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能看到蒲松齡留下的《聊齋志異》原稿,還得感謝這個人

2020-12-16 騰訊網

說到狐鬼故事,自然首推《聊齋志異》。

志怪小說是中國古典小說形式之一,以記敘神異鬼怪故事傳說為主體內容,產生於魏晉,如東晉的《搜神記》等。那時道、佛兩教開始流行,時代又是處於一個非常不安的動蕩狀態,玄學風氣更瀰漫於文人之間,這時大家就開始注意各種傳奇及鬼怪故事了。

不過,蒲松齡的聊齋還是跟六朝時期的志怪小說不同,也不太像後來唐朝的傳奇小說。

唐傳奇在藝術形式上,篇幅加長,「敘述宛轉,文辭華豔,與六朝之粗陳梗概者較,演進之跡甚明」。唐傳奇更加偏重於人間世態,如:《李娃傳》(白行簡),哪有什麼鬼怪神話的身影,妥妥是一幅世態炎涼的寫實。有錢時大家都巴結,沒錢時各種伎倆擠兌,還好李娃是一位既明事理又仗義的女子,雖是樂籍但比很多人都明白知恩圖報的道理。

蒲松齡一點也不隱瞞自己喜歡的鬼神故事,這在正統的文化世界中是不入流的,不過,老百姓還就是喜歡他的那些故事。在蒲松齡生前,大家都爭著傳抄聊齋,在蒲松齡去世後的50年裡,市面上看到的都是手抄本,蒲松齡的聊齋手稿一直放在蒲家祠堂裡。現今,聊齋手稿已經成了遼寧省圖書館的「鎮館之寶」,但這部手稿不完整隻剩下了半部。

那麼,這其中又發生了什麼故事呢?

話說,蒲松齡在聊齋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寫完故事後,就講給村子裡的人聽,他再將大家給出的建議整合,繼而修改了這些故事。這種做法很像唐朝的白居易,寫完一首詩,就讀給不識字的老太太聽,老太太都能聽明白,其他人自然都能聽懂了。

蒲松齡寫狐鬼故事,講究的就是接地氣,他通過這些故事,折射了當時很多社會現狀。差不多在鹹豐年間,蒲松齡的七世孫不知何故和家族鬧翻了,就帶著這部聊齋還有《雜著》等手稿來到了瀋陽定居,此後,他將這部分遺產傳給了兒子蒲英灝。

後來,蒲英灝借出半部聊齋手稿,但不知什麼原因,借的人就一直沒有再歸還,至今都不清楚這半部手稿究竟在哪裡。

蒲英灝去世後,剩下的半部手稿就傳給了他的第五個兒子蒲文珊。蒲文珊是個文化人,相當重視聊齋手稿,他從來不出借給任何人。甚至,這期間還有日本人高價收購,他更是拒絕了。只是,在後來的土改中,這半部手稿也沒了蹤影。

時間到了1947年的冬季,在西豐縣政府工作的劉伯濤來到元寶溝村檢查工作。一天,他在農會的一堆舊書中看到了一函兩部藍布皮的線裝書,封皮已經褪色。劉伯濤有點好奇,就翻開書頁瞧了瞧,「聊齋志異」四字立馬跳入了眼中。

劉伯濤很是仔細,他認真的檢查了這兩本書,用的是很久以前的竹製紙,他就猜想這極有可能就是蒲松齡的手稿。劉伯濤將這件事放於心上,一番打聽後得知蒲文珊是蒲松齡的第九世後人,並且,還做過西豐縣圖書館的館長。

到了第二年六月,劉伯濤找到了蒲文珊,請他鑑別這兩本書。經過蒲文珊的辨認,確認這兩本書就是蒲松齡的手稿。只是,當年土改蒲文珊丟失的是兩函兩部手稿,而劉伯濤手中只有一函兩部,另外的一函兩部又是去了哪裡?對此,劉伯濤繼續打聽手稿的下落,後來聽說它已經被一位王姓女士帶到了哈爾濱。

