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清明吃寒食 咱厝古早味"潤餅菜""清明粿"

2021-02-16 石井論壇

過清明 吃寒食

「潤餅菜」和「清明粿」是不少泉州人清明時節必吃的傳統古早味

每年清明前後,泉州的許多人家會全家人聚在一起吃潤餅菜。

【核心提示】

轉眼清明將至,在這一傳統節日裡,除了掃墓祭祖外,因清明前一兩日,恰逢古時的「寒食節」,古人為紀念春秋時被晉文公燒死的介之推,選擇在「寒食節」禁火吃冷食,直至清明當天中午才能重新舉炊。久而久之,許多地方便在寒食節中創造出各式的「寒食」,歷經數代沿承至今,成了一道道獨特的清明時令小吃。

在閩南地區,「潤餅菜」和「清明粿」便是清明前後,人們常吃的傳統古早味,它們都包含著初春時節的應季食材,通過不同的做法,製成兩道「春意盎然」且帶有閩南風味的特色美食。

本期《美食》帶大家一起來回味下這些清明節推出的「限定版寒食」。

□本報記者 陳士奇 張九強 通訊員 黃瑜鵬 黃小燕 文/圖

將鼠粬草磨碎後加入花生油、砂糖拌炒的鼠粬草糊。

鼠粬草制粿 鹹甜兩相宜

每年立春過後,時晴時雨的天氣,總會催生山區田壟上的鼠粬草快速地生長,與艾草一樣,它成了許多南方地區人們拿來製作「鼠粬粿」的原材料。

鼠粬草,因生長的季節一直延續到清明時節,而常被喚做「清明草」。鼠粬草入菜的做法,自古有之。早在南朝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裡就有記載:「是日(三月初三),取鼠粬菜汁作羹,以蜜和粉,謂之龍舌柈,以厭時氣。」而清人顧景星在《野菜贊》也曾提及:「二月生,葉如鼠耳,和米搗作餅。北人寒食尚之。」此外,關於鼠粬草,還有個傳說是在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兵荒馬亂,民眾饑寒交迫,只好啃草根、吃野菜度日,不經意間,人們便發現了生長在田間野地裡的鼠粬草,後有人將它取來製成粿,並將其命名為「鼠粬粿」。

說起「鼠粬粿」,不少閩南人家習慣稱之為「餈殼粿」。每年清明節前的一個月,楊躍進開在南安金枝村的糕點作坊會格外忙碌,為了滿足老顧客們對於「鼠粬粿」的大量需求,楊師傅總得提前去採購一些鼠粬草。若趕不上搶購到山農們從山林採回來的新鮮鼠粬草嫩芽,他則會去挑選一些已晾曬成幹的鼠粬草幹來備用,他解釋說,只需將其泡水復原,這些乾草的滋味便與新鮮的鼠粬草無太多差別。

洗淨後的鼠粬草,需先放到杵臼裡搗爛成泥,楊師傅說,如果鼠粬草的數量不足,還可以加點芥菜搗汁,由此來幫助染色,也能增添香氣。搗碎的鼠粬草泥,要加入花生油、白砂糖一同入鍋翻炒成漿,最後加入磨好的糯米粉反覆攪拌,方可製成擁有翠綠色澤且散發糯米香氣的「鼠粬粿皮」。

關於鼠粬粿的內餡, 楊師傅說,自己習慣用加入紅蔥頭提香的綠豆沙來制餡,但這並非是僅有的一種內餡,他舉例說,鼠粬粿的內餡通常「五花八門」,可以是蘿蔔菜脯、香菇丁、肉香、筍乾、蝦米及花生組合成鹹香內餡,也可以是各種豆子磨碎製成的甜味餡料,鹹甜不一的內餡與彈性十足的「鼠粬粿皮」都十分「合拍」。而用竹葉包裹包餡的鼠粬粿,放入蒸籠中蒸煮半個小時,趁熱品嘗一下,草香、竹香與內餡或甜或鹹的香味融合在一起,口感與滋味層層分明,回味無窮。

