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的獨處

2020-12-23 手機鳳凰網

古時,孟子曾對齊宣王說:「與少樂樂,不如與眾樂樂」「獨樂樂,不如與人樂樂」——與人分享美感,似乎早已經成為藝術欣賞中顛撲不滅的真理。 雖然人類是群居動物,不過而今,我們也必須承認,現在眾樂樂也許真的比不上獨樂樂了。 在如今這個喧囂的時代,一個人可以盡情選擇你想做的任何事,獲得純粹的開心。

一人健身、一人食、一人手作、一人飲茶、一人租......當「一人經濟」大行其道之時,一人份對於文藝的「獨樂樂」也更為流行,很多音樂、電影、攝影、文學......當單獨一人來欣賞時,才能獲得審美的至高收穫,其中原因,大抵佛家的「境由心生」就能闡釋:審美環境是由自己的心態來營造的,古人在彈琴作詩時,要焚香沐浴,靜居燕坐,明窗淨几,一炷爐香,萬慮消沉......獨樂樂之中能夠得到全然的心靜,從而獲得巨大的審美享受。

那些對人類做出巨大貢獻、對人類歷史有深刻影響的人——柏拉圖、貝多芬、尼採、恩格斯......都喜歡獨居,就像《羅馬帝國衰亡史》的作者愛德華·吉本所言:「對話豐富人們的彼此理解,但孤獨才是天才的學校,孤獨也是不同的作品重新聚集在藝術家的手中的方式。」

獨樂樂,真的可能是高級的生活方式,如何與自己獨處,如何在獨處中收穫文藝的至美享受,是我們需要探索的,就如同叔本華所說:「只有當一個人獨處時,他才是自由的。」

攝影者的多維世界

攝影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既可以和大家其樂融融相處在一起,也可以如同一個獨行 俠一般冷眼看世界。但不論攝影師是否和拍攝對象發生互動,當他站在相機背後的時 候,便仿佛進入了一個完全屬於他自己的私人空間。攝影者拍下的世界,既是真實的世 界,也是屬於他自己視角的世界。通過照片,你可以刺探拍攝者的內心,更可以看到一個個不同維度的時空。

採訪/馬雪蓮

圖片提供/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

菲利普·尚塞爾

1959年生於法國伊西萊穆利諾。現生活和工作於法國巴黎。二十多年來,菲利普·尚塞爾一直在追求那種介於藝術、紀錄片和新聞業之間的攝影體驗。他年輕時就開始接觸攝影,並分別於南特大學學習金融學專業和巴黎高等記者學院學習新聞學專業。他的作品曾在倫敦的巴比肯中心、巴黎的蓬皮杜藝術中心、柏林的C/O攝影展覽館、紐約的開眼社會基金會(OpenEye Society Foundation)、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以及莫斯科的多媒體藝術博物館等地展出。

攝影是——孤身看世界的冷酷

Philippe Chancel,《數據地帶》系列

15 年來,菲利普·尚塞爾不斷探索著我們星球上的敏感區域,研究著這個世界,並記錄下它那最令人擔憂的衰退症狀。他以這種不符任何既定攝影流派的方式去工作,使得其作品《數據地帶》成為一項包含了可預測明顯災難跡象的發明:生態創傷、混亂的去工業化、現代化後帶來的惰性衰敗與挫折,我們似乎看不到任何庇護所。菲利普·尚塞爾創作的一切都在證實著這個現代世界沒有信守它的承諾。這個宏大的故事是由那些對世界有著深刻反映且敏感的系列圖像組合的。

Q & A

您是怎樣開始《數據地帶》這個龐大計劃的拍攝呢?

菲利普·尚塞爾:我之前是一個新聞攝影師,從事記者工作,報導了很多社會現實問題。之後,我覺得我的內心有這樣一種聲音,一種需求,我要關注今天的世界,用一種更加自由的形式。於是,我選擇了一些有代表性、有象徵意義的拍攝地,關注了政治、經濟、社會、環境、身份認同等等主題,進行拍攝。這是一個很有野心的計劃。當然,我不可能獲得所有問題的答案,但15年中,我希望能為大家展示這些景象,引發人們的思考。面對著今天的世界,是否需要建立新的價值觀,讓我們星球的明天能夠更好。

為什麼會用《數據地帶》(Datazone)這個題目?

菲利普·尚塞爾:「數據地帶」(datazone)最早來自於William Burroughs的一本書《Interzone》,書裡描述了一個介於理智和瘋狂之間的世界。「數據地帶」這個名字靈感就是來自於此,我們的世界感覺也正在理智與瘋狂之間搖蕩。「數據」是我們這個時代很重要的一個詞彙,掌握了數據,也就掌握了權力。它像是一種知識,但是這種知識卻可能會有災難性的結果。就是結果是好是壞,沒人知道。

這些拍攝地都充滿危機,你是否遇到過危險?

