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爸」神操作引發熱議!內向的孩子一定有他們自己的柔光

2020-12-26 貴州教育發布

近日,一位「虎爸」教育兒子的神操作引起了網友的關注。

浙江金華火車站,巡視的民警發現了一名獨自哭泣的9歲男孩小旭。經過詢問得知,小旭的爸爸將他帶到這裡來後,轉身就走了,任憑小旭無助地哭喊,從未單獨出門的小旭,被嚇得瑟瑟發抖,定在原地,淚流滿面。

民警在和小旭媽媽取得聯繫後,得知:這是爸爸為兒子精心安排的一場「練膽」之旅。

原來,小旭性格內向,平時不愛與人交流,在學校也不合群。最近,還因為不服管教被老師批評了,爸爸急於改變這個情況,想到了把小旭獨自「扔」在火車站、讓他自己想辦法回家的法子。

一是想「懲罰」一下兒子,二是更想用這個方法逼迫孩子與他人交流,鍛鍊一下兒子。沒想到,鍛鍊沒成功,小旭被嚇得反而更膽小了。

對於這位「虎爸」的「雷霆教育」,不少網友都很憤怒,覺得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心理陰影:

可是,還有網友在評論中表示支持「虎爸」,因為「孩子內向是病,得治!」

你家有「內向娃」嗎?對此,你怎麼看?你覺得孩子的內向是缺點嗎?

內向只是性格標籤,不是缺點

內向的孩子大多數是什麼樣子?「膽小」、「怕生」、「不合群」。乍一聽,似乎每一個都算是缺點。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在《心理類型》中首次提出內向的概念,他說:

內向者會受到內心的思考與感受的世界的吸引,外向者會被人與活動等外在生活所吸引;

內向者專注於他們理解的周圍事物的意義,外向者扎入事情本身;

內向者通過獨處充電,外向者在社交不足時需要充電。

通俗地講,其實就是:內向是孩子的性格,不是孩子的缺陷。

發展心理學專家傑羅姆·凱根曾經測試了 462 位嬰兒,並進行了長達十幾年的追蹤研究。

研究結果驚奇地發現:在小孩四個月大的時候,就能預測出他的性格是內向的,還是外向的。

在四個月時表現出手腳蜷縮、極度不安甚至大哭的小朋友,通常一到兩歲時就會傾向於靦腆和內向,即使在他們長大到 18 歲,他們的性格還是內向的。這是與生俱來的神經化學特質使得小孩子有那樣的表現。

孩子內向或外向,雖然後天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但仍很難超越基因所劃定的框架。內向和外向都是與生俱來的個性特徵,本身並沒有優劣之分。

能定性的只有我們給這些性格貼上的標籤。

性格不同,但各有千秋

美國社會學家弗洛姆說:「人們生來平等,但又生來個性各有千秋。」

若是每人手上都有一張白紙,不同性格的人所描繪的圖畫也各有風格。

2020年湖北高考理科第一名唐楚玥,活潑開朗,又多才多藝,打破了部分人認為優秀學生性格內向、只會考試的固化印象。

與唐楚玥性格相反的另一個優秀學生王淇穎,卻性格內向、低調,但她還酷愛旅遊、運動,打破了人們對內向孩子的刻板印象。

許多家長認為,外向象徵著積極、勇敢、自信、有領導力;而內向卻意味著被動、怯懦、自卑、不合群。因此,當察覺到孩子初顯內向端倪時,千方百計要扭轉這種性格。

但誠如富爾曼諾夫所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沒有兩個人一樣的;真是人跟人各異,石頭跟石頭不同。然而大家合在一起,就成了相互交織在一起的群英譜。」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每天長跑和寫作,已經堅持了三十多年。外人常以「自律」讚美他,但他卻說,這不是自律的功勞,而是因為這兩件事符合他的天性。

常人看來枯燥、寂寞,他卻能從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秩序。在人際交往中,外向的人呼朋喚友、開朗健談。

內向的人或許有些慢熱,但他們也能從中尋找到自己內心的快樂和舒適。 內向並不代表離群索居、內心封閉。內向只是另一種與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

逼孩子外向不可取

紀錄片《零零後》中的芭學園幼兒園裡,有個叫一一的小朋友,她總是喜歡靜靜地一個人待著。

一個人睡覺、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玩耍,身邊的笑聲、鬧聲似乎都與她無關。

一一的特立獨行很快引起了老師的注意。老師開始多次引導一一和別的小朋友玩。

不滿3歲的一一,卻淡定的說:

我就喜歡一個人玩;我覺得一個人挺好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

當你看到這時,是不是也會擔心,這個孩子怕不是自閉吧?她長大能不能融入社會?

