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美醜對照四個模式與法國雨果思想的異同分析

2020-12-14 十裡荷塘秋水長

蒲松齡生於明代崇禎13年(公元1640年),死於清朝康熙54年(公元1715年),享年76歲。他所生活的時代正是明朝鼎盛革新的時代走到了清王朝滿族君臨天下的劇變時代。對於讀書人來說,更需要去調整內心的感受,考慮何去何從的問題。

蒲松齡在很多研究資料裡都比較難以確定他的態度的歸屬,學術界也是爭論不斷。有的說他是前期比較堅決反清,還在《三朝元老》等文中態度鮮明地表彰明代忠臣,諷刺投降清朝的二臣「無恥」;但是蒲松齡又是在科舉考試上幾乎奮鬥終生的人,這其中應該是有著可以研究的巨大空間,也是研究蒲松齡的學者們一直在致力梳理的領域之一。

蒲松齡在開設私塾之餘,寫的《聊齋志異》和詩集裡為讀者營造了藝術美的世界,塑造了很多有著真性情的花仙狐妖的形象,以至於在後世的研究者眼裡,蒲松齡《聊齋志異》就是蒲松齡美學思想、審美經驗和藝術感覺的綜合產物,是蒲松齡美學思想的集大成者。

蒲松齡以藝術形式表現出來的美學思想在《聊齋志異》中廣泛存在著美醜對照的現象,這和晚了蒲松齡一個多世紀的法國作家雨果所提倡的「美醜對照原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在類似的追求中二者也包含著不盡一致的功效。

01

雨果提出的「美醜對照」原則和他的踐行此一原則的作品《巴黎聖母院》

「萬物中的一切並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她會發覺,醜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醜怪藏在崇高的背後,美與惡並存,光明與黑暗共生。(雨果《克倫威爾》序)」

雨果認為藝術應該是打造美的世界,如果引入醜的形象,則是為了全面展現現實世界從而突出美的部分,升華「美」的部分。

雨果的《巴黎聖母院》等作品就是實踐了美醜對照原則的典範。艾絲美拉達是充滿活力的、光彩照人的女性,類似於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嬰寧、小翠;長相醜陋的卡西莫多卻有著一顆美和善的心靈;有端莊外貌的克洛德卻是一個有著黑暗心靈的人物;菲比斯則是擁有美好的太陽神一般的形體,內心卻是好色、輕浮,和唐璜類似的人物。

02

《聊齋志異》中美醜對照四個模式的體現分析

《聊齋志異》相對於《巴黎聖母院》而言,不僅早了一個世紀之久,還比後者擁有更為豐富的美醜對照的審美構成模式,綜合來說有以下四個類型:

1.卡西莫多式的(中國無鹽式的)外醜內美型模式;

《呂無病》《喬女》《陸判》為典型,主人公外貌都是有缺陷的,醜陋類似中國傳說中的醜婦無鹽,但是他們都是有著高尚道德和情操的人。最終在倫理美、內在美的照耀下,外在醜就自然消解了。

2.克洛德式的外美內醜的外美內醜型模式;

《畫皮》裡的魔鬼,《花姑子》中的蛇精,《江城》中的江城等形象,則是外美內醜型的人物;他們內心醜惡,靈魂黑暗,對別人來說,他們就是魔鬼一樣的化身,蒲松齡稱呼他們為「附骨之疽」,是地獄一樣的存在。

3.美醜異判型模式;

《羅剎海市》是美醜異判型的代表作品,作品裡寫一個俊美異常的「馬龍媒」,因為被颶風吹落在叫大羅剎國的地方,但是這裡的審美和之前的馬龍媒所在的地方不同,他原本俊美的外貌被這裡人看做是醜得不得了,「奇醜」無比。大家都躲著他,唯恐避之不及。有一次,他醉後遊戲,以煤灰將臉塗黑了,扮作張飛,卻陰差陽錯,被國人當做天仙一樣的人物了,大受寵愛,居然有機會和海市龍王的女兒結為夫妻。

4.以時空為轉移的先美後醜型模式。

《瑞雲》《林氏》《小翠》《辛十四娘》等都是這一類型的代表作品,主人公原都美貌,後來發生了意外,由美變醜,身邊的人在這時面對著道德考驗和心理素質的測試,從而看他們之間感情的真誠和身深厚程度。

