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高敏者》:不合群,玻璃心,不是「缺陷」是「天賦」

2021-01-19 不畏青年

在大多數人看來,一個內向的人,通常意味著孤僻、自卑、不合群;一個敏感的人,通常意味著玻璃心、斤斤計較、鑽牛角尖。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機會似乎更傾向於選擇那些善於表現、表達的外向性格的人。

而作為一個內向又敏感的人,該如何在這個外向的世界獲取幸福、自在生活?

《內向高敏者:如何在外向的世界自在生活》(以下簡稱《內向高敏者》),是一份專門針對內向高敏者的幸福生活指南。

作者西爾維亞·洛肯是德國知名的性格諮詢專家、語言學家和權威分析師。同時,她也是一個內向的人。

她在德國學術交流諮詢中心從事多年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獨特的工作環境,讓她對性格這一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她就專門為性格內向這一特定人群做諮詢工作。

為了幫助更多內向、敏感的人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她採訪了大量的人群,結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和,總結了大量的案例,通過剖析內向高敏者性格特質的優勢和劣勢,為廣大內向高敏者指出了一條安靜卻美好的人生道路。

這本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先道破了幸福的真諦,第二部分專門針對內向高敏者開出「幸福良方」。

幸福人生,與性格無關,與態度有關

什麼是幸福?

和朋友在一起熱鬧地聚會,一個人靜靜地看書,這兩種狀態哪種更幸福,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幸福哲學的始祖——亞里斯多德第一次把「幸福」這個主題從政治和宗教的混沌中解放出來,告訴世人:

合適的生活方式和正確的行為,才是真正能讓人們幸福的方法。我們不總是幸福,這其實是一件好事。因為只有經歷過痛苦、感受過痛苦的人,才能體會到實實在在的幸福。

《內在高敏者》這本書裡還提到兩項關於幸福的研究——特爾曼研究和格蘭特研究。

這兩項研究都是規模很大、耗時很長的追蹤研究。通過收集調查問卷、持續不斷地與每位參與者見面詳談,幸福的定義呼之欲出,那就是認真負責、堅韌不拔、小心謹慎的生活態度更容易獲得幸福。

而幸福人士的這些特質,與內向高敏者的性格特質又是那麼吻合,可謂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

內向高敏者,更容易獲得幸福

《內在高敏者》這本書總結了內向高敏者的十大性格優勢:

謹慎:感知風險,評估風險。專註:專注於一件事情。自我探索:追求思考和交流的意義、深度和質量。善於傾聽:收集和處理信息,並從中得出推論。安靜:在受到外部刺激的時候低調地尋求專注力,想辦法放鬆,並尋根究底。獨立:按照自己的原則自主生活,能獨自一人,也能給予他人獨立自主的空間。善於分析: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繫,能夠進行複雜的構想和系統性的規劃。擅長寫作:與口頭表達相比,更喜歡、也更擅長書面表達。持之以恆:擁有向內的力量,能長時間耐心地專注於某件事。有同理心:能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尋求自己和他人的共同點。有數據顯示,內向人群在世界人口中佔比高達三分之一,而內向人群中大約有70%是高敏感人群。

在我們眾所周知的名人裡,喜歡一個人散步的貝多芬寫出了《第六交響曲》;總是一個人嘗試內在探索的愛因斯坦成為了頂級科學家;總是喜歡獨處的奧黛麗·赫本成了國際影星……如果你是內向高敏者,你要感到慶幸,你更容易成功,也更容易獲得幸福。

做到這四點,離幸福更近

西爾維亞·洛肯在《內向高敏者》中寫道:「作為一名內向高敏者,你要懂得利用自己的性格特質,找到更多的機會,讓自己成熟起來,活出自己真實的樣子。」

她在書中也給出了具體的操作路徑:

1、直面恐懼,每天做一件讓你害怕的事。

內向高敏者獲得幸福最重要特質「謹慎」的陰暗面,是「恐懼」。因為這兩部分都來源於大腦情感中心內向而活躍的杏仁體。

內向高敏者,一般都缺乏安全感,因而總是害怕,害怕一切不穩定、不確定的因素。為了不陷入恐懼的困境,你可以這樣做:

