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突破封建的人鬼之戀,是蒲松齡用一生寫下的希冀

2020-12-22 書生阿思

前言

眾所周知,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塑造了一大批與人發生情感糾葛的妖狐鬼怪,例如《聶小倩》中的善良女鬼聶小倩,《小翠》中的率真狐女小翠,《翩翩》中的體貼仙女翩翩。

《聊齋志異》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和傳統意識中的鬼形象大相逕庭的女鬼。據統計,《聊齋志異》中有80多篇中的主角為女鬼。

不知道大家有無發現,蒲松齡筆下的鬼大都與民間傳說中的鬼不同,她們不僅沒有一絲兇殘恐怖,而且楚楚可憐,容貌姣好,平易近人,美麗多情,似乎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

例如香港經典電影《倩女幽魂》中的聶小倩,她的原型便是《聊齋志異》篇章中的女鬼。

她傾國傾城,溫柔賢惠,與寧採臣一見鍾情,為了報恩,她心甘情願地做寧採臣的妾,終日勤勤懇懇操勞家務,實屬難得一見的好媳婦,直叫人忘記她女鬼的身份。

《倩女幽魂》聶小倩

蒲松齡對作品中女鬼的人物設定,不是憑空想像,而是他個人生活經歷、人生理想的折射,還有他被壓抑在意識深處的某些欲望和動機。

一生未中舉的蒲松齡坎坷且潦倒,孵化出《聊齋志異》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歷代士人的人生追求。要達到這個目標,唯一的途徑就是中舉。所以他們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無非就是「學而優則仕」,把讀書作為晉升官階的一種手段。

明清之際,恰恰也是中國科舉制度到達巔峰的時期。中舉踏上仕途的社會風尚奠定了青年男子專心科舉的思想基礎。

生於此時的蒲松齡也毫不例外,和其他士人一樣,一心只想著考取功名。

蒲松齡

雖然出身於香門第,少年時頗有才名,但是蒲松齡終生未曾中舉。在他72年的生命中,參加過的考試無數次,但每次都是期望而去,失望而歸。

蒲松齡的遭遇跟他的父親頗為相似。蒲父精通詩書,但是卻不曾在考試中脫穎而出,失望之下,只好棄儒經商。就和千千萬萬的父母一樣,蒲父把實現中舉的願望寄托在兒子蒲松齡身上。

可惜造化弄人,蒲松齡一次又一次名落孫山。然而,他熱衷功名的心卻從來沒有冷卻過。就算是到了晚年,他還是寄望於子孫早日中舉,出人頭地,一如當年他的父親。

可以說,蒲松齡一直到死,也沒能從科舉的惡夢之中清醒過來。

這也能解釋為何《聊齋志異》中人鬼之戀的男主角一般都是窮困潦倒、落魄不堪的士人。現實的打擊、文人的孤芳自賞令蒲松齡的潛意識裡對科舉制度有深深的憤恨。

科舉中榜

因此,蒲松齡要他筆下的士人們不屑於科舉致仕,而不是像他一樣不能科舉致仕——他筆下的男主角們,不是考中科舉的「人生贏家」,而是兼備獨特優點和人格魅力的中下層知識分子。

這恰恰也是他對自己一直未能中舉的不解、渴望中舉的內心投射。

考場上的失意和生活的貧困,讓蒲松齡經常處於苦悶、無奈之中,因此他借《聊齋志異》的創作來抒發憤懣,尋求心靈慰藉,而其中的女鬼形象正充當著他的理想載體。

那麼問題來了,在如今還有大部分有著傳統觀念的人談鬼色變,為何古人這麼大膽,竟敢和鬼神相戀,更將她們當成完美的戀愛對象一同相處?

聶小倩

崇拜鬼神、冥婚習俗,催生出對女鬼的遐想

1.崇拜鬼神

古代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的思維、見識有限,不僅對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作出合理解釋,而且很難掌握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

因此,在古人的認知中,這便是一種可以操控著人間萬物的神奇力量,更認為人仙逝後能與親友繼續以一種「神靈」的狀態共存。

這種狀態,可以理解為人的靈魂不散。在古人看來,肉體會隨著生老病死而消失,但靈魂可獨立於肉體之外與世人共存,轉化為鬼、仙或神。

鬼神概念的產生使生活中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有了合理的緣由。因此,人們普遍敬畏鬼神,希望通過祭祀等方式來祈求得到他們的保護。

