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華中學到粵西興教 看寒門學子如何逆轉命運

2020-12-16 澎湃新聞


廣西偏遠山區的一所小學裡,學校為新建的學生活動中心舉辦落成儀式,支教老師楊少敏卻發現學生陳小天失蹤了。經村民指點,楊少敏把陳小天從村口即將開走的大巴車上拽了下來。她曾經因貧窮差點輟學,一路受到社會的幫助才上了高中和大學,不想任何一個孩子再面臨同樣的迷茫。

深圳的高樓裡,公司正在為談下大訂單而開心,同事們起鬨王永錕還住在六七十平的小房子裡。永錕卻在盤算,該給捐建的振華小學學生活動中心捐哪些物資。去了趟學校後,王永琨把「社科類圖書200冊、書包47個、桌球臺2個球拍5隊,足球5個,新球鞋每人一雙、電腦20臺」等一堆物資寫進了清單。

歡送馳援武漢醫生的現場,蔡瑩坐在準備返京的車上,這會正跟家人視頻通話。車窗外突然來了很多救護車,蔡瑩想了想又下了車回到病房。陳小天的爸爸感染肺炎動了手術不能說話,他請蔡瑩幫忙給家人匯錢。蔡瑩在電話裡向陳小天撒了個謊,說他爸爸只是動了一個小手術,並囑咐小天好好學習。

近日,一部名為《國華的孩子們》的微電影上映。這部十分鐘的微電影根據碧桂園創辦的全國第一所純慈善、全免費的高中——國華紀念中學發生的真實故事改編。在這所專門資助農村貧困學生、免費提供學習和生活環境的學校裡,影片中的楊少敏、王永錕、蔡瑩順利畢業,上了大學,又參加了工作。如今,他們在對影片另一位主角陳小天的幫扶上形成交集,上演了在國華精神感召下兩代學生奮鬥的故事。

一所民辦中學 改變寒門學子命運

知識,能改變命運嗎?在無數故事中,我們不斷被告知,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但現實告訴我們,即便時至今日,在邊遠的山區農村,失去聯繫的父母、兄弟姐妹的生計、老人的力不從心,也能隨時攪動孩子一顆讀書的心。貧寒學子若想通過教育改變命運,需要克服的遠不止物質層面的匱乏:他們還需要健康的體魄、積極的心態、安定的環境、和相對公平的機遇。

碧桂園集團創始人、董事會主席楊國強也有著相似的童年經歷,他出生於一個貧困農民家庭,受益於政府免掉學費並給予助學金,才讀完高中。這段故事讓他對於教育的力量建立起超乎常人的信仰。2002年,楊國強和女兒楊惠妍(現碧桂園集團聯席主席)捐資2.6億元興辦全國第一所純慈善、全免費、全寄宿的民辦高級中學——國華紀念中學,專門招收生活貧困、成績優異的初中畢業生。學生從入學開始,直至大學本科或研究生畢業,學習、生活等一切費用全部由學校承擔。18年來,國華中學總投入已超過6億元,努力幫助貧寒學子們以相對公平的姿態去參與社會競爭。

自創辦至今,國華中學共接收了3260名處於輟學邊緣的學生。截至2020年,在校學生494人,已畢業2582人,碩士803人,博士141人,出國深造108人。這些學生及其家庭的命運,也隨之改變。《國華的孩子們》三位主人公,就是這些學生的代表。

楊少敏,是國華2014屆畢業生。2018年從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後,她志願前往偏遠山區支教助學,希望每一個貧困孩子都能用知識改變命運。

王永錕,2009年從國華畢業。拿到哈爾濱工業大學碩士學位的他自主創辦機器人公司,上榜「2019胡潤Under30s創業領袖」與「2019福布斯中國30歲以下精英」。

醫生蔡瑩,2008年從國華考入了北京大學醫學部,並在2020年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放下襁褓中的女兒,自願馳援武漢。

據說,國華的校碑上刻著這樣一段話:「立校辦學的目的,是讓年輕俊彥從擁有知識開始,繼而擁有高尚的品格和靈魂,以建設國家和回報社會為終點。」 知識改變了楊少敏、王永琨、蔡瑩的命運,他們又成為了反哺社會的人才。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真正的「國華精神」——「立志、修身、博學、報國」。

