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各位,每次入園看向園中的建築時,會不會和小編一樣迷惑重重。或是外觀、或是功用,初次所見便心生困惑。
園中建築,不似宅中建築那邊規矩禮制,方位、朝向,暫且擱置一旁,光是外形便是不解連連。
留園便是一例,中部園中的「曲谿樓」和「西樓」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建築?「明瑟樓」、「涵碧山房」的廊廡,為何屋頂多出一個戧角?「石林小院」中「揖峰軒」是廊還是軒?「清風池館」地面為何斜?
園中建築,在入園處廊廡的收放自若設計,早已猜到,後續的建築自不甘等閒。直至中部山水園的全然釋放,便察覺園中建築果是不一般。
圖片|劉郭楨《江南園林志》
「曲谿樓」與「西樓」錯位並聯位於東面,西面爬山廊恰好看到建築正面。舊時硬山屋頂改變至今的卷棚頂,巧妙將建築的進深掩飾,而將立面展露,樓上樓下窗扉、門洞無不昭示建築體量的壯大。然只有走進樓中,才知這不過如「鶴所」之作,比之有及(混淆視聽更為高妙)。
而為何假作如此高大建築?
實則原因有三。一為借建築之闊,彰顯園中之大;二是借建築之密,反襯東部園中的精彩布局;三則借建築之高,控制天際高度,與三面齊肩圍合為中部園。這樣細品,正面高闊在明,側面隱晦在暗,果然是技高意妙。
南面由「明瑟樓」和「寒碧山房」組合而成的船舫,東面觀「恰航」,正面臺基如甲板,整體式樣恰如一艘隔岸的船舶。到這處還是一切正常,而當臨「可亭」之下,觀船舫北面,便會多出一處戧角,而東面觀之無異樣,實為附和「明瑟樓」立面形態,建築對稱使然。
然「涵碧山房」南面小院中,東面遊廊亦是多出一處羥角,而這處羥角,強加廊上,則是有借廊廡為建築,滿足園中,山、水、建築、花木要素需求。當然不僅看似畫蛇添足的一筆,而是羥角伸天,則能吸引觀者,引導視線看向「古木交柯」處,才不枉費園設者為空間延伸,西面設一觀賞位的良苦用心。
圖片|劉郭楨《江南園林志》
同種情形,再去觀「石林小院」中「揖峰軒」,廊廡接連,戧角化軒。軒也可,廊亦無錯(「遠翠閣」作法相通),借窗扉穿透至「五峰仙館」將密閉空間打開,添以峰石作掩,虛虛實實,深意更甚,才是園設者的最終目的。
「清風池館」為歇山水榭。「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唯有地勢低下方可親水。然「西樓」及「五峰仙館」位置高,為緩解突兀的高差以及池館內部空間侷促,故而採取斜坡化解。且涼風下沉,水榭面西,東高西低,微風襲來,迴環在池館內,才有徐徐微風池館生涼之韻味。
江南園林之中,沿文人園軌轍,以淡雅相尚。全園布局自由,建築樸素淡雅,廳堂隨宜安排,結構不拘定式,亭榭廊檻,錯落婉轉,一反高堂拘泥對稱,而以清新灑脫見稱,或是放縱,或是兼容。實則從山水畫中,便可尋得些答案。
畫中,因不是焦點透視,則無需考慮邏輯上的合理,坐觀、臥遊,甚是「面面觀、步步移」皆為得宜。所以在畫意裡,幾乎無人會問,如此巨大的人能否屈身鑽入山腰的屋宇,幾根細柱何能承受得住重簷樓閣的重量,或者一條彎曲小徑,或是湍急流澗上的一架石橋,牛背上的隱士是否能安全度過。在入境之前,必須接受這些看似反常的情景。因其「奇奇怪怪」,才可獲意料之外的愉悅。
「本期分享:馬韞君」
「圖文編輯:言墨」
「圖源:留園」
「庚子年七夕於雲起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