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傳統美味----艾草粿的製作(含視頻)

2021-02-27 吾鄉吾土

關注《吾鄉吾土》了解家鄉大小事

     陽春三月的清明節前夕,艾草青青,散發著獨特的香味,吸引著婦女們去採摘,她們掐下鮮嫩的艾尖,準備做清明粿----艾草粿。做艾草粿的工序很多,很是繁瑣的,所以艾草粿好吃,做艾草粿卻不是一件簡單輕巧的事情。     你知道香甜好吃的艾草粿是怎麼製作的呢?歡迎追隨小編的鏡頭,閱讀小編的文字去窺探家鄉傳統美味----艾草粿的製作過程。     先說說艾草的加工。採摘回的艾草經過清洗後,放入鍋裡燙煮一番,然後撈起放在盆裡幾經清水浸泡,稀釋掉艾草中的苦澀味道。浸泡好的艾草,先用刀把它剁碎,再放到石舂臼裡用力捶搗,直至把艾草全部搗碎備用。艾草弄好後,放入大鍋裡,再倒入所需的適量的白糖與赤砂糖,然後在爐火上煮,把糖融化,不停地攪拌,使艾草與糖漿融和,直至煮開一段時間,這樣就製成了艾草粿所需的重要的糖草合漿,擱置冷卻備用,因此糖草合漿一般得提前一天煮好。     再說說粿料的加工。做粿必須用糯米,先把糯米浸泡一段時間,然後再磨成米漿(以前使用石磨磨漿,現在都用電機磨漿),磨好的米漿用石頭壓擠掉多餘的水分,使澱粉形成米粉團塊。然後倒入之前備好的糖草漿,攪拌揉和,期間可能會因為水分多偏軟,所以得摻入糯米乾粉,直至軟硬適度,就可以了。(有時人們為了增強米粿的韌勁,再把揉和好的米糰放入舂臼裡又經過一番地捶搗)     包粿餡料的加工比較簡單。粿裡面包什麼餡料,根據個人喜好而決定,愛吃甜的就包豆沙、花生碾粉拌糖的餡料;愛吃鹹的就包春筍炒肉或蘿蔔乾炒肉等其他的餡料。     粿葉的準備。包粿的葉子一般用竹葉,也有用其他植物的葉子,一般都是集日的時候從圩上買回的,也有些人早有準備,自己去摘取晾乾收藏備用。把買回的葉子放到水裡浸泡後,再一片片地清洗乾淨,瀝乾水分再用剪刀修剪一下就可以包粿了。     當一切準備就緒後,接下去便開始包粿了,把米糰掐成大小差不多一致的小塊,然後蘸一下香油,再搓圓捏扁,用湯勺舀上餡料,包好,最後用葉子包裹好就成了。     等所有的粿都包完成,便可放到蒸籠裡、上鍋,燒火,蒸煮,慢慢地艾草粿的香味從蒸籠裡鑽出來,鑽入每個人的鼻孔了裡,心裡,瀰漫著整個房間。大約一兩個時辰後,大家便可以嘗到盼望已久的艾草粿了。

吾鄉吾土》是林清和13400933048的個人微信公眾號,本公眾號旨在挖掘家鄉的風土人情,人文歷史,展示、宣傳、推廣美麗家鄉!歡迎點擊圖文上角的藍色字體吾鄉吾土」,即可加關注,歡迎轉發分享,同時希望各位有識之士不吝提供訊息,助力宣傳美麗家鄉!您的每一次轉發,都為家鄉做一次宣傳,為家鄉添姿增彩!

