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中發生在濟南的小說較多,有三十來篇。不過當時屬於濟南府的還包括淄川、長山、信陽、周村、章丘、歷城、德州等,如淄川、德州等現在並不屬濟南。要注意的是,《聊齋》中還提到過「稷下」,其實也指濟南而不是今天的淄博。
發生在濟南省城的小說也有不少,畢竟蒲松齡57歲時還去過濟南參加鄉試。
先前讀了一篇《濟南道人》,主角是一個道人,在牆上畫門就能開門進入,頗似《封神演義》中的山河社稷圖,神筆馬良直呼內行。
不過,今天要讀另一篇——第一卷的《偷桃》。
今天我們常說「你在想屁吃」,「屁吃」諧音「peach」即「桃子」,於是大家都說「你在想桃子吃」。自漢武帝有了成仙的夢想後,「偷桃」就多見於各種筆記小說。
西王母曾不無嗔怪地向漢武帝吐槽東方朔這個傢伙曾多次偷她的桃子——暗示東方朔似乎也是仙人。小說表明東方朔是漢武帝見西王母的「中介」,也是他在人間世界得到漢武帝喜歡的一個原因。
這篇《偷桃》也頗為怪奇,大致說的是:
蒲松齡年輕的時候去濟南趕考,當時正值春節。根據慣例,各行各業的人要敲鑼打鼓趕往官府去搞「演春」活動。
在人山人海中,蒲松齡看到四個穿紅衣的官員端坐在堂上。
沒多久,一個大人挑著擔子帶著一個披頭小孩從人群中鑽了出來。
這大人被蒲松齡稱為「術人」。
小吏先問他們能變什麼戲法?
術人回答:「能顛倒生物」。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能種出反季節蔬菜和水果。
於是官員命令他們種個桃子出來。在春節,桃子的確是反季節水果,沒毛病。
術人又故作為難說:「現在冰都沒化,哪裡能找到桃子呢?可是如果不弄出桃子,又要被大官責罵。真令人頭大。」
披頭髮的兒子說:「父親,你已經答應了,現在又反悔,恐怕不好。」
讀到這裡,我就知道,這小兒子是在和他老爹唱雙簧呢。民間藝人術士哪個不是「氛圍組」的好手?
於是他老爹惆悵了小會兒就說:「唯一的辦法,只有去王母園子中偷桃了。」
兒子說:「可咱們有去王母園子的天梯嗎?」
老爹拿出一根繩,對兒子說:「我身體太重,爬繩子不行,你順著這根繩子爬上天去偷桃就行了。」
「氛圍組」繼續製造氛圍。兒子十分為難,說:「可我若爬到半空中,死了咋辦呢?」
老爹說:「話已經說出去了。你今天偷了桃回來,長官和看官必然能給咱們百金的賞錢,給你娶個美嬌妻。」
這話活像「加油,偷桃人」。
調動氛圍和心理,父子二人不是第一次了。
於是小孩開始順著繩子往上爬。在圍觀人群的眼裡,只見他漸漸進入雲霄。
沒多久,天上掉下來一隻桃。
大家感慨果然神奇。
然而好戲才剛剛開始。
就在大家準備看小孩順著繩子爬下來的時候,繩子忽然從天上掉下來了——人卻沒下來。
術人大驚:「肯定有人砍斷繩子了,我兒子沒法下來了。」
幾個呼吸間,天上又掉下一隻腦袋,正是術人兒子的。
術人捧著頭大哭:「肯定是兒子偷桃被發現了,我兒沒了。」
話沒說完,天上紛紛掉下斷手、斷腳和其他身體部位、器官。
術人大慟:「老夫走南闖北,都是兒子陪著我,今天兒子為了偷桃死在了天上。」
接著術人把兒子的破碎屍體裝進了笥(一種竹容器)中又跪在堂上說:「為了偷桃,我兒子命也沒了,請賞賜一些錢財,好讓我埋兒。」
觀眾無不動容,紛紛「同情+讚揚+打賞」三連——多捧場的觀眾,多可愛的觀眾。
等錢收得差不多了,術人瞧著笥喊道:「我兒還不出來感謝大伙兒賞飯吃?」
於是大家又看到那小兒子從笥中爬了出來,對著堂上的官員打躬作揖,表示感謝。
民間戲法,神奇至此。這給蒲松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能不亞於我幼年在跑到隔壁村去看老式電影。
幼年的蒲松齡覺得很神奇,後來認為他們這種術法可能來自白蓮教。
白蓮教在《聊齋志異》中出現過很多次,蒲松齡四五次在小說中提到「徐鴻儒」——這是一個白蓮教首領。
比如山西某白蓮教道人,在家裡放個水盆,水面再放一隻小紙船,其在外乘船時,只要小紙船不晃蕩,他在外面乘坐的小船也不會晃蕩。
不過,這個道人的老婆總騙他徒弟來私通,然後道人再把他徒弟送去豬圈餵豬,徒弟一進豬圈也就變成了豬。
於是,道人就賣豬肉、吃豬肉……
所以說,免費的就是最貴的,這些徒弟如果不被師娘迷惑,自然就不會被師父變成豬了——但那也不一定,畢竟有些徒弟本來就是工具人。
再看看《千與千尋》,吃多了都會變成豬呢。
以後有機會,再去了解了解蒲松齡對白蓮教的了解……這裡是套娃。
這篇小說可能也不是蒲松齡完全虛空造出來的,唐代皇甫氏之《嘉興繩記》(今見《太平廣記·原化記》),明王同軌的《耳談》有《蟠桃宴》、馮夢龍《古今譚概》有《方朔偷桃法》,錢希言《燴言雜誌》有《偷桃小兒》等,都有相似情節。
錢鍾書在《管錐編》中說,西方也多見這類故事,《格林童話》和愛爾蘭故民間故事中都有類似橋段,它們和「印度神仙索」很像。(《管錐編》第二冊,中華書局,1979:704)
但把細節寫得如此完整,讓人覺得蒲松齡並不是從這些故事演化來,而是自己親身經歷的。
那對父子最終成功得到了「peach」。畢竟幻術成功的條件包括幻術表演到位或不被觀眾找到破綻——具體可聯想某些晚會的魔術表演——可能幾分鐘就在網上被扒光了。
總之,蒲松齡在濟南見到了一次很成功的幻術表演。
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周先慎先生就說這篇小說是「小說家的散文」,不假不假。
2001年,國家發行了《聊齋志異》的郵票,第一組的第四張就是《偷桃》。其他是《嬰寧》(發生在山東莒縣)、《阿寶》(發生在廣東)、《畫皮》(發生在山西)、《勞山道士》(發生在青島嶗山)。
《偷桃》郵票如下:
以上,讀的是一篇關於濟南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