深呼吸,先讓自己在生理上得到一個小小的緩衝;直視恐懼,告訴自己,面對無法預知的事物時,感到害怕是自然的;拔掉恐懼的牙齒,不要說「我很害怕」,而是改成「我有點忐忑」,通過吧恐懼和其他詞語關聯起來,削弱恐懼的勢頭。

引導恐懼,讓它去該去的地方。把注意力放在具體的行動上,可以設想各種可能發生的最壞的事情,反覆自問「然後呢?」

一般問過三四次之後,就會覺得很可笑,因為我們所有人總有一天都會死。每天做一個小計劃,做一些需要勇氣又不強求自己的事情,讓勇氣生根,讓恐懼消亡。

2、給知覺減壓,保護自己。

作為一名敏感的內向者,特別容易被外界所刺激,別人無意的一句話、一個舉動,都會讓自己想很多。這就是別人所說的「玻璃心」和「愛鑽牛角尖」。

這樣的人,讓別人累,也會讓自己累。這個時候,就要給自己的知覺減壓,讓自己的感覺不再那麼敏銳。

你可以給自己留一個獨處的空間,不再接受外界的訊息,看書、寫字,讓自己脫離外界,回歸內心;也可以去練瑜伽、按摩、冥想,給自己的副交感神經留出充電的時間。

3、不再逃避,把想法變成行動。

大多數人逃避都出於一個原因:害怕,覺得有困難或風險。

逃避看似是被動行為,其實是主動選擇的結果。雖然這樣做,短期會比較輕鬆,但是壓力依然在,討厭的人或事依然在。

這個時候,你要做的是,不再逃避。先問問自己,你究竟想達到什麼目的,然後設想想法實施後有哪些好處,最後列出實現設想效果需要做的具體步驟,這樣你害怕的事情就被分成了幾個部分,每完成一步都會有成就感,都會提升自信心。