菲利普·尚塞爾:危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遇到過被人用槍指著或是充滿敵意的目光,但是我覺得,雖然不能說我喜歡這樣,但是這是我的使命。當我衝過這些危險,進入了「禁區」,我覺得我獲得了創作的自由。

劉珂

1977年出生於四川成都,現工作生活於成都。

作品曾多次參與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連州攝影節、大理攝影節、縱目成都當代攝影展等國內外諸多畫廊美術館展出。2010年入圍FOAM保羅·霍夫攝影獎。劉珂和晃晃共同創作的作品《鏡子》獲得第 11屆三影堂攝影獎大獎。

攝影是——映射出內心裡的波瀾

劉珂,《平湖》系列

2007-2009 年,劉珂在此駐留三年,拍攝了《平湖》系列。攝影師不斷對大壩與其周遭人文環境進行觀察,與當地的居民相遇相識,他們中有的逐水草而居,有的偏安一隅,攝影師通過視覺的形式捕捉下他們的對話與問題。關於寶貴事物從身邊流失當下所產生的巨大痛楚,關於面對綿延不絕的江河壯景下的個體情緒,以及這座世界最大的水壩建成之後,流離失所的人們如何重建自身等惘思。劉珂的照片喚起和重拾了那些不斷面臨著流離失所的群體下鮮活的個體經歷。我們遵循著河流和四周山脈的路線,和這裡的居民一起乘船出行,同時也漫步山谷,乘坐摩託、卡車或公共汽車。觀看這些照片時,我們感覺到在人們無止盡的搬遷進程中摸索前進,更可以映射出平靜江面下我們自己內心的波濤。

Q & A

為什麼要拍《平湖》?

在拍《平湖》之前,我拍商業廣告。但有一天,我問自己,你一直在拍廣告,這是你喜歡的藝術嗎?於是,我決定跟商業廣告做個了斷,去拍點自己的東西。我們去拍三峽,這完全是為我自己的內心而拍的,我覺得,我拍攝的東西必須要讓我心跳。出發點很簡單。之後一拍就是三年。

具體去了哪些地方?

2007-2009三年時間,走遍了三峽庫區,就是整個長江流域三峽大壩修建好以後水淹過的所有地方,從重慶的江津,到湖北的三峽大壩。旁邊的一些支流,支流一些水域都被淹沒了,涵蓋的那個叫三峽庫區,我基本上都去了。進去了幾十次。

現在回頭看那時候的作品感覺如何?

很多片子都能擊中我的內心,我覺得,正是因為那個時候的真誠,所以你現在敢去看你當年自己的作品。這套片子重要的是人與人的相遇,中間產生的那個擊中我的點,就把它拍下來。片子背後更多的故事,需要觀者自己去想像。平湖之下隱藏的情緒。

攝影師和拍攝對象是什麼樣的關係呢?

鏡子的關係。平靜的湖面就像是鏡子,映射自己的內心。

李·舒爾曼

1973年出生於倫敦,英國。現工作和生活於巴黎,法國。李·舒爾曼是匿名項目的創始人和創意總監。畢業於威斯敏特斯大學,獲得電影和攝影學士學位。在過去的20年,李·舒爾曼屢次在英國和法國的電影節獲獎。同時,他也是一位熱心的藝術收藏家,在國際藝術界十分活躍。

攝影是——講述普通人的幸福

匿名項目,《家》系列

Q & A

簡單介紹一下《家》這個展覽?

這次來到集美阿爾勒攝影展的只是《家》(The House)的一個很小的部分。《家》的展覽展示了其實是整個房子,一共是11個房間,這裡我們看到的只是客廳。

為什麼叫《家》?

我收藏了有 800 000 多張幻燈片,我發現其中很多是在家裡拍攝的。當你關上門,家就是一個很私密的地方。這裡擁有很多充滿愛的愉快的時光,所以我想用幻燈片「重建」整棟房子。每個房間,都有一些發生在這裡的「故事」。其中包含了很多時代,50、60、70年代。

這次,我們把展區布置成客廳,把幻燈機投射在「電視」位置的幕布上,電視機在客廳裡通常是很重要的。觀眾走進去,分享這個時刻,這是一種非常「沉浸式」的體驗。非常的愉悅,非常感人。像我小時候,我父親也會把他拍的幻燈片在客廳裡放出來,全家人在一起看。這是一個很幸福的時刻。

為什麼叫「匿名計劃」?

這些幻燈片來自四面八方,大多數的拍攝者並沒有留下名字。但是這沒有關係,我更喜歡這些圖片是匿名的,可以用它們來講述每個人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感受。你看了這些圖片,心裡會自己編織一個故事,產生自己與照片的共鳴。所有人都可以把我的這個項目變成自己的項目。這是我們大家的故事,屬於每一個人的。我也希望能講中國人的故事。

在數碼時代,是否會繼續這個計劃?

