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普及】走近漸凍症

2020-12-23 澎湃新聞

【科學普及】走近漸凍症

2020-11-24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戴媛媛、吳嘉彤等 細胞世界

2020年9月8日,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許多人的目光都長時間地跟隨著一個步履蹣跚的身影,心中默念:「張院長,您走慢點,別著急……」 這個人就是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一位身患漸凍症(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多年的抗疫英雄。張定宇坦言自己當時也很擔心因腿腳不靈活在全國人民面前摔跤。他說:「每個漸凍病人,都是看著自己一點點消逝的,但至少現在,我還要在一線戰鬥著……生命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跑贏病毒,把重要的事情做完。」 漸凍症逐漸凍住他的身體,卻無法凍住他的勇氣、責任心,無法凍住他偉大的夢想和靈魂。

如此罕見而棘手的漸凍症,到底因何而起?

01 漸凍,源於運動神經元損傷

「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即ALS(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俗稱「漸凍症」。ALS是一種運動神經元病,病人的上運動神經元和下運動神經元發生損傷,肌肉逐漸無力和萎縮,從而導致身體機能退化。與身體機能的「敗退」相比,漸凍症患者的感覺、記憶和智商能力下降較少。肌萎縮側索硬化症作為一種罕見的致死性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多數患者在發病 3~5 年內死於呼吸衰竭。

著名的「漸凍人」——科學家霍金髮病數年後接近完全癱瘓,言語能力也慢慢喪失,只能藉助計算機和語言合成器來說話,但他依然完成了驚世之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甚至還完成了「零重力」飛行體驗。霍金自21歲確診,以頑強的心態與該病搏鬥了55年,成就了其傳奇的一生。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容易將漸凍症與肌無力混淆在一起,因此有必要釐清二者的區別:肌無力是臨床症狀,漸凍症是疾病的名稱。肌無力作為臨床症狀,有很多種疾病可以引起,漸凍症主要影響運動神經元,一般很少累及感覺神經;肌無力是一個總稱,其病因有很多種可能性,可以是運動神經元病,也可以是其他疾病。值得注意的是,肌無力作為臨床症狀,是包含在漸凍症臨床表現裡面的。

02 病因,仍是迷霧重重

目前肌萎縮側索硬化(ALS)的發病原因尚不清楚,推測可能與環境和遺傳都有關係。環境方面,研究認為酒精、病毒感染、吸菸、暴露於殺蟲劑、鉛、有機毒物和電磁放射等因素可能是導致ALS的危險因素。遺傳方面,已被證實的有家族性肌萎縮側索硬化症(familial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FALS),病人的過氧歧化酶(SOD1)基因發生了突變,而SOD1酶如何導致ALS目前還不清楚。此外,還有免疫學說、神經元蛋白及神經微絲的新陳代謝異常學說、興奮性胺基酸毒性學說、氧化自由基學說、皮質激素假說等,但尚無統一定論。部分理論假說詳情如下:

1. 興奮性胺基酸毒性學說。興奮性胺基酸(EAA)與神經元毒性的大小有著相關性——在漸凍症患者體內,穀氨酸轉運出現問題,導致其積累於細胞外,使興奮性胺基酸受體過度興奮,由此產生神經元毒性效應,這導致突觸的功能障礙及一系列病理變化,因而產生漸凍症。

2. 氧化自由基學說,即認為是自由基使神經細胞受損。自由基是人體內各種生化反應產生的中間產物,活性高,人體內過量的自由基會攻擊細胞、生物大分子及各種細胞器。科學家猜測可能是過剩的自由基攻擊運動神經元,從而導致運動神經細胞的損害。

3. 皮質激素假說。這種疾病可能開始於運動皮層,並沿皮質束向其目標擴散。有研究者對該假說進行了實驗測試,測試結果顯示,沒有腦下投射神經元可以延遲疾病的發作,減輕運動障礙,增加生存率而不改變疾病的持續時間,這清晰地表明皮質束對漸凍症的發生和進展至關重要。在疾病的背景下,腦下投射神經元可能會攜帶有害信號到它們的下遊目標。

03治療之路,任重道遠

很遺憾,針對漸凍症目前還沒有根治的醫療方法,也無特異性治療藥物,患者只能通過服用藥物如利魯唑片、頭孢曲松、依達拉奉等延緩病情,利魯唑片是一種具有神經細胞保護作用的穀氨酸受體拮抗劑,而依達拉奉是一種抗氧化劑,起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它們都可以幫助患者改善神經狀況,以延緩病情加重,提高生活質量。

除了藥物治療,足夠的營養與積極的心理狀態同樣重要。必須要保證患者攝入足夠的營養物質。在患者能正常進食時,應確保食物營養均衡;當患者吞咽困難時,應採用高蛋白、高熱量飲食,少食多餐,並做成流食以便患者易食用,針對吞咽異常困難的患者,可考慮採用鼻飼,或進行經皮透視下胃造瘻術,保證營養的攝入。而且,患者因為罕見病情可能會產生焦慮、抑鬱等情緒問題,因此在治療過程也需要特別注意患者的情緒,需要正確引導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必要時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

