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無雙》的敘事「騙術」

2020-12-17 濁酒論情

這部劇在播出期間討論度十分的高 ,不只是因為劇情新奇和搞笑的設定,每個人物都特別有個人魅力,且 人物行為合理,行為動機明確,不把觀眾當傻子,大家看得開心,看得快樂,所以大家都很喜歡,願意把他安利給身邊的朋友,我 就是他們其中的一員。

人類之所以能在短期之內躍居於食物鏈頂端,「正是由於大規模的人類合作是以虛構的故事作為基礎,只要改變所講的故事,就能改變人類合作的方式。」對於電影藝術來說,其核心的藝術表現形式就在於用畫面和聲音講好一個故事,而改變講故事的方法或許就能重新挖掘和彰顯其意義所在。2018年9月,由莊文強編劇及導演的影片《無雙》以其高水準的敘事技巧完成了對類型片的重新闡釋。

1.懸念:需要麥格芬和疑問

宏觀來講,電影《無雙》的敘述可分為兩個部分,即當下時空和被敘述的時空。當下時空主要以李問被香港警察審問為主要敘事內容,處於影片開端,被敘述時空則以李問的回憶為主。結合影片整體來看,我們不妨把被敘述時空的真實情況歸納於此:

李問祖上三代都以製造假鈔為生,行規分明無一落網。但自己的父親卻在異國被其朋友坑害毆打致死,李問為了東山再起,在加拿大隱忍度日,一邊靠賣假畫為生,一邊潛心組建團隊製作新一版美鈔,並傾心於隔壁的女畫家阮文而不敢言。為造假幣策劃了加拿大公路搶劫油墨事件,並意外地殺了警察。在最終造出可以以假亂真的假幣後,選擇為父報仇,救下了只有一面之緣的秀清,並將秀清的容貌徹底改成了阮文之像。後因鑫叔破壞行規,被加拿大警方抓住把柄。李問糾結之下按行規處置了鑫叔,並設計殺害了加拿大警察。沒想到的是,秀清終於知曉自己容貌的秘密,因愛生恨,將阮文及其未婚夫綁至酒店,試圖讓李問在她們之間做出選擇。團隊內訌之後,李問和秀清在泰國開始了逃亡之旅,但因李問執意要去找阮文,秀清憤怒之下出賣了李問,目送著李問被抓入獄。

什麼是懸念?懸念是「利用觀眾(讀者)關切故事發展和人物命運的期待心情,在劇作中所設置的懸而未決的矛盾現象...即能夠集中觀眾的注意力,引導觀眾進入劇情發展,從而達到飽和狀態的欣賞效果」著名的敘事學家米克·巴爾曾提到:「懸念可由後來才發生的某事的預告,或對所需的有關信息的暫時沉默而產生」。如果《無雙》嚴格按照上述正常順序來敘述,這部電影就只可稱得上是一部精彩的犯罪電影。但是《無雙》將人物被捕入獄放在開頭,調整了敘事順序,對「後來才發生的某事進行了預告」。其次,罪犯李問在面對警方審問時,觀眾接收到影片最大的「暫時沉默」:主謀畫家是誰?這就是影片開頭懸而未決的核心問題,激發了觀眾的觀看欲望。

「麥格芬」的原意是對某種行動的總稱,即偷竊某個文件,獲取某個秘密,希區柯克將其總結為「一種竅門,一種手段」。偷竊的這個文件,這個秘密的具體內容並不重要,而如何獲得才是需要被講述的內容。「當人物確實處於危險時,就應該有一種戲劇性的法則:一路上,這個主要人物的生存變得這樣令人揪心,以致觀眾完全忘記了「麥格芬」。」

