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偏遠山區的一所小學裡,學校為新建的學生活動中心舉辦落成儀式,支教老師楊少敏卻發現學生陳小天失蹤了。經村民指點,楊少敏把陳小天從村口即將開走的大巴車上拽了下來。她曾經因貧窮差點輟學,一路受到社會的幫助才上了高中和大學,不想任何一個孩子再面臨同樣的迷茫。
深圳的高樓裡,公司正在為談下大訂單而開心,同事們起鬨王永錕還住在六七十平的小房子裡。永錕卻在盤算,該給捐建的振華小學學生活動中心捐哪些物資。去了趟學校後,王永琨把「社科類圖書200冊、書包47個、桌球臺2個球拍5隊,足球5個,新球鞋每人一雙、電腦20臺」等一堆物資寫進了清單。
歡送馳援武漢醫生的現場,蔡瑩坐在準備返京的車上,這會正跟家人視頻通話。車窗外突然來了很多救護車,蔡瑩想了想又下了車回到病房。陳小天的爸爸感染肺炎動了手術不能說話,他請蔡瑩幫忙給家人匯錢。蔡瑩在電話裡向陳小天撒了個謊,說他爸爸只是動了一個小手術,並囑咐小天好好學習。
近日,一部名為《國華的孩子們》的微電影上映。這部十分鐘的微電影根據碧桂園創辦的全國第一所純慈善、全免費的高中——國華紀念中學發生的真實故事改編。在這所專門資助農村貧困學生、免費提供學習和生活環境的學校裡,影片中的楊少敏、王永錕、蔡瑩順利畢業,上了大學,又參加了工作。如今,他們在對影片另一位主角陳小天的幫扶上形成交集,上演了在國華精神感召下兩代學生奮鬥的故事。
一所民辦中學 改變寒門學子命運
知識,能改變命運嗎?在無數故事中,我們不斷被告知,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但現實告訴我們,即便時至今日,在邊遠的山區農村,失去聯繫的父母、兄弟姐妹的生計、老人的力不從心,也能隨時攪動孩子一顆讀書的心。貧寒學子若想通過教育改變命運,需要克服的遠不止物質層面的匱乏:他們還需要健康的體魄、積極的心態、安定的環境、和相對公平的機遇。
碧桂園集團創始人、董事會主席楊國強也有著相似的童年經歷,他出生於一個貧困農民家庭,受益於政府免掉學費並給予助學金,才讀完高中。這段故事讓他對於教育的力量建立起超乎常人的信仰。2002年,楊國強和女兒楊惠妍(現碧桂園集團聯席主席)捐資2.6億元興辦全國第一所純慈善、全免費、全寄宿的民辦高級中學——國華紀念中學,專門招收生活貧困、成績優異的初中畢業生。學生從入學開始,直至大學本科或研究生畢業,學習、生活等一切費用全部由學校承擔。18年來,國華中學總投入已超過6億元,努力幫助貧寒學子們以相對公平的姿態去參與社會競爭。
自創辦至今,國華中學共接收了3260名處於輟學邊緣的學生。截至2020年,在校學生494人,已畢業2582人,碩士803人,博士141人,出國深造108人。這些學生及其家庭的命運,也隨之改變。《國華的孩子們》三位主人公,就是這些學生的代表。
楊少敏,是國華2014屆畢業生。2018年從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後,她志願前往偏遠山區支教助學,希望每一個貧困孩子都能用知識改變命運。
王永錕,2009年從國華畢業。拿到哈爾濱工業大學碩士學位的他自主創辦機器人公司,上榜「2019胡潤Under30s創業領袖」與「2019福布斯中國30歲以下精英」。
醫生蔡瑩,2008年從國華考入了北京大學醫學部,並在2020年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放下襁褓中的女兒,自願馳援武漢。
據說,國華的校碑上刻著這樣一段話:「立校辦學的目的,是讓年輕俊彥從擁有知識開始,繼而擁有高尚的品格和靈魂,以建設國家和回報社會為終點。」 知識改變了楊少敏、王永琨、蔡瑩的命運,他們又成為了反哺社會的人才。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真正的「國華精神」——「立志、修身、博學、報國」。
教育扶貧 點燃脫貧的燎原之火
國華的精神,也是碧桂園集團持續回報社會的呈現和傳承。自創立以來,「對人好,對社會好」的精神已刻入這家企業的骨髓,也正如國華中學「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價值觀:「既受助於社會,當以奉獻社會為終生追求。
自創立以來,碧桂園集團通過創辦免費學校、設立教育助學基金、鄉村教師培訓等方式,持續開展教育扶貧。例如開辦國華紀念中學、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臨夏國強職業技術學校等公益性質學校;設立仲明助學金捐贈超4100萬元,資助1.2萬餘名貧困學子;發起夢想益行者行動為「心願100」助學項目募集善款,幫扶11000多名困難學生完成心願。
在踐行助力國家脫貧攻堅的路上,碧桂園集團下屬各區域公司同樣以教育扶貧為核心開展各類扶貧行動。以碧桂園粵西區域為例,他們在陽江、茂名、湛江均提供了很多具有樣本價值的探索。
在湛江那毛村,粵西區域為幫扶的56名貧困學子設立愛心助學專項基金,按照義務教育階段每人1000元/年、高中生每人2000元/年、大學生每人3000元/年發放助學金。
在雷州符處村,碧桂園專設了一個電商培訓班,35位青年學子正認真聽老師們講解視頻拍攝剪輯的手法、直播帶貨的竅門、PS圖片處理軟體運用等課程,夢想著通過電商直播找到一份好工作,改變家庭和村裡的貧困面貌。符處小學的課堂上,衛生健康課、書法課等令人耳目一新的「第二課堂」也在不斷開展,幫助孩子們拓展視野,快速與社會時代接軌。
在茂名市東南高級技工學校,碧桂園聯合學校舉辦「粵菜師傅」 技能培訓項目,100名年輕學子正滿懷期望在廚藝大師的指導下學習粵菜烹飪技巧,以習得一技之長為將來就業打下堅實基礎。
在茂名信宜,碧桂園發起 「1+1愛心幫扶」行動,為「感動茂名十大人物」、「廣東好人」賴燕珍捐贈三年學雜費用,幫助她重返學校入讀高州衛校並順利完成學業。
在陽江,因為對來自貧困家庭、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的幫扶尚有缺位,碧桂園捐贈500萬元作為扶貧助學金,專項解決這一群體學生所在貧困家庭的「燃眉之急」。
那麼現在再問一次,知識,能改變命運嗎?答案是肯定的,知識就是戰勝貧窮的美好利器。碧桂園等愛心企業通過直接資助,改善辦學條件或興辦慈善性質學校,幫助貧困學生接受教育、掌握技能、健全人格,的確改變了他們和所在家庭的命運。這種以教育扶貧為核心的救助,有助於提升貧困地區自我「造血」功能,進而點燃全面脫貧的燎原之火。所以,如果說國華中學是一團火,那麼碧桂園所開展的各類教育扶貧行動便是散滿各地的星星,照亮了許多家庭的命運逆轉之路。
END
--- △△△ ---
通訊員|鄧建青
編輯|賴秀珠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從國華中學到粵西興教 看寒門學子如何逆轉命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