教育扶貧 點燃脫貧的燎原之火

國華的精神,也是碧桂園集團持續回報社會的呈現和傳承。自創立以來,「對人好,對社會好」的精神已刻入這家企業的骨髓,也正如國華中學「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價值觀:「既受助於社會,當以奉獻社會為終生追求。

自創立以來,碧桂園集團通過創辦免費學校、設立教育助學基金、鄉村教師培訓等方式,持續開展教育扶貧。例如開辦國華紀念中學、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臨夏國強職業技術學校等公益性質學校;設立仲明助學金捐贈超4100萬元,資助1.2萬餘名貧困學子;發起夢想益行者行動為「心願100」助學項目募集善款,幫扶11000多名困難學生完成心願。

在踐行助力國家脫貧攻堅的路上,碧桂園集團下屬各區域公司同樣以教育扶貧為核心開展各類扶貧行動。以碧桂園粵西區域為例,他們在陽江、茂名、湛江均提供了很多具有樣本價值的探索。

在湛江那毛村,粵西區域為幫扶的56名貧困學子設立愛心助學專項基金,按照義務教育階段每人1000元/年、高中生每人2000元/年、大學生每人3000元/年發放助學金。

在雷州符處村,碧桂園專設了一個電商培訓班,35位青年學子正認真聽老師們講解視頻拍攝剪輯的手法、直播帶貨的竅門、PS圖片處理軟體運用等課程,夢想著通過電商直播找到一份好工作,改變家庭和村裡的貧困面貌。符處小學的課堂上,衛生健康課、書法課等令人耳目一新的「第二課堂」也在不斷開展,幫助孩子們拓展視野,快速與社會時代接軌。

在茂名市東南高級技工學校,碧桂園聯合學校舉辦「粵菜師傅」 技能培訓項目,100名年輕學子正滿懷期望在廚藝大師的指導下學習粵菜烹飪技巧,以習得一技之長為將來就業打下堅實基礎。

在茂名信宜,碧桂園發起 「1+1愛心幫扶」行動,為「感動茂名十大人物」、「廣東好人」賴燕珍捐贈三年學雜費用,幫助她重返學校入讀高州衛校並順利完成學業。

在陽江,因為對來自貧困家庭、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的幫扶尚有缺位,碧桂園捐贈500萬元作為扶貧助學金,專項解決這一群體學生所在貧困家庭的「燃眉之急」。

那麼現在再問一次,知識,能改變命運嗎?答案是肯定的,知識就是戰勝貧窮的美好利器。碧桂園等愛心企業通過直接資助,改善辦學條件或興辦慈善性質學校,幫助貧困學生接受教育、掌握技能、健全人格,的確改變了他們和所在家庭的命運。這種以教育扶貧為核心的救助,有助於提升貧困地區自我「造血」功能,進而點燃全面脫貧的燎原之火。所以,如果說國華中學是一團火,那麼碧桂園所開展的各類教育扶貧行動便是散滿各地的星星,照亮了許多家庭的命運逆轉之路。