對於《無雙》來說,影片由警方之口向李問提出來的疑問:主謀畫家是誰?這個問題無疑成為了情節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並且是劇中人物的行動方向,類似於希區柯克口中的「麥格芬」。同時,我們從後面的情節來看,「畫家是誰」這個問題很快就得到了答案(儘管這是一個虛假的答案),但是此時,「畫家是誰」這個問題成功引起觀眾的興趣後已不再被人特別關注,觀眾此時的注意力早已轉向了李問與這些人物的傳奇經歷。因此,在不知不覺中,由麥格芬引起的懸念感讓觀眾開始進入敘事的邏輯。

但是維持這種懸念感以及穩定觀眾的觀影欲望,不光需要麥格芬,還需要一系列的疑問。正如《無雙》的開頭一樣:第一場戲,從一個特寫開始,取牆面的顏色做顏料,用魚骨頭做畫筆勾勒出線條。而鏡頭拉開,我們了解到主人公正身陷泰國監獄,剛剛所繪的線條其實是一張假郵票。這一場戲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主人公的「核心特長」,還為我們拋出了影片第一串疑問:他寄信給誰?信裡寫的什麼?他是誰?他是幹什麼的?他為什麼擁有這麼高超的技法?

緊接著,主角被引渡回香港,我們在這一場戲中知道了他的身份及所處的國際制鈔集團相關犯罪事件,而此時創作者則拋出了第二個疑問:主謀畫家是誰?這也是上述所說的影片最大的疑問。隨著情節的推進,一個新人物隨即登場,一個打扮時髦的女性角色。在她與警方的溝通中我們獲知她是國際上有名的畫家阮文,其未婚夫就是被李問所在的制鈔集團所殺害,而她此行的目的卻是要保釋李問,她為什麼要保釋她的殺夫仇人?這一系列的疑問都成為了導演和編劇的「暫時沉默」,成為了建構懸念感的重要組成部分。

還應該注意到的是,如果一味地拋出問題而不去解答,不僅不能維持懸念感,反而會適得其反。而提起觀眾興趣的辦法是在拋出問題的同時並開始著手解答某些疑問,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有所滿足,同時又不失期待。就像前文所述,我們在第二場戲的時候就解答了第一場戲的疑問:他是誰?當我們得知李問的造假技術驚為天人時,這一部分就足以暫時滿足觀眾的好奇,又不失對後事的期待。正如「大團圓結局不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掌握了觀眾,觀眾會同您一起推理,接受不幸的結局,但條件是要在影片的主要部分有足夠令人滿意的內容。」通常,敘事的過程就是觀眾自我揭曉答案的過程,此時的懸念感才逐漸成立。

2.視角:讓觀眾相信這是答案

所有的答案都建立在問題成立的基礎之上,影片大部分敘事要想符合邏輯必須建立在「畫家」這個人物存在的基礎之上。創作者在影片最開始提出了一系列的疑問,而下一步就是要在敘述中答疑解惑,並建立起以下敘事的真實性。而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大獲好評,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創作者動了誘騙觀眾的心思。同時,這也是主角李問的心思,只不過對於李問來說,這裡的觀眾替換成了警方,這恰好符合全片以假亂真的內核。跳脫出創作者的圈套,將注意力放到該影片的「誘騙」技巧上會發現,這與講故事的視角不無關係。

不可靠敘述者最早指代一種文學現象,由韋恩·布斯(Wayne Clayson Booth)在《小說修辭學》裡提出,「當敘述者的講述或行動與作品的規範(以及隱含作者的規範)相一致時,我將其稱為可靠敘述者,反之則稱為不可靠敘述者」。就電影來說,它是由畫面、聲音等方式來講述故事,所以電影中的敘述者就應該分為兩個角度:非人稱敘述者和人物敘述者。

1、人物敘述者的「謊言」

就人物敘述者來說,該影片出現了多個人物,我們將他們分為兩個陣營,代表真相或受害者的可靠敘述者:何蔚藍警長、加拿大警方及阮文。其次是犯罪行為的代表人物:李問、畫家和秀清。

