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寫的《聊齋志異》文採很好,為什麼終生沒有當官?

2020-12-26 勇哥讀史

近日重溫馬浚偉、鍾嘉欣、陳法拉等人主演的電視連續劇《蒲松齡傳》,深入了解蒲松齡的一生。

許多人不理解,蒲松齡寫出了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的頂峰代表作品《聊齋志異》,還創作了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藥方面的著作,總字數達到了200萬字,堪稱著作等身,可為什麼終其一生都沒有當到官員呢?

蒲松齡離官場最近的一次,是於1630年8月應邀給江蘇寶應知縣孫蕙做幕僚,即俗稱的師爺。1年後,蒲松齡就辭掉幕僚的職位,返回老家。在清朝,幕僚是官場中一種不可或缺的職位,左宗棠、李鴻章等名臣都是從幕僚起家,但嚴格地算來,幕僚並不屬於官員序列,沒有品級,沒有國家發放的俸祿(薪酬由聘請他的官員私人發放),只是官場裡的「臨時工」。

此外,蒲松齡大多數時間是在有錢人家坐館,當私塾老師。

蒲松齡之所以沒有當到官員,主要原因是沒有考取舉人。

在清朝時期,對於蒲松齡這樣沒錢、沒背景的漢人來說,當官的唯一途徑是通過科舉考試。

科舉考試分為4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童子試,通過童子試的讀書人,擁有秀才的功名。第二層次是鄉試,通過鄉試的讀書人,擁有舉人的功名。第三個層次是會試,通過會試的讀書人,擁有貢士的功名。第四個層次是殿試,通過殿試的讀書人,擁有進士的功名,其中第一名被稱為狀元,第二名被稱為榜眼,第三名被稱為探花。因為殿試是全額錄取,一般不會淘汰考生,因此通過了會試,基本上就能夠獲得進士功名。

在這4個層次的科舉考試路,鄉試的作用最大。讀書人在通過鄉試之前,身份為普通民眾;而在通過鄉試,取得舉人功名後,立即就躋身士大夫階層,具備了做官的資格。

一道鄉試,將廣大讀書人涇渭分明地分割開來。

蒲松齡參加科舉考試之初,頗為順利。1658年,18歲的蒲松齡參加童子試,在縣試、府試、道試(院試)三道關口均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轟動一時,得到了山東學政施閏章的賞識,拜於他的門下。

可在那以後,蒲松齡參加了10次鄉試(蒲松齡年表中記載為8次),都名落孫山,與舉人功名擦肩而過。

既然考不上舉人,蒲松齡就不具備做官的資格,因此就沒有人敢任命他為官員。

蒲松齡作為地方上的文化名人,在當地名聲很大,也結交了不少官員朋友。官至刑部尚書的王士禎,官至邢部右侍郎的喻成龍,淄川知縣張嵋,江蘇寶應知縣孫蕙都與他關係頗好。蒲松齡的親戚高珩曾做過刑部左侍郎,還為蒲松齡《聊齋志異》寫序。可是,這些官員朋友無法將蒲松齡提拔為官員。

除了參加科舉考試外,蒲松齡還有沒有其他辦法當官呢?

有,那就是花錢買官,說文雅一點就是「捐納」。

花錢買官這種現象,在中國古代屢有發生,只有清朝將它公開化和制度化了。清朝甚至在戶部設立了一個機構——捐納房,專門來處理買官賣官的相關事宜。雍正時期的名臣李衛,就是通過花錢買官,進入官場,後來官至兵部尚書、直隸總督等。

可是,花錢買官這種路徑是為有錢人準備的。在清朝中期,一名知縣的價格在數千兩銀子上下,知府的價格就更高了。像蒲松齡這樣的耕種人家,一輩子都湊不齊這麼大一筆錢。

蒲松齡家裡雖然不算窮人,但也不是大富之家,家裡有20畝田地,也僅僅勉強維繫一家人的生活開支。蒲松齡給人當私塾老師,薪酬也不會很高,一本《聊齋志異》也沒有給他帶來多少收益。蒲松齡想積攢一筆錢來買官,是絕無可能的事情。

