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澎湃新聞·私家歷史》,作者為周朝暉。
習慣上,國人把每年的農曆元月俗稱正月,正月初一是新年之始,所以又叫正月新年或新春,這一習俗的形成在我國有相當久遠的歷史,也曾深刻影響周邊國家和地區。
歷史上日本深受中華文明的影響,兩國之間的交流也十分頻繁。日本最早使用的曆法出現於公元604年的推古天皇時代,是由朝鮮半島的百濟人將中國的元嘉歷傳到了日本,一直到明治維新以前,日本人大體上使用著與中國相同的曆法。農曆正月初一曾經也是日本人辭舊迎新的日子。但同樣是歡度新年,日本卻呈現出與中國傳統新年貌似相類又迥然其趣的人文景觀。
正月裡,日本的家居裝飾物
中國人過年,實際上包含了除夕守歲與元旦迎新等一系列內容,尤其以除夕為一大節目。除夕的由來,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載:「前歲一日,擊鼓驅疫癧之鬼,謂之逐除,亦曰儺」,這種習俗從周代到春秋時期就在民間盛行,隋唐時代傳到日本,很快在宮廷、寺廟和民間流行。
日本人通常稱除夕為「除夜」或「大晦日」,在古文裡,「晦」是三十日的意思。江戶時代日本人根據中國古代曆法製作的貞亨歷,將農曆的十二月三十日或閏年的二十九日稱為「大晦日」,就是大年三十。大晦日不能睡覺要守歲(或稱「年越」),也就是過年——人們在自家圍爐旁吃喝、娛樂到子夜,在108下鐘聲的餘韻中,舉家外出到社區境內的寺廟神社參拜祈福,即「初詣」。新年由此開始。
日本的農曆新年有何習俗?
中國的新年習俗在日本並沒有被一成不變地沿襲下來,從節慶元素到飲食習慣,日本農曆新年的習俗既保留了中國傳統民俗的印記,又帶有本土特色的人文風貌。
貼春聯或立門神是中國民間過年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春聯,起源於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符,桃木相傳有驅邪避害的靈力。中國歷史上第一幅春聯誕生於五代時期。《宋史·蜀世家》載,某年春節,學士辛寅遜奉蜀王孟昶之命在紅桃木板上題字,叫「桃符」,書曰: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至兩宋時,過年貼春聯已很普遍,王安石詩云:「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桃符」是雅稱,當時春聯的書寫材料已經由木片改為紅紙,即「貼春紙」或「春聯」。
晚唐時,日本廢除了延續兩個世紀的遣唐使,從此關起門來釀造自己的「國風文化」,一直到宋元時期,日本沒有再和中國建立官方往來,這或許是誕生於五代時期的「貼春聯」習俗沒有傳入日本的原因之一。但日本將諸多源自中國的習俗進行了本土化改造,使之成為日本節慶元素。門松、年糕餅和注連繩即是一例。
所謂門松,就是裝點在門口或家庭主要活動區域的松枝。在日本,每到新年家家戶戶、店鋪、公司還有車站的入口或中心位置都要擺上門松以迎「歲神」,此俗據說也源自唐朝,皇家、貴族過年時有在家裡裝飾松、竹、梅的節日習俗。平安時代(8-12世紀)後期開始,松枝成為日本正月新年的裝飾物流行於京都的上流社會,到室町時代這一習俗已經普及到民間。彼時散文家吉田兼好的《徒然草》載:「每到新年,家家戶戶街上商鋪,都裝飾著漂亮的門松。」
新年裝點門口的門松
新年的吉祥物還有注連繩和糯米做成的鏡餅。注連繩,就是用稻草或秸稈編成的繩子,打成一定形狀的結。每逢辭舊迎新,日本人就將其掛在家裡的神龕上或庭院樹上,裝飾以青翠的松枝、橘子或龍蝦頭,象徵昂揚的生命力與豐穰富饒,祈禱新的一年幸運之神常駐家中。據日本民俗文化學者考證,注連繩的習俗也是源自古代中國江漢流域一帶,《荊楚歲時記》有記載,南北朝時期的楚地就流行著新年「系葦草以避邪」的習俗,可視之為注連繩的源頭。
民以食為天。大和民族新年最鮮明的特色或許在於節慶膳食。中國過年最典型的吃食是餃子,另外由於中國大部分地區處於內陸水產種類少,多以河鮮為主,尤以鯉魚為貴,象徵著飛躍和升遷。而日本漁業資源豐富,又多山地丘陵,所以來自山野地帶的食材也多彩多姿,山珍海味平分秋色,於是形成了一整套與大陸食風迥然其趣的飲食風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正月大餐——「御節料理」。
據江戶時代博物學家貝原益軒在《日本歲時記》中的考據,「御節料理」源自唐朝宮廷節慶飲食規制,最早在京都的公卿貴族僧侶之間風行,鎌倉、室町時代進入上層武士之家,成為身份和品味象徵,江戶時代才開始在庶民階層普及。「御節料理」寓意五穀豐登、家族康安、子孫繁榮等美好願望,具有鮮明的大和文化底蘊,無論是材、味、形、色都極其講究,可以說是日本節慶飲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
傳統的「御節料理」由以下五個基本品種組成:
伊達壽司卷:用蝦、瓢幹、雞蛋、鰻魚等高級食材捲成的壽司。以外形酷似「達者」即大富豪愛穿的伊達鬥篷而得名,象徵富足。
甜味黑豆:豆在日語裡與「勤勉」(まめ)諧音,是一個人贏得很高評價的美德,象徵勤勞致富。