說起來,漸凍症患病率很低,在十萬人中可能僅有四到八個人患病,但這並不意味著它離我們很遠。面對這樣「冷酷」的疾病,我們仍需要更多地去認識它、重視它,以自己的方式給予漸凍症患者關懷與幫助。我們期盼著科學界不斷探索,通過研究找到突破口,進而有效地延緩乃至阻隔「冰封」的速度,讓患者能夠從冰冷的疾病中解脫出來。

作者簡介:

戴媛媛、吳嘉彤、康晨曦、楊喆、甘露、何玉池※ 湖北大學生物催化與酶工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

1980-2020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科學普及】走近漸凍症》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漸凍症 漸凍症的早期症狀
    漸凍症是現在醫學上面的治療難題,這種疾病因為病因不明,沒有有效的方法能治療,所以一旦患上了漸凍症就相當於被判了死刑。那麼什麼是漸凍症?漸凍症早期症狀有哪些呢?下面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漸凍症如果通過專業的名詞給我們解釋可能我們並不是很了解,但是如果告訴我們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就是這種疾病我們可能就了解了。
  • 漸凍人症是什麼 漸凍人症怎麼預防較好
    這個偉大的物理學家不僅帶給了我們很多的知識,也讓漸凍人症走進了人們的視線。很多人並不是太了解漸凍人症是什麼樣的一種疾病,小編給大家具體講講漸凍人症是什麼意思。漸凍人症是什麼專家指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人」 症,與愛滋病、癌症齊名為頑症。
  • 了解漸凍症,關愛漸凍人
    6月21日是世界漸凍人日。「漸凍症」醫學名稱叫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影響大腦和脊髓中與運動相關的神經細胞,造成運動神經元死亡,令大腦無法控制肌肉運動。主要臨床表現是肌肉逐漸萎縮無力,患者最後會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 【科學普及】走近星星的孩子
    那麼,就讓我們走近這些美麗而脆弱的孩子。2013年5月出版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V)在神經發育性障礙的大類中將其確定為孤獨症譜系障礙,這一名稱充分體現了孤獨症症狀表現的異質性。也就是說每個孤獨症孩子在核心症狀以及智力高低等特徵上都是輕重不一,即呈現為從輕到重、從低到高的連續譜系分布。就如森林裡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葉子,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孤獨症兒童。
  • 北大「漸凍症」女博士的多能幹細胞將用於攻克漸凍症
    「漸凍症」iPSC原理圖。科研人員供圖記者8日從安徽省幹細胞學會獲悉,北大「漸凍症」女博士婁滔的細胞已被科研人員「重編程」為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將通過再研究以促進漸凍症的早日診斷和「精準」治療。
  • 除了張定宇,我國還有20萬人被漸凍症禁錮,漸凍症的治療方向究竟在...
    著名物理學家霍金就是漸凍症患者,並因漸凍症於2018年3月14日去世。 研究團隊進一步證明在發病前或發病後漸凍症成年小鼠模型中,在頸部和腰部脊髓一次性注射AAV9-shRNA-SOD1基因沉默載體,可以有效預防或阻止運動神經元的退化,從而預防或治療漸凍症。 這項研究開發的新型基因沉默載體遞送技術,並有望通過AAV9-shRNA-SOD1基因沉默載體治療家族遺傳性漸凍症,為廣大漸凍症患者帶來福音。
  • 世界漸凍人日:請給予漸凍症患者和家庭多些關愛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頭腦清楚,感覺正常,身體卻仿佛被冰雪慢慢凍住一樣,最後全身肌肉逐漸萎縮,無法行動,最終甚至無法呼吸而不得不離開這個世界,他們被稱為「漸凍人」。今天(6月21日)是世界漸凍人日,專家呼籲給予漸凍症患者和家庭多一些關愛。
  • 漸凍症患者中秋心願:希望能把漸凍症納入醫保
    鄭州晚報記者 張翼飛 文/圖  幼兒園體檢時就發現異常,但被誤診  「冰桶挑戰」讓「漸凍症」廣為人知。狹義的「漸凍症」是特指運動神經元病的俗稱,廣義的「漸凍症」則涵蓋30多種神經肌肉病。  肌肉活動需三個環節:運動神經元發出運動指令,指令通過神經肌肉接頭傳到肌肉,肌肉接受指令而運動。
  • 漸凍人症的誤診解析
    漸凍人症(ALS)是一種致命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大多在發病初期影響上下肢運動神經元,進而引起皮質、腦幹和脊髓中運動神經元變性