當然。人們總以為我討厭數碼照片,但恰恰相反,我覺得數碼時代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我們的照片會更多。而且要知道,我們現在需要花大量的時間來掃描這些幻燈片,數碼照片就不需要這麼做了。現在的社交網絡其實也是大家分享照片的地方,我發現其實人們很喜歡分享他們的私人時光。

摩登新古典 私享義大利

獨自出發的旅行,並不孤單。因為目的地是北意。一人開啟的遊賞,從容隨興。因為期許著與巨擘的傑作相遇。不被緊湊的行程與客套的禮數所束縛,聽從內心的意願,私享這一段浸潤著文藝復興濫觴光芒的藝文之旅,收穫的是內心的豐盈,與對北意認知的煥然一新。

文/ Moana

克萊蒙納 弦樂之音

特別設計的Cremona音樂廳每天傳遞樂音清麗悠揚

高速列車從米蘭駛出,這個季節的鄉野清晨霧靄浸潤著金色。不到1小時抵達克雷莫納(Cremona)。這座不見經傳的小城,卻是造就天籟之音的小提琴誕生之地。儘管今日,它還依舊保留著原初的古樸模樣。超過 100 間小提琴與弦樂器工作室隱於其間,琢玉般等待著世界各地的頂級小提琴演奏家與制琴師來此朝聖,感受藝術與手工藝的精妙融合。

克雷莫納全城就是一曲小提琴協奏。從歐洲最高的鐘樓高開序曲,廣場不大但保留好了天主教建築風格。斯特拉迪瓦裡的雕像標明了身份態度。沒錯,電影《紅色小提琴》中的制琴師的原型就是他。往小城中央更深處走去,小提琴博物館(Museo del Violino)便是這一曲樂音中最華美最激昂的章節。

雖然與博物館館長 Fausto Cacciatori 上午的講解失之交臂,還是有幸遇到了會中文的講解員 Anna,跟隨她一起探尋長達五個世紀的關於提琴製作的旅程,盎然生趣。安娜告訴我,克雷莫納於 16 世紀伊始即在小提琴製造市場崛起,當地造琴家阿瑪蒂(Amati)曾在1566年為法國國王查爾斯十四世製造過一支小提琴,名為「查理九世」( Charles IX),頗受稱讚,促使克雷莫納成為設計現代小提琴的中心。繼阿瑪蒂之後,製造小提琴的人才輩出,最為音樂界熟悉的名字包括斯特拉迪瓦裡(Stradivari)和瓜爾內裡(Guarneri)。

每一把小提琴,純粹手工製作,難度之高精度之深,都是無數制琴師終其一生探究的藝術。安娜感慨又自豪感,「這幾把世間僅存的小提琴,每一把的價值都超過數百萬美金。」高品質的小提琴大都選用雲杉、楓木作為原材,面板、背板、琴頭、琴託......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細的尺寸和打磨,極盡嚴苛,臻於至境。

更神奇的是,400 多年前出自傑出工匠之手的小提琴,至今在古城用一種令人嘆為觀止的方式續寫生命——來自世界各地的頂級演奏家會有幸把握這些珍貴的小提琴,將古老的工匠魔法用現代的音樂技藝傳承雋永——高山流水,知音難覓。這正是制琴師與音樂家之間的默契。

威尼斯 感官饗宴

威尼斯傳奇酒店BelmondHotel Cipriani本身就是一處凝固流動的藝術莊園

如果克雷蒙納是需要用心聆聽的樂土,水城威尼斯則需要調動眼、手與更多感官來體驗藝文齊鳴的佳境。搭乘水上巴士抵達聖卡代島,我有點貪心得把威尼斯的藝術之旅首站選在了Belmond Hotel Cipriani。曾經在此工作的好友Claudia 舉力推薦的駐地,本身就是一處獨特的藝術空間。

船停在碼頭,步行三分鐘,身著如同東方豪華列車員著裝般的門童接過行李,引領我從後花園走入這座喬治克魯尼也鍾愛的建築,我竭力按捺住自己不可言喻的心情——花徑本身就是一座自然的藝術長廊,這個季節依舊有薔薇與香草盛放,託斯卡納莊園庭院風在這裡切換成為威尼託的貴族氣。門廊兩側巧妙地布置出了當地特色藝術作品展示櫥窗,視線中應接不暇。威尼斯這座傳奇都城的玻璃水晶工藝,可見一斑。不僅如此,從辦理入住的休息室、前臺、禮賓櫃檯,到絲毫不輸宮殿的樓道廳堂,足不出戶,即可在Belmond Hotel Cipriani 遊走於畫廊般的自在,飽覽藝術盛宴。驚喜遠不止此。

雕塑、花藝、畫作、古董擺件,別忘記還有前往米其林一星餐廳 ORO 的迴廊兩側,數百位名流貴胄的籤名照片牆。可以輕易尋找到湯姆·克魯斯、馬丁·西克賽斯、梅麗爾·斯特裡普,甚至還有美國前總統裡根的筆觸。作為威尼斯電影節的主場,這裡見證過記錄著太多風雲人物與歷史時刻。明眼人興許可以辨識出酒店正門的那個碼頭,正是 007 電影中邦德遊艇停靠的地方。不久前,喬治還在這裡牽過 Amal 的手登船,在全世界面前大秀恩愛。