古代祭祀

2.冥婚習俗

早在我國殷商時期,便出現了被稱為「鬼婚」、「陰婚」的冥婚,形式一般分為兩種:

一是「嫁殤」,指己有婚約的男女,還沒結婚的時候其中一方就已去世,另一方仍然信守婚約,女死男娶或男死女嫁;

二是「遷葬」,指男女雙方生前並不相識,死後被合葬在一起,從而結為冥界夫婦。

冥婚的習俗一直在民間流傳,從而推動了「人鬼戀」故事的產生。蒲松齡關於人鬼相戀的靈感正是來源於此。

古代冥婚

不同於「鬼」給人恐怖、陰森的可怕印象,蒲松齡將他筆下的女鬼高度美化,融入最大限度的真善美:除了外貌姣好、體態優雅,不僅溫婉可人,善良體貼,善於家務,而且能歌善舞,有才有情。

公孫九娘笑彎秋月,羞暈朝霞;聶小倩肌膚流露,足翹細筍,嬌豔尤絕;林四娘貌美絕世,言詞風雅;連瑣瘦怯凝寒,弱不勝衣……

《聊齋志異》中的女鬼之所以能讓人感到有血有肉,可愛可親,是因為蒲松齡在她們身上寄寓了關於愛情、人生的美好理想:

女鬼的美與善都能得到世人的肯定,沒有因為異族的身份而被拋棄。在作品中能看到,公孫九娘、聶小倩、林四娘、連瑣等一大批勇於追求愛情幸福的女鬼,最終都得到團圓美好的結局。

寧採臣與聶小倩

真善美的女鬼,曾是生前地位低下的封建女子

女鬼之所以成為了鬼,是因為她們也曾是人。在《聊齋志異》中,不能被忽略的一點是:這些女鬼都是生前命途坎坷,死於非命的年輕女子。

她們中有的是患病而死,如聶小倩,18歲時染病身亡;連瑣,17歲時得病喪命,被葬在異鄉;

也有的遇人不淑,成了封建婚姻中的犧牲品。如章阿端嫁錯郎,不斷遭受折磨、侮辱,最後鬱鬱而終;

還有的被壞人迫害而死。梅女,被受賄賂的貪官誣陷她和盜賊私通,要抓來驗身,最終不堪屈辱,懸梁自盡;竇女,被地主誘騙玩弄後生下了私生子,卻無人收留,母子二人慘被凍死。

正值豆寇年華的年輕女孩還沒享受過世間的樂趣與幸福,就過早地凋謝,去到陰森黑暗的陰間。更可悲的是,這些如花少女死後化成鬼,依舊遭受著陰間厲鬼的折磨與摧殘。

《倩女幽魂》中,殘暴的樹妖姥姥

這些女子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依然無法脫離苦難,命運悲慘,雖然略有誇大,但也是當時受封建制度壓迫的萬千婦女的縮影。

小時候,在家從父,只能乖乖聽從父親的指令;長大後,出嫁從夫,嫁給了好人家就幸福無憂,但如果嫁給了性情暴戾的人,可就遭罪了。

除了在家庭中便多處受壓迫,在社會上也面臨著極大的生存挑戰。在兵禍橫行的亂世,很多婦女不但被慘遭殺戮,被當做財物,還要受到身體的侮辱。

即使能躲開戰火,稍微的遇人不淑便可能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比如可能遇上奸淫擄掠的強盜

也有可能遇上性情風流的古代渣男,用完即棄,只剩下受傷的女子黯然神傷。

蒲松齡將內心最美好的理想,投射在女鬼身上

1.渴望充滿陽光、善良的美好世間

《聊齋志異》中的女鬼雖然在陰間、人間過得都很悲慘,可是黑暗沒有一絲照進她們的內心。她們都憧憬著美好和光明,在黑暗與苦難之中不放棄對美與善的追求。

這些「性本善」的女鬼,出於無知或脅迫,曾做出害人的行為。可她們一旦覺醒便立即改邪歸正,走向新生。

而通常給予女鬼生的希望的人,便是故事中的男主角,也就是普通的落魄書生。

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動人愛情故事得以展開,是因為這些女子都是實打實的「情鬼」,她們十分嚮往人間世俗的幸福,通過為愛情作出犧牲,獲得生命價值的升華。

聶小倩、寧採臣

在追逐美好愛情的過程中,女鬼展現出來的高尚人性是很多人身上沒有的。

女鬼連瑣和楊於畏互生情愫,在楊於畏提出要和連瑣歡愛時,連瑣首先擔心的是害怕損失了對方的陽氣;

