菇、菊花、鹽、雞湯,用文火煲10分鐘即可。
功效:疏風清熱、明目、降血壓。
五、紅棗菊花燒龜肉
原料:紅棗10枚,鮮菊花30克,龜1隻,薑片、蔥段、鹽、雞湯、植物油各適量。
製法:1、將龜宰殺後,去頭、尾及內臟,切成4大塊,留下龜板;大棗、菊花洗淨。
2、把植物油倒入炒鍋內,大火燒至六成熱時,加入姜、蔥爆香,下入龜肉炒3分鐘,加入雞湯、鹽、大棗、菊花,燒至龜肉熟透即可。
功效:滋陰補血、平肝明目、降低血壓。
此外,菊花與綠茶、槐花一起代茶飲,對頭痛眩暈有益;菊花也可與胡蘿蔔煮湯,能清熱解毒、涼血;還可將野菊花搗爛敷青青痘、粉刺,煎水燻洗溼疹都有較好的作用。
注意:陽虛或頭痛而惡寒者忌用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