酒店完美封存 18 世紀宮殿場景的 Dogaressa坐擁價值連城的流動景致,威尼斯獨有的藝術魅力在每一個角落綻放。用錫制的重鑰匙推開房門,時光重回那個經典年代——從天頂,家具的擺設,床榻的細節,到桌面的擺件,玄關的畫作,威尼斯由古及今的歷史被重現得溫婉高雅,不著一字。推開陽臺門,瀉湖美景盡收眼底。毫不猶豫打開一瓶 Prosecco,搭配酒店自製的桃汁,誕生於此的貝利尼雞尾酒就在我手中浮泛著水果香氣的金色光澤,微酸的氣泡被甜美的桃子風味平衡恰好。

米蘭 看展不看秀

米蘭布雷拉畫廊裡古典與浪漫的畫作交織時光不朽

巴洛克風格的大教堂夢幻精美,私人宅邸改建的博物館保留精緻完好。抵達承載著時裝與設計盛名的米蘭,我的關注點卻不在於此。避開 4月或是 9 月的喧譁時光,暗自慶幸自己可以專注地拜訪那些小眾的展覽與畫廊。

穿過城中永遠熙攘的大教堂廣場與拱廊,相比之下,二十世紀博物館安靜了不少。迴旋樓梯的每一層間都布置上了自然與家居交互對話的藝術裝置,間離開來又交錯生長,時光在這裡凝住回了上個世紀 50 年代。經典的孔雀藍與綠松石色調,暗示出鮮明的米蘭風尚。博物館每年都會季節性展出義大利未來主義和當代主義的畫作,與這棟建築相得益彰。

公眾博物館之外,在義大利無數珍品得以保留完好的重要原因,還可以蓋功於顯赫家族們的藝術眼光與珍稀收藏,烏菲齊就是一處典型實例,波爾迪·佩佐利美術館(Poldi Pezzoli Museum)也佔有一席之位。兩層樓的展覽空間恰是米蘭貴族 Gian Giancomo Poldi Pezzoli 的官邸所在。一樓是畫作、壁毯還有蕾絲織物的展區,15-19世紀的藝術精髓集中於二樓。旋轉樓梯拾級而上,巴洛克的雕塑立於前廳,左手邊是中世紀的聖經畫像,越往裡走展廳的魅力越發引人入勝。古董座鐘、瓷器餐具、懷表、珠寶,波拉依維羅的《女性的肖像》與波提切利的《聖母子》恰是鎮館之寶,展示出米蘭上層社會的生活全貌。

位於米蘭城東的布雷拉畫廊,又是一處私人展館的鴻篇巨製。要知道,這裡珍藏著數幅巨著真跡,作品主人本身也來歷匪淺——拿破崙收藏的畫作空間,另一個作用是收藏和展示由拿破崙的軍隊從各處勝戰中獲得的藝術藏品。於是找來了安東尼奧 • 卡諾瓦為其創作立名,帝王的私人收藏成為全民共享的美學資源。

從早期基督教藝術、中世紀、文藝復興全盛時代、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義,一直延續到浪漫主義、印象派,卷帙浩繁,每一個空間轉角都是驚喜,其中不乏拉斐爾的《聖女的婚禮》、卡拉瓦喬的《以馬忤斯的晚餐》、曼特尼亞的《哀悼死去的耶穌》以及海耶茲那幅浪漫的《吻》之畫作。

遙看浩瀚的藝術星空,義大利定是其中最為璀璨的一顆。

黑膠

放一次就磨損一輪的歲月感

提起黑膠唱片,大多數人首先會想起電影《無間道》中,梁朝偉和劉德華一起聽黑膠唱片《被遺忘的時光》的場景。

文/ 德加、浣熊唱片-Gonzo 圖片提供/浣熊唱片

在流媒體音樂時代,連 CD 銷量都十分慘澹,為什麼我們還要玩黑膠這種老東西?

因為能夠獲得空靈感和現場感——因為黑膠是一種模擬錄音,通過把聲音對空氣的震動模擬成電流的方式錄成原聲母帶,沒有對音頻進行限制,因而好的黑膠唱片反而給人更自然真實的感覺。比如,同一個演奏家用同一把小提琴演奏的同一支曲,在 CD 播放的音樂中,小提琴弓和弦摩擦的質感被抹去了,而在黑膠中卻完美地再現了出來,一個人聽黑膠,能夠「聽到這張唱片在當時應該有的聲音」。

黑膠聽起來會感覺更溫暖,音色更加柔軟,在發展至今的各種音樂記錄材質——唱片、磁帶、CD 中,黑膠的音質最接近原聲,是愛樂者所追求之境界;眾多重量級演奏家、指揮家、大樂隊及歌唱家等作品大多數均以黑膠唱片作為首次發行。聽過了黑膠,你就不能忍受 CD 尖利粗糙的數碼聲;同時,更有大量黑膠玩家喜歡它柔和的聲音,喜歡光憑手感調控音質的細膩,喜歡黑膠唱片放一次就磨損一輪的歲月感。

