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

2021-02-17 用光影保護生態環境

戳上面的藍字關注我們!



《清明雨》


我們這些還活著的人。

每年總有一天悲戚的約定

見過和沒見過面的親人

這一天要想法聚聚

 

要寄出厚厚一沓紙,不著一字

卻能表達千言萬語

要用火光點燃黑暗。

要祭掃,在心底長跪。生活患了乾燥症

要想辦法落淚。而人間的晴朗是有罪的

沒有誰比遺落世間的人

更盼望一場雨

 

我們這些還活著的人

學著把哀思,一絲絲,講給地下的人聽

  



《清明落》

 

杜牧的雨飄落

東坡的柳絮飛落

白居易的眼淚垂落

羊士諤,一邊折柳一邊花落

 

只有蒿草和青煙是向上的

人世的生死以千年計

有多少日出,就有多少日落

終有一天你和我也各自散落

好在只要春天和大地沒有扯下幕落

就會有風,吹過

熱烈而低落,一茬茬

把懷念舉著

( 王昱華,北京電影學院教師,詩人,作家。)



破陣子 • 春景 

【宋】晏殊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

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裡逢迎。 

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

          笑從雙臉生。         

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

一般落在每年公曆的

4月4日或5日

 

在二十四節氣中,

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

只有清明。


一候桐始華;

二候田鼠化為鵪;

三候虹始見。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裡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春雨不止

【南宋】楊萬裡

春雨如毛又似埃,雲開還合合還開。

怪來春晩寒如許,無賴桐花領取來。

 

桐,是指白桐花。意為清明來到,白桐花開,清芬怡人。春來萬物復甦,到清明時節,陽氣更盛,各種各樣的花競相開放。或許,在古人心中,白桐花開的日子稍微遲一些,恰好又在清明之時,所以才以此作為清明節到來的標誌。

 

錢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鵪,是指鵪鶉類的小鳥。田鼠因烈陽之氣漸盛而躲回洞穴,喜愛陽氣的鳥兒則開始出來活動了。田鼠為至陰之物,鳥為至陽之物。此語意指陰氣潛藏而陽氣漸盛。可見,春日裡的草長鶯飛之景象,是順應了大自然的變化。


西街

【宋】範祖禹

 

西街春日永,輦道與天通。

御水橫銀漢,仙橋掛彩虹。

草荒平樂館,花發上陽宮。

擾擾都門路,輪蹄日向東。

 

虹,就是天上的彩虹,說明清明時節多雨,故而彩虹出現。《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三候,虹始見。虹,音洪,陰陽交會之氣,純陰純陽則無,若雲薄漏日,日穿雨影,則虹見。由此可見,古人對大自然的觀察非常細緻,充滿智慧。


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北宋】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清明節掃墓祭祖的習俗,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漢建武十年(公元34年),由光武帝劉秀倡始,至今近兩千年。最早,古人一直是「墓藏廟祭」,死後自然地歸於黃土,藏而不封不樹,只在宗廟留一個牌位以供祭祀。到秦始皇起才在墓側加蓋陵寢,漢代承襲之。

 

而皇帝真正下詔掃墓,則已是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唐玄宗詔令,寒食上墓,隨以為俗。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表達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郊行即事

【北宋】程顥

 

芳原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大約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遊樂的活動。由於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餘,順便在明媚的春光裡騁足青青原野,也算是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劑方式吧。

 

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秉性貪玩的孩童,常常不滿足於踏青遊樂僅僅在清明舉行一次,誠如唐代大詩人王維詩句「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病中多雨逢寒食

【唐】白居易 

 

水國多陰常懶出,老夫饒病愛閒眠。

三旬臥度鶯花月,一半春銷風雨天。

薄暮何人吹觱篥,新晴幾處縛鞦韆。

彩繩芳樹長如舊,唯是年年換少年。

  

蕩鞦韆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

 

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蕩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寒食城東即事

【唐】王維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裡。

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鞠是一種皮球,起源於宋代,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紙鳶 

【宋】寇 準 

碧落秋方靜, 騰空力尚微。 

清風如可託, 終共白雲飛。

 

放風箏又稱「放斷鷂」。每逢清明時節,古人便喜歡用放風箏這種形式來消除災難,放走晦氣。古人會把災禍疾病寫在風箏上,等風箏飛上天之後,便剪斷風箏線,任憑春風把它吹到天涯海,以求除病消災、天賜好運、一年平安。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

