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鬼狐亦有情,值得閱讀的一部經典

2021-01-09 淡茶品墨香

1987年由張國榮、王祖賢主演的《倩女幽魂》上映,該劇講訴了寧採臣和聶小倩之間那感天動地的人鬼戀情,深受大家喜愛,這個電視劇是由清朝小說家的作品《聊齋志異聶小倩》改編而成的。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張友鶴《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為494篇),以一段段鬼狐故事,或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為後人所推崇和喜愛。

蒲松齡生於書香世家,自幼時便對民間神話故事興致濃厚,便開了一家茶館,喝茶人可用故事換茶錢,以此來收集民間的神話故事,《聊齋志異》的素材來源便是如此。蒲松齡科舉考試屢試不第,受此影響,他的作品多是表達他對封建禮制的不滿。

《聊齋》中佔比最大的是愛情故事,比如我們所熟知的《聶小倩》《連城》《宦娘》等,這類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懼封建禮教,勇敢追求自由和愛情。在《聶小倩》中,慷慨正直的書生寧採臣不懼世俗眼光與美貌女鬼聶小倩在一起,二人生活幸福,孩子也成就不凡;在《宦娘》中,女鬼宦娘對琴藝高超的溫如春有情,但人鬼殊途,不能結合,為酬謝溫如春的授琴之恩,促成其與世家小姐良工的美好姻緣。作者筆下的一個個人鬼之間的愛情故事,都是作者對三綱五常的封建禮教的的反抗。

《聊齋》中除了對愛情故事的描寫以外還寫出了被壓迫人民的反抗鬥爭,對他們表示深切的同情。其中有「大冤未伸,寸心不死」的席方平(《席方平》);有最終變成猛虎,咬死仇人的向杲(《向杲》);有直人陰間、殺死兩吏卒的王鼎(《伍秋月》)。這些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在激發被壓迫者的鬥爭意識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其實《聊齋》中還有很多我喜歡的故事,比如那篇《王桂庵》,寫王桂庵江上初逢芸娘,後沿江尋訪苦於不得,意外地再見芸娘,卻又由於一句戲言,致使芸娘投江;經年自河南返家,途中又驀地見到芸娘未死,好事多磨。我不可能在一篇文章中將它們都寫盡,希望你們可以親自去看看這本書,,會有不一樣的收穫的。

蒲松齡筆下的《聊齋》不是簡簡單單的講訴一個故事,而是將深刻的道理蘊含那一個個淺顯易懂的故事當中,讀後會有「柳暗花明」之感。現如今,不少人為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也會以鬼狐為題材進行創作,但我最喜的還是那篇《聊齋》,在我的心裡,它總是不同於其他小說,我也希望有更多人可以看見中華傳統文學作品中的魅力。

(本篇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不同 歡迎探討。)