清明前後,許多古早糕點鋪都要趕做「清明粿」。

小麥「清明粿」 豌豆餡最地道

除了用鼠粬草製成的「清明粿」,在泉州,用小麥製成的「麥餡粿」亦是許多本地人青睞的另一款清明冷食。

清明時節恰逢小麥、甘蔗收割完成,這也為製作「麥餡粿」提供了天然的原料。關於「麥餡粿」的來歷,民間也相傳,舊時勞動人民因生活拮据,只能將麥粉與蔗糖混合揉團蒸煮,以此作為祭品,久而久之,便也成了泉州當地清明節的一樣傳統食物。

帶有細小顆粒的小麥粉,混入白糖拌勻,用木棍反覆攪拌成團的麥皮,在販售了30多年清明粿的魏阿姨看來,依照這樣的傳統做法,麥皮不僅留存著濃鬱的麥香,入口時還能嘗到小麥的細小顆粒,如此別致的口感,才可算得上地道的「清明粿」。

至於包裹在麥皮下的餡料,魏阿姨則認為,若想嘗到古早味,還需以豌豆為餡。其做法是要將豌豆去除雜質後洗淨,放入鍋中加水煮製軟爛後,接著用手揉擦豆去殼濾水,取出細膩的豆沙後加上白糖入鍋翻炒,如此製成的餡心,加熱後會有入口即化的獨特口感。且散發著麥香、豆香的清明粿用慄子葉包裹後蒸熟,有別於「鼠粬粿」帶有的竹香味,「麥餡粿」的香氣中還會混入一股淡淡的慄香,讓愛好甜食的人僅是聞香,便已食指大動,欲罷不能。

包裹成形的潤餅菜,秀色可餐。

薄餅包時蔬 卷出美味來

不同於許多南方城市都有的「清明粿」,「潤餅菜」則更像閩南人們「私藏」的一道清明佳餚。

藉由唐朝詩人杜甫的一句詩「春日春盤細生菜」,讓人可以循跡找到關於「潤餅菜」出現的點滴線索。關於「潤餅菜」,民間亦有說法是,古代中原祭祀春神要獻「春盤」,盤中有大蔥、小蔥、小蒜、韭菜、芸苔(現叫花椰菜)、胡荽(現叫芫荽或香菜)這五種有辛味的蔬菜。而光吃五辛難以下口,於是人們逐漸將「春盤」發展成春餅,用這五種菜配合其他食材用麵皮卷著吃。直至唐宋時期,因中原人們南下遷徙,春餅隨之流入了閩南地區,由此便成了閩南「潤餅菜」的前身。

在多數老饕眼中,比起內餡,潤餅皮則更像是潤餅菜的一個「靈魂主角」。隨著清明節的臨近,泉州西街的幾家潤餅皮作坊的生意也愈加的紅火起來。「好的潤餅皮要求有彈性卻不能破,並且要很薄,薄得可以透光。」在擁有數十年製作潤餅皮經驗的傅師傅看來,要想讓潤餅皮「薄而不破」,就要將麵粉拌和得適度,不能太幹也不能太稀。對此,傅師傅悄悄透露了一個訣竅,那就是在攪拌麵糊時,要用木棍不停地攪拌,並在當中加入調料拌勻,連續不斷地拌上幾十分鐘,這樣才能調出既有黏性又有韌性的麵粉。待到麵粉拌勻,鐵鍋燒熱,傅師傅習慣用手捏著一把麵團往鍋上一貼,一蹭,劃上一個圓圈,手便快速提起,手落手起,粘在鍋底的面湖轉瞬間變成一張薄麵皮,最後再用鏟子輕輕挑起,一張又白又薄的潤餅皮便做成了。

春季的時蔬大量上架,這些五顏六色的蔬菜就是潤餅菜內餡的首選食材。「傳統的潤餅菜裡大多包含了胡蘿蔔絲、春筍絲、高麗菜絲、韭黃、綠豆芽、豌豆、豆腐乾、香菇、豬肉、蝦仁、蛋皮絲等食材,而清明前後正值牡蠣肥美的季節,海蠣煎也是不可或缺的內陷之一。」在民間大廚黃阿實師傅看來,除了烹煮成熟的內餡之外,香菜、大蒜、花生、海苔以及米粉等輔料也是必不可少的,將這些內餡按順序齊齊鋪在薄薄的潤餅皮中,用手一卷一握,輕輕咬下一口,彈牙又略帶鹹味的餅皮被咬開,各種鹹甜不一的複雜味道一起入口,一時間,脆的、甜的、鹹的、滑的、酥的等各類不同口感的味道溢滿口腔之中,鹹甜鮮美的口感,會讓人一下胃口大開,只想大快朵頤,而若覺得一卷潤餅菜入腹有點膩味,黃阿實師傅說,還可以搭配一碗米湯或白粥,這樣一來,不僅能解膩,亦能促進腸胃的消化,一舉兩得。