 

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

 

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種柳戲題

【唐】 柳宗元

 

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

談笑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陰當覆地,聳幹會參天。

好作思人樹,慚無惠化傳。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風入松 • 聽風聽雨過清明

【宋】吳文英

 

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

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

西園日日掃林亭。依舊賞新晴。

黃蜂頻撲鞦韆索,有當時、縴手香凝。 

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

 


採桑子 • 清明上巳西湖好

【宋】歐陽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 

爭道誰家。

綠柳朱輪走鈿車。 

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譁。

 路轉堤斜。

直到城頭總是花。    

 


臨安春雨初霽 

【宋】陸遊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裡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青門引 • 春思  

【宋】張先 

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 

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樓頭畫角風吹醒。入夜重門靜。 

那堪更被明月,隔牆送過鞦韆影。  


 

清明日 

【唐】溫庭筠

清娥畫扇中,春樹鬱金紅。 

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 

馬驕偏避幰,雞駭乍開籠。 

柘彈何人發,黃鸝隔故宮。


版權聲明:文圖編輯自網絡。轉載請聯繫並註明來源公眾號:用光影保護生態環境,ID: ygybhsthj 。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如果覺得以上內容可讀和有價值,歡迎推薦給其他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和群裡。

更 多 精 彩

點 擊 標 題 進 入

自然生態環境電影 

喬喬電影獎 | 手機拍大片

留住藍色地球 | 迷失的家園|地球家園

      長江長江 | 荒野獵人 | 流浪狗

鏘鏘三人行 | 留守老人 | 企鵝 | 動物演員

電影夢 | 電影院 | 膠片 | 張國榮

光影節氣  | 黃璐 | 小李子 |奧斯卡

滅絕之路 | 情色導演 |六小齡童

導演喬喬 | 水墨動畫 | 演員喬喬 

拍電影是一種修行

香港電影金像獎

如何關注 用光影保護生態環境

1⃣️點擊標題下方藍色「用光影保護生態環境」字樣,關注我們的公眾帳號;