物以稀為貴,幾乎成為整個 20 世紀音樂載體霸主的黑膠,在 1982 年 CD 誕生後逐漸銷聲匿跡了,而最近幾年逐漸紅火起來的二手黑膠市場,也讓眾多小眾文藝範青年加入黑膠發燒友一族,甚至成為收藏家——聆聽黑膠溫暖的聲音,讓黑膠唱片的封面成為家居裝飾不可獲取的元素,甚至還能在市場上轉手、升值......如今黑膠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音樂介質,更是一種藝術品、一種情懷、一種生活方式——獨自一人,在陽臺上,在書房裡,端一杯咖啡,欣賞一本好書,靜靜聆聽黑膠流淌的流金歲月,幾乎成為了現代的新式高端「生活美學」,代表著一種高端的生活審美品位,那些經過時間的洗禮、那些偶然淘到的泛著斑駁痕跡的黑膠唱片,雖然殘破,卻記錄了那個時代的音樂、記憶以及它曾經擁有者的故事。

古典音樂:巨大而豐盈的審美愉悅

聆聽古典音樂特別是交響樂,本就是「一個」人的樂趣——坐在音樂廳裡靜聽,或者備好唱片在家中、在暗夜裡細細感受一種孤獨中的精神歇息。聽著古典音樂,懷想音樂家與演奏家的心音,也是一種無上的享受。

一個人聽音樂,可以聽著進入音樂中那個令人神往的地方。一個人聽古典,而不是在迪廳裡和眾多人肉一起隨著燥熱的流行音樂蹦跳,就能夠感受到西貝柳斯音樂中北國冰雪覆蓋的大片原野上橫掃一切的風聲,能夠用古爾德演奏的巴赫音樂醫療精神病,也能夠在貝多芬、海頓、舒伯特、柴可夫斯基、李斯特、海頓、莫扎特、柏遼茲、孟德爾頌......的音樂中感受他們的歡樂、他們的痛苦,也許自我人生中難以逾越的時刻就改變了,於是一切釋然。

孟子所言「眾樂樂」與「獨樂樂」就是在說音樂,當然,我們能夠享受音樂中獨樂樂的靜謐,也可以在眾樂樂的人群中,獲得巨大而豐盈的審美愉悅——去音樂節吧!

Tips 推薦音樂節

1:琉森音樂節(Lucerne Festival)

在風景如畫的小城瑞士琉森(琉森),有一個牽引著全世界目光的琉森音樂節——背靠巍峨的皮拉圖斯山,腳踏湛藍如鏡的羅伊斯河和琉森湖,吹著湖風,聽著音樂,這裡沒有喧鬧只有平和安靜,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琉森音樂節讓全世界遠道而來的樂迷樂而忘憂、樂不思蜀。作為歐洲三大音樂節之一,琉森音樂節於1938年由指揮家託斯卡尼尼創立,每年都有10餘萬人通過一份「機票+旅店+酒會+音樂會」的旅行套餐來到這裡,在琉森湖畔的文化和藝術中心(KKL)欣賞全世界頂尖古典音樂。在琉森,古典音樂當然不是老冬烘,每年音樂節都會設立不同的主題,通過音樂探索全球化、移民、女性主義等世界性話題。

2:「柏林森林音樂會

(DieBerlinerPhilharmonikerin

der Waldbühne)」

「柏林森林音樂會」由柏林愛樂樂團從1989年開始創辦,演出場地的全稱是「瓦爾德尼森林劇場」,這座森林劇場是大自然的造化:露天劇場的所在地原來是一片森林,但由於自然生態的推移變化,逐漸形成了一塊約30米深的盆地。1935年,有人發現了這塊地方,經過大膽的創意和藝術性的修整,就成了一個可以容納幾萬人的露天劇場。最初,它只是供大型宗教儀式和演出之用。1982年,這一露天舞臺被裝上了一個巨大的雙塔型白色頂棚,設有88排環型坐席,可同時容納22000名觀眾就座。柏林森林音樂會雖然是在露天劇場演出,但是聽音效果卻極其出眾,即便坐在遠離舞臺的最後一排,也不會因距離而產生聲壓不足的感覺;而同時,即便坐在距離音箱很近也不會感到震耳欲聾。因而,每場22000人的音樂會,不論你坐在什麼位置上觀看,票價都是統一的。

3:薩爾茨堡音樂節(Salzburger Festspiele)

同樣是歐洲三大古典音樂節之一,薩爾茨堡音樂節也是全世界水準最高、最富盛名的音樂節慶之一。1920年,其前身莫扎特音樂節創辦,但在著名指揮卡拉揚「主政」期間,才逐漸擁有了像今天這樣的影響力,一系列著名指揮家擔任音樂節的指揮,眾多名團參與演出,使得薩爾茨堡音樂節名氣扶搖直上,每年7月底至9月初音樂節期間,音樂節大廳、莫札特音樂學院、州立劇院、米拉貝爾宮的音樂活動都會吸引歐洲乃至世界音樂、文化界人士目光。

