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那清明艾草粿,解我思鄉情愁

2021-03-05 舌尖漳浦

「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踏著春天的節奏,4月5日(三月初三)我國又將迎來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

清明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習俗是豐富有趣的。清明節氣,乃天清地明之意。此時,氣候溫暖、桃花初綻、楊柳泛青,正是祭祖掃墓的日子。


清明時節,閩南有吃清明果艾餈的風俗習慣。踏青時,採摘田野裡的艾草,有止咳化痰的作用,製成清明果蒸熟,其色青碧,吃起來格外有味,也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必備食品。


年年艾草綠,年年果泛香。每每說起清明節的艾餃等艾草點心,總是想起周作人的兩篇散文:《故鄉的野菜》和《兒歌中的吃食》,文中都有提到黃花艾麥果。「黃花麥果韌結結,關得大門自要吃。半塊拿勿出,一塊自要吃。」用鄉音念著這首兒歌,一種時光交錯之感油然而生。(黃花我想指的是黃花艾這個品種的艾草。)


以前每到清明節,艾草一出現,漳浦人都會親手做艾餃和艾麥果,這看似尋常的節日食物,帶上了一種儀式感;越是鄭重其事,越是難以承受寄託其中的情感份量。


崔岱遠先生說:「很多人,能夠喜歡異國明麗的山川,但卻很難改變家鄉的飲食習慣,這便是滲透在骨子裡的鄉情吧。對家鄉的口味的眷戀和對家鄉的情感往往互相纏綿縈繞,割捨不斷。家鄉獨有的飯菜,別處人也許嘗不出好來,但對想家的人卻可以是至美之味。」


【艾草粿的做法】

摘除葉柄,入開水鍋氽熟,漂洗數遍,去除野腥味,放入攪拌機攪拌成菜泥,泡軟的米磨成米漿,與菜泥一塊倒進熱鍋裡悶至凝固,加入鹽、蘇打等調料,可做成無餡的餅,也可將筍、五花肉當粿餡,手工慢捏,放入蒸籠蒸,出籠即可食用,放入鍋中煎至金黃,更是香味撲鼻。餡可以隨意換為鹹或甜,包入甜綠豆餡,加上艾草的清香,又是另番清香。

