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面的藍字關注我們!
《清明雨》
我們這些還活著的人。
每年總有一天悲戚的約定
見過和沒見過面的親人
這一天要想法聚聚
要寄出厚厚一沓紙,不著一字
卻能表達千言萬語
要用火光點燃黑暗。
要祭掃,在心底長跪。生活患了乾燥症
要想辦法落淚。而人間的晴朗是有罪的
沒有誰比遺落世間的人
更盼望一場雨
我們這些還活著的人
學著把哀思,一絲絲,講給地下的人聽
《清明落》
杜牧的雨飄落
東坡的柳絮飛落
白居易的眼淚垂落
羊士諤,一邊折柳一邊花落
只有蒿草和青煙是向上的
人世的生死以千年計
有多少日出,就有多少日落
終有一天你和我也各自散落
好在只要春天和大地沒有扯下幕落
就會有風,吹過
熱烈而低落,一茬茬
把懷念舉著
( 王昱華,北京電影學院教師,詩人,作家。)
破陣子 • 春景
【宋】晏殊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
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裡逢迎。
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
笑從雙臉生。
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
一般落在每年公曆的
4月4日或5日
在二十四節氣中,
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
只有清明。
一候桐始華;
二候田鼠化為鵪;
三候虹始見。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裡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春雨不止
【南宋】楊萬裡
春雨如毛又似埃,雲開還合合還開。
怪來春晩寒如許,無賴桐花領取來。
桐,是指白桐花。意為清明來到,白桐花開,清芬怡人。春來萬物復甦,到清明時節,陽氣更盛,各種各樣的花競相開放。或許,在古人心中,白桐花開的日子稍微遲一些,恰好又在清明之時,所以才以此作為清明節到來的標誌。
錢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鵪,是指鵪鶉類的小鳥。田鼠因烈陽之氣漸盛而躲回洞穴,喜愛陽氣的鳥兒則開始出來活動了。田鼠為至陰之物,鳥為至陽之物。此語意指陰氣潛藏而陽氣漸盛。可見,春日裡的草長鶯飛之景象,是順應了大自然的變化。
西街
【宋】範祖禹
西街春日永,輦道與天通。
御水橫銀漢,仙橋掛彩虹。
草荒平樂館,花發上陽宮。
擾擾都門路,輪蹄日向東。
虹,就是天上的彩虹,說明清明時節多雨,故而彩虹出現。《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三候,虹始見。虹,音洪,陰陽交會之氣,純陰純陽則無,若雲薄漏日,日穿雨影,則虹見。由此可見,古人對大自然的觀察非常細緻,充滿智慧。
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北宋】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清明節掃墓祭祖的習俗,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漢建武十年(公元34年),由光武帝劉秀倡始,至今近兩千年。最早,古人一直是「墓藏廟祭」,死後自然地歸於黃土,藏而不封不樹,只在宗廟留一個牌位以供祭祀。到秦始皇起才在墓側加蓋陵寢,漢代承襲之。
而皇帝真正下詔掃墓,則已是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唐玄宗詔令,寒食上墓,隨以為俗。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表達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郊行即事
【北宋】程顥
芳原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大約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遊樂的活動。由於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餘,順便在明媚的春光裡騁足青青原野,也算是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劑方式吧。
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秉性貪玩的孩童,常常不滿足於踏青遊樂僅僅在清明舉行一次,誠如唐代大詩人王維詩句「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病中多雨逢寒食
【唐】白居易
水國多陰常懶出,老夫饒病愛閒眠。
三旬臥度鶯花月,一半春銷風雨天。
薄暮何人吹觱篥,新晴幾處縛鞦韆。
彩繩芳樹長如舊,唯是年年換少年。
蕩鞦韆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
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蕩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寒食城東即事
【唐】王維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裡。
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鞠是一種皮球,起源於宋代,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紙鳶
【宋】寇 準
碧落秋方靜, 騰空力尚微。
清風如可託, 終共白雲飛。
放風箏又稱「放斷鷂」。每逢清明時節,古人便喜歡用放風箏這種形式來消除災難,放走晦氣。古人會把災禍疾病寫在風箏上,等風箏飛上天之後,便剪斷風箏線,任憑春風把它吹到天涯海,以求除病消災、天賜好運、一年平安。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
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
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種柳戲題
【唐】 柳宗元
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
談笑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陰當覆地,聳幹會參天。
好作思人樹,慚無惠化傳。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風入松 • 聽風聽雨過清明
【宋】吳文英
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
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
西園日日掃林亭。依舊賞新晴。
黃蜂頻撲鞦韆索,有當時、縴手香凝。
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
採桑子 • 清明上巳西湖好
【宋】歐陽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
爭道誰家。
綠柳朱輪走鈿車。
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譁。
路轉堤斜。
直到城頭總是花。
臨安春雨初霽
【宋】陸遊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裡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青門引 • 春思
【宋】張先
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
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樓頭畫角風吹醒。入夜重門靜。
那堪更被明月,隔牆送過鞦韆影。
清明日
【唐】溫庭筠
清娥畫扇中,春樹鬱金紅。
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
馬驕偏避幰,雞駭乍開籠。
柘彈何人發,黃鸝隔故宮。
版權聲明:文圖編輯自網絡。轉載請聯繫並註明來源公眾號:用光影保護生態環境,ID: ygybhsthj 。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如果覺得以上內容可讀和有價值,歡迎推薦給其他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和群裡。
更 多 精 彩
點 擊 標 題 進 入
自然生態環境電影
喬喬電影獎 | 手機拍大片
留住藍色地球 | 迷失的家園|地球家園
長江長江 | 荒野獵人 | 流浪狗
鏘鏘三人行 | 留守老人 | 企鵝 | 動物演員
電影夢 | 電影院 | 膠片 | 張國榮
光影節氣 | 黃璐 | 小李子 |奧斯卡
滅絕之路 | 情色導演 |六小齡童
導演喬喬 | 水墨動畫 | 演員喬喬
拍電影是一種修行
香港電影金像獎
如何關注 用光影保護生態環境1⃣️點擊標題下方藍色「用光影保護生態環境」字樣,關注我們的公眾帳號;
2⃣️查找公眾號「用光影保護生態環境」或搜索「ygybhsthj」,關注我們的公眾號。
3⃣️長按二維碼,關注「用光影保護生態環境」。
長按|關注➡️光影菌
有態度 |有力度 |有溫度
愛地球 |愛家園 |愛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