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發生在濟南的《聊齋志異》小說

2020-12-27 朱朱老師讀文史

《聊齋志異》中發生在濟南的小說較多,有三十來篇。不過當時屬於濟南府的還包括淄川、長山、信陽、周村、章丘、歷城、德州等,如淄川、德州等現在並不屬濟南。要注意的是,《聊齋》中還提到過「稷下」,其實也指濟南而不是今天的淄博。

發生在濟南省城的小說也有不少,畢竟蒲松齡57歲時還去過濟南參加鄉試。

先前讀了一篇《濟南道人》,主角是一個道人,在牆上畫門就能開門進入,頗似《封神演義》中的山河社稷圖,神筆馬良直呼內行。

不過,今天要讀另一篇——第一卷的《偷桃》。

今天我們常說「你在想屁吃」,「屁吃」諧音「peach」即「桃子」,於是大家都說「你在想桃子吃」。自漢武帝有了成仙的夢想後,「偷桃」就多見於各種筆記小說。

西王母曾不無嗔怪地向漢武帝吐槽東方朔這個傢伙曾多次偷她的桃子——暗示東方朔似乎也是仙人。小說表明東方朔是漢武帝見西王母的「中介」,也是他在人間世界得到漢武帝喜歡的一個原因。

這篇《偷桃》也頗為怪奇,大致說的是:

蒲松齡年輕的時候去濟南趕考,當時正值春節。根據慣例,各行各業的人要敲鑼打鼓趕往官府去搞「演春」活動。

在人山人海中,蒲松齡看到四個穿紅衣的官員端坐在堂上。

沒多久,一個大人挑著擔子帶著一個披頭小孩從人群中鑽了出來。

這大人被蒲松齡稱為「術人」。

小吏先問他們能變什麼戲法?

術人回答:「能顛倒生物」。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能種出反季節蔬菜和水果。

於是官員命令他們種個桃子出來。在春節,桃子的確是反季節水果,沒毛病。

術人又故作為難說:「現在冰都沒化,哪裡能找到桃子呢?可是如果不弄出桃子,又要被大官責罵。真令人頭大。」

披頭髮的兒子說:「父親,你已經答應了,現在又反悔,恐怕不好。」

讀到這裡,我就知道,這小兒子是在和他老爹唱雙簧呢。民間藝人術士哪個不是「氛圍組」的好手?

於是他老爹惆悵了小會兒就說:「唯一的辦法,只有去王母園子中偷桃了。」

兒子說:「可咱們有去王母園子的天梯嗎?」

老爹拿出一根繩,對兒子說:「我身體太重,爬繩子不行,你順著這根繩子爬上天去偷桃就行了。」

「氛圍組」繼續製造氛圍。兒子十分為難,說:「可我若爬到半空中,死了咋辦呢?」

老爹說:「話已經說出去了。你今天偷了桃回來,長官和看官必然能給咱們百金的賞錢,給你娶個美嬌妻。」

這話活像「加油,偷桃人」。

調動氛圍和心理,父子二人不是第一次了。

於是小孩開始順著繩子往上爬。在圍觀人群的眼裡,只見他漸漸進入雲霄。

沒多久,天上掉下來一隻桃。

大家感慨果然神奇。

然而好戲才剛剛開始。

就在大家準備看小孩順著繩子爬下來的時候,繩子忽然從天上掉下來了——人卻沒下來。

術人大驚:「肯定有人砍斷繩子了,我兒子沒法下來了。」

幾個呼吸間,天上又掉下一隻腦袋,正是術人兒子的。

術人捧著頭大哭:「肯定是兒子偷桃被發現了,我兒沒了。」

話沒說完,天上紛紛掉下斷手、斷腳和其他身體部位、器官。

術人大慟:「老夫走南闖北,都是兒子陪著我,今天兒子為了偷桃死在了天上。」

接著術人把兒子的破碎屍體裝進了笥(一種竹容器)中又跪在堂上說:「為了偷桃,我兒子命也沒了,請賞賜一些錢財,好讓我埋兒。」

觀眾無不動容,紛紛「同情+讚揚+打賞」三連——多捧場的觀眾,多可愛的觀眾。

等錢收得差不多了,術人瞧著笥喊道:「我兒還不出來感謝大伙兒賞飯吃?」

於是大家又看到那小兒子從笥中爬了出來,對著堂上的官員打躬作揖,表示感謝。

民間戲法,神奇至此。這給蒲松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能不亞於我幼年在跑到隔壁村去看老式電影。