相關焦點

  • 《聊齋志異》:看似寫故事,實則針砭時弊
    作有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及通俗俚曲十四種等。存世有《蒲松齡集》。 一、主要內容 《聊齋志異》內容豐富,依據主題內容,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愛情故事,數量最多,主人公大多不懼封建禮教,勇敢追求自由愛情。代表性文章主要有:《蓮香》、《小謝》、《連城》、《宦娘》。
  • 《聊齋志異》:不僅僅是鬼怪亂神的故事,更是一部人生哲學
    而對於蒲松齡來說,作為一介書生,他還有手中的筆,不能正大光明的指責,隱晦一點總沒人管吧,所以也就有了《聊齋志異》。《聊齋志異》是以鬼怪亂力為依託,講述的一個個令人嘆為觀止的故事。這本書有多出名,不用做多贅述。但是它通過狐仙,鬼怪,山石,鳥獸等揭露的官場黑暗,人性的詭辯,愛情的悽美等註定它成為傳世之作。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到底講了什麼?你以為是神怪,其實是現實!
    《聊齋志異》採用奇幻怪誕的形式,主要是因為蒲松齡在科舉考試中屢試失利,精神與家境都陷入了窮愁困苦之中。他在落魄中備感孤獨,常常感嘆「世人原不解憐才」。既然現實中的金榜題名遙不可及,那麼在亦真亦幻的異度時空中,藉助花妖狐魅去安慰困苦孤寂的書生,不失為一種心理補償與調節。
  • 《聊齋志異》中印象深刻的幾個單元,小謝經典,連城難忘
    《聊齋志異》這部劇當年承包了很多人的追劇時光,不止一部,每一部似乎都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題材的電視劇或是感人,或是志怪,都很吸引人。每一版的幾乎都看過,今天就來盤點一下印象深刻的幾個單元,不知道你還記得多少。
  • 由《聊齋志異》的情戀故事類型看古代文人的婚戀觀
    提到中國文學著作,《聊齋志異》是不得不提的一部巨著。它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成書於清朝初年,以寫神鬼妖仙,畸人異行著稱於世。奇特詭序的故事情節,光怪陸離的內容,異彩獨放的人物形象,不同流俗的美學理想,構成《聊齋志異》的獨特風格,成為中國文學的瑰寶。
  • 蒲松齡《聊齋志異》其實是一部「孤憤」之書,而非志怪小說
    自鳴天籟,不擇好音,有由然矣。松落落秋螢之火,魑魅爭光;逐逐野馬之塵,魍魎見笑。才非幹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聞則命筆,遂以成篇。 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郵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積益夥。甚者:人非化外,事或奇於斷髮之鄉;睫在眼前,怪有過於飛頭之國。遄飛逸興,狂固難辭;永託曠懷,痴且不諱。展如之人,得勿向我胡盧耶?
  • 好看的古裝神怪電視劇推薦:《新聊齋志異》
    最近劇荒,酷愛看古裝劇的我在記憶裡找出了一部讓我童年印象深刻的劇,那就是我要推薦的這部2005年播出的《新聊齋志異》。《新聊齋志異》劇照《新聊齋志異》由六個小單元構成,全部改編自蒲松齡的小說《聊齋志異》。作為新式系列劇的典範之作,你仔細看這部劇的劇照你就會發現,這部劇簡直是眾星雲集。
  • 為何《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沒入選四大名著?是價值觀扭曲?
    而另一本《聊齋志異》寫的則是妖魔鬼怪與凡人的故事,因為內容精彩,且充滿神話的味道,頗得讀者青睞。要知道,人類對未知的世界總是充滿好奇,而這類書專門寫「狐仙之類」的奇幻故事,更能激發人們的閱讀興趣,所以這本書在當時也流傳甚廣,至今仍充滿著獨特的魅力。
  • 名著導讀《聊齋志異》世界上最美的寓言
    作品概述《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共有短篇小說431篇。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來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其內容大致有四類: 一、才子佳人式的愛情故事。成功的心理描寫應當是符合併顯示人物性格特徵的,和人物行動有機統一的,其發展變化是有內在脈絡的。這就需要作者對所描寫的對象有深刻的了解,能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看透和理解透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思想感情。值得我們分析和借鑑。