女鬼小謝、秋容愛上了書生陶望三,陶望三為了報答她們的救命之恩,表示情願為愛而死,她們卻勸阻陶望三,決不為滿足自己而加害對方。

她們無私且善良,雖然給人「戀愛大過天」的感覺,可是面對愛人的生死抉擇,她們從不勉人所難,而是主動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遷就對方。

公孫九娘和書生的生死之戀

2.憧憬兩情相悅、琴瑟和諧的愛情

蒲松齡筆下的人鬼相戀,大多兩情相悅,琴瑟和諧,表達了青年男女自由戀愛,追求婚姻自由的願想。通過《聊齋志異》,不難看出蒲松齡是對自己的婚姻狀況不滿意的。

在古代,婦女在儒家思想文化的要求下,端莊穩重,不苟言笑,連夫妻之間的歡愛也只是出於傳宗接代之需。

蒲松齡的妻子劉氏正是這麼一位傳統的良家婦女,雖然溫柔賢淑,但卻有如恪守規訓的木頭人,沒有任何情趣可言。

蒲松齡一生與妻子聚少離多,既不能從妻子處得到滿足,也因為窮困潦倒不能有青樓女子來補償,他的情愛心理和欲望都備受壓抑。

真正的他,渴望自由戀愛的甜蜜,憧憬愛情裡雙方如魚離不開水般的痴纏。

寧採臣、聶小倩相愛,過著神仙眷侶般的

所以,在他筆下的女鬼敢於主動求愛,不羞澀於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是蒲松齡內心渴望男女平等、鼓勵女性自由進步的體現,更是他渴望兩情相悅、琴瑟和諧般美好愛情的吶喊。

3.實現「金榜題名」、「洞房花燭」的終極願望

古代士人中的「人生贏家」莫過於既踏上仕途,名利雙收,又能抱得美人歸,和相愛的人組建一個家。

在《聊齋志異》中,不少落魄書生都是在和女鬼相遇、相知、相愛後考中科舉,成為事業愛情雙豐收的贏家。

在蒲松齡筆下,普通士人們往往是因為異族女子的介入,才能中舉出仕,功成名就。

可以理解為,蒲松齡把由於自己仕途坎坷而造成的壓抑情緒轉移到作品中年的士人身上,也把由於謀求佳偶不成的失意寄托在女鬼身上。

最後,把理想化的自己變成作品中既能高中狀元、又娶得賢妻美妾的才子,以此慰藉自己的苦悶潦倒,寄託終極的人生理想。

古代人生贏家兩要素:金榜題名、洞房花

總結

蒲松齡借人鬼相戀抒發自身感情,寄託個人理想,用虛幻的世界來展現人生的渴望與追求。

這些故事體現了他內心深處是個渴望得到愛的感性男子,同時也反映了他鼓勵自由戀愛,倡導婚姻自由。這樣的婚戀觀對打破封建約束具有劃時代意義。

而他在人鬼相戀的故事中歌頌的女性美,則是體現出強調男女平等、鼓勵女性自由進步的發展觀。

在當時的文學作品中,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參考資料:

1.《聊齋志異》

2.《馬瑞芳揭秘<聊齋志異>》

本文為@書生阿思原創,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相關焦點

  • 蒲松齡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他寫《聊齋志異》的創作靈感是什麼?
    古典鬼故事《聊齋志異》,提及它我們許多人都不會陌生,如《倩女幽魂》《畫皮》都是出自《聊齋志異》,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聊齋志異》的作者,以及他的創作靈感。第一,蒲松齡的書生情結許多人都喜歡《聊齋志異》這本書,其中我們熟悉的鄧小平同志,他也非常喜歡《聊齋志異》這本書。眾所周知,鄧小平有一句經典名言: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
  • 誰是《聊齋志異》中最美的女子?蒲松齡早就給出了答案!
    一、蒲松齡、《聊齋志異》與嬰寧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自號柳泉居士,代表作為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世稱聊齋先生。蒲松齡是底層的知識分子,為了改變這種命運,進入到上層社會,參加科舉考試成了唯一的選擇。一開始蒲松齡參加科舉考試還是很順利的,十九歲就考取了秀才,但是命運似乎喜歡捉弄人,之後的考試他卻每每落第。
  • 蒲松齡創作出《聊齋志異》是因為哪件事?哪個女人?
    如果喜歡可以關注「貓叔話歷史」從古至今有著很多記載鬼故事的書,但是絕大多數因為科學的進步而日漸蒼白、無人問津,但是只有《聊齋志異》這部書穿越了三百年,至今仍感動著紅塵中的芸芸眾生。很多人估計和我一樣,對聊齋至於發生興趣都是從很小很小的時候。
  • 《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到底幾個夫人?
    我國古代最有名的鬼怪小說,除了《西遊記》,就是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蒲松齡在其小說中,把狐幻化成無所不能鬼怪,既有狐人之間真摯情感,又突破封建社會那種禮法約束。人們感嘆這部鬼怪小說的同時,也在探尋作者內心世界。有學者甚至提出蒲松齡一定有這樣的情感經歷,才造就這部鬼狐小說。
  • 《聊齋志異》是怎麼寫出來的?
    張篤慶說,蒲松齡「自是神仙人不識」,「司空博物本風流」。司空就是東晉時的司空張華,博物就是張華的《博物志》,張篤慶用晉代寫過《博物志》的志怪小說家張華比喻蒲松齡,說明蒲松齡已經開始寫志怪小說了。張篤慶認為這不利於科舉,應該放棄「聊齋且莫競談空」。但蒲松齡沒有接受朋友的勸告,他選擇了寫《聊齋志異》。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為什麼都說《野狗》是最恐怖的一個?
    蒲松齡生於動蕩不安明末,他的青年時代目睹了李自成起義和清軍入關後普通民眾所承受的苦難。而是這位老先生一生坎坷,自己就是底層民眾之一。 他同情百姓的遭遇,憎恨強權,故此將這些情緒都借《聊齋志異》的三百多個故事發洩出來。
  • 現今能看到蒲松齡留下的《聊齋志異》原稿,還得感謝這個人
    唐傳奇在藝術形式上,篇幅加長,「敘述宛轉,文辭華豔,與六朝之粗陳梗概者較,演進之跡甚明」。唐傳奇更加偏重於人間世態,如:《李娃傳》(白行簡),哪有什麼鬼怪神話的身影,妥妥是一幅世態炎涼的寫實。有錢時大家都巴結,沒錢時各種伎倆擠兌,還好李娃是一位既明事理又仗義的女子,雖是樂籍但比很多人都明白知恩圖報的道理。
  • 聊齋志異:《聶小倩》為什麼這麼與眾不同?
    《聊齋志異·聶小倩》雖然篇幅不長,刻畫的人物也不多,卻是蒲松齡的力作。這個短篇小說,把陽剛與陰柔之美、恐怖與安寧、粗獷與細膩,糅於一體,將現實世界與鬼幻世界巧妙地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絕佳的人鬼之戀,並寄託了蒲松齡這類落魄文人的理想化生活,是《聊齋志異》中最具代表性和價值的篇目之一。
  • 不一樣的《聊齋志異》
    古典文學名著《聊齋志異》(以下簡稱《聊齋》)三百多年來流傳甚廣。它所寫的東西很魔幻,實際上也是在寫現實。在蒲松齡筆下,一些鬼狐精魅「倒比正人君子更可愛」,老百姓愛讀,作家梁曉聲也為這部奇書著迷。
  • 《聊齋志異》:看似寫故事,實則針砭時弊
    蒲松齡 蒲松齡(1640年——1715年),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淄川(今山東淄博)人。清代文學家。蒲松齡一生科舉不利,七十二歲始為貢生。最早的改編電影當屬《聊齋·胭脂》。20世紀60年代以來,改編影視主要有《聊齋志異》、《聊齋志異續集》、《聊齋志異三集》、《辛十四娘》、《鬼狐外傳》、《鬼叫春》、《倩女幽魂》、《倩女幽魂2:人間道》、《倩女幽魂3:道道道》。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裡,居然寫過瀘州的故事,這是真的嗎?