(漳浦晨報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清明】回平和! 咬一口艾草粿,春天的味道~
    現如今很多傳統的東西都逐漸開始消失傳統工藝承載著人情的記憶是一個時代留下來的標誌清明時節,平和人喜歡做艾草粿、吃艾草粿特別是用傳統工藝做成的艾草粿更是勁道爽口入口留下滿嘴的青草香或許就是最撩人的鄉愁小溪鎮高南村盧小斌一家人三代堅持用傳統手藝作
  • 【平和】艾草粿飄香,老手藝最棒!
    每逢清明,艾草一出,平和縣的村民為了紀念先祖的功德,都會親手做艾草粿(又稱清明粿),將其作為清明祭祀時的供品。現在跟隨我們的鏡頭一起來看看艾草粿具體的製作工藝吧~~~搗艾草為汁,和粉做粉團,色如碧玉。清明前後,做艾草粿、吃艾草粿早已成為平和人的傳統習俗。
  • 【艾草煎餅】清明節氣小點
    清明粿有鹹和甜兩種口味。為了好區分,一般把鹹的製成餃子形狀,內餡用豆腐、韭菜、酸筍、醃菜、蘿蔔絲和肉丁等製成;而甜的則做成圓圓的小餅狀,內餡主要是芝麻和花生醬;獨愛艾草香味的我自創的純正艾草粿,不用多餘的餡料,一杯雨前龍井,一小碟艾草粿讓我愛上這個時節,因為只有春天才能擁有!
  • 清明節,清明粿的製作過程
    「清明粿」與清明節有什麼關係?本文不探究。倒是家鄉的美食,值得小寶好好地寫一寫。說明:  艾草都是生長在田間地頭,往往需要漂洗四五次才能把附著在草葉上的泥沙洗淨。艾草,清明節前兩天摘來最好。早了,容易乾枯;晚了,又來不及。
  • 東山島流行無餡料艾草粿
    在「國家級生態示範縣」東山島民間,正流行一種備受人們喜愛的綠色保健食品——無餡料艾草粿。
  • 又是一年清明季丨平和「草仔粿"你吃了麼?
    清明粿(艾草粿),在閩南俗話中也叫「草仔粿」,是平和人在清明前後製作的一種食物,用於掃墓、祭祖,寓意家族子孫綿綿,男丁興旺。▲一個艾草粿就做好啦年年清明綠,歲歲粿飄香。 小小的清明粿裡,揉進了青草、陽光、雨露的味道,還有思念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家庭、以及平和人祖祖輩輩的念舊、勤儉、果敢、擔當等等情感和信念融合在一起。是滋味,是情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即使有一天遊子遠走他鄉,也會在夢中記起它特有的香甜。
  • 家鄉的傳統美味----艾草粿的製作(含視頻)
    陽春三月的清明節前夕,艾草青青,散發著獨特的香味,吸引著婦女們去採摘,她們掐下鮮嫩的艾尖,準備做清明粿----艾草粿。做艾草粿的工序很多,很是繁瑣的,所以艾草粿好吃,做艾草粿卻不是一件簡單輕巧的事情。     你知道香甜好吃的艾草粿是怎麼製作的呢?歡迎追隨小編的鏡頭,閱讀小編的文字去窺探家鄉傳統美味----艾草粿的製作過程。     先說說艾草的加工。採摘回的艾草經過清洗後,放入鍋裡燙煮一番,然後撈起放在盆裡幾經清水浸泡,稀釋掉艾草中的苦澀味道。
  • 評測30+網紅青團,還是輸給土味的艾草青團…明天開始,手工現做!
    現在很多土地上都撒過農藥還能吃到野生艾草做的青團不用麥苗粉代替,那真是媽媽的味道了…去年快清明節的時候,鹿鹿我一口氣買回來了30+市面上的網紅青團!米粿叔他們家除了米粿,清明也會製作傳統青團,不花哨,卻是老底子的!
  • 【公莊】清明時節雨紛紛,艾草青青制粄哩
    艾草,有消食健胃,散寒除溼,消腫散結,平喘、鎮咳、祛痰、護肝利膽的作用,嶺南地區的客家人習慣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等在清明時節製作艾粄,是清明粄的一種,是一種美味的漢族傳統小吃,屬於客家菜。艾粄因一般在清明期間製作使用,故屬於清明粄,也是最常見的一種清明粄。清明粄包括「艾粄」、「田艾(鼠麴草)粄」、「薴葉粄」等。每年清明節,清明時節,人們在外出祭祀、踏青時便會採摘些鮮嫩的艾葉、鼠麴草、竺葉、雞矢藤和使君子等用於製作各類清明粄。
  • 青糰子、子推饃……清明食俗吃什麼?
    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淨,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乾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後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麵團裡,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後即可出爐。
  • @泉州人,泉州清明習俗、美食攻略請收好~
    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泉州清明節習俗。
  • 【清】清明時節雨紛紛
    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節植樹的習俗,發端於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關於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最古老的傳說,是說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後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再晚點的傳說與介子推有關。
  • 愛生活,愛美食,清明時節艾草香
    清明時節,山青水綠,艾草青青。清明節各地有不同的節令食品,有吃青團的,有吃煮雞蛋的等等,廣東人喜歡用艾草做青團,青團也叫艾葉粑粑。艾葉粑粑是一道傳統的小吃,一般在寒食節食用。用香蒿做青團當然也行,氣味其實比艾葉清淡很多。艾草富含多種營養成分,這些成分能夠有效幫助調節人體營養需求。
  • 清明為什麼要吃冷食?怎麼做網紅青團?實踐千百次的秘方告訴你!
    大家好,我是北京的鑫雨霏霏,大家都愛叫我霏霏姐,愛美食愛分享,請大家多多關注呦。「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 咱厝舌尖上的清明美食:潤餅菜、麥餡粿、鼠粬粿怎麼做?
    關注我喲☀ 定期推送碼頭咱厝本土文化,碼頭之家微信平臺是海內外碼頭鄉親們茶餘飯後的憩息場所,也是在家生活、在外工作和海外遊子了解家鄉信息的一個重要窗口。閩菜大師程振芳表示,二三十年前,潤餅菜、麥餡粿、鼠粬粿等閩南小吃都是作為祭品擺上桌。如今,隨著經濟的發展,麥餡粿等清明小吃在平時也能吃到。日前,他向記者介紹了這幾種美食的做法。
  • 母親的味道——草仔粿
    艾草是做草仔粿的必備材料,多年來由於農村除草劑的泛濫使用,使得植物的多樣性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先前四處可見的艾草也變得稀少。所以母親採摘艾草並不容易,有時得繞了幾個村莊,才可以採到數量有限的艾草芯。艾草採回後,清水洗淨,再放到開水裡焯燙一下,然後撈出放到盛了水大盆裡浸泡,連續得浸泡三四天才能把艾草中的苦澀去掉,期間要幾經換水,不然會腐壞。等浸泡時間過了,撈出艾草到石臼裡搗爛,再把艾草漿渣一起摻和到溶好的糖水中,最後把它們倒入糯米粉中攪拌成團。接下去就可以包餡料做成一個個的草仔粿了。
  • 潮汕,到底有多少粿粿粿粿粿粿?
    哪裡人是「吃粿」專家?潮汕人民一定覺得自己最有發言權。粿條、粿汁在潮汕地區的普遍程度,仿佛臊子麵之於陝西、米粉之於廣西。    粿條是把大米磨成漿,蒸熟後切成細長的麵條;粿汁,又叫粿汁皮,比粿條多一個晾乾或烘乾的步驟,然後切成三角形或四邊形的片狀,口感上更加彈滑;剛做好的粿條、粿汁皮,直接吃米香濃鬱、原汁原味,烹飪中跟麵條一樣,可任意搭配其他食材。
  • 福建各地各種「粿」,相差十萬八千裡…
    清明粿,顧名思義,是清明節時特有的食物,有鹹、甜兩種口味。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吃時,走出門,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採了些艾草回家洗淨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糰子。然後把青溜溜的糰子放在青草裡,混過村口的哨兵。陳太平吃了清明粿,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清明粿以禦敵自保。
  • 南方,到底有多少粿粿粿粿粿粿?
    主料除了大米,還包括以薯類、芋類製成的食物,平時食用的有主食、有點心,最耗時費力的「粿」,直到年節時才會出現。攝影/許路遙,圖/圖蟲·創意 粿條和粿汁丨葷素湯炒都可口 哪裡人是「吃粿」專家?潮汕人民一定覺得自己最有發言權。
  • 過清明吃寒食 咱厝古早味"潤餅菜""清明粿"
    鼠粬草制粿 鹹甜兩相宜每年立春過後,時晴時雨的天氣,總會催生山區田壟上的鼠粬草快速地生長,與艾草一樣,它成了許多南方地區人們拿來製作「鼠粬粿」的原材料。鼠粬草,因生長的季節一直延續到清明時節,而常被喚做「清明草」。鼠粬草入菜的做法,自古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