  • 《聊齋志異》為何稱「聊齋」,「聊齋」在哪個地方?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祖籍淄博市淄川區蒲家莊。說到「聊齋」不得不提一下蒲松齡誕生和居住的地方。蒲松齡故居,位於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是一座幽靜古樸的北方農家四合小院,院門向東,僅有簡陋的3間正房和東西廂房各1間。
  • 聊齋志異:《聶小倩》為什麼這麼與眾不同?
    《聊齋志異·聶小倩》雖然篇幅不長,刻畫的人物也不多,卻是蒲松齡的力作。這個短篇小說,把陽剛與陰柔之美、恐怖與安寧、粗獷與細膩,糅於一體,將現實世界與鬼幻世界巧妙地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絕佳的人鬼之戀,並寄託了蒲松齡這類落魄文人的理想化生活,是《聊齋志異》中最具代表性和價值的篇目之一。
  • 《聊齋志異》是怎麼寫出來的?
    我認為,蒲松齡二十五歲時《聊齋志異》的寫作就開始了。這個推論是從他的朋友張篤慶的詩中得出的。張篤慶說,蒲松齡「自是神仙人不識」,「司空博物本風流」。司空就是東晉時的司空張華,博物就是張華的《博物志》,張篤慶用晉代寫過《博物志》的志怪小說家張華比喻蒲松齡,說明蒲松齡已經開始寫志怪小說了。張篤慶認為這不利於科舉,應該放棄「聊齋且莫競談空」。
  • 《聊齋志異》手稿全彩影印本出版發行 裡面有《嶗山道士》等多篇...
    半島記者 張文豔近日,瀋陽出版社日前出版發行了蒲松齡手稿《稿本聊齋志異》,該版本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手稿的細節特徵,是一部最接近蒲氏手稿原貌的《聊齋志異》版本,讓讀者可跨越時空,一睹蒲松齡真跡。一生困苦的蒲松齡沒有行萬裡路的經濟實力,去過的大地方除了他做幕賓的江蘇寶應縣之外,就是嶗山和泰山了。
  • 《聊齋志異》中的女鬼故事,周星馳多部電影從中受到啟發
    引言: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鬼文化,在先秦典籍中即有諸多對鬼的記載,如《禮記》雲「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墨子》雲「古之今之為鬼,非他也,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為鬼者」,《左傳》亦云「強死,能為鬼,不亦宜乎」。
  • 《聊齋志異》——「起死回生」現象分析
    《聊齋志異》中有許多人鬼狐妖等糾纏不休的故事,那麼其中的起死回生現象也隨著他們幾者而時不時地出現,有趣的是這些起死回生現象都有著各自的特點,不僅死的原因不同、死後復活過程不同,還有復活方式以及之後的生活也有所不同。
  • 當年的《新聊齋志異》裡足足有9位美女,經典再也拍不出了
    對當年的《新聊齋志異》沒有過多的評價,就是兩個字"好看",這部劇中真的非常經典,劇中每一個單元,每一個情節都有不一樣的故事,不一樣的道理和不一樣的感情,給人很大的觸動,而且我這部劇中有好多美女,現在都成為了出色的演員了。
  • 電影《嶗山道士》今日開機,聊齋志異再敘伏妖傳奇
    童年記憶中有一部經典動畫《嶗山道士》家喻戶曉,通過傻小子王生一心求道修煉磨難不斷的故事,講述了要持之以恆,不要好高騖遠才是做人和修道根基的道理。據悉,改編自《聊齋志異》的同名電影《嶗山道士》今日開機,這次一心求道的王生肩負了拯救蒼生的重大使命,一段道士的傳奇故事即將展開。
  • 我國原來有六大名著,後來取消了兩部,知道這兩部是啥嗎?
    每一個時代,總會有優秀的文人創作出優秀的文學作品。尤其是明清時代的小說,給國人的影響非常大。在眾多的明清小說中,四大名著《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和《紅樓夢》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知名度非常高。這些作品不僅被印刷多次,而且也被拍成了影視劇,深受大家喜歡。而且些作品不僅影響我們國人,就連外國人都非常喜歡,像《西遊記》就多次被國外翻拍。但你知道嗎?
  • 《聊齋志異》明明寫鬼,為何說其有人情味
    《聊齋志異》是清朝著名小說家蒲松齡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在這部小說裡,作者揮灑筆墨塑造了一個個讓人毛骨悚然的"鬼"形象,或可惜或可憐亦或是可悲,這些"鬼"總能讓人們看到現實生活中自己。與其說做些寫的是另一個世界的"鬼",倒不如說是寫現世的人。
  • 《聊齋志異》中的小說《畫皮》,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最早的手抄本在清代康熙年間就已經在民間流傳很廣了。最諷刺的小說《畫皮》又稱《鬼畫皮》、《畫皮鬼》,是《聊齋志異》中的經典篇目之一。這篇小說講的是一個面目恐怖的惡鬼,披掛上用彩筆繪畫成的人皮,裝扮成一個楚楚動人的美女,耍弄各種欺騙招數,愚一好色書生,以達到撕裂人腹、掏取人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