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作為戰敗的德國是怎麼進行戰後賠款的?

2020-12-26 騰訊網

日前,已瀕臨破產的希臘政府,為擺脫危機,想出一條「妙計」:要德國償還二戰賠款,依照希臘方面的解釋,德國尚欠希臘相當於1833億美元(此處系按現今匯率,文中其餘統計數字,則系按戰後當時美元匯率)的賠款,早已償清所有戰爭賠款的德國,斷然回絕了希臘的無理要求。

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的賠款情形,究竟如何?

1、美、英、蘇確立「分區賠償」原則,在各自的德國佔領區索取賠償

早在對德戰爭中,各大盟國即分別制定了索賠計劃,但由於所求不同,以至在雅爾達會議上發生嚴重分歧。

蘇聯損失最大,希望從德國獲得戰後重建的資金、設備,提出要德國賠償200億美元,其中100億給蘇聯、80億給英美、20億給其他戰勝國,德國賠償的一半用工業產品支付,另一半通過拆卸設備、沒收德國海外資產獲得。

對於蘇聯的提議,英國極力反對,認為這超出了德國的承受能力,邱吉爾指出,如果支付進口不能優先於支付賠償,便意味著需要其他國家來替德國支付賠償,如此所料,戰後一段時間內,美、英不得不為佔領區的食物進口買單,同時,英國也害怕過分剝削德國,會使其再次成為戰爭策源地。

美國國力雄厚,也未受到戰爭破壞,並不期望從德國獲得大量賠償,只是為換取蘇聯在其他問題上的支持,對200億美元(文中美元都是按戰前,也就是1938年的匯率計算所得)的賠款數額表示了原則性同意。

其實在對德索賠政策敲定前,蘇聯已將德國東部的大片領土劃給了波蘭,那裡有德國12%的可移動資產與大量存糧;而蘇軍所過之處,也都大範圍地拆卸設備,這兩個舉動無疑削弱了德國的賠償能力,間接減少了美、英等國能獲得的賠款數額,加之,美國希望將蘇聯擋在西佔區以外,故在波茨坦會議上主張「分區賠償」。

所謂「分區賠償」原則,即美、英、蘇三國(後加入法國)從各自在德國的佔領區獲得戰爭賠償,蘇佔區面積較小,境內主要為農業與輕工業;西佔區經濟更為發達,擁有魯爾區這一重工業基地,美、英為獲取糧食,蘇聯為得到工業設備,在《波茨坦協定》中又規定,蘇聯可獲得西佔區拆卸設備的25%,其中40%無償獲取,60%使用糧食等物資交換。

蘇聯最初並不同意這一原則,但美國把對德賠償問題與波蘭西部邊界問題綁定在了一起,只有蘇聯同意「分區賠償」,美國才會在蘇聯邊界問題上讓步,由此蘇聯不得不接受了「分區賠償」。

2、蘇聯把「凡是能拆走的都拆走了」,所獲賠償最多,達171億美元

戰後初期,美、英、蘇三國至少在削弱德國這一目的上是一致的,但隨著冷戰爆發,美國為防範蘇聯,維護歐洲安全,開始著力恢復德國經濟,因此在西佔區,盟國要求德國給予的賠付較少。

1945年12月,包括希臘在內的18個西方盟國依照在戰爭中的損失,確定了在西佔區獲得物資賠償的比例,他們總共從西佔區獲得價值5.023億美元物資,其中美、英、法分別分獲1.24 億美元、1.06 億美元和8700萬美元,西方各國拆卸的設備不多,西佔區的生產能力僅因此下降了8%。

此外,包括美國搶走的專利、商標、科學家等「智力賠償」,西方國家從德國獲得的賠償,大約相當於51.5億—64.4億美元。

相比之下,蘇聯在佔領區的拆卸規模,遠大於美、英等國,他們把「凡是能拆走的都拆走了——管道設備、鐵軌、電話機和交換機、汽車、室內發電站、有軌電車、工具機,乃至整座工廠」,蘇聯官方稱,從蘇佔區拆遷企業676家;西方學者算上部分被拆遷的企業,這個數字能達到1367—2033家。

統計顯示,德國蘇佔區在1946年的生產水平比兩年前下降了75%,生產能力僅相當於1936年的55%,這種結果的出現,1/4是因戰爭破壞,3/4則源於蘇聯的大肆拆卸。

民主德國建立後,蘇聯繼續用大大低於市場的價格,從民主德國獲取化工等工業產品。

1950年5月,蘇聯宣布已獲得36.58億美元賠償,同時將100億美元的賠償總額減少到68.29億,要求東德以後每年償還2.11億美元,這個數字並不包括蘇聯從蘇佔區獲得的所謂「戰利品」——從1944年起,蘇聯即以掠奪「戰利品」的名義,從德國沒收了大批財產,以及數以十萬計的技術工人。

如果加上這些,蘇聯至1953年所獲賠償可能有171億美元,大大超過了其在雅爾達會議時要求的賠款數額,以至當時有評論稱:「西德人是幸運的,是東德人替希特勒承擔了所有戰爭罪責。」

