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生於明代崇禎13年(公元1640年),死於清朝康熙54年(公元1715年),享年76歲。他所生活的時代正是明朝鼎盛革新的時代走到了清王朝滿族君臨天下的劇變時代。對於讀書人來說,更需要去調整內心的感受,考慮何去何從的問題。
蒲松齡在很多研究資料裡都比較難以確定他的態度的歸屬,學術界也是爭論不斷。有的說他是前期比較堅決反清,還在《三朝元老》等文中態度鮮明地表彰明代忠臣,諷刺投降清朝的二臣「無恥」;但是蒲松齡又是在科舉考試上幾乎奮鬥終生的人,這其中應該是有著可以研究的巨大空間,也是研究蒲松齡的學者們一直在致力梳理的領域之一。
蒲松齡在開設私塾之餘,寫的《聊齋志異》和詩集裡為讀者營造了藝術美的世界,塑造了很多有著真性情的花仙狐妖的形象,以至於在後世的研究者眼裡,蒲松齡《聊齋志異》就是蒲松齡美學思想、審美經驗和藝術感覺的綜合產物,是蒲松齡美學思想的集大成者。
蒲松齡以藝術形式表現出來的美學思想在《聊齋志異》中廣泛存在著美醜對照的現象,這和晚了蒲松齡一個多世紀的法國作家雨果所提倡的「美醜對照原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在類似的追求中二者也包含著不盡一致的功效。
01
雨果提出的「美醜對照」原則和他的踐行此一原則的作品《巴黎聖母院》
「萬物中的一切並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她會發覺,醜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醜怪藏在崇高的背後,美與惡並存,光明與黑暗共生。(雨果《克倫威爾》序)」
雨果認為藝術應該是打造美的世界,如果引入醜的形象,則是為了全面展現現實世界從而突出美的部分,升華「美」的部分。
雨果的《巴黎聖母院》等作品就是實踐了美醜對照原則的典範。艾絲美拉達是充滿活力的、光彩照人的女性,類似於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嬰寧、小翠;長相醜陋的卡西莫多卻有著一顆美和善的心靈;有端莊外貌的克洛德卻是一個有著黑暗心靈的人物;菲比斯則是擁有美好的太陽神一般的形體,內心卻是好色、輕浮,和唐璜類似的人物。
02
《聊齋志異》中美醜對照四個模式的體現分析
《聊齋志異》相對於《巴黎聖母院》而言,不僅早了一個世紀之久,還比後者擁有更為豐富的美醜對照的審美構成模式,綜合來說有以下四個類型:
1.卡西莫多式的(中國無鹽式的)外醜內美型模式;
《呂無病》《喬女》《陸判》為典型,主人公外貌都是有缺陷的,醜陋類似中國傳說中的醜婦無鹽,但是他們都是有著高尚道德和情操的人。最終在倫理美、內在美的照耀下,外在醜就自然消解了。
2.克洛德式的外美內醜的外美內醜型模式;
《畫皮》裡的魔鬼,《花姑子》中的蛇精,《江城》中的江城等形象,則是外美內醜型的人物;他們內心醜惡,靈魂黑暗,對別人來說,他們就是魔鬼一樣的化身,蒲松齡稱呼他們為「附骨之疽」,是地獄一樣的存在。
3.美醜異判型模式;
《羅剎海市》是美醜異判型的代表作品,作品裡寫一個俊美異常的「馬龍媒」,因為被颶風吹落在叫大羅剎國的地方,但是這裡的審美和之前的馬龍媒所在的地方不同,他原本俊美的外貌被這裡人看做是醜得不得了,「奇醜」無比。大家都躲著他,唯恐避之不及。有一次,他醉後遊戲,以煤灰將臉塗黑了,扮作張飛,卻陰差陽錯,被國人當做天仙一樣的人物了,大受寵愛,居然有機會和海市龍王的女兒結為夫妻。
4.以時空為轉移的先美後醜型模式。
《瑞雲》《林氏》《小翠》《辛十四娘》等都是這一類型的代表作品,主人公原都美貌,後來發生了意外,由美變醜,身邊的人在這時面對著道德考驗和心理素質的測試,從而看他們之間感情的真誠和身深厚程度。
羅丹《藝術論》中說:「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只要用魔杖觸一下,『醜』便化成美了——這是點金術,這也是仙法。」
蒲松齡就是用富有想像力的妙筆生花之筆將各種各樣的人物呈現了出來,應該說也受到了古代神話寓言故事的影響,和魏晉志怪小說中的「人妖戀」小說範本的影響。女子和「妖」的形象幻化在一起,來表現對愛和美的追求。
《聊齋志異》中一些外形美麗的女妖,甚至最想要的就是和心愛的男子在一起生兒育女,活成世間普通女子的模樣。
03
蒲松齡美醜對照四個構成模式中,除了使美升華這一點與雨果一致,其他著眼點完全不同
1.蒲松齡筆下的美醜區別是把內在的道德人倫放在首位,作為最核心的要素來評判
在蒲松齡的創作中,美和醜的相對比較是理性而客觀的,這是價值倫理美學的體現,道德人倫在此時被放在首位,作為關鍵要素進行評判的。
2.蒲松齡筆下的「善」和「美」是幾乎等同的位置,可以互相轉化和消解
亞里斯多德曾經說:「美是一種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為它是善。」
蒲松齡還是考慮道德層面的價值取向來看待所謂的美和醜,在區分上,道德上的向善是第一要素。
3.蒲松齡筆下的美醜對照有著明顯的社會功能
蒲松齡對美醜對照寄予了強烈的社會功用性,他假借作品指出:「愚哉世人!明明妖也,而以為美。迷哉愚人,明明忠也,而以為妄。」
應該說蒲松齡在作品中藉助美醜對照對社會進行了批判,對世人的社會價值觀進行了引領,對道德風貌上提出了更高層級的要求,美醜對照在此作為作品的糾偏利器,構成了《聊齋志異》倫理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天道好還,但愚而迷者不悟也。」
小結:蒲松齡是美的膜拜者,也是作品中女性美的創造者
相對於雨果創作出來的《巴黎聖母院》中的艾絲美拉達的形象來說,蒲松齡對作品中的女性似乎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對於這些女性,蒲松齡不惜藉助她們的真善美的形象來對社會的黑暗和不堪做出了自己的隱喻的諷刺效果,希望通過美來對抗社會的冥頑和黑暗進行淨化和糾偏。
那個「嬰寧」,單純可愛的形象就是蒲松齡寄託的美學理想人物,痴、狂、憨態可掬,都意味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學品格,在她身上,寄託了蒲松齡的審美理想和趣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