田作海鮮:用小魚、貝類海產加糖、醬油和清酒烹飪出來的下酒菜。古代沿海農民為改良土壤,將不堪享用的小魚小蝦埋進田裡以增加肥力,可以確保豐收,叫「田作」(たづくり),寓意五穀豐產。
金色板慄:由板慄和紅糖製作而成,板慄呈金黃色,象徵滾滾財源。
紅睛鯛魚:栩栩如生的紅睛鯛魚叫「目出鯛」(おめでたい),在發音上與「恭喜,值得慶賀」諧音。就像中國喜慶盛宴上的鯉魚一樣,鯛魚是日本人婚典、生子、晉升、祝壽等重大慶典膳食中不可或缺的「緣起物」(吉祥食品)。
在口味上,中國土地廣袤,不同地區間氣候風土差異大,飲食的口味內容也複雜多樣,而在日本,儘管各地都有獨具代表性的節慶美食,但大體上,口味偏淡,以生食為主。
御節料理一例:伊達卷、黑豆、大俠、田作等
傳統日本人的正月飲食中還有吃雜煮、飲屠蘇酒、吃菜粥的習俗,這些都與中國飲食文化密切相關。所謂「雜煮」就是紅豆和烤年糕一起熬煮的甜粥,這是日本人不可或缺的正月美食。明治時代尚是青年的著名作家泉鏡花從金澤鄉下到東京追求文學夢想,到處碰壁,後來被尾崎紅葉收為弟子,時值正月,天寒地凍,尾崎招待了他一碗熱騰騰的年糕小豆粥,泉鏡花終生不忘,臨終感念老師的一飯之恩。屠蘇酒由各種中草藥泡製,過農曆新年飲屠蘇酒的習俗也源自中國,日本正月裡前三日吃火鍋飲屠蘇酒之俗至今猶在。
到正月初七,日本的新年節慶活動基本告一段落,但日本民間傳統節氣「五節句」之一的「人日節」又開始了。日本人在這一天會煮七草粥來歡送新年的最後一天,所以又叫「七草日」。所謂七草,就是芹菜、薺菜、鼠麴草、母子草、蕪菁、白蘿蔔、田平草、菠菜等七種蔬菜熬成的菜粥。據說上述七種草是早春最早萌發的蔬菜,歷經漫長寒冷的嚴冬之後最先破土成長具有不可思議的能量,喝了七草粥可益壽延年、消災除病。這一節日的由來,眾說紛紜而語焉不詳。江戶時代,每到這一天社區的婦女們聚集在井水邊,邊洗七草菜邊唱「唐土飛鳥,銜來七草」的古謠,或可推斷此俗來源於中國。
正月初七的七草粥
日本為何捨棄了農曆新年?
日本自七世紀開始使用中國農曆,前後一千多年。農曆(夏曆)是以黃河流域的氣候來安排農業生產生活的曆法,這對地處溫帶海洋性氣候的日本並不完全適用。1685年,日本天文學家澀川春海結合國情編撰出第一部國產曆書「貞亨歷」,而後在此基礎上又形成了幕末日本全國通行的「天保曆」,這兩種曆法都是以陰曆來制定一年的節氣節慶,又稱為「舊曆」,一直沿用到明治初年。
十九世紀中後期,日本率先通過明治維新實現了一系列社會變革走上了近代資本主義道路。作為「脫亞入歐」的一環,很多自古相傳的民俗傳統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在曆法上除舊布新也是其中一大變革。
明治時代,隨著日本大量引進西方的制度、技術、文化,社會各領域與歐美接軌成了一大潮流和趨勢。為了適應這一時代需要,明治五年(1872年)日本太政官緊急發布339號「改歷令」,宣布從次年1月1日開始採用西曆也就是俗稱的陽曆,同時廢除使用了千多年的舊曆。伴隨改歷,日本舊曆中種種節慶習俗一律按照新曆的相應日期施行,新曆的一月一日從此被規定為日本新年,並立法給予確定,一直到今天。
明治初年日本的各種革新像走馬燈一樣頻繁,國民早已司空見慣。福澤諭吉等輿論巨擘也倡導改歷,改歷就是與國際文明社會接軌,在習俗文化上「破舊立新」與落後守舊的中國分道揚鑣,在這一情形之下,改歷漸漸為社會大眾所接受。人們也普遍認為,明治維新是改歷發生的時代背景。但不久前,日本曆法研究權威岡田芳郎通過解讀明治初年的大量奏章,認為當年明治政府突然改歷的一個深層原因是要解決國家財務危機。
明治時代之前,江戶幕府給公務員也就是幕藩體制下各級大名武士發放的工資是「年俸」,即以實物大米為年薪,如江戶時代年俸最高的加賀藩藩主前田家享俸百萬石(一石約150市斤),而如今高居一萬日元紙鈔肖像的福澤諭吉,其父作為基層武士年薪不過30石。明治維新後實行中央集權,對公務員的報酬採用現金發放的「月給制」,每年按月發薪。採用舊曆發月薪每隔幾年就會有一個閏月,就要按13個月發放。而成立之初的明治政府公務員隊伍十分龐大,又要擴充軍隊又要搞近代化建設,財政十分緊張。最終明治天皇採納政府高層的建議,決定頒行西曆,每年只給公務人員發放12個月的薪水,藉此消減政府沉重的財政壓力。
雖然明治政府以立法的形式改變了傳統的節慶習俗,但傳統的力量仍然強大。日本民間,特別是偏遠山區,依然以舊曆正月過新年,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二戰結束後。而歷史上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區域,如九州南部的奄美群島和衝繩地區,至今還保留著新曆元旦過日本新年,舊曆正月初一過中國年的習俗。
參考文獻:
1、王秀文 金山編 《日本社會文化解讀》,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年
2、岡田芳郎 著《暦に見る日本人の知恵》,日本放送出版協會,2008年
歡迎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瀏覽《澎湃新聞·私家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