羅丹《藝術論》中說:「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只要用魔杖觸一下,『醜』便化成美了——這是點金術,這也是仙法。」

蒲松齡就是用富有想像力的妙筆生花之筆將各種各樣的人物呈現了出來,應該說也受到了古代神話寓言故事的影響,和魏晉志怪小說中的「人妖戀」小說範本的影響。女子和「妖」的形象幻化在一起,來表現對愛和美的追求。

《聊齋志異》中一些外形美麗的女妖,甚至最想要的就是和心愛的男子在一起生兒育女,活成世間普通女子的模樣。

03

蒲松齡美醜對照四個構成模式中,除了使美升華這一點與雨果一致,其他著眼點完全不同

1.蒲松齡筆下的美醜區別是把內在的道德人倫放在首位,作為最核心的要素來評判

在蒲松齡的創作中,美和醜的相對比較是理性而客觀的,這是價值倫理美學的體現,道德人倫在此時被放在首位,作為關鍵要素進行評判的。

2.蒲松齡筆下的「善」和「美」是幾乎等同的位置,可以互相轉化和消解

亞里斯多德曾經說:「美是一種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為它是善。」

蒲松齡還是考慮道德層面的價值取向來看待所謂的美和醜,在區分上,道德上的向善是第一要素。

3.蒲松齡筆下的美醜對照有著明顯的社會功能

蒲松齡對美醜對照寄予了強烈的社會功用性,他假借作品指出:「愚哉世人!明明妖也,而以為美。迷哉愚人,明明忠也,而以為妄。」

應該說蒲松齡在作品中藉助美醜對照對社會進行了批判,對世人的社會價值觀進行了引領,對道德風貌上提出了更高層級的要求,美醜對照在此作為作品的糾偏利器,構成了《聊齋志異》倫理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天道好還,但愚而迷者不悟也。」

小結:蒲松齡是美的膜拜者,也是作品中女性美的創造者

相對於雨果創作出來的《巴黎聖母院》中的艾絲美拉達的形象來說,蒲松齡對作品中的女性似乎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對於這些女性,蒲松齡不惜藉助她們的真善美的形象來對社會的黑暗和不堪做出了自己的隱喻的諷刺效果,希望通過美來對抗社會的冥頑和黑暗進行淨化和糾偏。

那個「嬰寧」,單純可愛的形象就是蒲松齡寄託的美學理想人物,痴、狂、憨態可掬,都意味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學品格,在她身上,寄託了蒲松齡的審美理想和趣味。