(掃碼關注:吾鄉吾土



您的鼓勵就是對作者最有愛的支持

相關焦點

  • 咬一口艾草粿,春天的味道~
    傳統的配方、持傳統手工進行製作製作艾草粿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要想讓它的口感在蒸煮過後保持彈性必須用傳統的手法製作石磨磨出來的米漿與艾草融合後要放在石臼裡,經木槌不停錘擊才形成柔韌的粿團和大多數平和人一樣盧小斌從小就耳濡目染長輩們用傳統的手工做法製作艾草粿傳統做法做出來的艾草粿不僅好吃其製作的過程以及特殊的香味對很多人來說都是鄉愁的記憶
  • 清明節,清明粿的製作過程
    倒是家鄉的美食,值得小寶好好地寫一寫。清明粿,入口味美,是一種名副其實的美食,但做起來並不簡單。這裡,小寶就圖文做個說明,以饗遠方的家鄉人!清明粿需要的幾大原料:⑴艾草,主料。⑵大米,主料。⑶石灰,用來中和艾草中微量的毒素,還有使清明粿更有韌性的作用。⑷竹筍、芥菜、豬肉,做成菜粿的餡。
  • 【平和】艾草粿飄香,老手藝最棒!
    每逢清明,艾草一出,平和縣的村民為了紀念先祖的功德,都會親手做艾草粿(又稱清明粿),將其作為清明祭祀時的供品。現在跟隨我們的鏡頭一起來看看艾草粿具體的製作工藝吧~~~搗艾草為汁,和粉做粉團,色如碧玉。清明前後,做艾草粿、吃艾草粿早已成為平和人的傳統習俗。
  • 東山島流行無餡料艾草粿
    在「國家級生態示範縣」東山島民間,正流行一種備受人們喜愛的綠色保健食品——無餡料艾草粿。
  • 最是那清明艾草粿,解我思鄉情愁
    清明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習俗是豐富有趣的。清明節氣,乃天清地明之意。此時,氣候溫暖、桃花初綻、楊柳泛青,正是祭祖掃墓的日子。清明時節,閩南有吃清明果艾餈的風俗習慣。踏青時,採摘田野裡的艾草,有止咳化痰的作用,製成清明果蒸熟,其色青碧,吃起來格外有味,也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必備食品。
  • 客家美食'鳥米粿'——凝心聚力 傳遞溫暖
    每到二十四節氣的春分前後,採摘"艾草 "、選購餡料、和面、上蒸籠,做『 鳥米粿 』,這是客家人保留了200 餘年的飲食習俗,一方飽含著客家人勤奮的 『鳥米粿』 ,一塊浸潤著客家人農耕文明的 『鳥米粿』 ,見證了客家人遷徙路上的生存智慧,彰顯出客家人堅韌的意志和不屈的品格。
  • 母親的味道——草仔粿
    艾草是做草仔粿的必備材料,多年來由於農村除草劑的泛濫使用,使得植物的多樣性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先前四處可見的艾草也變得稀少。所以母親採摘艾草並不容易,有時得繞了幾個村莊,才可以採到數量有限的艾草芯。艾草採回後,清水洗淨,再放到開水裡焯燙一下,然後撈出放到盛了水大盆裡浸泡,連續得浸泡三四天才能把艾草中的苦澀去掉,期間要幾經換水,不然會腐壞。等浸泡時間過了,撈出艾草到石臼裡搗爛,再把艾草漿渣一起摻和到溶好的糖水中,最後把它們倒入糯米粉中攪拌成團。接下去就可以包餡料做成一個個的草仔粿了。
  • 南方,到底有多少粿粿粿粿粿粿?
    ▲ 燒仙草又叫草粿,可加芋圓、紅豆等配料。攝影/melomeloGao, 圖/圖蟲·創意 無米粿丨晶瑩剔透的美 無米粿,說的是一類不含米的「粿」,多用薯粉製作,屬於「粿」家族的新成員,可以加入韭菜、白菜、土豆、白糖等餡料,先蒸、後煎,比傳統的粿吃起來口感更糯。
  • 【課題研究】粿真有學問——探究詔安粿文化
    端午節的時候,人們在包粽子之餘還會做上「九層糕」,這也是一種美味佳品。詔安最具特色的粿品便是「烏龜粿」,我們在下文將會詳細介紹。通過走訪老城區和菜市場,我們了解到,有些人專門以製作出售粿製品為生,收入可觀。由於粿的美味可口,即使在平日裡大家也有吃粿的習慣,逢年過節,粿的銷量更加火爆。我們參觀了粿的製作過程,收集了圖片資料。
  • 福建各地各種「粿」,相差十萬八千裡…
    這些名叫」粿「的食物,勾勒著我們對」年「、」節「的記憶。不過有趣的是,這些五花八門的」粿「,名字雖然相同,實際上卻是相差十萬八千裡,在用料、做法上都大不相同。在閩南土生土長的十七同學,就曾經因福州的」粿「凌亂過。你家鄉的」粿「都是什麼樣的呢?
  • 評測30+網紅青團,還是輸給土味的艾草青團…明天開始,手工現做!
    米粿叔他們家除了米粿,清明也會製作傳統青團,不花哨,卻是老底子的!不算採艾草、炒料、揉皮的時間,再熟練的阿婆,一天也只能能捏200多隻,跟機器生產是沒法比…所以,米粿叔都不願意網上賣,怕來不及做;這次,趁米粿叔剛剛復工,我趕緊訂購500份手工青團,明天正式開工製作!