4、說出心裡話,保持「友好的冷漠」。

很多內向敏感者會被「如何拒絕別人」所困擾,害怕緊張的人際關係,害怕與別人製造衝突。

針對這種情況,西爾維亞·洛肯在書中給出的建議是:試試「友好的冷漠」。

先說出自己的心裡話,然後把別人的感覺和自己的感覺分開,勇敢地說「不」。

當別人侮辱你的時候、當別人打算欺騙你的時候、當別人拿走屬於你的東西的時候、當別人想讓你做他的工作的時候、當你不樂意的時候,你都應該堅定地說「不」。

當你把「不」放在你的字典裡的時候,你將為自己重要的事情留出足夠的空間,與此同時,你還將收穫尊重。

內向高敏者,如果能做到以上這四點,那麼,恭喜你,你將克服通往幸福路上的障礙,收穫自在人生。

拋開性格所限,你需要做的就是多多了解自己,正視自己內心真正的需要,你終將獲得真正的幸福。

「溪淺聲喧,靜水流深。」

內向的你,擁有最深沉的力量。

作者:蘭斯樂

相關焦點

  • 玻璃心?這裡有一份給內向高敏者的幸福生活指南
    西爾維亞·洛肯在《內向高敏者》一書中寫道,作為一名內向高敏者,你要懂得利用自己的性格特質,找到更多的機會,讓自己成熟起來,活出自己真實的樣子。這本書會幫助你發現自己的優勢,告訴你如何攻克那些讓你精疲力盡的難關,如何在保持自我和適度改變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
  • 從心理學角度看安陵容——一個內向高敏者
    先從最近大火的一本書說起——《內向高敏者如何在外向的世界自在生活》,作者是【德】西爾維亞·洛肯。站在主角角度看安陵容,自然是心機深沉不露,陰毒等等,但如果我們換個視角,其實這就是一個內向的人,這個詞在我們的環境裡一直都是略帶貶義的,比如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陽光、開朗、外向,要合群啦,畢業後工作後領導也是希望員工要好好溝通和互相配合工作,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內向是性格缺陷,會產生心理疾病。
  • 作為內向高敏者,我該因此而自卑嗎?
    作為內向高敏者,我該因此而自卑嗎?昨天的文章剛發出去,就聽到了質疑的聲音。有的朋友認為,文章在給人貼標籤,很排斥這樣的內容。這樣的質疑讓我不禁對這個主題更加興趣盎然起來。排斥、敵意,甚至是隱含的憤怒,恰恰意味著「內向高敏感」這種人格特徵在很多人心目中是多麼的負面和糟糕。其實,我們排斥、憤怒的指向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 內向高敏者:做你自己最快樂
    內向高敏者:如何在外向的世界自在生活本書的作者是德國知名性格諮詢專家、語言學家、權威分析師西爾維亞·洛肯。《內向高敏者》是她性格心理學作品之一,多年來,她陪伴很多各行各業的內向者一步步走向成功。在《內向高敏者》這本書中,她完整闡述了內向型高敏感者的幸福生活指南:內向者的特性具有獲得幸福的天時地利人和;我們如何發現並發揮自己的優勢,從而在這個外向的世界中自在生活。一、內向者有獲得幸福的天時地利人和
  • 內向高敏者:人群中落寞不如1個人的狂歡
    相較於內向者,外向者往往更容易在初次見面時就樹立友好的形象;求職網站上涉及有關溝通方面的工作,任職要求普遍都會加上「性格開朗」的限制;在人際關係的處理方面,外向者也可以更加遊刃有餘。根據相關文獻,內向者佔總人口的30%~50%。處在這個「外向者友好型」社會,內向者很容易陷入性格缺陷的誤區,覺得即使自己有著過人的能力,性格的短板依舊會阻撓自己的發揮。
  • 《內向高敏者》——放心活出真實的自己
    01親愛的朋友,你是否內向好靜,敏感謹慎?是否樂於享受安靜的獨處,勝過燈火輝煌的集體交際?當經歷的事情結果差強人意,你會默默的深刻自責,很少會去苛求他人?你時常發現自己不願面對過多的改變,不願做出選擇?情感與理智之間,你還是更傾向於理性的生活?——上述問題,如果你的答案大多是"是",那麼恭喜你,你我都屬於內向高敏者的一員!
  • 《內向高敏者》帶你了解自身優劣勢,未來可能性,走好自己的路
    獨特的工作經歷讓她對性格之一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自2003年,她開始轉為內向性格之一特定人群做諮詢工作。《內向高敏者》《性格拼圖》《內向心理學》三本書,同屬於「生活中的性格心理系「出版後,成為暢銷書,廣受好評,並引起公眾討論的話題。因為接地氣,實用指導性強,內容簡潔明了,是人們喜愛它的原因。
  • 《內向高敏者》:內向者的12項優勢助力他們在外向的世界自在生活
    在《內向高敏者:如何在外向的世界自在生活》這本書裡,洛肯博士重點介紹了內向高敏這個群體的個體所共通的12個特點:謹慎、專注、自我探索、善於傾聽、安靜、獨立、善於分析、擅長寫作、持之以恆以及有同理心。這12個特點既是內向高敏者的優勢所在,又可能會成為限制他們人生發展的桎梏。因此,對於內向高敏者而言,識別自身的特點並將劣勢轉變為優勢所在,便是在這個外向世界自在生活的制勝法寶。
  • 《內向高敏者》:內向敏感的人發揮這10個優勢,幸福人生盡在眼前
