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地久天長》真實得像是聽爸爸媽媽講著某個親戚或鄰裡的故事,那個看似離我遙遠而其實不過這30幾年的故事。那些隱忍和動蕩,血緣和寄託,情感和責任。其實很希望現在的小朋友能去看看,它或許不夠有趣不夠戲劇性還很長差不多三個小時,但是它是父輩們真實的生活,不是為了認同,而是更理解之後我們一起變得更好吧。也好希望現在的爸爸媽媽們別把孩子看得太重,在孩子之前,先是你們自己呀,多看看你們自己,為自己多姿多彩地生活吧。故事的最後,長大後的周永福說老爸,我是星星啊,用的王源的聲音,那一刻有點跳戲,想著用成熟男人的聲音或許更和諧一些。但如果,理解成少年的永福和養父母的和解,一下子又鼻酸了。
計劃生育、下崗潮、下海熱、出軌、生與死,一輩子很長,長到一部電影的時刻裡只能展現這些人生的岔路口,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記憶刻度也從你還記得那天麼,變成了你還記得那年麼,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電影的主角,這是一場單程旅行,有些事情錯過了,大概率上就是永久錯過。珍重,沒有什麼是不能面對的。覺得英文片名比中文要好,全片最佳就是王景春和詠梅的表演,細膩動情,我中間有段哭得停不下來,片子沒有刻意催淚是我比較滿意的一個地方,他倆演得太真實了,但是我還是得說一句,不管什麼原因,出軌都要不得,太渣了。
所以我更喜歡詠梅,真的好溫柔好有母性光輝,片子看完,只覺得友情愛情都不會天長地久,只有痛苦才會地久天長,所以,好好生活吧,珍惜當下。雖然長達三個小時但不會覺得枯燥無味,講述了30年代兩個普通家庭因為一個孩子的離去經歷的傷痛和諒解。雖然王源的鏡頭少,但把叛逆少年演得很傳神。站在陽臺上薅頭髮,殺馬特髮型和服裝,疏離的眼神,最讓我難受的是,養父告訴他原名叫周永福的時候他愣了一下,他肯定沒想到拿到的身份證名字不是叫劉星而是周永福。這個家他好像從來沒有融入進去,他永遠都是那個離開了的劉星的替代品。
養父說即使他和星星長得再像,也不是星星。他為什麼叛逆,養父養母好像從來都沒有理解過。他躲在船艙往外看的時候也是希望養父養母來找的吧,但是沒有。他拿著周永福的身份證離開的時候頻頻回望也還是捨不得這個家的,但養父養母並沒有挽留。你愛他們,他們卻不像愛親兒子一樣愛你,但周永福你最後還是回來了,你說爸爸,我是星星,超級心疼周永福。王景春演技讓人五體投地,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最考驗功力,真是當之無愧的影帝,不過劉耀軍這個角色是很傳統的中國男人,對朋友特別有義氣,去監獄探望被捕的同事,不去朋友家尋仇,把痛苦留給自己。
但是對妻子,唉,在那個時代心存僥倖讓妻子懷孕進而被迫流產,與徒弟的意外糾葛,不完美,真實。觀看影片時,我覺得這個電影表達的主題太大膽了,所幸,它避免了尖銳的成分,所呈現的形式讓人接受。閃回敘事與現實交替,不過分渲染悲傷,整部片子,男主和女主的對白少得可憐,甚至微笑也沒有幾個。有個場景我記憶特別深刻:在小年裡,茉莉去看望男主耀軍和女主麗雲,屋裡冷清的氣氛和屋外熱鬧的煙花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是我看過的最長的電影啦。
看完電影難以入睡,片名取自主題曲《友誼地久天長》,電影中響起這首歌時,借男主角之口解釋了它是文革後知青回城時,面對分離而被人傳唱的歌曲。因此這部電影如果有另一個名字,應該叫做:知青回城之後,就像魯迅提出娜拉出走之後的命題,而王小帥用接近三小時的漫長電影,描述了之後的故事。這部電影一開始讓我找尋到了很小的時候的記憶,花缸子,花床單,還有硬板床,小時候在外婆家看到過。電影中也有很多哭點,爸爸把身份還給星星,海燕和麗芳在病房的見面,最後讓我哭崩的還是浩浩的解釋,還有那句爸爸我是星星,另外電影雖然三個小時,但似乎是像平常電影一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