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林火山--武田信玄是孫子軍事思想的實踐者
由武士階層所主宰的近世日本社會,對中國兵家思想具有極強的受容與變容能力。而作為《武經七書》之首的《孫子兵法》自然受到當時各個武士集團領導層的高度重視。武田信玄將《孫子兵法》的精髓歸納為「孫子四如」或「風林火山」,即「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這成為了武田信玄乃至於武田家的行動指針,武田軍的行動無不體現出這一指針。 《孫子兵法》中一條極為重要的作戰原則就是儘量避免攻城戰,而提倡野戰。而縱觀武田信玄的歷次徵伐,可以發現他率軍力攻堅城的戰例少之又少,相反,而多是巧妙地運用計謀將城中的敵軍引誘出來,在有利於武田大軍發揮的廣闊地帶,運用其擅長的機動野戰將敵殲滅。
最能體現武田信玄喜好使用兵法的典型戰例是發生於永祿四年(1561年)的第四次川中島會戰。對於這次著名的會戰的經過和場景,很多的影視、文學作品都有非常詳細、直觀的展示,想必大家已經非常熟悉,所以我就不多說了。我要說的一點就是在這場戰役中武田軍所使用的「啄木鳥戰術」。當時,武田軍分出一半以上的兵力派出別動隊企圖從上杉軍的側後發動奇襲。雖然這一計謀被上杉謙信所識破,而險些全軍潰敗,但是卻表現出武田軍在作戰中具有自覺結合軍事理論使用兵法的意識。 如果說上文所說的第四次川中島之戰是一次運用兵法失敗的教訓,那麼接下來我要說的這一仗則是武田信玄運用兵法取得完勝的經驗。永祿十二年(1569年),武田信玄將北條軍誘出堅城予以迎頭痛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信玄攻入武藏國,包圍北條氏的小田原城。四日後撤圍掉頭往甲斐而去。北條氏照、氏邦見信玄引軍退去,以為是武田軍師老兵疲被迫退兵,覺得是追擊的大好機會,於是率軍向三增嶺進發,企圖截斷武田軍回國的歸路。獲得這一情報的武田軍加緊行軍在北條軍之前趕到了三增嶺,信玄將主力交給山縣昌景、馬場信房、小幡信貞三將指揮,在三增嶺成口袋狀埋伏待機,自己則帶著不多的部隊上了三增嶺旁邊,正對北條氏支城津久井城的小倉山。當北條軍趕到的時候首先遭遇了擋在路口的馬場隊。交戰之始,北條軍尚略佔優勢,可是隨著側翼埋伏的山縣隊、小幡隊行動起來,展開夾擊,北條軍漸漸不支,終於全軍崩潰。這一仗,武田信玄攻城不下,遂將引出城來予以殲滅,足見其兵法運用日漸成熟。
武田信玄兵法運用的最頂點體現在元龜三年(1572年)與德川家康所進行的三方原會戰。當時信玄侵入遠江,家康坐鎮濱松城。武田軍力攻濱松城不下,而德川氏的盟友織田信長率領的援軍旦夕且至,武田軍面臨著被德川、織田聯軍夾擊的危險。信玄決定將三增嶺的故伎重演,引誘家康出城野戰。信玄率軍向西渡過天龍川,然後向南沿秋葉大道南下擺出一幅打算攻城的樣子,到了濱松城的北邊又詭異地轉向向西北的祝田方向行進,在三方原上兜起了圈子。這一離奇舉動使得一直派探馬密切監視武田軍動向的家康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最後他大致以為武田軍不熟悉地形陷入了混亂正好一舉將其擊潰吧,率軍出城主動攻擊。得到德川軍出城這一利好消息的信玄大喜過望,迅速掉頭對德川軍予以痛擊,將家康打得大敗。 總之,武田信玄最得意的戰術就是調虎離山和使用別動隊,善於把握用兵中的虛實、奇正關係,變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終於擊敗眾多對手,開創了甲斐武田氏的全盛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