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 景
「如果能培養出王選、袁隆平之類的人物,1000萬元也是值得的」
「捨得給學生花錢」,是國華給人的一個突出印象。
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一切生活、學習費用和回鄉探親的路費都由學校承擔,一切生活用品均由學校免費提供,「包括內衣內褲」,甚至每月還發給每位男生40元、女生60元的零用錢。
早在2002年,當液晶電腦還是「奢侈品」的時候,國華就捨得為學生每人配置一臺。
如今,液晶電腦已不稀罕,國華又為部分學生每人配置一臺iPad,以拓展新的學習方式。
不僅如此,高中畢業之後,「不管是大學、碩士、博士還是出國深造,只要學生還在讀書,國華就將一直資助到底。」季德華說。
算起來,國華每年需要為每個學生花費5.5萬到6萬元的費用,培養一個學生平均要花25萬元。
「國華一年花在一個學生身上的錢,相當於20個希望工程的學生,是不是太奢侈了?」有人質疑國華的資助方式。「考上大學,學生完全可以依靠勤工儉學來支付自己的學費。」還有人不贊同國華連大學、研究生也資助。
「我們贊同把勤工儉學當成了解社會的手段,但不是為了掙學費。」季校長解釋說,國華寧願把學生們在大學期間勤工儉學賺學費的時間「買」回來,讓他們好好讀書,讓有志者進一步深造。
辦校17年來,幾乎100%的本科上線率,每年有四五人考上北大清華——從最「世俗」的眼光看,這座16年前從荒野之地建校、每個年級只有4個班的「袖珍」民辦高中,其高考成績之突出令人咂舌。但創辦者的目標顯然已不僅局限於「教育扶貧」這一「原始」辦校動機,不僅是讓寒門學者「有書讀」,也不僅是讓他們「能考上大學」。
「如果能在這些學生中培養出王選、袁隆平之類的人物,就算是一人1000萬元也是值得的!」創辦者回應「奢侈說」。
責 任
「學會做人做事」,「否則,即使100%的學生都上了清華北大,也沒用」
但辦好教育,培養突出人才,不是「敢砸錢」那麼簡單。
深知大多數學生來自經濟落後、邊遠偏僻的農村,視野相對狹窄,綜合素質偏弱,國華想了很多招給他們「補課」「補短板」,幫助這些寒門學子全方位「追趕」,幫助他們擺脫「寒門難出貴子」的魔咒。
9月15日,新一屆高一學生入學剛兩周,就被老師領著外出「開闊眼界」,參觀了廣東省博物館、黃埔軍校、廣東省中醫藥博物館。
這是國華的「規定動作」,每年都會多次組織學生到廣州、虎門、深圳、東莞等地採風、參觀知名企業;
每周,學校幾乎都會邀請社會知名人士、專家等來校開展「國華講壇」;
寒暑假,學校會放手讓學生們回鄉開展社會調研……
在學校檔案室,書架上整齊地排列著封面各具特色的各屆「暑假學生社會調查文集」。
雖然調查內容略顯稚嫩,但話題廣泛,從精準脫貧、現代農業發展、農村教育等現實課題,到「731部隊對抗日軍民的殘害」等歷史問題,均有涉獵。
「國華給了我更高的眼界和更大的格局。如果在家鄉讀書,我應該也能考上大學,但也許難以從更高層次上去考慮問題。」來自山東的萬雅美同學說。
「沒來國華,那走不出的大山就是我世界的全部。」這是如今在香港科技大學讀博的梅葉峰寫給國華創辦者信中的話。
很多前來觀摩的人都驚嘆國華強大的「改造能力」。
「我們對比過,不少學生剛入學的時候英語成績比本地區的頂尖高中要差出一大截,但高考的時候已經有所超越。」祁玲玲老師言語中透著自豪,「國華學生絕大多數來自偏遠地區,英語尤其是弱項。」
每周六補習英語、看英語電影練口語……能想到的招都用上了。
「樂觀向上」「自立自強」是國華著重培養的一種品質。
「你好!」校園裡迎面碰見的每個學生,幾乎都會主動大方地和你打招呼。
置身校園,望著一張張朝氣蓬勃、略顯青澀的臉,你會被一種氣質感動著。
「考得比預期要差。」在半個多小時的對話中,陳曦始終保持著「招牌式」的微笑,樂觀得你猜不出這是一名來自困難單親家庭的女生。
「我能扛過來的,我的內心很強大的!國華這3年教會了我很多。」陳曦懂事地安慰我們。
很難想像,這些陽光自信的孩子95%來自偏遠農村貧困家庭。
好幾位老師都坦言自己就是被國華的特殊氣質「留下來」的。
我們走進國華食堂的時候,晚飯已接近尾聲。
吃完飯的學生正在水龍頭前譁譁地洗刷餐具,幾名女生穿梭著擦桌子,男生則揮動掃把掃地。
「食堂裡除了幾名做飯師傅,其他清潔餐具、拖地、收拾桌椅等活兒,都是學生自理。」校辦同志說,「學校90%的服務都是學生自己完成。」
每年11月,學校組織的「一日打工體驗活動」還要求身無分文的學生們靠打工自己解決一天的吃飯問題。
幾乎佔據校園一半的400米跑道標準操場,顯示了國華對體魄的高要求,對學生意志的錘鍊對新生來說有點「殘酷」:每年40公裡遠足;每周末男生1萬米、女生8千米長跑……
但多年以後,像李碩碩、盧好等很多國華學子一樣,長跑已「附了身」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成了工作的減壓器、健康的「護身符」。
「立志、修身、博學、報國」,每間教室後牆、宣傳欄裡,國華校訓異常醒目,創辦者試圖按這「八個字」,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理念和目標,細化到一項項具體要求、舉措中,全方位摔打塑造學生。
「國華希望能夠培養出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會做人做事的學生,否則,即使100%的學生都上了清華北大,也沒用!」國華出資人不止一次對季德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