所以一開始,由警方,這一可靠敘述者視角來告訴觀眾,存在一個名為「畫家」的主謀,這無疑是讓這一虛假信息並不具備可懷疑的可能性。其次,秀清以阮文的身份到來,通過臺詞強調:「我最愛的人是畫家殺死的」,讓觀眾對這一信息從不懷疑。由可靠敘述者帶來的可靠信息完整地被透露之後,在接下來李問的敘述中,關於「畫家是誰」這個問題被觀眾質疑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而李問的謊言也隨之被觀眾相信。

希區柯克曾說:「在影片中,我們很能接受一個人在編故事。再說,當一個人敘述一件往事時,我們能接受這個故事用閃回的手法來闡明,仿佛它在眼前進行。這樣的話,我們為什麼不能在閃回中同樣敘述一個謊言呢?」由於《無雙》中揭曉答案的方法正是用閃回的形式,而發出這個回憶的行動者正是李問。一個不可靠敘述者除了指代精神障礙者或認知障礙者這些非常態的敘述者以外,還應該包括故意誤導觀眾的欺騙者,所以誘騙觀眾的第一個方法即讓觀眾進入到一個不可靠敘述者的邏輯中。

在李問的敘述中,它曾兩次強調「畫家」這個人物的兇狠。一次是他面對警察的審問時說:「要是被畫家知道我在這,我們都會死」。第二次是面對阮文時再次強調:「你知道我說出來,我們倆都有危險」。兩次的重複讓觀眾對畫家建立起第一印象。與此同時,在畫家形象的反襯作用下,他將自己塑造成了一個軟弱、正義的被害者形象,並且懷揣著無法實現的藝術理想,被迫走上複製假畫的道路。這為自己擅長的複製技術找到了令人感到遺憾的藉口,也讓李問喜歡上有絕對天分的畫家阮文成為情理之中。這樣的敘述讓觀眾很容易對李問投射出憐惜的情感,並因李問被迫走上犯罪道路而將他歸為可同情的陣營,所以我們很容易就相信了他口中的畫家正是如此,他只是一個無辜者。

讀者 - 人物 -(謎,偵探故事,探尋)

讀者 +人物 -(兇兆)

讀者 - 人物 +(秘密,例如《老人舊事》)

讀者 +人物 +(無懸念)

其中+\-符號表示獲知信息量,將此理論置換到《無雙》中,正好對應上述第三種情況。即在整部影片中,觀眾與人物所獲信息量形成偏差,觀眾及可靠敘述者對信息的缺失,讓李問這個唯一知情者的敘述變得極為重要,再加上李問一開始便以無辜的形象出現,這就使李問的敘述變得信任可靠,故事邏輯以此建立。

2、非人稱敘述者的「詭計」

上文所述的非人稱敘述者,即電影的創作者,正是他們的技巧,讓人物敘述的「謊言」變得更加可信。眾所周知的庫裡肖夫實驗為我們揭示了鏡頭組接的秘密,即「鏡頭的組接使觀眾產生了聯想作用......造成電影情緒反應的,並不是單個鏡頭的內容,而是畫面之間的並列」。在此影片中,創作者們就多次利用此原理,讓畫面的組接產生多重含義,引起人物情緒的變化,並暗示事情發展的真相。

上文已提及,此故事的邏輯真相能成立的前提是讓大家都相信「畫家」這個人物的存在。在李問被引渡回香港警局後,創作者們就首次用了庫裡肖夫原理暗示李問和警方口中的「畫家」就是此刻出現在畫面中的由周潤髮飾演的角色,以此來增加懸念感和緊張感:

3.反轉:意料之外卻情理之中

「反轉」從敘事學的角度來說即觀眾與劇中人物所知信息量有所偏差,也正如上文所述,不同敘事視角的「一致口徑」讓觀眾逐漸步入某一單一視角的敘事邏輯中,而當結尾處呈現出「李問即畫家」、「秀清即假阮文」、「李問與畫家阮文並不相識」等一系列真實的反轉情節時,才是整個影片的高潮所在。其產生的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觀影效果源於觀眾對前述劇情的絕對信任,以及創作者在影片中做的有效鋪墊。