END

--- △△△ ---

通訊員|鄧建青

編輯|賴秀珠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從國華中學到粵西興教 看寒門學子如何逆轉命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一所民辦中學如何改變寒門學子命運?碧桂園這支微電影講透了|清遠...
    影片聚焦到了一個特殊群體——貧困學子,講述了他們在追夢路上,用知識改變命運的故事,劇情溫馨又催淚。作為成功走出貧窮泥沼的跋涉者,他深知寒門有志學子對知識的渴望,也堅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他說:「知識是戰勝貧窮的最好利器,擁有知識方可改寫一個人乃至國家的命運。人的生存與發展,國家的興旺與發達,社會的文明與進步,靠的是知識和智慧。」
  • 探究碧桂園國華中學背後的追求:既受助於社會,當以奉獻社會為己任
    「我不忍看天地之間仍有可塑之才因貧窮而隱失於草莽,為胸有珠璣者不因貧窮而失學,不因貧窮而失志,方有辦學事教之念......」 在這裡,優秀的寒門學子可以得到一切學業上的幫助——從報考國華紀念中學開始,只要選擇學習,無論是上大學、讀研究生乃至是讀博士,學生在學習、生活、交通等一切費用全部由學校承擔,學校每年日常開支超過6000萬元。
  • 寒門學子的徵途困境:比上不起學更難的是,對讀書無用論的認可
    一1998年,張藝謀籌拍《一個都不能少》,找遍河北中學,找不到女主角。電影講了一個與命運對峙的故事。13歲的小老師,守著村中小學,不許孩子們輟學,一個都不能少。他憂慮,寒門學子光能吃苦遠遠不夠,起跑線已低了一個級別。憂慮貫穿了此後十年,由此衍生出另外一種聲音「讀書無用論」。2015年,中國青年報派出記者到四川鄉鎮抽樣調查,結論顯示,「讀書無用」在貧困層認同達62.32%,在中間層達37.24%。
  • 廣東國華紀念中學資料 全免費高中讓2900多個貧困學子改寫命運
    ­  算起來,國華每年需要為每個學生花費5.5萬到6萬元的費用,培養一個學生平均要花25萬元。­  「國華一年花在一個學生身上的錢,相當於20個希望工程的學生,是不是太奢侈了?」有人質疑國華的資助方式。「考上大學,學生完全可以依靠勤工儉學來支付自己的學費。」還有人不贊同國華連大學、研究生也資助。
  • 碧桂園發布國華中學微電影 公益教育助力脫貧攻堅
    碧桂園(HK.02007)最新發布了自製微電影《國華的孩子們》,該電影以碧桂園創辦的國華紀念中學學子的真實事件改編,圍繞國華紀念中學「立志、修身、博學、報國」的校訓,講述了幾位國華紀念中學校友畢業後回報社會的感人事跡。
  • 國華紀念中學——幫助孩子們「發現命運」的18年
    (微電影《國華的孩子們》)在無數個民間故事裡,我們都不斷被告知,「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但現實告訴我們,貧寒學子若想通過教育改變命運,需要克服的還遠不止物質層面匱乏:他們還需要健康的體魄、積極的心態、安定的環境、和相對公平的機遇。
  • 寒門徵途:一個都不能少
    來源:讀者文摘雜誌1998年,張藝謀籌拍《一個都不能少》,找遍河北中學,找不到女主角。電影講了一個與命運對峙的故事。13歲的小老師,守著村中小學,不許孩子們輟學,一個都不能少。他憂慮,寒門學子光能吃苦遠遠不夠,起跑線已低了一個級別。憂慮貫穿了此後十年,由此衍生出另外一種聲音「讀書無用論」。2015年,中國青年報派出記者到四川鄉鎮抽樣調查,結論顯示,「讀書無用」在貧困層認同達62.32%,在中間層達37.24%。
  • 如東13名優秀貧困學子被廣東國華中學錄取
    中國江蘇網訊 (通訊員沈伯華)14日,如東縣老區開發促進會、扶貧開發協會專門召開座談會,為錄取國華紀念中學新生送行。今年,如東有13名貧困生被廣東國華紀念中學錄取。這是如東乃至全市被國華中學錄取最多的一次。
  • 《中國新歌聲》總冠軍來國華中學了!
    5月14日下午,國華紀念中學空降了一位有顏又有才的大哥哥,《中國新歌聲》第一季總冠軍蔣敦豪,與國華紀念中學的學子們交流互動。蔣敦豪在國華學子的筆記本上留下了鼓勵話語 蔣敦豪一出場,在座學子們就興奮起來了。他向學子們分享了自己學生時代追求音樂夢想的心路歷程,現場學子們踴躍提問。
  • 建校17年,國華中學校歌喜獲第四屆全國校歌MV最佳作品大獎!
    在「2020跨年盛典璧山行」暨第四屆全國最美校歌MV推介評選上,國華紀念中學選送的校歌《有一種精神叫國華》榮獲最佳作品獎,國華中學也成為參賽園校中唯一一所獲獎的高中學校,受到廣泛的關注。校歌的MV均由國華中學的師生出鏡完成,展現國華中學師生學習生活的日常互動場景,彰顯了國華學子青春洋溢的精神風貌。《有一種精神叫國華》以清新明快的曲調,鏗鏘有力的歌詞,詮釋了國華學子「立志修身,博學報國」的精神主題。