1952年5月,聯邦德國與西方盟國籤訂《波恩條約》,結束美、英、法三國的軍事佔領(柏林除外),停止拆卸,免除聯邦德國的所有賠償義務,為不給西方留下貪得無厭的印象,同時避免因過分剝削,引發民主德國的更大騷亂,蘇聯在1953年也宣布放棄對民主德國的一切賠償要求。

德國的賠償行動並未就此結束,除了給四大佔領國外,截至1986年,聯邦德國還給以色列猶太人賠款900億馬克,給東歐12國10億馬克,至於早已自巴黎賠償會議上拿到了戰爭賠償的希臘,如今再度對德國提出「賠償」要求,除製造國際話題應付國內困境外,並無其他實際意義。

相關焦點

  • 凡爾賽條約的籤訂使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可能
    當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籤署停戰協議時,德國人認為他們接受的是一個不平等條約,是一個恥辱。從戰勝國的領導人抵達法國參加會議的那一刻起,戰後的現實就開始與威爾遜的理想主義觀點產生了巨大的分歧。
  • 兩次世界大戰都戰敗,承擔賠款超上萬億,100多年還在還款的路上
    但日本始終不承認侵華戰爭的發生,關於戰爭賠款,日本也賠得並不多。但有一個國家卻跟日本有很大的不同,這個國家就是德國。德國在二戰中也淪為戰敗國,在戰後卻自己主動承擔了上萬億的賠款,被稱為最有誠信的國家。
  • 賠款近一百年才還清!德國一戰後到底賠多少錢?難怪二戰入侵法國
    德國作為戰敗國在一戰後面臨的是各國的審判,其中除了放棄殖民地以外,最重要的便是賠償各國直接的經濟損失,也就是戰爭賠款。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了一個世紀,但是德國的賠款卻是在2010年才還清。雖然戰爭帶來的苦難以經濟賠款方式不能抹去,但是德國的賠款時間未免讓人吃驚,以德國的經濟發展速度,一戰的賠償金竟然賠償了近一百年,到底賠了多少錢?
  • 德國戰後賠款60多年賠了多少錢,這才是真正的天文數字
    古往今來,戰敗國向戰勝國割地賠款,都是司空見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就是因為嚴苛的賠款,導致民族情緒高漲,希特勒才得以乘機上臺。那麼二戰結束後,戰敗的德國向各戰勝國都賠償了多少錢?
  • 德國有多慘,一戰賠款交到2010年,二戰賠款現在還被人追著要?
    凡爾賽宮富麗堂皇,莊嚴雄偉,是典型的古典風格建築,它曾經作為法蘭西宮廷有107年的時間,數不清的公主和王子在此居住過。 一戰結束後,最著名的《凡爾賽條約》就是在這裡籤訂的。
  • 試分析德國為何有能力連續兩次發動世界大戰!
    一戰前世界格局在講完一戰前世界格局和德國實力後,對於戰爭的經過因篇幅所限,筆者就不多加贅述了,跳過此部分,我們再接著講一下德國作為一戰戰敗國,是如何在短短20餘年時間就有實力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給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進行了一場大洗牌,沙俄覆滅,蘇維埃政府建立。奧匈帝國被拆分。英國國內情況戰後損失很大,殖民體系也受到較大衝擊,世界第一實力逐漸被美國所替代。美國工業發展飛速,也日益謀求更高的國際地位。一戰後,世界各國留下的矛盾沒有解決反倒是更加加深,因此,可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延續。
  • 德國身為一戰戰敗國,賠款1320億,為何十幾年後反而迅速崛起
    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敗後的德國遭到了英法的嚴重削弱和嚴厲懲罰。被迫付出1320億馬克龐大賠款,喪失了1/8的領土和1/12的人口,海外殖民地全部被英國、法國、日本、比利時瓜分。 但戰後的德國並沒有被打垮,僅用了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就在英法的監視下重新崛起,成為和英法平起平坐的大國。戰後德國在政治、軍事上雖然失敗了,但它依然是歐洲不可忽視的一個大國,因擁有的6000多萬人口,本身就具有巨大的經濟發展潛力。
  • 究竟是什麼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為了削弱德國的勢力重新對於世界進行分割,協約國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籤訂了《凡爾賽條約》。在條約的制定敲定的過程也被成為巴黎和會,我國在巴黎和會的失敗最終導致了我國的五四運動。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不可一世的德國,這項條約又是如何將強大的德國「元氣」大傷的?這項條約又是如何點燃了德國國民對國家復興的渴望,又是如何引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下面我們將一一道來:德國總統:「接受沒有勝利的和平」。
  • 1918年德國戰敗,1939年發動二戰,德國僅用二十年便完成崛起
    從1918年一戰結束,到1939年發動二戰,作為一戰戰敗國的德國,用了短短二十年時間便再度成為了歐洲霸主,竟然再度擁有了發動二戰、挑戰其他歐洲列強的實力。那麼,一戰後的德國是如何迅速崛起的呢?德國雖然是一戰戰敗國,但科研能力工業體系仍然強大1918年11月11日,隨著德國正式宣布投降,歷時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德國作為一戰戰敗國,雖然在經濟、領土等方面面臨著巨大損失,但出色的科研能力和強大的工業體系,卻為未來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兩次世界大戰戰敗,千瘡百孔的德國,為何依舊能成為歐洲的領頭羊