整部影片的「反轉」正是由何蔚藍警官問出觀眾心裡的疑問時開始的,即「阮文為什麼要救自己的殺夫仇人,僅僅是因為他們兩個曾經相愛過嗎?」影片最開始遺留的疑問至此得到解決,我們從後一場戲,李問保釋成功後與假阮文同處一室時才知道,原來在李問的描述中對「秀清受傷,李問將其整容成阮文模樣」的情節有所隱瞞,此時,觀眾與人物所獲的信息量達到一致,並回憶起秀清在阮文畫展上的失控行為,情節反轉至此成立。

當然,在這個電影中還有更深層的反轉來自於人物塑造及情感上的反差,這一層的反轉才是與影片的主題產生直接聯繫的敘事方式。一方面正如前文所分析的一樣,李問在其敘述中將自己塑造成了軟弱膽小的無辜者形象,而畫家則擁有暴力果敢的性格。人物的真實身份在反轉時得到揭曉的同時,其人物的出場性格也被不攻自破,揭露出人物真相。其次,由人物性格引導下的人物行動也應該是推動情節發展的重要因素,即當李問就是畫家的真相被揭露後,李問對秀清的逢場作戲也致使秀清因愛生恨,做出與李問同歸於盡的行動。

特呂弗曾觀察出在希區柯克的大多數影片中,「麥格芬」的揭曉並不是在影片結束時才顯示,而是在影片的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的時候,希區柯克解釋其原因為:「麥格芬其實什麼也不是,它是最空靈,最不存在的,最微不足道的」。電影《無雙》中的麥格芬即「畫家是誰」,而這一問題到最後正如希區柯克所講,答案變得微不足道,因為影片的目的並不是僅僅要讓觀眾知曉我們一直在找的兇手就是眼前的李問,而是讓觀眾明白: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時有還無。但是直到最後,創作者還在用「信息差」和反轉的敘事原理對觀眾實施了「騙術」,使觀眾相信以上便是全部真相:「李問與畫家阮文並不相識,卻痴情與她」這一反轉情節也與主題高度契合。

