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明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 |《奪冠》再現中國女排精神

2020-09-26 灣區媽媽讀書

作者 | 灣區媽媽讀書


9月25日,電影《奪冠》公映。

《奪冠》由中宣部與國家體育總局聯合拍攝,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子排球隊領銜主演。


影片講述了中國女排在1981首奪世界冠軍到2019年拿下第十個世界冠軍的歷史,詮釋了幾代女排人歷經浮沉卻始終不屈不撓、不斷拼搏的傳奇經歷。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在袁偉民的指導下開始騰飛,開啟了風雨40年的奮鬥歷程。


中國女排的冠軍道路並非一帆風順,她衝上過巔峰也走進過低谷,經歷過大起大落,但難能可貴的是中國女排從來沒有一蹶不振,而是一直在拼搏進去,勇往直前,勇往直前,風雨40年,依然傲立於世界榮譽舞臺。


電影《奪冠》故事跨越35年,從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到2016年,再次站到世界之巔,致敬幾代功勳,再現中國女排這支王者之師一路的荊棘與榮光。


這是一部振奮人心、超「燃」的電影,堪稱中國第一部體育大片。


除了中國女排精神足夠吸引觀眾,電影的成功還來自兩個方面:
敘事格局及製作水準


敘事格局


《奪冠》故事圍繞三個時間點講起。


分別是81年世界盃以郎平為代表的中國女排首次奪得世界冠軍、08年奧運會舉國關注的中美大戰、以及16年奧運會以朱婷為代表的中國女排再創輝煌.


如此的時間跨度,除了見到中國女排從輝煌到低谷再重回巔峰以外,我們還能在電影中見證,中國從一個剛剛改革開放,急需走出去用成績證明自己的國家,逐漸發展起來成為一個自信大國,幾十年來中國的發展日新月異,女排也經歷了起起伏伏,但是唯一不變的是頑強戰鬥,勇敢拼搏的精神。


這是女排精神,更是國家精神。



製作水準

陳可辛執導加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等實力派演員陣容。


鞏俐在片中扮演的教練郎平神韻十足,她為了演好這個角色,多次到女排訓練中心體驗生活,貼身觀察郎平指教時的每一個細節。把郎平那種沉著冷靜外表下的一股子狠勁和魄力表現得淋漓盡致。

而非專業演員,那就更厲害。


青年郎平的扮演者正是現實生活中郎平的女兒白浪,而電影中還有一個白浪的角色則是由陳衝的女兒許文珊飾演。


16年這屆女排的演員朱婷飾演朱婷,惠若琪飾演惠若琪。裡約奧運會冠軍球員幾乎全員出境。


論真實,還有比這更真實的還原嗎?論專業,誰還能比她們更專業呢。


更絕的是,電影中表現的81年世界盃,中國對日本那場比賽,決賽的最後四球,一比一還原了現場實況,連走位都一樣。


劇組一比一的還原了中國女排三大訓練基地之一的漳州訓練館,從漳州一塊一塊的把地板給拆下來,再重建一個訓練館,可謂是煞費苦心的。


所有這些細節,讓觀看電影的觀眾甚至產生錯覺,彷佛置身於當年的賽場觀眾席上。


電影再現的中國女排精神無疑是這部電影成功的核心所在。每個運動員不僅背負著集體榮譽,賽場之外她們也都是活生生的人。郎平那一代人一心背負著國家榮耀,戰鬥到底,拼盡全力。


這部電影給觀眾交成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既展現了頑強拼搏的女排精神,高於女排本身的國家榮耀,又展現出了競技體育該有的專業刺激性;既有時代特徵又有人文關懷。


這種女排精神是相通的,這種有時候明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的態度在各行各業都是能夠引發共鳴的。


