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國人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無論離家多麼遙遠,天各一方的遊子都要與家人團聚,共同辭舊迎新。除了吃年夜飯、放爆竹外,在古代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全家喝屠蘇酒以防瘟疫,現在可見的文字記載是《荊楚歲時記》。屠蘇酒相傳是漢代的名醫華佗創製的,因為那時候醫療水平還有限,傳染病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陳延之的《小品方》認為「元旦飲之,闢疫癘一切不正之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認為該酒有防病作用,如「元旦飲之,避瘟癘」。
屠蘇酒的具體製法是:用赤木桂心七錢五分,防風一兩,菝葜五錢,蜀椒、桔梗、大黃各五錢七分,烏頭二錢五分,赤小豆十四枚,以三角絳囊盛之,元旦懸掛在井底,除夕之夜取出置於酒中,煎數沸。喝屠蘇酒時,「舉家東向,從少至長,次第飲之。藥滓還投井中,歲飲此水,一世無病」。按照中國的傳統習慣一般飲酒應該老年人先喝,但屠蘇酒從年輕人開始喝,最後才是年長者,是希望老年人返老還童的意思。宋代大詩人蘇軾的《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詩中,有「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後飲屠蘇」的詩句,巧妙地運用了年長者最後喝屠蘇酒的典故,表明自己只要健康,不怕年老的想法。詩人朱望之的《除夕》詩,不僅沿襲了喝屠蘇酒的習俗,還用8味中藥名描寫過年的喜慶景象,詩云:「從容歲事已無忙,果草村餚設小堂。酣酌屠蘇傾竹葉,暖煨榾柮帶松香。插梅瓶中連翹影,剪燭燈明續斷光。白附地磚書彩字,萬年長積有餘糧」。從一個側面也說明屠蘇酒在民間的流行。
喝屠蘇酒的習俗東渡日本後,經過改良流傳至今。日本以元旦為一年中的第一天,在元旦的早上提來第一桶水稱為「新水」,敬神之後,在新水中放入屠蘇散,全家人一起喝「屠蘇酒」,祈禱平安。喝法也是從年輕人開始,按照長幼的順序,最後才是老年人。現在的國人已經很少知道過年的來歷與習俗,至於屠蘇酒就更少有人知道了,祖先創造的文化在別國被保存下來,這很值得我們反思。
過年了,親人相見全家團聚,免不了要喝酒。但有些人在飲酒時存有一些誤區,需要糾正。
一、無菜下酒 在無菜情況下飲酒,酒精可迅速吸收入體內,從而加重酒精對肝臟的毒害作用。一般認為,糖有一定的護肝功能,故下酒菜應選擇一些含糖菜餚,如糖酥魚、糖炒花生米及糖拌番茄等。酒精可增加體內蛋白質耗損,故也要進食一些富含蛋白質的菜餚。醋可與酒發生化學反應,幫助酒精解毒,因而可選擇一些加醋的涼拌小菜和糖醋排骨等,以助解酒。
二、先酒後飯 人在進餐時胃往往已排空。如未吃飯就先飲酒,進入胃內的酒可很快地被吸收,進入血液,到達肝臟,這對身體很不利。
三、濃茶解酒 酒精與濃茶同樣具有興奮心臟的作用,兩者合二為一,更增加了對心臟的刺激。另外,酒精大部分在肝臟中轉化為乙醛之後再變成乙酸,並進一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經腎臟排出體外。而濃茶中的茶鹼,可迅速地對腎臟發揮利尿作用,使尚未分解的乙酸過早地進入腎臟,從而對腎功能造成損害。
四、飲酒取暖 酒裡的酒精被身體吸收以後,能刺激身體表面的血管使其擴張,使內臟的血液也流到身體表面向外發散熱量,使人身上暫時感到熱乎乎的。但喝酒後擴張的血管不能靈敏地收縮變細而防止血液向外散發熱量,於是身體的熱量丟失過多,以致先熱後冷
五、菸酒同進 在飲酒時吸菸,肝臟不僅要清除酒精,又要將煙中毒物解毒清除,這就加重了肝臟的負擔。同時,菸草在燃燒過程中,可產生氫化氰、一氧化碳及苯並芘等有害物質。而酒精可溶解這些有害物質,使其進入體內。
六、飲酒催眠 科學證明,夜晚藉助飲酒而入睡者,其睡眠常處於朦朧狀態,還會出現呼吸不暢、鼾聲加重及呼吸暫停等異常現象。特別是心肺疾病患者,入睡前飲酒,有引起心臟性猝死和發生呼吸驟停的危險。
海龍康健,與各位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點擊關注的公眾號,獲得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