爵士音樂:熨燙你的心靈

「爵士樂是最深刻最好聽的音樂類型,因為它爵士樂根植於黑人奴隸文化,因為它來源於黑人的痛苦。」爵士樂,這種於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誕生於美國南部海濱城市紐奧良的音樂類型,最初出現於美國南部的底層黑人勞工之間,那時的爵士樂還是粗糙而隨意的。到了如今,它已經成為了人們印象中的高雅、慵懶、小資的代表音樂類型——如果說聽古典樂是心靈的修煉,那麼聽爵士樂就是一種氛圍的感染。

因而,欣賞爵士樂其實不必正襟危坐,聽得過癮才是重點,因此敞開心胸絕對是最佳的入門鑰匙,有道是「一種米養百種人」,同樣,聽爵士樂也是「一種樂聽百種人」,所以,獨自一人欣賞爵士樂,管它什麼流派、歷史,也不會再介懷「他的薩克斯風怎麼走音這麼嚴重」或者「他的小喇叭聲音吹得好破」——聽就好了。

夜晚最適合獨自安靜聆聽爵士樂,是我們的心靈需要這樣的旋律來得到安寧,Eddie Higgins、Richard Elliot、Yours Truly、Saxophonic、The Girl In The Other Room、TheChanging Lights 等等薩克斯、鋼琴、人聲爵士作品,足夠用來熨燙你的心靈。

9張適合獨處時聽的黑膠唱片

1:Kind Of Blues

Miles Davis

《Kind of Blue》是美國小號手Miles Davis於1959年發行的一張爵士樂專輯,是爵士史上偉大的作品之一。正如其名Kind of Blue— 一點憂傷,它很適合在獨處的憂傷夜晚去聆聽。不過這並不是專輯的唯一情緒,在Miles Davis、BillEvans等偉大樂手的演繹下,沉靜與詩意、欲望和迷幻都在其中細細鋪陳開來,在獨處的夜帶給你只屬於自己的意象空間。

2:Piano Concerto

No.2 in c minor,

Op.18 – Rachmaninov

S·拉赫瑪尼諾夫

獨處時,聽古典樂是最妙不過了,沒有人聲與情緒的打擾,一切都處於你自己構建的世界中。這張唱片大概是最適合獨處時去品味的古典樂了,它由拉赫瑪尼諾夫創作於1901年,是他最為出名的著作之一。它時而肅穆莊嚴、時而唯美動人,似乎在向你展現一個廣闊無垠的浪漫空間,為獨處的你開闢一個新世界的大門。借用夢露在電影《七年之癢》中聽到第二鋼琴協奏曲的一句話:「每次聽到這首曲子都令我渾身酥軟,不能自拔」。

3:Bewitched

Eddie Higgins

這張唱片由爵士鋼琴家EddieHiggins重新演繹了一些經典名曲。

在Eddie Higgins溫柔細膩的演奏下,旋流隨意流淌妙不可言,你無需大花心思去解讀,一杯咖啡、一本書,這張唱片能成為最美的午夜伴奏。

4:Rhapsody in Blue

George Gershwin

聽完爵士和古典,有沒有想過兩者結合在一起時會發生什麼?這張《藍色狂想曲》就是最好的答案,George Gershwin融合了古典樂架構和爵士樂元素,盡顯都市的浪漫情調。夜晚時分,卸去疲累,小飲一杯 ,在《藍色狂想曲》中肆意隨想吧。

5:Sings Salvadore Poe

Lisa Ekdahl

獨處時也少不了溫柔女聲的陪伴。這張唱片將拉丁爵士樂和Bossa Nova完美融合,輔以簡單的節奏搖擺,再加上瑞典爵士女伶Lisa Ekdahl慵懶而甜美的歌聲,在清冷的冬日,會帶來一絲暖陽的明媚。

6:To You

綾戸智恵

除了甜美的女聲,你也許還需要一點成熟而知性的聲音。綾戸智恵的《To You》是個不錯的選擇,她彈奏著簡單的鋼琴伴奏,翻唱了不少世界名曲。只不過在她的深情吟唱下,無論是民謠還是搖滾都在一瞬間安靜下來,仿佛被時間凍結,呈現給你最冷靜的音樂之美。

7:No Fun Aloud

Glenn Frey

當然,獨處時不一定只需要安靜。老鷹樂隊吉他手GlennFrey的個人專輯《No FunAloud》能給你帶來截然不同的獨處時光。抒情的溫柔搖滾在不斷訴說著往事,還記得那個舊情人嗎?在主打歌《The One You Love》經典旋律中懷念往昔吧。