但13歲的一一,交出了我們意想不到的人生答卷。

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到小學到初中,隨著年齡的增長,一一的社交面也越來越廣,也交到了好朋友,甚至學習著奉獻社會,到幼兒園當義工。

而這一切成長的根源,都在於她母親的接納力:「我們覺得她這樣蠻正常的。」

有心理學家曾說:如果因為孩子內向,父母經常有意無意地糾正或者表示歉意,那麼孩子就會自卑甚至因為痛恨自己的個性,引發心理障礙。

性格沒有好壞之分,只是他們獲取能量的方式不同而已。內向的人需要通過獨處來恢復能量,而外向的人需要通過社交來獲取能量。

作為父母,不要綁架孩子的個性,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有「缺陷」的。

父母要更懂內向孩子的心

性格內向或外向,只是孩子如何認識和融入世界的方式。

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裡,外向型孩子會更容易適應,而內向型孩子相對比較慢。所以,內向型孩子需要父母投入更多的愛和理解:

1.學著接受孩子的獨特

樊登曾講過兒子嘟嘟的事情。嘟嘟幼年時過生日,小朋友們到家裡玩,孩子們把家裡鬧翻了天,而嘟嘟卻一個人跑回房間裡哭起來,原因是受不了小朋友們太吵鬧。

對於嘟嘟這樣的孩子,很多家長會強拉著孩子去融入。而樊登卻選擇接受嘟嘟的內向。

接納孩子原本的樣子,才是父母與孩子最有溫度的共情。

2.善於發現孩子的天賦

朱德庸在《朗讀者》中回憶:自小因性格內向、成績不好,常遭到同學的排擠,還曾因掛科被數次勸退。

弱小又無反抗能力的他,便通過將經歷畫成漫畫來治療內心的不平。

而發現他繪畫天賦的父親全力以赴支持他,當天賦被釋放得淋漓盡致時,他也成就了他自己。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寶石,內向孩子的寶石可能隱藏得更深,需要藉助父母的「慧眼」才能發現。

3.別將孩子推向孤僻的深淵

很多家長將「內向」等同於「孤僻」。但其實,內向是孩子的正常性格,而孩子的「孤僻」往往是因為外界的傷害。

當孩子試圖向你敞開心扉時,你是否因為忙碌而忽視?當孩子對某些事物產生興趣時,你是否因為擔憂影響他的學習成績而制止?當孩子向你講述他與同學、朋友之間產生的分歧矛盾,你是否認為他小題大做?

沒有一個孩子生來就孤僻,生來就沉默寡言。孤僻的背後,是情感需求被忽視,是父母先殘忍的傷害了孩子。

於是他便封閉了自己的內心,在外面築起一道道高牆,把父母隔離在外,拒絕再次受到傷害。

孩子的成長環境應是各不相同的,就像園丁種植花草一樣,不同種類的植物有不同的種植環境,有的草喜蔭,有的花向陽;只有在適合生長的環境裡面,才能展現出它最優美的姿態。

孩子的性格也是如此。天性使然,沒有什麼好壞之分,作為父母,尊重和接受孩子,才能成為他們前行中最強的助力。

(來源:首都教育)