2⃣️查找公眾號「用光影保護生態環境」或搜索「ygybhsthj」,關注我們的公眾號。

3⃣️長按二維碼,關注「用光影保護生態環境」。

長按|關注➡️光影菌

有態度 |有力度 |有溫度


愛地球 |愛家園 |愛電影


相關焦點

  • 2019年清明是幾點幾分 今年清明節氣具體準確時間
    新華社天津4月3日電(記者周潤健)「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中國天文年曆》顯示,2019今年清明的準確時間為4月5日9時51分。此時節,陽光明媚,惠風和暢,楊柳垂絲,綠草如茵,滿眼春意。尤其在我國江南,清風細雨構成一幅詩意清新、唯美寫意的民俗水墨畫。
  • 課本裡的清明
    而介子推「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的赤膽忠心和有功不居,也賦予清明節深厚的文化內涵。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清明》,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清明時節,細雨飄飛,人們悼念逝者,傷心欲絕。這樣一幕,經過唐代詩人杜牧的描繪,成為千百年來清明最常見的畫面,奠定了清明節感傷悽迷的基調。「清明節,雨紛紛,先人墓前去祭掃。」
  • 今日,清明
    《淮南子》中更是將清明稱為「清明風」,將風視為清明節氣的第一特徵。陽春時節,溫暖而強勁的春風,是暖溼氣流的「急行軍」。人們讚頌春風,實際上讚頌的是暖溼氣流的暖和溼,第一是暖,春風送暖;第二是溼,春風化雨。但中國地域遼闊,還有很多春風「鞭長莫及」的地方,正如古詩所云「春風不度玉門關」。
  • 梨花落後清明:古詩詞裡的花與少年
    如今的公曆上,冬至後一百零五日就是清明。當代「清明」還吸納了古代上巳(三月三)的部分習俗。三個節點離得太近,都在二月底三月初,元明以後就慢慢合流了,也註定這個日子義蘊複雜,百感交集。崔道融《寒食夜》「滿地梨花白,風吹碎月明」,溫庭筠《鄠杜郊居》「寂寞遊人寒食後,夜來風雨送梨花」,李郢《寒食野望》「烏鳥亂啼人未遠,野風吹散白棠梨」,白居易《寒食野望吟》「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死生離別處。冥寞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棠梨也稱杜梨,即野梨,開白花。宋詩意象依然如此。
  • 有關清明節古詩詞有哪些 描寫清明緬懷先人的經典詩句
    《蘇堤清明即事》(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9.《清江引·春思》(元)張可久  黃鶯亂啼門外柳,雨細清明後。  能消幾日春,又是相思瘦。  梨花小窗人病酒。  10.《長安清明》(唐)韋莊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 海外華僑華人的別樣清明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4月5日清明節將至,在往來外國和中國的國際航班上,多了一個特殊的群體——回鄉祭祖掃墓的海外華僑華人。
  • 今年清明,我們用特殊的方式「慎終敬遠」
    這幾天廣東地區連續下著陰雨,伴隨著微寒的天氣,今年這仲春,總給人一種不懷好意的感覺,全然沒有詩詞裡描繪的「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的景象。不管怎麼樣,二十四節氣裡,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清明還是悄然而至。
  • 《大數據看2019年清明假期旅遊趨勢報告》:散客化成為旅遊市場業態...
    【環球網報導 記者王怡婷】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作為春節後的第一個小長假,今年的清明假期,全國大部分地區天氣晴好,全國旅遊市場迎來勃勃生機。此次清明小長假,國內旅遊業態有何特點?哪些景區受到遊客的青睞?
  • 今日清明 | 折柳寄相思,滿盞思故人
    何謂清明?據《淮南子·天文訓》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鬥轉星移之間清爽明淨的風拂面而來這是自然的饋贈>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清明上河圖》極其生動地描繪出宋代以汴京外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的熱鬧情景
  • 品讀古詩,看看古代人的清明,都有什麼特別之處?
    清明祭祀的參與者,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頭百姓,所有人都要在這一節日祭拜先人。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祭祖習俗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郊外踏青時舉行「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掃墓祭祖。
  • 梨花風起正清明,陪娃學習21首有關清明的古詩
    愛學習的小朋友們,清明節馬上要到了,我們來溫習一下清明節的文化常識,再學習一些有關清明的古詩吧。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蘇堤清明即事》(宋)吳惟信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9.《清江引·春思》(元)張可久黃鶯亂啼門外柳,雨細清明後。能消幾日春,又是相思瘦。
  • 尋找詩詞中的「燕子」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裡。我問燕子為啥來?燕子說,這裡的春天最美麗。這首兒歌在一代又一代人中傳唱,每年春分前後,小燕子都從南國如約而至。但是,今年的島城,小燕子爽約了。截止目前,我還沒見到燕子。昨天我在《沒有小燕子的春天》一文中大體說了一下燕子「消失」的原因,人的原因能佔絕對支配地位。
  • 從日本過盂蘭盆節看中國如何"保衛"清明
    4月2日,「徽姑娘」王海英(左一)正在教遊客製作「清明餃」(圖源:中新網)「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2018年清明節將至,作為一個源遠流長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價值,對民族文化根脈的延續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 梨花開,春帶雨,梨花落,春入泥,盤點古詩詞裡梨花的美麗與哀傷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輪到梨花開時,春天已經進入了尾聲。雨打梨花深閉門。梨花,似乎總帶著淡淡的憂傷。時隔多年,我依舊害怕想起老家院子裡的那棵大梨樹。不是戀舊,是懷人。晶簾外娟娟月,梨花枝上層層雪。花月兩模糊,隔窗看欲無。——元.楊基《菩薩蠻.水晶簾外娟娟月》梨花帶雨,冰清玉潔。詩人楊基說梨花像雪。
  • 清明節的「前世今生」,以及關於清明的詩、詞、聯、諺、謎
    後來,習俗上會發生變化,寒食節除了禁火、吃冷食、紀念介子推之外,還慢慢增加了掃墓的習俗,這也是後來清明的主要習俗,當然,這一習俗如何演變來的,目前尚未十分明確。清明詩:詩一直是中國文人所喜愛的抒情體裁,關於清明的詩作更是極多,最為著名的,或許便是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此詩自然流暢,餘味無窮,千百年來傳唱不朽,堪稱清明第一詩。
  • 又是一年雨細清明時:在感受經典詩作中寄託關於清明的感懷
    從那以後,晉文公常常用介子推的血書來鞭策自己,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百姓們也因此對介子推十分懷念,每逢清明便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對介子推的紀念。關於清明節的文學作品自古以來,有許多文人學者創作了無數關於清明節的文學作品。
  • 最是那清明艾草粿,解我思鄉情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