得知消息的當夜,劉伯濤就給哈爾濱政府寫了一封信請求幫助,幫助他找到這位王女士的相關工作地址,將這一函兩部書要回。劉伯濤等了五個月後,聊齋的手稿從哈爾濱寄回。可以說,若沒有劉伯濤的盡心尋找,聊齋的手稿在當時真有可能就被當成舊書處理了。萬幸的是,雖然經歷了一番曲折,這半部手稿終於回到了蒲氏後人手中。

1950年,蒲文珊將半部聊齋手稿捐給了政府,此後收藏於遼寧省圖書館至今,這樣的結局應算完滿。該版本除《考城隍》篇首行標有「聊齋志異一卷」外,其餘各冊各頁都沒有卷次,由於稿本的歷次重裝和古代以冊作卷的習慣提法,致使該書卷數頗為混亂。為尊重作者和原稿的實際情況,該版書一直被稱「不分卷」。

當初,若是手稿依舊保存於蒲家祠堂,在後來的動蕩中能否保存完好不好定論。

蒲松齡當年創作聊齋時,沒人理解他,就是認為他不務正業,還勸他趕緊停筆。對此,蒲松齡有自己的想法,他寫的那些故事看似荒誕不經,但是細細讀來,哪一個沒有社會的寫照。在真實和虛幻的情境交雜中,花妖狐鬼有了人情,他們一樣通人情世故,一樣明事理,和世間的人相比,他們似乎還多了些仗義。

當然,也不是個個故事都精彩,膾炙人口的也就是那麼幾個,但是,這已經足夠了。只是遺憾,還有半部手稿依舊下落不明。

參考資料:

【《三借廬筆談》、《聊齋志異》】

相關焦點

  • 蒲松齡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他寫《聊齋志異》的創作靈感是什麼?
    古典鬼故事《聊齋志異》,提及它我們許多人都不會陌生,如《倩女幽魂》《畫皮》都是出自《聊齋志異》,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聊齋志異》的作者,以及他的創作靈感。第一,蒲松齡的書生情結許多人都喜歡《聊齋志異》這本書,其中我們熟悉的鄧小平同志,他也非常喜歡《聊齋志異》這本書。眾所周知,鄧小平有一句經典名言: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
  • 《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到底幾個夫人?
    我國古代最有名的鬼怪小說,除了《西遊記》,就是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蒲松齡在其小說中,把狐幻化成無所不能鬼怪,既有狐人之間真摯情感,又突破封建社會那種禮法約束。人們感嘆這部鬼怪小說的同時,也在探尋作者內心世界。有學者甚至提出蒲松齡一定有這樣的情感經歷,才造就這部鬼狐小說。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裡,居然寫過瀘州的故事,這是真的嗎?
    該朋友告訴沽酒客,最近看見有人談了這個事情,自己雖然沒系統讀過《聊齋志異》的書,但是總覺得對《聊齋》裡的故事還不陌生,怎麼就從來沒有發現過呢?這是真的嗎?並且把發布人的連結給我看,只是大家問他到底是哪一篇介紹了瀘州相關的故事,這個發布者又不明說,有點吊胃口。於是跑來問我。
  • 蒲松齡創作出《聊齋志異》是因為哪件事?哪個女人?
    聊齋志異裡面的很多故事,符合我們幼年時候心靈那種對世界的猜測和想像,在那個時候我們還分不清現實世界和想像世界的區別,所以我們會相信「物老成精」「萬物有靈」。其實不僅僅是孩子,有很多非常偉大的人物,也對《聊齋志異》有異乎尋常的興趣,比如說我們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他對聊齋志異也有很大的興趣,並且從裡面得到過許多有益的啟發。比如說,那個著名的「貓論」,其實就是來自於聊齋志異。
  • 《聊齋志異》:突破封建的人鬼之戀,是蒲松齡用一生寫下的希冀
    前言眾所周知,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塑造了一大批與人發生情感糾葛的妖狐鬼怪,例如《聶小倩》中的善良女鬼聶小倩,《小翠》中的率真狐女小翠,《翩翩》中的體貼仙女翩翩。一生未中舉的蒲松齡坎坷且潦倒,孵化出《聊齋志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歷代士人的人生追求。要達到這個目標,唯一的途徑就是中舉。所以他們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無非就是「學而優則仕」,把讀書作為晉升官階的一種手段。
  • 《聊齋志異》是怎麼寫出來的?
    蒲松齡青少年時代是明末清初,在那個天崩地裂、改朝換代的歲月裡,發生了很多新奇事,引發了他寫小說的熱情。我認為,蒲松齡二十五歲時《聊齋志異》的寫作就開始了。這個推論是從他的朋友張篤慶的詩中得出的。張篤慶說,蒲松齡「自是神仙人不識」,「司空博物本風流」。
  • 誰是《聊齋志異》中最美的女子?蒲松齡早就給出了答案!
    一、蒲松齡、《聊齋志異》與嬰寧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自號柳泉居士,代表作為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世稱聊齋先生。蒲松齡是底層的知識分子,為了改變這種命運,進入到上層社會,參加科舉考試成了唯一的選擇。一開始蒲松齡參加科舉考試還是很順利的,十九歲就考取了秀才,但是命運似乎喜歡捉弄人,之後的考試他卻每每落第。
  • 《聊齋志異》的由來,蒲松齡耗盡心血,康熙喜愛,故以書房為名
    據傳聞清初時期蒲松齡創作的《聊齋志異》原名為《鬼狐傳》。而《聊齋志異》這個書名可能就是康熙改的,還親筆題了字。這裡面還有一段稀奇的故事呢。有一年,蒲松齡依然像往年一樣,進京準備應試,這場大考他狀態特別好,考完之後,感覺非常滿意。
  • 一篇發生在濟南的《聊齋志異》小說
    《聊齋志異》中發生在濟南的小說較多,有三十來篇。不過當時屬於濟南府的還包括淄川、長山、信陽、周村、章丘、歷城、德州等,如淄川、德州等現在並不屬濟南。要注意的是,《聊齋》中還提到過「稷下」,其實也指濟南而不是今天的淄博。發生在濟南省城的小說也有不少,畢竟蒲松齡57歲時還去過濟南參加鄉試。
  • 蒲松齡寫的《聊齋志異》文採很好,為什麼終生沒有當官?
