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外蒙古,自然會有人想到內蒙古,其實外蒙古和內蒙古一樣,原是中國領土,只是不同的是,現在,內蒙古依舊屬於中國,而外蒙古,顧名思義,已經不屬於中國領土了。在蘇俄支持下,外蒙古於1921年宣布脫離中華民國正式獨立,並於1924年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國,1992年改為蒙古國。說起外蒙古的出走啊,其實還是當時中國國力太弱,加上戰爭猖獗,無暇顧及外蒙古。其實,在1919年,外蒙古曾被短暫的收回過,這主要可以歸功於徐樹錚,他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主人翁!
徐樹錚(1880—1925),這位徐老是中國近代史上「北洋軍閥」裡一位文武雙全的人物。其字又錚,號鐵珊,又號則林,原籍江蘇蕭縣(今屬安徽),與靳雲鵬、吳光新、傅良佐並稱「四大金剛」,對,不是趙敏她爸用來逼迫張無忌的那個「四大金剛」,是皖系的「四大金剛」。
至於徐樹錚的名號,古有孔明輕揮羽扇輔助劉備,後有徐老如此這般地輔助段大人,因此,徐樹錚被時人十分有愛地稱為「小扇子軍師」。
徐對段可謂情之所至,一往而深(此處略去三千字),在他於皖系「上班」的1916到1920年之間,為段帥殫精竭慮地做了很多大事,如再造共和、扶段倒黎、引奉入關、武力南徵、對日籤約、籌建安福俱樂部、操縱國會選舉、收復外蒙等。
然而因其鋒芒畢露的性格與對政局時利時弊的做法,史上對他的評價總是毀譽參半,即是即便「蓋」了「棺」也難以「定論」的那一種。
徐樹錚早年學文,知識淵博,謀略百出。北洋時期,皖系軍閥的成敗便與徐樹錚息息相關,徐樹錚可謂是皖系軍閥的一大人物。像段祺瑞有名的「三造共和」事跡,其實就是徐樹錚的主意;皖系軍閥與其他各路軍閥的混戰,背後掌控大局的其實還是徐樹錚。徐樹錚一生為北洋軍閥立下了汗馬功勞,留下了許多名垂青史的貢獻。就比如一開始介紹過的外蒙古,北洋時期,軍閥混戰,人們都將眼光聚集到內地,而徐樹錚另闢蹊徑,與其他幾位將領共同提出力保外蒙古的戰略主張,是最早提出這一主張的人之一。1918年,徐樹錚招募新兵,組建了新的邊防軍並親自率領這支邊防軍駐紮外蒙古,將外蒙古重新收回祖國。
俄國十月革命以後,外蒙的王公和喇嘛受到很大的震動,於是準備撤銷自治,回歸中國。但一直沒有具體實施,原因就是喇嘛不願意失去自己的利益,又開始不同意撤治了。
徐樹錚為了解決外蒙這一問題,1919年10月23日,從北京啟程,29日便到達外蒙首府庫倫。他的主張,對這個問題必須快刀斬亂麻。於是在11月14日,徐樹錚便跑到了外蒙''總理''巴德瑪多爾濟府上,出示了自己擬寫的八條撤治條件,並擺出了你籤也得籤,不籤也得籤的態度。
外蒙總理被徐樹錚嚇住了,第二天就召集王公和喇嘛開大會,並告訴了他們,徐樹錚的厲害之處。於是外蒙很快便擬出了撤治呈文給徐樹錚。同年11月22日,大總統徐世昌批准外蒙撤治呈文,自此,外蒙回歸,徐樹錚為祖國收復200萬平方公裡土地。
然而好景不長,1920年7月初,北洋段祺瑞下臺,徐樹錚率軍返回內地,徐樹錚被定為''十大禍首''之一,遭到通緝。徐樹錚逃入了日本公使館。此時留守庫倫的小部分兵力。此時蘇俄政府已經穩定,蘇聯紅軍遂於1921年5月25日入侵外蒙古,7月6日開進庫倫,7月11日外蒙古建立了親蘇的君主立憲政府。而此時在中國內地,段祺瑞、吳佩孚、張作霖、曹坤等軍閥正忙於混戰,無暇顧及外蒙古,外蒙古於是在實質上獨立於中國,中華民國只是外蒙古名義上的宗主國,到了四十年代,在北方強鄰蘇聯的脅迫之下,外蒙古正式獨立。
1921年,徐樹錚被迫下臺後,嘗試過東山再起,但無濟於事。1925年12月30日凌晨,徐樹錚乘火車離京,途徑廊坊,被馮玉祥攔截,半夜被綁,遭槍斃。得知此事,段祺瑞辭職,皖系軍閥正式退出歷史舞臺。當然,壞的一面被人記住,好的一面歷史也不會遺忘,誰都是如此。當年,如果沒有徐樹錚,外蒙古就不會有「迴光返照」的一段歷史了,他的功業萬古長存,不會被歷史家忘掉,功在中國,自然中國歷史上永遠會留有他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