  • 又是一年清明季丨平和「草仔粿"你吃了麼?
    清明粿(艾草粿),在閩南俗話中也叫「草仔粿」,是平和人在清明前後製作的一種食物,用於掃墓、祭祖,寓意家族子孫綿綿,男丁興旺。▲新採摘的艾草▲一個艾草粿就做好啦▲新鮮出爐有點粘,待冷卻了更Q更美味!年年清明綠,歲歲粿飄香。 小小的清明粿裡,揉進了青草、陽光、雨露的味道,還有思念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 阿國面煎粿 最甜美的古早美味
    阿國面煎粿以傳統工藝的講究和古老味道的傳承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漳州人這家古早味的漳州小吃店位於市區老街菜市路從勝利路拐進菜市路,迎面看到古老的石牌坊穿過石牌坊,向右拐20面煎粿的用料和製作工序都十分的講究面煎粿分三層表皮是一層炸過的「黃金甲」中間是粿,最裡面夾著內陷製做時首先是炸粿,這一層用料是關鍵足稱的白麵粉,定量的紅糖
  • 米漿粿、菜頭粿……漳平地方風味小吃你知多少?
    從漳平走出去的人,天南地北的都有,回到漳平都要去嘗嘗家鄉的特色小吃,那滋味中蘊含了漳平小吃的色、香、辣、脆,更有一種對家鄉的依戀。       若是你有幸在盛夏的季節來到漳平,便可以嘗到另一種美食。       盛夏的漳平,赤日炎炎,街邊定會有人叫賣:「蘋婆」凍——「蘋婆」凍——。掏出一兩元錢,向叫賣的人要一碗「蘋婆」凍。
  • 冬至粿詳細製作方法
    冬至是24氣節首位制定出來的,也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為了即將開始新的輪迴,慶祝的儀式是吃湯圓或者餃子,會有南北區分在我的家鄉,過了冬至年齡就可以加上一歲,從此期盼新的一年和順安康,於是家鄉人創造的最大慶祝方式--做冬至粿,也可以叫做冬至餃。這是我離開家鄉多年,每年冬至念念不忘的味道。這是買不到的味道,要珍惜吃的機會...
  • 草粿!草粿來賣!
    雖然在深小有成就,但思鄉之情卻讓他不止一次地懷念家鄉那一口美味的草粿。一次同鄉人的聚會裡,讓他發現很多在外潮人都和他感同身受,於是他毅然決然地辭職,帶著他的潮汕情懷,回汕「賣草粿」!當然,洸哥想要的不只是「在潮汕賣草粿」這件事,他的目的,是想讓在外的潮人,能隨時隨地吃上家鄉的草粿。於是,走出潮汕的便攜裝草粿橫空出世。
  • 東山島保留至今的古早味,揭秘紅龜粿的製作過程
    紅龜粿作為節日祭祀之糯米制食品,是道傳統民間糕粿食物,流行於福建、臺灣地區。扁平狀,巴掌大,帶龜印,多為紅糖色、現在也流行黃色和綠色。>>逢年過節必有的東山味 | 可甜可鹹卻沒有爭議紅龜粿還有另外一種做法,用艾草或者鼠麴草做成了綠色的紅龜粿,健康又美味。
  • 福建各地的「粿」相差十萬八千裡,看看你吃過哪款?
    這些名叫」粿「的食物,勾勒著我們對」年「、」節「的記憶。不過有趣的是,這些五花八門的」粿「,名字雖然相同,實際上卻是相差十萬八千裡,在用料、做法上都大不相同,但味道都贊到不行你家鄉的」粿「都是什麼樣的呢?快和十七同學一起來回憶一下……咱們先從福州說起吧。在福州,最著名的「粿」,要數「清明粿」和「九層粿」了。
  • 吃完水晶粿、魚丸、粿肉、普寧腸粉豆乾,下輩子我想做潮汕人...
    🍌香蕉仔第432次推送關注公眾號,文末6折吃潮式點心~在外生活打拼的潮汕人,鄉愁大概是家鄉的美味。而我給在佛山的潮汕人民找齊了各種潮式點心,水晶粉粿、洪陽粿肉、魚丸、普寧炸豆乾,這裡全都有!無論是甜口的紅豆粿、鹹口的香芋粿、芥菜粿,統統包滿紮實的料~只要10元/份噢!來自洪陽的粿肉,用腐竹皮包裹著荸薺、蝦丁、豬肉等餡料,炸得外脆內彈,是潮汕大排檔到店必點!
  • 東閣粿仔
    而說到文昌小吃,東閣粿仔一定繞不過去。在文昌各地的酒店、老爸茶店和街頭的大排檔裡,都少不了東閣粿仔的身影。按此傳統,為表感激,主人家要用細米粉製作一些可口的粿仔來招待鄰裡,人手不夠時,鄰居們都會搭把手,漸漸演變成了全村人搓粿仔、煮熟同吃的習慣。如今,舊時關於「孩子出生12天後才能見外人」的風俗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做粿仔招待客人的習慣在文昌的一些村落仍保留至今。製作粿仔的原料主要有大米、紅糖、生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