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採用奇幻怪誕的形式,主要是因為蒲松齡在科舉考試中屢試失利,精神與家境都陷入了窮愁困苦之中。他在落魄中備感孤獨,常常感嘆「世人原不解憐才」。既然現實中的金榜題名遙不可及,那麼在亦真亦幻的異度時空中,藉助花妖狐魅去安慰困苦孤寂的書生,不失為一種心理補償與調節。
《聊齋志異》採用奇幻怪誕也與清代殘酷的文字獄有關。蒲松齡十九歲那年發生了莊氏《明史》案,後來又發生了戴名世《南山集》案。對此,蒲松齡有著高度警惕,不得不注意表達方式,採用「多涉椒詭荒忽不經之事」,造成「恍惚幻妄,光怪陸離」的效果,也是一種遠離文禍的可取之舉。
無論《聊齋》是何等的奇幻怪誕,但表現的多是對現實的關注與批判,形成一種亦真亦幻、真幻相生的「怪誕現實主義」。餘集讚嘆《聊齋志異》「雕鏤物情、曲盡世態」,舒其簇稱其「大半假鬼狐諷喻世俗」。
確實如此,如《仙人島》中,通過王勉在仙境賣弄才學被嘲弄的經歷,對比人間功名虛如空花,來譏刺八股取士;《考弊司》以陰間賄賂批判人間科場;《席方平》以鬼世界隱喻塵世官場,都是對官場腐敗與世道人心等諸多方面進行揭露與批判,具有相當的深度、廣度與真實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