    該朋友告訴沽酒客,最近看見有人談了這個事情,自己雖然沒系統讀過《聊齋志異》的書,但是總覺得對《聊齋》裡的故事還不陌生,怎麼就從來沒有發現過呢?這是真的嗎?並且把發布人的連結給我看,只是大家問他到底是哪一篇介紹了瀘州相關的故事,這個發布者又不明說,有點吊胃口。於是跑來問我。
  • 《聊齋志異》的由來,蒲松齡耗盡心血,康熙喜愛,故以書房為名
    據傳聞清初時期蒲松齡創作的《聊齋志異》原名為《鬼狐傳》。而《聊齋志異》這個書名可能就是康熙改的,還親筆題了字。這裡面還有一段稀奇的故事呢。有一年,蒲松齡依然像往年一樣,進京準備應試,這場大考他狀態特別好,考完之後,感覺非常滿意。
  • 《聊齋志異》:鬼狐亦有情,值得閱讀的一部經典
    1987年由張國榮、王祖賢主演的《倩女幽魂》上映,該劇講訴了寧採臣和聶小倩之間那感天動地的人鬼戀情,深受大家喜愛,這個電視劇是由清朝小說家的作品《聊齋志異聶小倩》改編而成的。《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張友鶴《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為494篇),以一段段鬼狐故事,或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為後人所推崇和喜愛。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到底講了什麼?你以為是神怪,其實是現實!
    《聊齋志異》採用奇幻怪誕的形式,主要是因為蒲松齡在科舉考試中屢試失利,精神與家境都陷入了窮愁困苦之中。他在落魄中備感孤獨,常常感嘆「世人原不解憐才」。既然現實中的金榜題名遙不可及,那麼在亦真亦幻的異度時空中,藉助花妖狐魅去安慰困苦孤寂的書生,不失為一種心理補償與調節。
  • 《聊齋志異》:鬼神故事中蘊含的深刻思想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名,蒲松齡在書齋中設了一個茶棚,專門詢問一些奇聞異事,然後把聽來的這些事情加工潤色之後記錄下來,《聊齋志異》便由此而生。
  • 《聊齋志異》中的小說《畫皮》,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最早的手抄本在清代康熙年間就已經在民間流傳很廣了。最諷刺的小說《畫皮》又稱《鬼畫皮》、《畫皮鬼》,是《聊齋志異》中的經典篇目之一。這篇小說講的是一個面目恐怖的惡鬼,披掛上用彩筆繪畫成的人皮,裝扮成一個楚楚動人的美女,耍弄各種欺騙招數,愚一好色書生,以達到撕裂人腹、掏取人心的目的。
  • 作為《聊齋志異》近500篇小說之首,《考城隍》如何做到開宗明義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大家好!歡迎各位小夥伴跟隨乾隆娣一起走近志怪小說大家蒲松齡,走近《聊齋志異》!到清初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除了其中個別篇目記述奇聞怪談,絕大多數作品都與蒲松齡的社會生活緊密相關,託幽冥,鞭現實,寄理想。《考城隍》,故事帶有典型的幽冥色彩,讀之卻沒有獵奇感,你甚至覺不出鬼魂世界與人世間的隔閡,看不到閻羅厲鬼的猙獰可怖,找不到死亡的痛苦無奈。
  • 蒲松齡寫的《聊齋志異》文採很好,為什麼終生沒有當官?
    近日重溫馬浚偉、鍾嘉欣、陳法拉等人主演的電視連續劇《蒲松齡傳》,深入了解蒲松齡的一生。許多人不理解,蒲松齡寫出了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的頂峰代表作品《聊齋志異》,還創作了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藥方面的著作,總字數達到了200萬字,堪稱著作等身,可為什麼終其一生都沒有當到官員呢?蒲松齡離官場最近的一次,是於1630年8月應邀給江蘇寶應知縣孫蕙做幕僚,即俗稱的師爺。
  • 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美醜對照四個模式與法國雨果思想的異同分析
    蒲松齡在開設私塾之餘,寫的《聊齋志異》和詩集裡為讀者營造了藝術美的世界,塑造了很多有著真性情的花仙狐妖的形象,以至於在後世的研究者眼裡,蒲松齡《聊齋志異》就是蒲松齡美學思想、審美經驗和藝術感覺的綜合產物,是蒲松齡美學思想的集大成者。
  • 《聊齋志異》——「起死回生」現象分析
    引言:《聊齋志異》中經常出現人或鬼或狐或精等的起死回生現象,其中不同故事中的死亡與復活都有著各自的獨特之處,起死回生的奇妙在蒲松齡的筆下顯得不再如往常我們所讀過的故事那樣平淡。《聊齋志異》中有人被惡鬼所殺,輾轉之後得到高人相助而起死回生;也有傷心的鬼魂借屍還魂而復活;還有善良的鬼魂感動奇人,助其起死回生等等。通過蒲松齡的《聊齋》中的幾篇典型故事裡面對於起死回生這些現象的描寫,從中所反映出的是一個時代對於人鬼狐仙等和生死的態度和理解,獨特的敘事、生死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