幼年的蒲松齡覺得很神奇,後來認為他們這種術法可能來自白蓮教。

白蓮教在《聊齋志異》中出現過很多次,蒲松齡四五次在小說中提到「徐鴻儒」——這是一個白蓮教首領。

比如山西某白蓮教道人,在家裡放個水盆,水面再放一隻小紙船,其在外乘船時,只要小紙船不晃蕩,他在外面乘坐的小船也不會晃蕩。

不過,這個道人的老婆總騙他徒弟來私通,然後道人再把他徒弟送去豬圈餵豬,徒弟一進豬圈也就變成了豬。

於是,道人就賣豬肉、吃豬肉……

所以說,免費的就是最貴的,這些徒弟如果不被師娘迷惑,自然就不會被師父變成豬了——但那也不一定,畢竟有些徒弟本來就是工具人。

再看看《千與千尋》,吃多了都會變成豬呢。

以後有機會,再去了解了解蒲松齡對白蓮教的了解……這裡是套娃。

這篇小說可能也不是蒲松齡完全虛空造出來的,唐代皇甫氏之《嘉興繩記》(今見《太平廣記·原化記》),明王同軌的《耳談》有《蟠桃宴》、馮夢龍《古今譚概》有《方朔偷桃法》,錢希言《燴言雜誌》有《偷桃小兒》等,都有相似情節。

錢鍾書在《管錐編》中說,西方也多見這類故事,《格林童話》和愛爾蘭故民間故事中都有類似橋段,它們和「印度神仙索」很像。(《管錐編》第二冊,中華書局,1979:704)

但把細節寫得如此完整,讓人覺得蒲松齡並不是從這些故事演化來,而是自己親身經歷的。

那對父子最終成功得到了「peach」。畢竟幻術成功的條件包括幻術表演到位或不被觀眾找到破綻——具體可聯想某些晚會的魔術表演——可能幾分鐘就在網上被扒光了。

總之,蒲松齡在濟南見到了一次很成功的幻術表演。

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周先慎先生就說這篇小說是「小說家的散文」,不假不假。

2001年,國家發行了《聊齋志異》的郵票,第一組的第四張就是《偷桃》。其他是《嬰寧》(發生在山東莒縣)、《阿寶》(發生在廣東)、《畫皮》(發生在山西)、《勞山道士》(發生在青島嶗山)。

《偷桃》郵票如下:

圖為聊齋志異郵票

以上,讀的是一篇關於濟南的小說。

相關焦點

  • 《聊齋志異》是怎麼寫出來的?
    這種種美麗的傳說影響了蒲松齡,蒲松齡從小就喜歡天馬行空的作品,像《莊子》《列子》《李太白集》《遊俠列傳》等都是他的至愛,此外他還酷愛小說。蒲松齡青少年時代是明末清初,在那個天崩地裂、改朝換代的歲月裡,發生了很多新奇事,引發了他寫小說的熱情。我認為,蒲松齡二十五歲時《聊齋志異》的寫作就開始了。這個推論是從他的朋友張篤慶的詩中得出的。
  • 《聊齋志異》中最駭人的一篇:兩百八十餘字,卻極盡諷刺之事
    起初不知道這野狗子是個什麼東西,後來才知道,出自於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野狗》是聊齋志異中的一篇,但卻被很多人稱之為是最駭人的一篇,短短二百餘字的小說,講述了一個鄉下人遇到怪物的故事。
  • 《聊齋志異》中的小說《畫皮》,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最早的手抄本在清代康熙年間就已經在民間流傳很廣了。最諷刺的小說《畫皮》又稱《鬼畫皮》、《畫皮鬼》,是《聊齋志異》中的經典篇目之一。這篇小說講的是一個面目恐怖的惡鬼,披掛上用彩筆繪畫成的人皮,裝扮成一個楚楚動人的美女,耍弄各種欺騙招數,愚一好色書生,以達到撕裂人腹、掏取人心的目的。
  • 他寫《聊齋志異》的創作靈感是什麼?
    古典鬼故事《聊齋志異》,提及它我們許多人都不會陌生,如《倩女幽魂》《畫皮》都是出自《聊齋志異》,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聊齋志異》的作者,以及他的創作靈感。第一,蒲松齡的書生情結許多人都喜歡《聊齋志異》這本書,其中我們熟悉的鄧小平同志,他也非常喜歡《聊齋志異》這本書。眾所周知,鄧小平有一句經典名言: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
  • 作為《聊齋志異》近500篇小說之首,《考城隍》如何做到開宗明義
    歡迎各位小夥伴跟隨乾隆娣一起走近志怪小說大家蒲松齡,走近《聊齋志異》!上一次,我們通過接下來,我們將繼續以《考城隍》為例,探索蒲松齡獨樹一幟的志怪小說藝術特色和創作宗旨,領略《聊齋志異》超凡的文學成就。《考城隍》:人鬼世界切換自如,合而為一志怪小說,從它誕生之初,就搜錄靈異鬼怪、神冥傳說為其主要內容。
  • 《聊齋志異》:看似寫故事,實則針砭時弊
    《聊齋志異》一問世,就風行天下,翻刻本競相出現,相繼出現了注釋本、評點本,成為小說中的暢銷書。 《聊齋志異》自(乾隆三十年)1765年初刻,其後200年間,所刊版本極多。因此人稱:「流播海內,幾於家有其書。」《聊齋志異》不僅在國內深遠,而且在國外也有很大影響。它已被寫進世界各主要國家的大百科全書,從而成為享有很高聲譽的世界名著。
  • 《聊齋志異》中的《野狗》一篇,是想表達什麼?
    《聊齋志異》中有很多離奇玄幻的故事,其中《野狗》一篇讓人看後脊背一涼,在明白作者蒲松齡的表達意思之前,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這個令人驚奇的故事。據說在於七動亂的時候軍隊殺人無數,真可謂是「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這時有個鄉下人叫李化龍,從山中跑了出來。趕巧不巧路旁跑了許多的大兵,而那時的大兵卻非常殘忍經常濫殺無辜。
  • 《聊齋志異》:鬼狐亦有情,值得閱讀的一部經典
    1987年由張國榮、王祖賢主演的《倩女幽魂》上映,該劇講訴了寧採臣和聶小倩之間那感天動地的人鬼戀情,深受大家喜愛,這個電視劇是由清朝小說家的作品《聊齋志異聶小倩》改編而成的。《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張友鶴《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為494篇),以一段段鬼狐故事,或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為後人所推崇和喜愛。
  • 《聊齋志異》中最具「武俠風」的一篇傑作,不亞於唐宋傳奇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總是能帶給我們無限的驚喜,他寫狐、鬼的故事,也寫奇人異事的故事,每每塑造出讓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比如,《俠女》這一篇,便是一個閃爍著奇光異彩的短篇傑作!小說為我們精彩的描寫了一位卓爾不群,甚至說是「離經叛道」的俠女形象。她不管所謂的封建禮教,受到顧家母子周濟時,欣然接受,但是卻在顧生母親生病的時候細心照料;她拒絕與顧生結親,但是卻不避男女之嫌,為顧生私產一子。
  • 蒲松齡《聊齋志異》其實是一部「孤憤」之書,而非志怪小說