清明粿中可以包入豆沙餡,也可以包入蘿蔔菜脯、肉餡等做成鹹甜各異的種類。

相關連結

南北過清明 食俗各不同

清明燕:以忠孝為主題的山西麵食

「清明燕」是山西人清明必做的麵塑之一。用麵粉捏成燕子的形狀,用山西的酸棗樹或者楊柳條串連起來,掛在門楣上,用來表達對先賢的「留念」。這樣的習俗在山西綿延2500年,至今依然栩栩如生、生機勃勃地活躍在人們的生活中,用來展示以「忠孝」為主題的內涵思想。通常,清明燕可以製作一隻,也可以製作三隻,堆放在一起形成一個「品」字形,寓意介子推高尚的品格。

清明螺:浙江民間的時令美味

在浙江民間素有「清明螺,抵只鵝」的說法。因為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後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說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

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

包裹起來的潤餅菜,可以握在手上拿著吃,十分方便。

樸籽粿:潮汕地區的傳統寒食

潮汕有一種樹叫樸籽樹(又叫樸丁樹,屬榆科),葉橢圓形,果實大如綠豆,味甘甜。傳說先人在饑荒年,採此樹葉充飢度荒。清明時節,氣候轉暖,草木蔭茂,樸籽樹葉滿叢嫩綠。後人為不忘過去,便在清明節採此樹葉,和米舂搗成粉,發酵配糖,用陶模蒸製成樸籽粿,有梅花形及桃形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粿品呈淺綠色,味甚甘甜,據說吃了還可解積熱,除疾病。

菠菠粿:福州獨有的清明小食

「菠菠粿」是福州特有的清明節供品,是用菠菠菜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粿皮,以棗泥、豆沙、蘿蔔絲等為餡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較簡單,菠菠菜的青綠色賦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綠意。清明節前後,福州家家戶戶都要做菠菠粿,如今街上的粿店也大量出售菠菠粿。

(士奇整理)