8:Come Along

山下達郎

一個人的時候必然少不了山下達郎。這張《Come Along》的音樂流暢又美妙,還加入了電臺的聲音,就像小時候的夜晚,在床頭一個人靜靜地收聽錄音機。而山下達郎溫柔的唱腔,標誌性的City Pop的曲風,則徹底擊潰獨處時泛濫的孤獨與不安。

9:The Promise of Love

Delegation

這是一張70年代靈魂樂隊Delegation的名盤,無論旋律還是編曲,都有著濃濃的古早味道。沉浸其中,仿佛坐上時光的Soul Train,回到再也回不去的過去。

唱片中不少歌曲律動感十足,最後一張請悄悄地舞起來吧,其實獨處的時間最適合跳舞了,沒人關注你跳得好不好看,只需要跟隨著節奏隨意搖擺,忘卻平日裡的不快吧。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那些喜歡獨處的人,更容易擺脫平庸過上高級人生
    所以,只有那些享受孤獨,在孤獨當中不斷尋找並超越自我的人,才能真正擺脫平庸,過上高級的人生。相反,那些必須在人群中吸取溫暖,找尋依賴感的人,往往過得都不是很如意。前不久,一位成功考入985院校研究生的學姐,分享了一下成功經驗。
  • 一個人獨處的文案,安靜獨處默默強大!
    二,安靜獨處默默強大。Quiet, alone, silent and powerful三,希望一個人打傘的日子裡都能夠順順利利。七,交際是一種能力 獨處更是一種能力。Communication is an ability, and solitude is an ability八,眾生皆苦,唯有自渡。
  • 人到中年,獨處是一種享受,一種修行
    與其在一群人當中狂歡感到寂寞,不如一個人的時候獨處收穫驚喜。 盧梭說:「我常常想,若是把我囚在巴士底獄或一間伸手不見五指的暗室裡,我也仍然可以悠悠幻想。」 對盧梭而言,獨處是一種難得的奢侈。一個人的獨處,就是給自己一個遠離喧囂的機會。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學會獨處,遠離喧囂,寧靜而以致遠。
  • 一個人在家 #獨處
    #一個人在家# #獨處# #人生為什麼需要獨處# 一個人在家,有太多事可以幹了,可以澆花弄草,可以追劇,可以看書,可以唱歌,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 我很喜歡獨處的時光,真的一點都不孤單,反而很自由,很隨性。有時候想想,獨來獨往的生活,真的挺舒服的。
  • 獨處,是一個人的清歡
    獨處,是一個的的清歡。周國平在《風中的紙屑》一書中說:「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我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願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願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獨處時最輕鬆,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獨處時,最輕鬆,不用刻意迎合,不用強顏歡笑,不用違心而為。可以天馬行空,喝茶看書,聽曲靜坐。
  • 什麼是獨處呢?有人說獨處的重點在「處」
    圖片來源於網絡網上關於獨處的釋義為一個人單獨生活,單從字面上看我就覺得特別孤獨。人是群居動物,無論你是喜歡一個人靜靜地享受美食,還是喜歡和一群人一起,都無法擺脫社會性和人際關係。嘴邊總是掛著喜歡獨處的人,大多都是來源於現實人際交往過程中的不如意。但不可否認的是,一個人也可以安然地處之,並且有著積極正面的情緒體驗。
  • 獨處是單獨一個人的意思嗎?聽佛陀告訴你什麼是勝妙獨處
    很多人都把獨處當成一個人的獨行,一個人待著;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散步,等等。其實獨處有另一層深意,我請佛陀來告訴你。其實獨處更深的意思在印度佛陀時代,佛說過一部經叫《勝妙獨處經》,經文中大概的故事是這樣的:那個時候佛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當時有個叫上座的比丘,獨住一處,常愛讚嘆獨處的好處,獨自乞食,獨自回來,獨坐禪思。
  • 最高級的相處「獨處」
    該怎麼去改變這種孤獨感從而把它變成獨處,首先第一點,我們要區分什麼是「孤獨」,什麼是「獨處」。孤獨:「 一個人可在眾人參與的生活環境中,或者在眾皆歡樂的熱鬧社交場合而仍深感孤獨,孤獨是一種令人不愉快的負性情緒體驗,在孤獨心態下人們往往會感到寂寞、鬱悶、焦慮、空虛、無助、冷漠甚至絕望,常伴有銘心刻骨的精神空落感。」
  • 獨處,是成年人最好的奢侈品!
    很少有人能意識到,其實獨處,才是成年人最好的奢侈品。我喜歡獨處,自在,不用強顏歡笑,不用討好他人,可以面無表情,可以隨意舒坦,看書,聽音樂,逗貓,啥都可以。我可以一個人待很久,不是因為我有社交恐懼症,而是在獨處時總可以清楚地聽到自己。