這是一部值得每一位中國人都走進電影院觀看的電影。

相關焦點

  • 《奪冠》女排精神不是贏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
    90年代隨著女排老將的相繼退役,中國女排不可避免進入階段性衰退期。直到2001年,陳忠和扛下了主帥的大旗,投下關鍵票的,就是郎平。面對這一批經驗和實力不足的女排新生代,他重提了當年的「竹棚精神」,除了苦練,女排姑娘們別無他選。
  • 《奪冠》電影,飆升中國女排精神,青春光彩再現
    中國女排》,這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中國女排精神的真實寫照。8月17日上午,電影《奪冠》官微發文:」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王者歸來,定檔國慶」。電影《奪冠》,再現中國女排一代又一代的付出與傳承,在國際上站住腳並取得輝煌成就,是多少夜以繼日的訓練磨練堆砌而成。又有多少運動員在傷病折磨下再次重新站起來!中國女排給排球賦予了不一樣的新定義,而這個定義是女排獨有的專屬的。
  • 《奪冠》裡的女排精神:明知道自己輸,都會一分一分贏回來
    幸運如我,早在春節前就《奪冠》裡的女排精神:明知道自己輸,都會一分一分贏回來看過了《奪冠》,如今再翻看當年的記錄,想了想,還是沒有去增刪,放出這篇原稿,就好像聞到一縷新冠前的新鮮空氣……《中國女排》歷經一番波折之後,終於改名《奪冠》上映。
  • 國足觀《奪冠》若能領悟明知不會贏也要竭盡全力的精神,輸也愛你
    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是你一路雖走得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依舊眼中堅定。看到10月6日,中國男足集體觀看電影《奪冠》,學習感悟「女排精神」,增強球隊凝聚力和戰鬥力的新聞後,我不知道這些身價頗高的球星們都有何種感悟,本篇文章全當是一種分享心得吧,希望國足隊員們也能有同樣的體會。
  • 《奪冠》女排精神:中國人的精氣神
    在中國,有一支球隊叫中國女排,有一種精神叫女排精神,中國女排是中國三大球中唯一拿到冠軍獎盃的隊伍,她們被稱為一支最有「隊魂」的球隊。如今,中國女排終於被搬上了大熒幕,這部電影,就是《奪冠》。影片由陳可辛指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子排球隊領銜主演。
  • 郎平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 而是知道不會贏 也要竭盡全力
    郎平曾說,所謂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要竭盡全力。郎平也在矢志不渝地踐行著這句話,無論是對待比賽,還是對待人生,她都展現出了堅韌不拔的崇高精神。然而她對祖國的熱愛與奉獻、對女排姑娘的關懷與呵護,又在頃刻之間流露出了潤物細無聲的溫柔,令人動容。
  • 女排精神:知道不會贏,卻還要竭盡全力,在所不惜
    女排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在女排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中國人積極投身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業中。女排精神是什麼?是郎平說的:「女排的精神不是贏,而是有時知道不會贏,卻還要竭盡全力,在所不惜。」女排的故事永不過時。女排精神,世代長存。
  • 【中英交傳3】| 《奪冠》: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
    每期一小段關注一個熱點事件日拱一卒作之不止今天的材料是關於國慶檔的熱映電影《奪冠》>國慶假期看了《奪冠》,深受觸動。通過電影加深了對「中國女排」這一集體的認識,更認識了裡頭每一位有血有肉的隊員。看到運動員們每日堅持重複訓練,早中晚各練扣球(knock drill)300下,牆上被一個一個球鑿出球印子,一個斜線球要靠數萬次的重複練習形成下意識,賽場上一次次跌在地上後咬牙爬起來繼續······萬分敬佩,也稍微聯想到了口譯。
  • 《奪冠》:重新詮釋中國女排,明知難贏,也竭盡全力
    9月25日,《奪冠》(原名《中國女排》)上映了,經歷了改名、撤檔、提檔,在一片期望與質疑聲中,終於緩緩拉開了帷幕,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應該說,《奪冠》交出的成績單還是基本令人滿意的,目前票房破億,豆瓣評分7.4。
  • 《奪冠》來了,讓中國女排精神感動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吧
    導讀:電影《奪冠》上映啦,40年,從首奪世界冠軍到奪得第十個世界冠軍,中國女排幾經沉浮卻始終不屈不撓。「一種精神,兩次傳承,三代傳奇。」讓中國女排精神感動並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吧。家長朋友們,我們要把「中國女排」故事講給我們的孩子聽。
  • 《奪冠》熱映熱捧,詮釋了女排精神「金牌之外仍然要奪冠」的真諦
    電影《奪冠》公映以來,一直被熱議和熱捧。應該說,這部影片未曾放映已經贏得了先機,因為「中國女排」和郎平這個題材,即使是一部紀錄片也會贏得喝彩的。說到榮譽,我們可以說是三連冠五連冠,是中國大球項目的突破,等等。而說到精神層面,我覺得當初魯光的報告文學《中國女排》等文藝作品已經進行了詮釋,可以概括為「愛國、拼搏、奉獻、團結」等,不一而足,甚至可以說一切正能量的精神品質都可以在女排這個集體中找到映照和坐標。
  • 女排精神不是非贏,而是明知不會贏也竭盡全力|3分鐘速覽光明日報