-END-

相關焦點

  • 誰是《聊齋志異》中最美的女子?蒲松齡早就給出了答案!
    《嬰寧》是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中的名篇,主人公嬰寧是一個天真爛漫,非常愛笑的狐女。嬰寧身上有很多那時候女性所缺少的優秀品質,甚至與同時代的優秀男性相比也不相伯仲。本文主要研究嬰寧身上存在的優點,探究嬰寧由"笑"到"不笑"到"哭"轉變的原因,以此增加對《嬰寧》的了解,從而更好地了解蒲松齡以及他所生活的年代。
  • 《聊齋志異》——「起死回生」現象分析
    引言:《聊齋志異》中經常出現人或鬼或狐或精等的起死回生現象,其中不同故事中的死亡與復活都有著各自的獨特之處,起死回生的奇妙在蒲松齡的筆下顯得不再如往常我們所讀過的故事那樣平淡。那麼這一概念也在蒲松齡等文人的腦海中形成,所以他將此融入到了《聊齋志異》中的一些故事當中,無論是其所處年代、宗教、前人作品等都對蒲松齡有著深刻影響,我們可以從中發現蒲松齡是喜愛起死回生這一情節的,他所創作的這些篇章中的起死回生各自有著各自的特點,這樣也就有著別樣的特色和意義供我們來研究和體會。
  • 《聊齋志異》:鬼神故事中蘊含的深刻思想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名,蒲松齡在書齋中設了一個茶棚,專門詢問一些奇聞異事,然後把聽來的這些事情加工潤色之後記錄下來,《聊齋志異》便由此而生。
  • 《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到底幾個夫人?
    我國古代最有名的鬼怪小說,除了《西遊記》,就是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蒲松齡在其小說中,把狐幻化成無所不能鬼怪,既有狐人之間真摯情感,又突破封建社會那種禮法約束。人們感嘆這部鬼怪小說的同時,也在探尋作者內心世界。有學者甚至提出蒲松齡一定有這樣的情感經歷,才造就這部鬼狐小說。
  • 蒲松齡創作出《聊齋志異》是因為哪件事?哪個女人?
    如果喜歡可以關注「貓叔話歷史」從古至今有著很多記載鬼故事的書,但是絕大多數因為科學的進步而日漸蒼白、無人問津,但是只有《聊齋志異》這部書穿越了三百年,至今仍感動著紅塵中的芸芸眾生。很多人估計和我一樣,對聊齋至於發生興趣都是從很小很小的時候。
  • 《聊齋志異》為何稱「聊齋」,「聊齋」在哪個地方?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祖籍淄博市淄川區蒲家莊。說到「聊齋」不得不提一下蒲松齡誕生和居住的地方。蒲松齡故居,位於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是一座幽靜古樸的北方農家四合小院,院門向東,僅有簡陋的3間正房和東西廂房各1間。
  • 蒲松齡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他寫《聊齋志異》的創作靈感是什麼?
    古典鬼故事《聊齋志異》,提及它我們許多人都不會陌生,如《倩女幽魂》《畫皮》都是出自《聊齋志異》,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聊齋志異》的作者,以及他的創作靈感。第一,蒲松齡的書生情結許多人都喜歡《聊齋志異》這本書,其中我們熟悉的鄧小平同志,他也非常喜歡《聊齋志異》這本書。眾所周知,鄧小平有一句經典名言: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
  • 《聊齋志異》:突破封建的人鬼之戀,是蒲松齡用一生寫下的希冀
    前言眾所周知,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塑造了一大批與人發生情感糾葛的妖狐鬼怪,例如《聶小倩》中的善良女鬼聶小倩,《小翠》中的率真狐女小翠,《翩翩》中的體貼仙女翩翩。中舉踏上仕途的社會風尚奠定了青年男子專心科舉的思想基礎。生於此時的蒲松齡也毫不例外,和其他士人一樣,一心只想著考取功名。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裡,居然寫過瀘州的故事,這是真的嗎?
    我去看了一下,發布者告訴大家《聊齋志異》裡說到四川的有成都和瀘州,估計發布者也是瀘州人所以比較在意吧。雖然不算蹭熱度,也希望引起大家的關注。但是他沒有告訴提問者,只是含蓄地表達,這篇文章在《聊齋》中不算出名,所以就不答覆。這種回答顯然有些讓人覺得吊胃口,甚至覺得他胡說八道,吸引關注。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為什麼都說《野狗》是最恐怖的一個?