    中歐地區存在這樣一個國家,他是一戰和二戰的發起國,最終的結局卻是以戰敗結束,戰後不僅千瘡百孔,而且還要承擔勝利國的所有戰爭費用,在這樣的窘境中他依舊能夠頑強生長,一躍成為歐洲的領頭羊,他就是德國,一個曾經讓人痛惡的國家,但是至今卻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 凡爾賽和約,為什麼摁不住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和戰敗國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開了會,籤了凡爾賽和約,所以一戰後的國際秩序,又被稱作凡爾賽體系。但這個體系維繫了不到二十年,又爆發了規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而當反對者德國又重新崛起後,第二世界大戰也就在所難免了。02實際上,德國軍隊在一戰結束之際放下武器,並不是被打敗了。
  • 德國與日本:戰敗國面對戰爭賠款的不同做法
    歷經92年還清一戰賠款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勝國———協約國集團對德國提出戰爭賠償要求,在《凡爾賽和約》第八部第一篇的附件中詳細地羅列了協約國所受損害。《凡爾賽和約》本身並沒有規定德國賠款的具體數字,只是決定要設立一個專門委員會來負責此項事務。
  • 一戰以後的德國魏瑪共和國,是怎樣的一個國家
    用生不逢時最為貼切,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德國最悲催的時期,在此期間政治、經濟、軍事上瀕臨破產邊緣,通貨膨脹達到當時世界紀錄,由此也導致了納粹上臺,進而發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但這一切都是由於《凡爾賽和約》導致。魏瑪共和是德國歷史上第一次走向共和的嘗試。但以失敗告終。
  •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遭到的懲罰多嚴厲?難怪二戰會打起來
    1918年11月11日,世界各國宣布停戰,隨後在巴黎籤署《凡爾賽條約》,德國以戰敗者的身份,接受世界各國的制裁《凡爾賽條約》正式生效於1919年6月28日,它代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徹底結束,也意味著德國苦難的開始。德國身為戰敗者,在談判桌上只能被迫接受各種條款。德國有一個高層對此評價說:誰要是籤署這樣的條約,他的手就會爛掉!
  • 德國為什麼不遺餘力地發動二戰?看看一戰後的德國,我們就明白了!
    話說,1939年9月,納粹德國依託鋼鐵洪流,憑藉閃電戰術突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因此拉開帷幕。雖說德國佬在二戰前期所向披靡,但最終還是戰敗,輸掉了戰爭。 二戰結束後德國被打的破爛不堪,整個國土被分裂近50年,可以說,戰後德國非常慘。說到這裡,許多朋友不禁疑惑,一戰德國敗得很慘,為何他們還要執拗地發動二戰?
  • 德國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卻丟掉40%領土,為啥會國土越來越小?
    在人類歷史上,世界發生過兩次最大規模的戰爭,這兩次世界大戰都有德國的參與,雖然德國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發起者,但為什麼德國的領土越來越少呢?如今的德國領土面積是35萬平方公裡,而在一戰之前領土面積高達54萬平方公裡,如此一來領土丟失了40%。
  • 德國兩次戰敗共賠了多少錢?為何2010年才還完一戰賠款?
    而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德國都做出了賠償,對比日本,德國高尚了許多。在1919年6月28日,各方籤署《凡爾賽和約》。一戰勝利方協約國——英國、法國和美國在該條約中提出,德國政府需要支付2260億金馬克的賠款。1921年1月,賠款委員會要求德國賠償2690億馬克。為確保等值,必須以黃金支付,相當於10萬噸黃金,是當時的320億美元。德國政府除了籤字之外沒有任何辦法。
  • ​《凡爾賽和約》與戰後德國民族復仇主義的勃興*
    德國的復仇主義,通常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民族主義者基於歷史的或者民族的因素,要求撕毀《凡爾賽和約》並收回被割讓的阿爾薩斯-洛林、西裡西亞、波森以及普魯士等地區的運動。喬治·凱南曾稱《凡爾賽和約》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對德國實施的非常愚蠢的羞辱和懲罰性的和平」[1]16-18。戈登·馬特爾則指出,「凡爾賽和約在本質上是有缺陷的,它導致了納粹主義、戰爭和大屠殺。」
  • 【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上)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一次世界大戰,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導 致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籤訂的《凡爾賽和約》為什麼成了二戰的導火線?
    戰爭結束後,接下來就是戰勝國開始磋商召開會議怎麼處罰德國的問題,會議的地點定在法國巴黎。1919年1月18日,會議在巴黎凡爾賽宮鏡廳正式開幕,即為巴黎和會。 插一句題外話,會議為什麼會選在凡爾賽宮,是因為之前的普法戰爭中,普魯士軍隊包圍了巴黎,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就在凡爾賽宮鏡廳舉行了加冕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