相關焦點

  • 電影無雙結局什麼意思 電影無雙幕後畫家真實身份是誰
    電影無雙結局什麼意思  電影《無雙》上映兩天,口碑也是爆棚,作為國慶檔上映的港匪片,沒有想到劇情會這麼精彩,那麼《無雙》結局反轉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影片這樣的結局,是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的,屬實燒腦。
  • 5部騙術高明的電影,部部燒腦刺激
    今天君君推薦5部騙術高明的電影,燒腦刺激、越看越過癮的爽片!在這類騙術電影中,有時你明知道它在騙你,但還是心甘情願地被騙,只是要看看騙術是否高明,各路角色誰輸誰贏。有點兒黑客朋克版搏擊俱樂部加諜影重重的意思,劇情設置了多次反轉,擁有明快的剪輯節奏和敘事風格,高智商犯罪在它別出心裁的虛擬空間表現形式下,出現了耳目一新的暢快感,有著迷你的酷炫。
  • 電影無雙劇情介紹解析 電影無雙主要講什麼內容
    電影無雙劇情介紹解析  電影《無雙》講述的是周潤髮飾演的造假集團大佬吳復生,引誘郭富城飾演的落魄畫家李問一起製造「超級美鈔」,兩人從曾經的合作無間到最終反目成仇的故事。影片導演莊文強,曾與麥兆輝搭檔共同擔任《無間道》系列編劇,後一同執導過《竊聽風雲》系列。
  • 電影《無雙》觀後感
    今天閒來無事,就用手機看了《無雙》我看這部電影時沒有看簡介,不知道講的是什麼內容。電影的開端講的有些無聊,但是中、後端拍的很好,很吸引人。在這裡我不想說關於劇情的事情,我只能說這部電影有三個反轉,很出乎意料。這部電影還有一大特點就是剪輯很棒,在敘述故事和現實片段連結十分融洽 。整部電影的色調也是偏灰色,有的人說像是看了一部黑白電影。
  • 從電影敘事策略角度分析主旋律電影的發展
    內容提要:隨著時代的變化,主旋律電影在敘事策略上經過了多次變革。如今主旋律電影的敘事在獲得市場認可的前提上,在敘事視角、敘事方式、策略等方面出現了新的發展。本文圍繞著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對電影敘事的發展進行分析。
  • 電影無雙是什麼意思?無雙的含義和結局大反轉有什麼關係
    電影《無雙》上映後,備受好評,不僅是因為劇情的反轉,主要是發哥與郭天王依舊還是那麼帥,迷翻眾人,那麼《無雙》有第二部嗎?結局是比較開放式的,並沒有交代畫家是誰,因此會讓人認為這部影片還會有第二部的,不過正是因為留下這種懸念,才會讓影片更有看點。
  • 當代難民題材電影的敘事策略
    近日,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2020級博士研究生、青年編劇、導演郭依菲關於巴勒斯坦難民的紀錄片《生於意志與硝煙》入圍第47屆美國學生奧斯卡獎,並獲得2020年洛杉磯大學生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第15屆CILECT亞太地區國際影視院校票選最佳紀錄片等獎項。本文是郭依菲基於電影敘事學理論,對難民題材類型影片的敘事策略進行的研究和探討,原文刊發於《傳媒觀察》2019年第11期。
  • 紐約的電影敘事-虎嗅網
    現實地理以影片外景參與敘事,有時候它並未成為一種徹底無關的虛構,空間固有的權力關係往往影響著電影虛構的敘事編織。亞瑟被哥譚市的暴力和不公平的環境所傷害,他的母親則寫信求助以前的僱主託馬斯·韋恩,母親幻想託馬斯·韋恩是亞瑟的父親,亞瑟信以為真。韋恩正在競選哥譚市市長一職,他視亞瑟為無賴。
  • 國產兒童電影的敘事特色丨調查報告
    近年來,一些優秀的國產兒童電影在敘事上有所突破,體現出了鮮明的兒童本位意識。兒童本位論強調兒童不是縮小化的成人,擁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志趣、意志和行為習慣。在電影創作範疇內,「兒童本位」意識則要求電影創作以兒童為本源,以兒童作為觀賞的主體進行創作,以服務於兒童為重心。國產兒童電影在兒童本位意識的推動下,在主體敘事視角、影像敘事風格和故事敘事節奏上,都呈現出獨特的敘事藝術特色。
  • 《真·三國無雙》電影開始預熱:影片製作已經完成