    《野狗》是蒲松齡創作的一篇僅280字的小說,收錄在《聊齋志異》第一卷中。在三百多篇聊齋故事中,《野狗》的篇幅短小,故事情節也很簡單。然而其恐怖程度甚至超過了著名的《畫皮》,其原因就在於這是一篇披著鬼神外衣的紀實文字,真實的再現了幾百年前清軍對山東地區的一場大屠殺。
  • 現今能看到蒲松齡留下的《聊齋志異》原稿,還得感謝這個人
    蒲松齡一點也不隱瞞自己喜歡的鬼神故事,這在正統的文化世界中是不入流的,不過,老百姓還就是喜歡他的那些故事。在蒲松齡生前,大家都爭著傳抄聊齋,在蒲松齡去世後的50年裡,市面上看到的都是手抄本,蒲松齡的聊齋手稿一直放在蒲家祠堂裡。現今,聊齋手稿已經成了遼寧省圖書館的「鎮館之寶」,但這部手稿不完整隻剩下了半部。
  • 蒲松齡寫的《聊齋志異》文採很好,為什麼終生沒有當官?
    許多人不理解,蒲松齡寫出了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的頂峰代表作品《聊齋志異》,還創作了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藥方面的著作,總字數達到了200萬字,堪稱著作等身,可為什麼終其一生都沒有當到官員呢?蒲松齡離官場最近的一次,是於1630年8月應邀給江蘇寶應知縣孫蕙做幕僚,即俗稱的師爺。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到底講了什麼?你以為是神怪,其實是現實!
    《聊齋志異》採用奇幻怪誕的形式,主要是因為蒲松齡在科舉考試中屢試失利,精神與家境都陷入了窮愁困苦之中。他在落魄中備感孤獨,常常感嘆「世人原不解憐才」。既然現實中的金榜題名遙不可及,那麼在亦真亦幻的異度時空中,藉助花妖狐魅去安慰困苦孤寂的書生,不失為一種心理補償與調節。
  • 《聊齋志異》:看似寫故事,實則針砭時弊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寫了不少揭露和抨擊貪官汙吏的作品,同時也寫了一些表彰和歌頌清官廉吏的作品。清官審案精明,執法公正,使受冤屈的好人得到昭雪,幹壞事的惡人受到應得的懲罰,如《詩漱》中的周元亮,《於中垂》中的於中垂,《折獄》中的費禕祉(yī zhǐ),《老龍船戶》中的朱徽蔭,《太原獄》中的孫柳下,《新鄭訟》中的石宗玉等。
  • 《聊齋志異》是怎麼寫出來的?
    這種種美麗的傳說影響了蒲松齡,蒲松齡從小就喜歡天馬行空的作品,像《莊子》《列子》《李太白集》《遊俠列傳》等都是他的至愛,此外他還酷愛小說。蒲松齡青少年時代是明末清初,在那個天崩地裂、改朝換代的歲月裡,發生了很多新奇事,引發了他寫小說的熱情。我認為,蒲松齡二十五歲時《聊齋志異》的寫作就開始了。這個推論是從他的朋友張篤慶的詩中得出的。
  • 蒲松齡《聊齋志異》其實是一部「孤憤」之書,而非志怪小說
    從蒲松齡的自序中可以看出,他寫《聊齋志異》的目的,並不只是搜集鬼怪之說,而是要寫「孤憤」之書。他的孤憤是什麼?當然是因為現實不公。所以這部書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而是寄託了作者心意在裡面的。我們甚至可以理解為,聊齋志異是一部以描寫鬼怪之說批判現實的作品。所以說,蒲松齡《聊齋志異》其實是一部「孤憤」之書,而非志怪小說。
  • 《聊齋志異》的由來,蒲松齡耗盡心血,康熙喜愛,故以書房為名
    據傳聞清初時期蒲松齡創作的《聊齋志異》原名為《鬼狐傳》。而《聊齋志異》這個書名可能就是康熙改的,還親筆題了字。這裡面還有一段稀奇的故事呢。有一年,蒲松齡依然像往年一樣,進京準備應試,這場大考他狀態特別好,考完之後,感覺非常滿意。
  • 蒲松齡說《聊齋志異》是孤憤之書,那他憤恨什麼?原來是這四種人
    蒲松齡自己說,《聊齋志異》是孤憤之書。孤憤的解釋是憤世嫉俗。蒲松齡有著絕世才華,但卻終身潦倒,他對那個不合理的社會,當然有一肚子的牢騷。但他所憤恨的,不是抽象的社會,而是具體地從切身體會中來。
  • 聊齋志異中的畫皮並不是鬼故事,蒲松齡到底想表達什麼?
    我們今天一起來聊一聊畫皮,畫皮是聊齋志異中特別有名的故事,很多同學都聽說過或看過這個故事,不少同學也看過根據這個故事改編的電視劇或電影。那麼第一個問題,就先來講一下目前比較流行的大眾想像中的畫皮故事,我們講幾個典型的影視版本。
  • 《聊齋志異》中的小說《畫皮》,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最早的手抄本在清代康熙年間就已經在民間流傳很廣了。最諷刺的小說《畫皮》又稱《鬼畫皮》、《畫皮鬼》,是《聊齋志異》中的經典篇目之一。這篇小說講的是一個面目恐怖的惡鬼,披掛上用彩筆繪畫成的人皮,裝扮成一個楚楚動人的美女,耍弄各種欺騙招數,愚一好色書生,以達到撕裂人腹、掏取人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