    10月19日,2018年女排世錦賽半決賽打響,中國女排苦戰五局,最終以2比3惜敗義大利隊,止步半決賽。儘管輸掉了這場關鍵比賽,但中國女排雖敗猶榮,讓中國觀眾不能不動容,她們在關鍵時刻的吶喊,臨危之際的爆發,時時喚起國人內心熟悉的感覺:女排精神。女排精神當之無愧地成為新時代的文化坐標,因為她們代表了挫折中前進的力量。中國女排一直面臨多支世界勁旅的挑戰,女排的成長史是一部在挫折中前進、在逆境中上揚、在與強敵交鋒中愈挫愈勇的歷史。
  • 《奪冠》影評,現代人更需要女排精神
    電影主要展現了中國女排頑強拼搏,為奪冠拼命豁出去的打球,這種精神給當時正在改革開放中的中國,帶來希望。因此,女排精神傳遍整個中國,受到人們的愛戴和追捧。《奪冠》導演陳可辛也是中國女排的粉絲,16歲就開始看女排比賽,這次他導演女排對他也是一種緣份。他在選角上非常成功,由鞏俐飾演郎平,以及所有的女排隊員都是專業的排球運動員,而不是演員,打球都是真打,非常精彩。
  • 時評:從女排精神中汲取新時代「奪冠」力量
    近日,電影《奪冠》上映,影片以中國女排傳奇人物郎平為回憶視角,再現了從20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首次奪得世界冠軍,到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國女排再次奪冠,幾代中國女排的艱苦訓練和比賽場景。女排精神,就是一種信念。用郎平的話說,就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一路走來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依然眼中堅定」。在訓練中,面對嚴苛的標準和體力極限的挑戰,她們玩命地跳、扣、撲,因為她們相信自己「能」;在賽場上,面對強大的對手,她們負傷堅持、頑強迎戰,因為她們永不言棄。中國女排傳遞出的力量,其實就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釋放。
  • 奪冠(原名:中國女排)影評:到底什麼是女排精神?
    2013 年,郎平重新出山,出任新一屆中國女排主教練。人們寄予了無限的期待。精神這種東西,有時候說也說不清楚,它像是刻在骨子裡,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奪冠》這部電影是幸運的,它天生就和「女排精神」融合在了一起。但同時,這也是極富挑戰的,因為需要一個好故事,需要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講故事的方式,來將這個精神自然地傳達給所有人。陳可辛導演做到了。
  • 觀看女排《奪冠》,解讀女排精神
    「一種精神,兩次傳承,三代傳奇。」《奪冠》以此為主題,帶領觀眾重溫中國女排激情燃燒的歲月。把女排的故事講給孩子聽吧,讓這感動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精神,成為孩子成長路上一種力量! 2019年6月6日,世界女排聯賽中國香港站,中國女排在0比2落後義大利女排的情況下,一路逆轉,最終3比2奪冠;2016裡約奧運會女排決賽,中國女排在先失一局的情況下連扳三局,逆轉戰勝塞爾維亞女排,拿到裡約奧運會金牌…… 一個體育比賽項目,一種歷久彌新的精神,留下了時代拼搏的印記,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
  • 陳可辛:《奪冠》用中國女排精神拍的電影
    19日,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在北京舉行首映禮,導演陳可辛,監製張一白與主演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等出席,分享拍攝故事。  導演陳可辛  電影《奪冠》的故事跨越35年,從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到2016年重返世界之巔,致敬幾代功勳,再現中國女排這支王者之師一路的荊棘與榮光。
  • 從女排精神中汲取新時代「奪冠」力量丨時評
    》上映,影片以中國女排傳奇人物郎平為回憶視角,再現了從20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首次奪得世界冠軍,到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國女排再次奪冠,幾代中國女排的艱苦訓練和比賽場景。電影中記錄的片段,是中國女排的真實寫照,讓人熱血沸騰。幾十年來,中國女排一路拼搏、為國爭光,有高峰也有低谷,隨著時代變遷,女排精神歷久彌新,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如今,在新的時代競技場上,我們要從女排精神中汲取力量,助力中華民族不斷乘風破浪。從女排精神中感悟信念的力量。
  • 《奪冠》,配不上女排精神
    「敢打、敢拼、敢贏、永不言敗」的女排精神,振奮了一代中國人。2015年,女排亞錦賽奪冠,同年,女排世界盃奪冠。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國女排對戰東道主巴西隊,巴西隊號稱「史上最強」,中國隊此前和她們的較量,幾乎全線落敗。比賽一開始,主場球迷就紛紛衝著中國女排嚷嚷,「Go home!」
  • 《奪冠》今天上映!看「女排」故事,感受「女排精神」!
    《奪冠》今天上映!看「女排」故事,感受「女排精神」!《奪冠》以此為主題帶領觀眾重溫中國女排激情燃燒的歲月把女排的故事講給孩子聽吧讓這感動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精神成為孩子成長路上一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