  • 這所免費高中,專為貧困學子改變命運
    如今,一些逆轉命運的「窮孩子」,像他們當年被幫助一樣,開始向社會回饋資源和力量。「要不要在深圳買個大房子?」籤完公司創立以來最大的一筆訂單後,同事向CEO王永琨提議,六七十平的小房子,不能匹配他的身份。
  • 何處不相逢 從國華畢業生看碧桂園慈善教育理念生根發芽
    知識改變了國華畢業生的命運,他們又一個個成為了反哺社會的人才。  「我不忍看天地之間仍有可塑之才因貧窮而隱失於草莽,為胸有珠璣者不因貧窮而失學,不因貧窮而失志,方有辦學事教之念。」楊國強曾說。  但蓋好房子跟辦好學校,是兩碼事。在不少教育界人士看來,身為碧桂園集團董事會主席的楊國強,沒有辦學經驗,這是國華最大的硬傷。  所以楊國強對此更加執著、傾注了十分心血。
  • 我國最「厲害」的2所縣級中學,一本上線率高,寒門學子容易成功
    在我國許多縣級中學或者鄉鎮高中,學生們的成績普遍不怎麼好。這些高中主要以農村生源為主,而這樣的高中往往也面臨著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的問題,直接導致學校的升學率很低。這種現象在很多地區都有。即便如此,但是我國還是有一些很厲害的縣級中學的,這些縣級中學的升學率很高,甚至還有可能考上清華北大,簡直就是寒門學子的福音。一、石門一中石門一中位於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是湖南省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在湖南省十佳中學中名列前茅,屬於重點高中。
  • 終於,那個被戲稱為「考研基地」的大學,暴露出了寒門學子的欲望
    考研,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場,唯有活到最後的人,才能大聲吶喊。在曲師大的校園裡,西聯教室被戲稱為「通宵自習室」,燈火通明的平房外,不少學生手捧書本頂著寒風,在路燈下念念有詞,寧靜的夜晚伴隨著風聲,讀書聲,越發肅然,而這僅僅是廣闊校園裡的一角。
  • 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微電影《國華的孩子們》
    國華紀念中學微電影《國華的孩子們》,是根據真人故事改編,講述了一所名為「國華紀念中學」的民辦高級中學,改變了眾多孩子的命運的故事。小楊感慨萬千,不禁又想到了自己,爸爸臨走時給她的一句囑咐,「到國華好好上學,將來考個好大學我們都好了」。同一所校園走出來的學生似乎有著某種相同的文化基因。他們耳邊都時時縈繞著「國華學子當以奉獻社會為終生追求。」
  • 《有一種精神叫國華》獲第四屆全國最美校歌MV最佳作品
    校歌的MV均由國華中學的師生出鏡完成,展現國華中學師生學習生活的日常互動場景,彰顯了國華學子青春洋溢的精神風貌。《有一種精神叫國華》以清新明快的曲調,鏗鏘有力的歌詞,詮釋了國華學子「立志修身,博學報國」的精神主題。  碧桂園集團創始人楊國強自幼家貧,當年政府免了7塊錢的學費,還提供了2塊錢的助學金,才幫助他得以繼續高中學業。
  • 微紀錄片 | 深山裡的寒門學子
    寒門貴子孫川感動了正在大涼山扶貧的農行浙江分行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組扶貧組組長閔雲忠帶領「雙百」交流幹部到孫川家裡,捐贈5萬元支持他讀完大學。農行浙江分行在大涼山的扶智路上,總共幫助了201位像孫川這樣的寒門貴子,截止目前共捐贈552800元。走出大山的路有多遠?
  • 濟南師大教育專注專升本,四年助百餘名寒門學子圓本科夢
    近日,濟南市歷城師大培訓學校收到一封特別的感謝信,學生小趙是該校資助的一名寒門學子,為了幫助他圓本科夢,學校減免了他的學費。據介紹,濟南市歷城師大培訓學校是經主管部門批准成立的正規專升本培訓學校。四年時間,寒門學子助學計劃資助百餘名學子,金額達到百萬元。
  • 寒門學子為何很難考上清華北大?教育跟不上是其次,這三點最關鍵
    縱觀那些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很少有寒門學子的身影,大部分都是城市學生,為什麼寒門學子考清華北大如此之難呢?很多人認為是教育資源的跟不上,國內各地的教育資源很不平衡,有的地方教育相對落後,這時候學生能力就得不到一個很好提升,這時候自然也就難考上清華北大這樣的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