相關焦點

  • 桑蓮居|【漫話泉州】過清明,吃寒食——說說泉州傳統古早味 「潤餅菜」和「清明粿」
    久而久之,許多地方便在寒食節中創造出各式的「寒食」,歷經數代沿承至今,成了一道道獨特的清明時令小吃。  在閩南地區,「潤餅菜」和「清明粿」便是清明前後,人們常吃的傳統古早味,它們都包含著初春時節的應季食材,通過不同的做法,製成兩道「春意盎然」且帶有閩南風味的特色美食。  本期《美食》帶大家一起來回味下這些清明節推出的「限定版寒食」。
  • 脆脆香與"臭"蕻蕻
    (他夫人在甘溪完小有過短暫的授課,是我四年級數學老師,因為特別和藹,所以記憶頗深。)      一時間甘溪大宮就成了"生產車間",許多村民參與了"做菜頭條"(也就是"蘿蔔乾"在甘溪的叫法)。這事是在改革開放的前夜,      切、曬、揉、醃的一系列工藝在老謝的指導下,村民很快就學會了,後來都各自單飛。
  • "立身中正"與"胸腰摺疊"
    一一"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五(胸錐運動)胸錐七節,是身軀靈活的部位,卻也是最能體現"立身中正"的部位。雖然"立身中正"的涵意遠不止"豎直胸錐"那麼簡單,但對初學者來講,"立身中正"先要體現在胸錐的豎直,使胸背前後均衡。這樣比較容易建立中軸,有了中軸則左右運轉靈活。且有"立木頂千斤"之效。可以參看一些老拳師的照片,能夠始終保持"立身中正"的拳架給人以極度舒適的感覺。
  • "中軸"和"斜軸"
    "立身中正"是太極拳行拳走架的基本要求。移動時"上領下垂"謂之不偏;轉動時"保有中軸"即為中正。"軸"乃圓轉之中位,但並非一定是垂直方向。事實上人體運動時有兩個重要的軸:一為"中軸",一為"斜軸"。" 中軸"或稱"豎軸"由"百匯穴"至"會陰穴",垂直上下,是人體的衝脈的位置。
  • "骨力"和"結構勁"的不同
    武術界開口多談「勁",而鄙視」力",更推崇整體結構勁,即"整勁",很少有談到提升單個骨頭的力量。但"骨力"是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攻防要素,不應被忽視。 所謂的"骨力"並不是指骨密度有多高,含鈣量多大,骨頭多麼耐衝擊,而是指在正確的操作下能使單個骨頭產生出力量來。初學者與人較勁時往往會有"使不上勁"的感覺,蓋因為不會用"骨力"的緣故。
  • 解析一下太極拳的"滲透力"與"滲透能力"
    太極拳技巧探秘之二先來解釋一下"滲透力"和"滲透能力"的不同。一滴水落在大地上,水借自重與勢能,具有"滲透力",而土地因其厚重和有隙,無條件全方位地接納了光顧的水滳,使水滴改變了存在的方式或消失於無形,我們稱其為具有"滲透能力"。人的身體是可以具備類似"滲透能力"的。
  • 寄語"拳走低架"的朋友,"功夫"與"膝蓋"能兩全乎?
    我從開始練習陳式太極拳已經40 多年了,前20 年練拳不懂得正確的方法,以年輕為資本,為了練出"功夫"來,每日揮灑汗水,拳走低架,甚至認為"膝蓋疼"是獲得"功夫" 應該付出的代價。但是大約是2002年我和大師有一次碰面,我曾諮詢大師關於"膝蓋疼痛"的問題,大師的回答中有這麼一句話:"我們四個人膝蓋都不好"。注意那時還沒有人攻擊陳拳大師的膝蓋問題。我當時對上邊那句話的理解是:"要想有功夫,"膝蓋疼"的代價應該是免不了的吧!
  • "骨力"與"結構勁"訓練之一:手臂分解
    "骨力"是單根骨頭的能量使用,也可以是一組細小複雜骨頭的聯動使用,比如手或腳,不太容易或沒有必要過份細分。就以一組骨頭看成單個骨頭使用。多根骨頭的組合使用其實就是"結構勁"了。結構組合有大有小,而單根骨頭必然是"結構"的基本原素,值得我們對重要和常用的骨節先行探討清楚。 大臂是整個手臂的根節部位,肱骨粗壯有力,一端通過肩關節與身軀相連,理論上可以輕鬆旋轉360度。
  • "襠走下弧"還是"襠走後弧"?
    一一 "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三(胯部運動) 胯部運動一向為拳家重視。一是因為胯關節為人體之最大關節,動力渾厚。其二在於腰胯組成了人體的中心部位。於"動態平衡"至關重要。 先談關於"開胯"的問題。有兩種說法:"開前胯"與"開後胯」。沒有人明確聲稱要"開前胯"但大多數人實際上做得就是打開前胯加上斂臀,尾閭拚命向前抵撐。
  • 太極拳 "腰"與"胯"的關係有必要捋捋清楚
    楊吳太極拳強調"腰為主宰",而陳式太極拳認為"胯"為人體最大的關節群,非常強調旋胯、轉胯、調胯的作用,趙堡太極拳甚至強調"以胯代手"。初學者往常的疑問是: 我該用腰?還是用胯?用了腰,胯不也在動嗎?用了胯,腰不也在轉嗎,二者皆動的狀況下,我是做對了?還是做錯了呢?
  • "蓄勁如張弓"一一談談"弓"的形成和運行條件
