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由張國榮、王祖賢主演的《倩女幽魂》上映,該劇講訴了寧採臣和聶小倩之間那感天動地的人鬼戀情,深受大家喜愛,這個電視劇是由清朝小說家的作品《聊齋志異聶小倩》改編而成的。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張友鶴《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為494篇),以一段段鬼狐故事,或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為後人所推崇和喜愛。
蒲松齡生於書香世家,自幼時便對民間神話故事興致濃厚,便開了一家茶館,喝茶人可用故事換茶錢,以此來收集民間的神話故事,《聊齋志異》的素材來源便是如此。蒲松齡科舉考試屢試不第,受此影響,他的作品多是表達他對封建禮制的不滿。
《聊齋》中佔比最大的是愛情故事,比如我們所熟知的《聶小倩》《連城》《宦娘》等,這類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懼封建禮教,勇敢追求自由和愛情。在《聶小倩》中,慷慨正直的書生寧採臣不懼世俗眼光與美貌女鬼聶小倩在一起,二人生活幸福,孩子也成就不凡;在《宦娘》中,女鬼宦娘對琴藝高超的溫如春有情,但人鬼殊途,不能結合,為酬謝溫如春的授琴之恩,促成其與世家小姐良工的美好姻緣。作者筆下的一個個人鬼之間的愛情故事,都是作者對三綱五常的封建禮教的的反抗。
《聊齋》中除了對愛情故事的描寫以外還寫出了被壓迫人民的反抗鬥爭,對他們表示深切的同情。其中有「大冤未伸,寸心不死」的席方平(《席方平》);有最終變成猛虎,咬死仇人的向杲(《向杲》);有直人陰間、殺死兩吏卒的王鼎(《伍秋月》)。這些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在激發被壓迫者的鬥爭意識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其實《聊齋》中還有很多我喜歡的故事,比如那篇《王桂庵》,寫王桂庵江上初逢芸娘,後沿江尋訪苦於不得,意外地再見芸娘,卻又由於一句戲言,致使芸娘投江;經年自河南返家,途中又驀地見到芸娘未死,好事多磨。我不可能在一篇文章中將它們都寫盡,希望你們可以親自去看看這本書,,會有不一樣的收穫的。
蒲松齡筆下的《聊齋》不是簡簡單單的講訴一個故事,而是將深刻的道理蘊含那一個個淺顯易懂的故事當中,讀後會有「柳暗花明」之感。現如今,不少人為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也會以鬼狐為題材進行創作,但我最喜的還是那篇《聊齋》,在我的心裡,它總是不同於其他小說,我也希望有更多人可以看見中華傳統文學作品中的魅力。
(本篇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不同 歡迎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