  • 獨處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擁有獨處的能力,是一個人情感成熟最重要的標誌。」 中國臺灣流行樂女歌手、影視演員劉若英就是這樣的人。
  • 獨處:心靈滿足感的源泉
    而獨處,是指當一個人在意識上與他人分離,情感或信息不與外界交流,在各個層面上與外在世界的關係均不存在時的狀態。在獨處中,一個人有可能感受到孤獨、寂寞等不愉快的情緒體驗,這是孤獨與獨處的聯繫;但同時,獨處中的個體也可以是快樂的、充實的。也就是說,不愉快的感覺是孤獨固有的,但並非是獨處固有的。
  • 詩詞丨獨處,是一個人的清歡
    獨處,是「採菊東籬下」的坦蕩從容;獨處,是「夜靜春山空」的靜謐空靈;獨處,是「孤雲獨去閒」的悠然自在;年華起伏,唯有心靈安定,獨處而不孤寂,才能隨遇而安。碎碎念:獨處,並不是寂寞;喧囂,並不是熱鬧。在這鬧騰的世界,給心靈留一片淨地,人只有在獨處時,才能享受到寧靜,不為外物所擾。都說「人走茶涼」,也許,習慣獨處的人才不會因為聚散離合而多愁善感吧。繁華過後,心自從容,內心的平靜安寧,才是歲月靜好的樣子。
  • 在獨處中,想你,等你
    佛說:今生遇見,只為,了卻一段前緣, 於是在獨處中,等你出現,當你笑顏迎來,融化了那心底的嚴寒,便是你的降臨,獨處才修得正果。一個人在獨處時,在安謐的空間裡,享受獨處的時間,徹底地忘掉所有懊惱,還有久積心頭的愁悶,才能清心寡欲,隨心自由。時光匆匆,總是在不經意間溜走,一不小心從指縫裡溜走,還沒來得及停歇一下,時間就不知道去哪了?
  • 一個人最好的生活狀態,是獨處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得學會與自己獨處,給自己一點獨處的時間,讓自己的心在這個喧囂的世界得到歇息。很多人都把自己活的很鬧騰,卻忽略了活著還有一種方式,就是與自己獨處,享受孤獨。人生最佳的狀態,不是天天都有忙不完的吃喝,聽不完的奉承,而是一個人時,靜靜的獨處,拋開瑣事煩惱與心靈對話的樣子。
  • 天道:喜歡獨處的人,一般是這兩種人,在獨處中變得更強大
    很多人都不喜歡「獨處」這個詞,認為很消極。其實,真正意義上的獨處,是一種提高自我價值的體現。當你獨處的時候,越是符合這兩種特徵,人生層次就會越來越高。獨立思考的人更高級別的哲人獨處著,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他的周圍找不到同類。
  • 獨處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境界
    成熟後,我們開始慢慢意識到不是獨處有時候比合群更有意義,於是開始逐漸脫離和疏遠一些毫無意義的群體,獨自享受獨處的美好時光。在獨處的過程中重新審視自己,思考人生,找回真實的自己,找回曾經的初心。獨處,可以讓我們身心自然放鬆,我們可以什麼都不想,也可以什麼都不做,只是靜靜地發發呆,我們還可以漫無目的的走在安靜的林蔭小道上,思想天馬行空,身心悠閒自得。獨處,是一種能力,人在獨處的時候思維活躍,精力集中,非常適合思考和決策,很多偉大的構想都是在獨處的時候應運而生的。
  • 如何獨處?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不過,這些解決方案都令人不滿,因為它們都是關於如何避免獨處的,而不是如何獨處。這種逃避會讓我們更加害怕獨處。數十年來的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試圖擺脫痛苦的情緒是一種糟糕的長期策略;它告訴我們的大腦,我們無法處理這種情緒,如此,我們的痛苦實際上會加劇。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利用這個機會,不逃避獨處而是包容獨處呢?
  • 真正讓你「發光」的,是那些獨處的時光
    周國平曾說:「我獨處時最輕鬆,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大多數人把社交看成一種能力,卻常常忽略獨處也是一種能力。對待「獨處」,作家馬德曾說:「一個人的靈魂,只有在獨處中,才能洞見自身的清澈與明亮,才能盛享到生命的葳蕤與蓬勃。」人只有在獨處時,才能將過去的信息整合總結,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努力抓取可以抓住的機會。
  • 在喧囂中失去,在獨處中獲得
    喧囂不能治癒孤獨,獨處可以。孤獨是一種體驗,是一種心境,跟外界環境無關。有時人一旦感到孤獨,就會害怕獨處,總想要找到喧鬧的環境,以為人多了就不再恐懼,有說有笑,有打有鬧,時間就會過地飛快,孤獨就被趕跑了。孤獨是被趕跑了,但沒有被戰勝,一有空隙它就會捲土重來,而且它的威力更勝往昔。
  • 安心也孤獨,獨處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一些朋友說:我們變得越來越喜歡獨處,因為獨處時不用強顏歡笑,獨處時可以隨心所欲,獨處時可以垂頭喪氣,獨處時可以不再壓抑自己。 不難看出,對於他們來說,獨處的主要原因是環境,是踏入社會這個大染缸之後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