    這一類人在心理學有一個專業的術語,叫內向高敏者,即同時擁有內向性格和敏感特質的人。比如我自己就是一位內向高敏者,總是放大自己的缺點,也不知道自己身上有什麼優點可言,直到看到了這本《內向高敏者》,我才發現原來內向敏感的人身上有那麼多的優勢,我也終於找到了自己這麼多年過得不快樂的原因。
  • 《內向高敏者,如何在外向世界自在生活》:由內而外的突破生長
    後來偶然翻得西爾維亞·洛肯的《內向高敏者:如何在外向的世界自在生活》,在看這本書之前,我並不想承認自己是一個內向的人,至少在面試或有競爭性質的場合,因為這個世界裡的很多情況下,外向開朗是明顯的優勢。於是表現自己的外向和本能的內向性格相衝突時,痛苦的感覺油然而生。
  • 內向高敏的孩子,如何受歡迎?
    孩子不愛說話,見到人不愛打招呼;在課堂上很少主動回答問題,課下很難同學打成一片;有時候不知哪句話不合適,孩子就不高興了,自己一個人生悶氣,也不願意說出來……我家孩子就是典型的內向高敏者。我和很多父母一樣會有這樣的擔心:孩子這麼內向,交際能力差,情緒自我調節能力弱,以後在學習、工作、生活上會遇到很多困難,他怎麼去面對?他能過得好嗎?
  • 毛不易:性格內向不是一種缺陷
    前幾天偶然在微博上看到歌手毛不易關於內向型性格的一段採訪,其中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我一直覺得內向不是性格缺陷,它是性格的一種,我們希望大家都能坦然地接納自己、擁抱自己的性格。仿佛前途和未來僅由性格就可以決定,而內向是一種缺陷,是能被人任意嘲諷而無可反駁的原罪。知乎上也有很多相關的問題——性格內向的人到底有多累?
  • 心理學家:內向的人缺乏自信?那是你沒發現他們身上很珍貴的一點
    內向性格在重塑自信上最珍貴的一點還記得德國著名性格分析師西爾維亞·洛肯在她的《內向高敏者》一書中提到,內向的人是高敏者。在我看來,高敏即高度敏感的簡稱,日常生活中所謂的高敏者不難聯想到身邊的玻璃心、極度脆弱的人,以及經常稱呼內向性格的是少言寡語、孤僻、不會拒絕。
  • 內向的你無需改變,轉化為自己的優勢,仍能成就自我
    按這個概率來說,內向者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少見,只是外向者的基數大,且內向的人往往不喜歡發聲,他們的存在感更加小。因此,內向的人極少數,這種感覺是不太對的。內向的人總會被貼上各種標籤,孤僻,沒有幽默感,不合群,老實,被動,固執……這些貶義詞使我們產生自我否定,沒有自信心,迷失自我。三、性格內向的人有哪些優勢呢?
  • 不合群,並不丟人,性格內向並不是什麼壞事
    這是人的本性使然,想嚮往上爬,就要去巴結你的領導,外向的人往往投其所好,特別會說話,拍領導馬屁,而內向的人,只會默默付出,常年在一個崗位上。很多人可能會問,難道只有外向的人才能混得好嗎?也不一定,有一些性格內向的人也可以活得很好。
  • 內向者心理學:為什麼越內向的人越厲害!
    這可不是內向者故意為之,只是大家一直誤解了內向,對內向者帶有偏見。我初到公司時,是一個不太喜歡在辦公室當眾講話的人,平時也喜歡一個人獨來獨往,不怎麼參與辦公室閒聊。所以就被領導和同事貼上了「內向」的標籤,理所應當地覺得我性格不夠積極,溝通能力欠缺,剛來一個月似乎就被否定了。
  • 性格內向並不是缺陷,家長教育內向型孩子時,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如何判斷一個孩子是內向還是外向呢?最重要的是要看他獲取、消耗和保存能量的方式。 人們的大腦神經遞質編碼不同,內向孩子的神經遞質是以乙醯膽鹼為主導,它的特徵是休息和吸收,這類孩子就如同一個蓄電池,能量都保存在他的體內。
  • 毛不易談自己性格,內向不是性格缺陷,它只是性格中的一種
    毛不易曾經在一個採訪裡面談論了關於自己性格的問題,他是這樣說的:我不認為內向是性格的一種缺陷,它只是所有性格中的一種。沒有必要強迫自己改變性格,希望大家能夠坦然地接納自己的性格。那麼內向真的是性格的缺陷嗎?其實不然,每一種性格的存在都有它的道理,每一種性格也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我們身邊的朋友裡面,不發缺少性格外向的人,看著他們身邊眾多的好友,看他們能和剛認識的人稱兄道弟,你產生了深深的羨慕。
  • 內向的孩子一定有他們自己的柔光
    內向只是性格標籤,不是缺點內向的孩子大多數是什麼樣子?「膽小」、「怕生」、「不合群」。乍一聽,似乎每一個都算是缺點。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通俗地講,其實就是:內向是孩子的性格,不是孩子的缺陷。發展心理學專家傑羅姆·凱根曾經測試了 462 位嬰兒,並進行了長達十幾年的追蹤研究。研究結果驚奇地發現:在小孩四個月大的時候,就能預測出他的性格是內向的,還是外向的。
  • 致內向者:願你忠於自己,安靜且有力地發揮影響力
    畢業工作後,發現很多事情不是我在學校那樣,搞好學習就行,能撇開的社交活動就能盡力避開。職場中,即便你工作業績好,也有人會因為看不慣你給你穿小鞋。有的領導一邊要我融入團體,一邊自己搞圈子,心情複雜變化,陰晴不定,我琢摸不透,最後說我「不夠靈活」,不和同事辦公室閒聊八卦,就是不合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