    許多人不理解,蒲松齡寫出了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的頂峰代表作品《聊齋志異》,還創作了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藥方面的著作,總字數達到了200萬字,堪稱著作等身,可為什麼終其一生都沒有當到官員呢?蒲松齡離官場最近的一次,是於1630年8月應邀給江蘇寶應知縣孫蕙做幕僚,即俗稱的師爺。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為什麼都說《野狗》是最恐怖的一個?
    《野狗》是蒲松齡創作的一篇僅280字的小說,收錄在《聊齋志異》第一卷中。在三百多篇聊齋故事中,《野狗》的篇幅短小,故事情節也很簡單。然而其恐怖程度甚至超過了著名的《畫皮》,其原因就在於這是一篇披著鬼神外衣的紀實文字,真實的再現了幾百年前清軍對山東地區的一場大屠殺。
  • 蒲松齡說《聊齋志異》是孤憤之書,那他憤恨什麼?原來是這四種人
    蒲松齡自己說,《聊齋志異》是孤憤之書。孤憤的解釋是憤世嫉俗。蒲松齡有著絕世才華,但卻終身潦倒,他對那個不合理的社會,當然有一肚子的牢騷。但他所憤恨的,不是抽象的社會,而是具體地從切身體會中來。
  • 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美醜對照四個模式與法國雨果思想的異同分析
    蒲松齡在開設私塾之餘,寫的《聊齋志異》和詩集裡為讀者營造了藝術美的世界,塑造了很多有著真性情的花仙狐妖的形象,以至於在後世的研究者眼裡,蒲松齡《聊齋志異》就是蒲松齡美學思想、審美經驗和藝術感覺的綜合產物,是蒲松齡美學思想的集大成者。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到底講了什麼?你以為是神怪,其實是現實!
    《聊齋志異》採用奇幻怪誕的形式,主要是因為蒲松齡在科舉考試中屢試失利,精神與家境都陷入了窮愁困苦之中。他在落魄中備感孤獨,常常感嘆「世人原不解憐才」。既然現實中的金榜題名遙不可及,那麼在亦真亦幻的異度時空中,藉助花妖狐魅去安慰困苦孤寂的書生,不失為一種心理補償與調節。
  • 蒲松齡《聊齋志異》其實是一部「孤憤」之書,而非志怪小說
    甚者:人非化外,事或奇於斷髮之鄉;睫在眼前,怪有過於飛頭之國。遄飛逸興,狂固難辭;永託曠懷,痴且不諱。展如之人,得勿向我胡盧耶?然五父衢頭,或涉濫聽;而三生石上,頗悟前因。放縱之言,有未可概以人廢者。松懸弧時,先大人夢一病瘠瞿曇,偏袒入室,藥膏如錢,圓粘乳際。寤而松生,果符墨志。且也,少羸多病,長命不猶。門庭之悽寂,則冷淡如僧;筆墨之耕耘,則蕭條似缽。
  • 《聊齋志異》為何稱「聊齋」,「聊齋」在哪個地方?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祖籍淄博市淄川區蒲家莊。說到「聊齋」不得不提一下蒲松齡誕生和居住的地方。蒲松齡故居,位於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是一座幽靜古樸的北方農家四合小院,院門向東,僅有簡陋的3間正房和東西廂房各1間。
  • 《聊齋志異》——「起死回生」現象分析
    引言:《聊齋志異》中經常出現人或鬼或狐或精等的起死回生現象,其中不同故事中的死亡與復活都有著各自的獨特之處,起死回生的奇妙在蒲松齡的筆下顯得不再如往常我們所讀過的故事那樣平淡。起死回生這一概念並非蒲松齡所創,而是很早以前人們就對這一名詞有著深厚的情感,它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在沒有如今的各種科學手段的古代,人類更多地將自然界當中的一切現象都歸納為一種超自然力量的操縱,而他們對這種力量既畏懼有充滿渴望,這種力量能致人死亡,也就會有能夠起死回生神力。
  • 《聊齋志異》:看似寫故事,實則針砭時弊
    《聊齋志異》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一說494篇)。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寫了不少揭露和抨擊貪官汙吏的作品,同時也寫了一些表彰和歌頌清官廉吏的作品。清官審案精明,執法公正,使受冤屈的好人得到昭雪,幹壞事的惡人受到應得的懲罰,如《詩漱》中的周元亮,《於中垂》中的於中垂,《折獄》中的費禕祉(yī zhǐ),《老龍船戶》中的朱徽蔭,《太原獄》中的孫柳下,《新鄭訟》中的石宗玉等。
  • 《聊齋志異》手稿全彩影印本出版發行 裡面有《嶗山道士》等多篇...
    半島記者 張文豔近日,瀋陽出版社日前出版發行了蒲松齡手稿《稿本聊齋志異》,該版本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手稿的細節特徵,是一部最接近蒲氏手稿原貌的《聊齋志異》版本,讓讀者可跨越時空,一睹蒲松齡真跡。一生困苦的蒲松齡沒有行萬裡路的經濟實力,去過的大地方除了他做幕賓的江蘇寶應縣之外,就是嶗山和泰山了。
  • 《聊齋志異》:不僅僅是鬼怪亂神的故事,更是一部人生哲學
    而對於蒲松齡來說,作為一介書生,他還有手中的筆,不能正大光明的指責,隱晦一點總沒人管吧,所以也就有了《聊齋志異》。《聊齋志異》是以鬼怪亂力為依託,講述的一個個令人嘆為觀止的故事。這本書有多出名,不用做多贅述。但是它通過狐仙,鬼怪,山石,鳥獸等揭露的官場黑暗,人性的詭辯,愛情的悽美等註定它成為傳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