  • 「世界漸凍人日」 漸凍人症前兆勿忽視
    央廣網北京6月20日消息 6月21日是世界漸凍人日。漸凍人症,正式名稱是肌萎縮側索硬化症,也叫運動神經元疾病。這種疾病的運動神經元損傷會導致病人出現肌無力、肌肌萎縮、 吞咽障礙、說話不清、肌肉跳動等症狀。
  • 「漸凍人症」,重疾保不保?
    「漸凍人症
  • 今天是世界漸凍人日,關於漸凍症這些前兆需警惕
    釋義  什麼是「漸凍症」?  說起「漸凍人」,許多人會想到霍金。作為「漸凍症」患者,霍金創造了55年生存期的奇蹟。  之所以稱為「漸凍人」,是因為直至生命的最終,絕大多數病人的智力和感知並不會受到影響,病人能聽到,能看到,也有觸感等,但身體卻像被凍住了一樣,無法作出反應。  案例  大學剛畢業就患「漸凍症」  來自單親家庭的李明(化名)被確診「漸凍症」時,剛剛大學畢業。
  • 關愛漸凍症患者 水滴籌助力"漸凍人"延續生命
    隨著冰桶挑戰風靡全球,"漸凍症"這個詞第一次廣泛的為人所知。漸凍症全稱,肌萎縮側索硬化(ALS)也叫運動神經元病(MND),是一種罕見病,會導致腦和脊髓中的某些神經細胞逐漸死亡。這些神經細胞被稱為運動神經元,它們能控制肌肉,使身體做出各種動作。漸凍症會使運動神經元逐漸受到損害,導致肌肉無力、僵硬、就像是人被"凍住"一樣。
  • 為什麼有人會患上漸凍症?
    據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內科高聰教授介紹,肌萎縮側索硬化即是俗稱的「漸凍症」,其發病症狀為:肌肉逐漸不能動彈,就像被凍住了一樣,逐漸出現肢體無力、肌肉震顫,慢慢會進展為肌肉萎縮與吞咽困難甚至呼吸衰竭。雖然漸凍症病因尚不明確,目前還不能治癒,但及早發現可在醫生的指導下用各種綜合手段改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延緩疾病進展。
  • 湖北鍾祥一家五口患漸凍症去世,武漢接診的「漸凍人」越來越多
    他是全球最知名的漸凍症患者,也是存活時間最長的漸凍症患者,他的勇氣與堅持鼓舞了全世界。他強韌的生命力、堅強的意志力、樂觀豁達的性格、以及良好的醫療條件等等,一起創造了奇蹟。然而,絕大多數的漸凍症患者沒有那麼幸運。「漸凍症」是一種上運動神經元和下運動神經元受損的慢性進展性疾病,學名是肌萎縮側索硬化症(英文縮寫為ALS),也稱運動神經元病。
  • 關愛漸凍症患者 水滴籌助力「漸凍人」延續生命
    隨著冰桶挑戰風靡全球,「漸凍症」這個詞第一次廣泛的為人所知。漸凍症全稱,肌萎縮側索硬化(ALS)也叫運動神經元病(MND),是一種罕見病,會導致腦和脊髓中的某些神經細胞逐漸死亡。這些神經細胞被稱為運動神經元,它們能控制肌肉,使身體做出各種動作。漸凍症會使運動神經元逐漸受到損害,導致肌肉無力、僵硬、就像是人被「凍住」一樣。
  • 冰桶挑戰聯合發起人奎恩去世,讓我們了解「漸凍症」 關愛「漸凍人」
    奎恩在2013年3月8日被診斷出患有漸凍症,他與漸凍症的鬥爭長達7年。  奎恩的支持者在臉書上宣布了奎恩去世的消息,「我們將永遠記住他在抗擊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症)的不懈鬥爭中的靈感和勇氣。」  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協會說:「帕特以積極和勇敢的態度對待漸凍症,激勵了周圍所有人。我們這些認識他的人悲痛欲絕,但感謝他為推動漸凍症治療所做的一切。」
  • 冰桶挑戰聯合發起人奎恩去世,讓我們了解「漸凍症」關愛「漸凍人」
    奎恩在2013年3月8日被診斷出患有漸凍症,他與漸凍症的鬥爭長達7年。奎恩的支持者在臉書上宣布了奎恩去世的消息,「我們將永遠記住他在抗擊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症)的不懈鬥爭中的靈感和勇氣。」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協會說:「帕特以積極和勇敢的態度對待漸凍症,激勵了周圍所有人。
  • 當我的朋友患上漸凍症-虎嗅網
    「沒人能現在就說出結果,因為你還在進行檢測,」桑德拉記得羅斯坦是這樣說的,「但是我見過上千例的漸凍症,而你恐怕確實得了漸凍症。」儘管冰桶挑戰極大地提高了人們對漸凍症的認識,但這股研究熱潮的主要催化劑要追溯到2011年,當時科學家們首次確定了一種遺傳形式的漸凍症與額顳葉痴呆之間的聯繫。在美國,額顳葉痴呆的發病率是漸凍症的三到四倍,這意味著某些類型的漸凍症研究突然對更廣泛的患者群體產生了影響。
  • 右手使不上力 警惕漸凍人症早期症狀
    昨天在市一醫院,得知自己成了「漸凍人」,孔先生當場崩潰。  43歲的孔先生是高中數學老師。今年寒假開學後,他發現在黑板上寫字時右手有些不得力。一開始他並沒有太在意,慢慢地感覺寫板書越來越費勁,甚至要用左手託著右胳膊才能正常寫字。暑假期間,孔先生在家休息了一個月,期間多次到社區醫院做按摩和理療,奇怪的是,症狀沒有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