相關焦點

  • 嫌孩子膽小內向,虎爸把9歲娃扔火車站練膽,內向到底招惹誰了
    這不,浙江有一位虎爸就碰上了這樣一個撥一撥動一動,不撥就不動,面對老師點撥還紋絲不動的孩子,平時看孩子安靜內向,不愛與同學交流,在學校也不合群已經足夠焦慮,沒想到還碰上被老師點名見家長告狀,把虎爸氣的直接給孩子扔到30公裡外的火車站自己就拍拍屁股走人了。
  • 孩子內向有錯嗎?它才不是負面性格!
    前段時間,浙江一位「虎爸」將9歲兒子扔火車站練膽的做法引發熱議。虎爸嫌棄兒子內向,不愛說話,便將他扔在火車站練膽子,想讓他變得外向。但兒子並沒有因此而變得外向,反而一個人在火車站哭泣,讓人心疼。內向的孩子,有「獨特」的成長軌跡有些父母總是覺得善於交際、性格活潑、開朗大方才是一個孩子最好的模樣,殊不知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成長軌跡,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尊重和接納。1.
  • 如此「虎爸」!
    視頻中,男孩坐在地上,脖頸間、手上有血跡。網友:使用暴力手段 只能讓孩子失去自尊 此事也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表示:教育不能靠暴力,將視頻發至班級群中只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也有網友指出:這位父親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對此,你怎麼看?
  • 嫌9 歲兒子性格內向、浙江虎爸把他扔到火車站練膽:這心也太大
    它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大量的嘗試,孩子只有在人際交往上經歷大量的錯誤,才能最終知道並且明確自己社交技能的強勢和弱點。這位「虎爸」的思路是:性格內向不開口,就強迫孩子在陌生環境找人問路……我怎麼覺得和當年我見識過的「瘋狂英語」一個套路? 我初中某一年的暑假,我媽和我一個小夥伴的媽媽一合計,送孩子去瘋狂英語夏令營吧?然後我們就去面試了。
  • 虎媽 狼爸 羊爸?
    2011年1月,華裔作者蔡美兒《虎媽戰歌》的英文版本全球同步發售。這本自傳體式的回憶錄,介紹了她如何以嚴苛的東方傳統教養方式來撫育兩個女兒。這一作品,以尖刻的言辭,魔鬼式的教養方式,引發了美國教育界關於中美教育方式的激烈討論。2011年,被稱為「狼爸」的香港商人蕭百佑更是創造了「一門三北大」的奇蹟。
  • 江蘇「虎爸」暴打兒子並發家長群,警方:已批評教育
    總想靠「批評和打罵」解決問題,孩子「屈打成招」,會逐漸使孩子內心越來越封閉,越來越叛逆,引發抑鬱壓抑等各種問題,這樣是不行的。近日,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某家長將其在家暴打兒子的視頻發到家長群。這件事引發了大眾的熱議。
  • 「虎媽貓爸」與「貓媽虎爸」,哪種家庭孩子更有出息:差距明顯
    這樣一句短短的詩句,說明了養育孩子的艱辛,培養出優秀的孩子,是作為父母的一個終極話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也道出了父母的心聲,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兒女有出息,長大以後能出人頭地。我有這樣一個閨蜜,把老公和兒子管教得服服帖帖的,簡直就是叫他們往東,就沒人往西走的哪種。一次孩子犯錯了,寶爸和兒子一起被罰跪,事後閨蜜認為很正常。不過,在我看來有些過了,再怎麼說奶爸也是兒子的父親,應該和媽媽一起教育孩子,而不是一起被罰跪。
  • 逼孩子外向,是最殘忍的教育
    近日,一位「虎爸」教育兒子的神操作引起了網友的關注。浙江金華火車站,巡視的民警發現了一名獨自哭泣的9歲男孩小旭。經過詢問得知,小旭的爸爸將他帶到這裡來後,轉身就走了,任憑小旭無助地哭喊,從未單獨出門的小旭,被嚇得瑟瑟發抖,待在原地,淚流滿面。
  • 長沙一「虎爸」另類帶娃火了!
    近日,一則「戶外沒玩滿2小時不能寫作業」的新聞,獨特的育兒經引發網友熱議。這則新聞的主人公正是羅格、羅漢父子。羅格說相對於分數,自己更在意孩子的身心健康。而羅漢則說,在他的字典裡從來沒有「補習班」這個詞。
  • 同樣是接受「虎爸」教育,郎朗成明星藥家鑫成殺人犯,差別在這
    文|文兒中國父母為了教育出成功的孩子,探索出許多教育方式,其中「虎爸」教育就是裡面的一種。所謂「虎爸」教育,我們可以理解為,爸爸用近乎「壓榨」的教育方式,要求孩子追求卓越。爸爸為了讓孩子長成他們預期的模樣,他們會給孩子設定一個又一個的目標,鞭策著孩子努力努力再努力。