    《真三國無雙》是同款遊戲改編的電影,其是由周顯揚執導,王凱、韓庚、楊祐寧、張建聲、古天樂、古力娜扎、呂良偉等主演的電影。目前,官方再次開始了《真三國無雙》電影的預熱,其很大概率會在今年上映,而電影早在2017年就開始拍攝,按照導演的說法,後期製作已經完成。從公布的扮演來看,關羽是韓庚扮演,而曹操、呂布、劉備、貂蟬和袁紹的扮演者分別是王凱、古天樂、楊佑寧、古力娜扎和呂良偉,鑄劍堡堡主是由劉嘉玲扮演。
  • 傳媒觀察|當代難民題材電影的敘事策略
    近日,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2020級博士研究生、青年編劇、導演郭依菲關於巴勒斯坦難民的紀錄片《生於意志與硝煙》入圍第47屆美國學生奧斯卡獎,並獲得2020年洛杉磯大學生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第15屆CILECT亞太地區國際影視院校票選最佳紀錄片等獎項。本文是郭依菲基於電影敘事學理論,對難民題材類型影片的敘事策略進行的研究和探討,原文刊發於《傳媒觀察》2019年第11期。
  • 這部席捲2019年香港金像獎的電影,為什麼起名叫《無雙》?
    為什麼說電影《無雙》席捲了2019年香港金像獎?因為《無雙》不但拿到了當年最佳電影、編劇、導演等7個獎項,還提名了最佳男女、主和最佳男、女配等9個獎項。然而這樣一部堪稱近幾年難得的港片精良巨製,卻起了一個讓無數觀眾有些摸不著頭腦的名字——《無雙》,無雙二字並不難理解,但用做這樣一部犯罪動作片的片名,卻並非每個人都知道個中緣由。為什麼起《無雙》這麼一個名字?
  • 《真三國無雙》將拍真人版電影 彭于晏馮紹峰暫定出演
    《真三國無雙》將拍真人版電影 彭于晏馮紹峰暫定出演   爪遊控3月15日消息,據了解,光榮旗下的人氣遊戲《真三國無雙》將翻拍真人版電影了。微博@老朱專用MK42 今天爆料某香港公司買下了《真三國無雙》的IP,導演為周顯揚並宣布將會在2017年上映。
  • 《無雙》《看不見的客人》:人言可畏,千人千面
    《無雙》與《看不見的客人》兩部都是懸疑影片,上映後收穫了不俗的票房成績和不凡的影片口碑。兩部影片不僅在敘事結構上獨具匠心,塑造出鮮活飽滿的人物形象,而且賦有自己的特點。影片中驚人反轉的劇情無不令人拍案叫絕,本文將從敘事結構和人物塑造出發,分析兩部影片的異同點。
  • 新主流大片:國產電影家國敘事的新表達
    原標題:國產電影家國敘事的新表達(深觀察)   類型書寫與反同質化   新主流大片之前的國產主旋律電影,基本上與類型書寫絕緣,家國敘事在大部分情況下與類型美學分立。主旋律電影之外的商業大片則相對遠離家國敘事,且一度陷入古裝武俠的同質化漩渦。新主流大片的出現,使國產電影的這種狀況得以改觀。
  • 電影《無雙》中,為什麼自己人不使用假幣?
    電影《無雙》是近幾年來難得的高質量港片,對於這部電影,讓好多70、80後找到當年銅鑼灣的感覺。電影裡面對假幣製造流程講述的非常詳細,讓人感到嘆為觀止。今天本文就聊一聊,為什麼電影中製造假幣的這些人,不自己使用假幣而是千方百計地賣出去?
  • 《青銅時代》的敘事手法:黑色幽默
    敘事手法,即為講述故事的方式,涵蓋著所謂的「敘事風格」。文字的韻律和敘事風格並不能截然分開,法國新小說家和卡爾維諾等都是現代小說的革新者,他們著力最多的地方,還是對於敘事藝術的開拓。敘事藝術和小說韻律是同一質地概念的不同演繹,在王小波眼中,現代小說的精髓就在於韻律。
  • 《心花路放》:簡析電影空間時間化敘事中的情感治癒!
    雖然此前沒有好好看完這部電影,但是並不妨礙我知道《心花路放》引發的熱議和成績,它登上2014年度國產電影榜首,還被很多知名的影評人士批評為用"低俗化"的橋段將觀眾的感官刺激放大,達到博人眼球賺取高票房的目的。
  • 傑夫·沃爾和格雷戈裡·克魯德遜:電影攝影的開放性敘事
    兩人都採用電影拍攝的協作流程,最大限度地控制和編輯畫面,這種拍攝手法也被沃爾稱為「電影攝影」(cinematographic),其結果是在靜態的畫框內講述一個故事,創造出敘事寓意。另外,從視覺美學角度來說,他們都打造了精美絕倫的畫面細節,這似乎是被當代攝影有意排除在外的做法。
  • 顛覆傳統敘事方式,環環相扣,步步高能,這才叫經典懸疑片
    因為緊張、刺激、燒腦的特點,高智商犯罪電影受到很多影迷的喜歡。今天悅影就給大家推薦一部經典犯罪懸疑電影《非常嫌疑犯》。《非常嫌疑犯》於1995年8月16日在美國上映,1996年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