    再有可能涉及到的名詞就是"箭"了。"弓箭弓箭,張弓搭箭,箭射遠方"這是人們思維中的定式。其實"弓體"本身就有它的作用在。在"兩臂弓""兩腿弓"裡,"弦"是虛設的,"箭"是不需要的。先來說一個"臂弓"的形成。只有當你滿足了"腕關節"與"肩關節"之間相吸相系,動態等壓的狀況下,(建立意念之弦)這隻"臂弓"才能成立。一旦"臂弓"成立的狀態下有哪些益處呢?
  • 太極拳技巧探秘:之開篇語,談一談太極拳的"道"與"術"
    先來捋一捋"道"與術的關係。古人說「一陰一陽謂之道「,而"陰陰"和合就成了"太極"。所以說:太極,道也!「道」,可理解為真理、規律、本原;「術」是什麼呢?是方法、手段、技藝。太極拳是武術的一種,如果你認可的話,太極拳必然有其獨特的"方法、手段和技藝"。這就是說:太極拳有"道",與"術"兩個元素,二者皆有了無限的探求空間。
  • 【雲間漫談】有感"元旦書紅"
    舊以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古人云"四氣新元旦"。一年中的第一個月為元月,稱正月;正月初一,又稱"元日"。北宋王安石《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清嘉慶《松江府志》載:"正月一日,雞初鳴,悉起正衣冠,拜天地,家廟尊長,後以次拜鄰裡親戚。輿服華煥,雜遝街市,各投刺於門,曰賀歲。
  • 我們擁有"自由意志"嗎?
    你昨天中午吃了什麼?今天晚上準備吃些什麼?剛才買了哪幾個號碼的彩票?明天準備又去哪裡?對於類似決定,你認為自己是自由自主作出的嗎?實際上你被騙了。你執行的只是一個幕後操控者的意圖。每一時刻,你的精神思想都是那個幕後操控者強加給你的。這也包括你無助的經歷到的焦慮、抑鬱、疑病症或者強迫症。那麼是誰在背後控制著你?如何"擦除"操控者避免患上心理疾病?真正的"自由意志"又在哪裡?
  • 我所認識的太極"纏絲勁"
    按陳兆奎老先生的話說:各家太極拳都有"纏絲勁",而陳式太極拳更強調"纏絲勁"。"纏絲勁"的外在表現形式和內在表現形式是不同的,前邊已有兩文探討過這個問題。在內,"纏絲勁"用以保持身體內部的流通和平衡,以著名的"背絲扣"為主要形式。近代人類DAN的標識圖出現後,很多人認為"雙螺旋梯形結構圖"更適合表達體內"纏絲勁"的運動方式,我也認為有一定的道理。
  • 練功,為何要懂得"服食"
    人,生活在天之下,地之上,《內經》中講,人生於"氣交"之中。人"吸"進來的是天之陽氣,"吃"進來的是地之陰氣。注意一下,這裡的天地陰陽已經是後天的陰陽了,不然到後面講先天陰陽的時候容易理解出偏。這個後天陰陽,就是水火。中醫常說,古人以水火立極,就是這個後天陰陽。先天陰陽是乾坤,這個學過易經的朋友都知道。
  • 人物|是不是喬丹"兒子"不重要,"二登哥"靠實力上位
    喬丹和兒子不過,這一點都不影響"二登哥"的勇猛存在!他不是通過其"父""上位"的人。雖然,是否扮演過"喬丹的兒子"沒有定論,但高中時候打暴他的兒子卻是不爭的事實。如此優秀的身體素質和籃球功底,讓他在大學時就拿到過20+的數據,2008年,戈登以首輪第7順位被快船隊選中,被人們寄予了厚望。
  • "胸腰摺疊":脊椎之動見細微
    一一"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五(胸椎運動)雖然"立身中正"的涵意遠不止"豎直胸椎"那麼簡單,但對初學者來講,"立身中正"先要體現在胸椎的豎直,使胸與背前後均衡,這樣比較容易建立中軸,有了中軸則身軀左右運轉靈活,且有"立木頂千斤"之效。網上有一些老拳師的照片,能夠保持"立身中正"的拳架給人以極度舒適的感覺。但另一方面,胸椎又是身軀上最為靈活且柔韌的部位。
  • "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二(腿部分解)
    關於腳底一向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叫"五趾抓地",另一種說法叫"放鬆貼地",前一種說法是要抵抗轉體給腳底帶來的轉向慣性,後者卻是在談一個理想的結果。那麼如何才能在實踐中有效呢?一一隨著身體向一個方向轉動,腳跟隨之,腳趾反向平衡。則既無"腳趾抓地"之僵,亦可得"放鬆貼地"之果,即時刻保持了腳面與大地的完美契合。
  • 太極拳"腰為主宰"的內涵探秘
    太極拳技法探秘 之七"主宰"是一個很霸氣的詞彙,有統治、支配的意思。用通俗的話說,主宰者可不是一般的領導或先行者,而是統馭一方的王者,是軍隊的司令官。太極拳論裡說"腰為主宰",賦予了"腰"極其重要的地位。到底"腰"的功能何在,值得如此推崇,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先看一下"腰"有哪些基本的功能和特質。人體運動有兩大要素:"轉"和"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