  • 鎮江虎爸暴打兒子不是個案而是社會問題
    因玩手機遊戲,鎮江虎爸暴打兒子還群發近日, 鎮江中學的一位高二學生因沉迷手機遊戲,被他的爸爸暴打一頓.這位爸爸還不解氣,還將兒子被打渾身血的照片發到了班級家長群當中。這件事情就被流傳網絡上引發了熱議。暴打兒子不是個案而是社會問題上周不是剛有江西12歲男孩被無良父母毆打致死人間慘劇新聞嗎?現在又發生因玩遊戲問題,暴打兒子事件,這位鄭姓父親不止一次在家長群裡信息,關於教訓自己兒子的事了.
  • 如果家裡有個內向的孩子,一定要看看這篇文章!受益無窮
    正是因為有很多獨處的時間,J.K.羅琳才會在腦海中形成那個拿著魔法棒,帶著黑框眼鏡,行走在魔法學院的哈利形象。有人經過調查發現,70%的作家、畫家和創作型人才都屬於內向型人格。內向的孩子更願意將精力用在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上,他們善於思考且富有創造力。所以,不要害怕孩子一個人獨處。也許對他來說,安靜就是一種快樂。
  • 嫌兒子性格內向,在學校也不合群,浙江虎爸把兒子扔到火車站練膽
    警察和孩子等了一會兒,父母沒來找。起初,警察的米也認為孩子和監護人一起旅行迷路了,把男孩子帶到警察局,在車站廣播中幫助男孩子找監護人。畢竟完全不是這樣。男孩叫小旭,9歲了,和家人住在蘭溪。警察的米問他為什麼父親去了,小旭閉嘴了。
  • 「虎爸虎媽」與「人牆父母」,這2種父母的教育方式惹爭議
    其實在中國,有很多這樣的「虎媽」或者「虎爸」,他們的出發點都是一樣的,孩子就應該從小多接受挫折教育,這樣才能贏在起跑線上,長大了出社會才不會過於脆弱。「虎媽虎爸」式的教育觀念,也許能夠培育出成功的孩子,但卻不一定能夠把孩子教育成人,因為在「高壓」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失去了嬉戲的精神,失去了對生活全方位的欣賞。
  • 理想周刊丨虎爸虎媽PK快樂育娃,誰更勝一籌?
    最近熱播的全國首檔萌娃教育類觀察真人秀《親愛的小課桌》引起了很多網友的討論和熱議。在這檔親子教育節目中,性格迥異的明星老師與家長、孩童進行著有趣的互動,並從中引發各種教育理念的激烈碰撞,其中一位媽媽的教育方式就頗受爭議。
  • 孩子內向、自卑,想讓他們變得自信又開朗,父母的引導至關重要
    很多父母都有過這種困惑,為什麼別人家孩子活潑好動,見到陌生人也敢打招呼,而自己家孩子膽小自卑,見到陌生人就害怕?父母們不必太擔心,應該找到正確方法,幫助孩子打開心扉,這樣孩子才能樂觀起來。,他們不願意跟別人相處,喜歡自己一個人,這樣的孩子,會被別人誤以為沒有禮貌。
  • 「虎爸」每天帶娃戶外玩滿2小時能一直堅持下去嗎?
    在長沙,有這樣一位「虎爸」羅格,要求自己9歲的兒子每天必須戶外運動2小時,否則不準寫作業。由於中高考指揮棒的存在,大多數家長普遍只是重視孩子的文化課學習和對升學有幫助的文體才藝。有這樣一位通情達理的「虎爸」令人羨慕,也多多益善。我們常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父母是孩子的整個世界」。但在現實生活中,真正給予孩子童年陪伴的父母其實並不多,有不少父母寧可自己躺在沙發玩手機、打遊戲也不陪伴孩子一起玩耍。
  • 《內向高敏者》:內向者的12項優勢助力他們在外向的世界自在生活
    西爾維亞·洛肯博士根據自己多年的從業經驗撰寫了「生活中的性格心理學系列」作品《內向高敏者》《性格拼圖》《內向心理學》,出版後都成為暢銷書,廣受好評,並引發公眾熱議。洛肯博士由於自己的性格與職業的衝突,讓她不斷思考和探索內向者本身的優勢。
  • 爸爸":虎爸帶三娃練武,棍棒刀槍樣樣行
    在江蘇徐州邳州劉莊村裡,迎著料峭寒風,三名分別7歲、9歲、11歲的孩子,已經跟著父親在村道上跑步,在7點早飯前,他們要完成5公裡跑及一整套體能訓練。一天中,孩子們要在課業之外,進行梅花樁蹲馬步、鐵板橋、後空翻、拳術、兵器等武術練習。三個孩子的父親,像極了印度勵志電影《摔跤吧!爸爸》中的「虎爸」,一方面對孩子們訓練嚴格,另一方面,對他們的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
  • 如何陪伴內向孩子長大?先肯定他們的個性,才能茁壯成長
    孩子性格內向、慢熱,要他們開口和久未見面的長輩打招呼都不容易;在學校裡,老師問問題也不太敢舉手,更不用說上臺說話了……但其實,內向只是孩子的性格特質,沒有好壞之分,父母不應給孩子貼標籤,多點鼓勵和肯定,給他們時間慢慢來,才能看到孩子擁有的內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