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踏著春天的節奏,4月5日(三月初三)我國又將迎來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
清明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習俗是豐富有趣的。清明節氣,乃天清地明之意。此時,氣候溫暖、桃花初綻、楊柳泛青,正是祭祖掃墓的日子。
清明時節,閩南有吃清明果艾餈的風俗習慣。踏青時,採摘田野裡的艾草,有止咳化痰的作用,製成清明果蒸熟,其色青碧,吃起來格外有味,也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必備食品。
年年艾草綠,年年果泛香。每每說起清明節的艾餃等艾草點心,總是想起周作人的兩篇散文:《故鄉的野菜》和《兒歌中的吃食》,文中都有提到黃花艾麥果。「黃花麥果韌結結,關得大門自要吃。半塊拿勿出,一塊自要吃。」用鄉音念著這首兒歌,一種時光交錯之感油然而生。(黃花我想指的是黃花艾這個品種的艾草。)
以前每到清明節,艾草一出現,漳浦人都會親手做艾餃和艾麥果,這看似尋常的節日食物,帶上了一種儀式感;越是鄭重其事,越是難以承受寄託其中的情感份量。
崔岱遠先生說:「很多人,能夠喜歡異國明麗的山川,但卻很難改變家鄉的飲食習慣,這便是滲透在骨子裡的鄉情吧。對家鄉的口味的眷戀和對家鄉的情感往往互相纏綿縈繞,割捨不斷。家鄉獨有的飯菜,別處人也許嘗不出好來,但對想家的人卻可以是至美之味。」
【艾草粿的做法】
摘除葉柄,入開水鍋氽熟,漂洗數遍,去除野腥味,放入攪拌機攪拌成菜泥,泡軟的米磨成米漿,與菜泥一塊倒進熱鍋裡悶至凝固,加入鹽、蘇打等調料,可做成無餡的餅,也可將筍、五花肉當粿餡,手工慢捏,放入蒸籠蒸,出籠即可食用,放入鍋中煎至金黃,更是香味撲鼻。餡可以隨意換為鹹或甜,包入甜綠豆餡,加上艾草的清香,又是另番清香。
(漳浦晨報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