    從蒲松齡的自序中可以看出,他寫《聊齋志異》的目的,並不只是搜集鬼怪之說,而是要寫「孤憤」之書。他的孤憤是什麼?當然是因為現實不公。所以這部書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而是寄託了作者心意在裡面的。我們甚至可以理解為,聊齋志異是一部以描寫鬼怪之說批判現實的作品。所以說,蒲松齡《聊齋志異》其實是一部「孤憤」之書,而非志怪小說。
  • 《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到底幾個夫人?
    我國古代最有名的鬼怪小說,除了《西遊記》,就是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蒲松齡在其小說中,把狐幻化成無所不能鬼怪,既有狐人之間真摯情感,又突破封建社會那種禮法約束。人們感嘆這部鬼怪小說的同時,也在探尋作者內心世界。有學者甚至提出蒲松齡一定有這樣的情感經歷,才造就這部鬼狐小說。
  • 蒲松齡創作出《聊齋志異》是因為哪件事?哪個女人?
    如果喜歡可以關注「貓叔話歷史」從古至今有著很多記載鬼故事的書,但是絕大多數因為科學的進步而日漸蒼白、無人問津,但是只有《聊齋志異》這部書穿越了三百年,至今仍感動著紅塵中的芸芸眾生。很多人估計和我一樣,對聊齋至於發生興趣都是從很小很小的時候。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裡,居然寫過瀘州的故事,這是真的嗎?
    最近有熱心瀘州民俗文化的朋友跟沽酒客詢問,說看到有人寫說著名的清代短篇小說大家蒲松齡先生居然在他的《聊齋志異》裡寫了關於瀘州的故事,這一發現讓他頗為興奮,因為作為一個比較有影響力家喻戶曉的名著短篇小說集,雖然是文言文,但是它的故事通過以前的連環畫即小人書,戲曲、評書、電影、電視以及白話文聊齋類書籍等等
  • 好看的古裝神怪電視劇推薦:《新聊齋志異》
    最近劇荒,酷愛看古裝劇的我在記憶裡找出了一部讓我童年印象深刻的劇,那就是我要推薦的這部2005年播出的《新聊齋志異》。《新聊齋志異》劇照《新聊齋志異》由六個小單元構成,全部改編自蒲松齡的小說《聊齋志異》。作為新式系列劇的典範之作,你仔細看這部劇的劇照你就會發現,這部劇簡直是眾星雲集。
  • 《聊齋志異》為何稱「聊齋」,「聊齋」在哪個地方?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祖籍淄博市淄川區蒲家莊。說到「聊齋」不得不提一下蒲松齡誕生和居住的地方。蒲松齡故居,位於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是一座幽靜古樸的北方農家四合小院,院門向東,僅有簡陋的3間正房和東西廂房各1間。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為什麼都說《野狗》是最恐怖的一個?
    《野狗》是蒲松齡創作的一篇僅280字的小說,收錄在《聊齋志異》第一卷中。在三百多篇聊齋故事中,《野狗》的篇幅短小,故事情節也很簡單。然而其恐怖程度甚至超過了著名的《畫皮》,其原因就在於這是一篇披著鬼神外衣的紀實文字,真實的再現了幾百年前清軍對山東地區的一場大屠殺。
  • 《聊齋志異》改編的電視劇中,你還記得唐寧的小謝嗎?
    對於《聊齋志異》這本書,相比許多隻要稍微有點文化的都知曉,就算不知曉,估計也知道這些年在電視劇上放映的《聊齋》諸多改編電視劇。說起來,對於《聊齋志異》這本小說,小編是真的佩服古人,無論是在網文圈,還是在娛樂圈,都引起巨大的轟動,在網絡文學圈子裡,估計許多仙俠類的作者都取材這本書,不信的話,只要搜索聊齋兩個字,絕對會出來很多數。當然其中的小說,大部分都是種馬文、文抄公,亦或者接著《聊齋》的皮,來寫一些其他的東西,反正肯定不是正宗的古典聊齋韻味。
  • 冥界世俗化:《聊齋志異》的鬼魂形象及其深層意蘊
    《聊齋志異》中有鬼故事170多篇,約佔全書總數的三分之一。《聊齋志異》以幽明相通、人鬼共存的小說審美方式,真切描繪了人們在惡劣的生存時空中生死掙扎,抒寫了人的生命情感和生命意志。無論蒲松齡是否相信靈魂的存在,《聊齋志異》中的絕大部分故事都是以萬物有靈觀為基礎創作的。一、陰鬱的死亡背景與溫情的冥界想像蒲松齡生活的年代,在歷史上被稱作「康乾盛世」。
  • 《聊齋志異》:不僅僅是鬼怪亂神的故事,更是一部人生哲學
    而對於蒲松齡來說,作為一介書生,他還有手中的筆,不能正大光明的指責,隱晦一點總沒人管吧,所以也就有了《聊齋志異》。《聊齋志異》是以鬼怪亂力為依託,講述的一個個令人嘆為觀止的故事。這本書有多出名,不用做多贅述。但是它通過狐仙,鬼怪,山石,鳥獸等揭露的官場黑暗,人性的詭辯,愛情的悽美等註定它成為傳世之作。
  • 《聊齋志異》手稿全彩影印本出版發行 裡面有《嶗山道士》等多篇...
    半島記者 張文豔近日,瀋陽出版社日前出版發行了蒲松齡手稿《稿本聊齋志異》,該版本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手稿的細節特徵,是一部最接近蒲氏手稿原貌的《聊齋志異》版本,讓讀者可跨越時空,一睹蒲松齡真跡。一生困苦的蒲松齡沒有行萬裡路的經濟實力,去過的大地方除了他做幕賓的江蘇寶應縣之外,就是嶗山和泰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