相關焦點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裡,居然寫過瀘州的故事,這是真的嗎?
    最近有熱心瀘州民俗文化的朋友跟沽酒客詢問,說看到有人寫說著名的清代短篇小說大家蒲松齡先生居然在他的《聊齋志異》裡寫了關於瀘州的故事,這一發現讓他頗為興奮,因為作為一個比較有影響力家喻戶曉的名著短篇小說集,雖然是文言文,但是它的故事通過以前的連環畫即小人書,戲曲、評書、電影、電視以及白話文聊齋類書籍等等
  • 蒲松齡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他寫《聊齋志異》的創作靈感是什麼?
    古典鬼故事《聊齋志異》,提及它我們許多人都不會陌生,如《倩女幽魂》《畫皮》都是出自《聊齋志異》,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聊齋志異》的作者,以及他的創作靈感。第一,蒲松齡的書生情結許多人都喜歡《聊齋志異》這本書,其中我們熟悉的鄧小平同志,他也非常喜歡《聊齋志異》這本書。眾所周知,鄧小平有一句經典名言: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
  • 《聊齋志異》是怎麼寫出來的?
    這種種美麗的傳說影響了蒲松齡,蒲松齡從小就喜歡天馬行空的作品,像《莊子》《列子》《李太白集》《遊俠列傳》等都是他的至愛,此外他還酷愛小說。蒲松齡青少年時代是明末清初,在那個天崩地裂、改朝換代的歲月裡,發生了很多新奇事,引發了他寫小說的熱情。我認為,蒲松齡二十五歲時《聊齋志異》的寫作就開始了。這個推論是從他的朋友張篤慶的詩中得出的。
  • 《聊齋志異》:看似寫故事,實則針砭時弊
    《聊齋志異》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一說494篇)。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寫了不少揭露和抨擊貪官汙吏的作品,同時也寫了一些表彰和歌頌清官廉吏的作品。清官審案精明,執法公正,使受冤屈的好人得到昭雪,幹壞事的惡人受到應得的懲罰,如《詩漱》中的周元亮,《於中垂》中的於中垂,《折獄》中的費禕祉(yī zhǐ),《老龍船戶》中的朱徽蔭,《太原獄》中的孫柳下,《新鄭訟》中的石宗玉等。
  • 蒲松齡創作出《聊齋志異》是因為哪件事?哪個女人?
    聊齋志異裡面的很多故事,符合我們幼年時候心靈那種對世界的猜測和想像,在那個時候我們還分不清現實世界和想像世界的區別,所以我們會相信「物老成精」「萬物有靈」。其實不僅僅是孩子,有很多非常偉大的人物,也對《聊齋志異》有異乎尋常的興趣,比如說我們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他對聊齋志異也有很大的興趣,並且從裡面得到過許多有益的啟發。比如說,那個著名的「貓論」,其實就是來自於聊齋志異。
  • 《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到底幾個夫人?
    我國古代最有名的鬼怪小說,除了《西遊記》,就是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蒲松齡在其小說中,把狐幻化成無所不能鬼怪,既有狐人之間真摯情感,又突破封建社會那種禮法約束。人們感嘆這部鬼怪小說的同時,也在探尋作者內心世界。有學者甚至提出蒲松齡一定有這樣的情感經歷,才造就這部鬼狐小說。
  • 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美醜對照四個模式與法國雨果思想的異同分析
    有的說他是前期比較堅決反清,還在《三朝元老》等文中態度鮮明地表彰明代忠臣,諷刺投降清朝的二臣「無恥」;但是蒲松齡又是在科舉考試上幾乎奮鬥終生的人,這其中應該是有著可以研究的巨大空間,也是研究蒲松齡的學者們一直在致力梳理的領域之一。
  • 現今能看到蒲松齡留下的《聊齋志異》原稿,還得感謝這個人
    蒲松齡一點也不隱瞞自己喜歡的鬼神故事,這在正統的文化世界中是不入流的,不過,老百姓還就是喜歡他的那些故事。在蒲松齡生前,大家都爭著傳抄聊齋,在蒲松齡去世後的50年裡,市面上看到的都是手抄本,蒲松齡的聊齋手稿一直放在蒲家祠堂裡。現今,聊齋手稿已經成了遼寧省圖書館的「鎮館之寶」,但這部手稿不完整隻剩下了半部。
  • 《聊齋志異》:突破封建的人鬼之戀,是蒲松齡用一生寫下的希冀
    前言眾所周知,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塑造了一大批與人發生情感糾葛的妖狐鬼怪,例如《聶小倩》中的善良女鬼聶小倩,《小翠》中的率真狐女小翠,《翩翩》中的體貼仙女翩翩。不知道大家有無發現,蒲松齡筆下的鬼大都與民間傳說中的鬼不同,她們不僅沒有一絲兇殘恐怖,而且楚楚可憐,容貌姣好,平易近人,美麗多情,似乎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例如香港經典電影《倩女幽魂》中的聶小倩,她的原型便是《聊齋志異》篇章中的女鬼。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為什麼都說《野狗》是最恐怖的一個?
    《野狗》是蒲松齡創作的一篇僅280字的小說,收錄在《聊齋志異》第一卷中。在三百多篇聊齋故事中,《野狗》的篇幅短小,故事情節也很簡單。然而其恐怖程度甚至超過了著名的《畫皮》,其原因就在於這是一篇披著鬼神外衣的紀實文字,真實的再現了幾百年前清軍對山東地區的一場大屠殺。
  • 誰是《聊齋志異》中最美的女子?蒲松齡早就給出了答案!
    《嬰寧》是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中的名篇,主人公嬰寧是一個天真爛漫,非常愛笑的狐女。嬰寧身上有很多那時候女性所缺少的優秀品質,甚至與同時代的優秀男性相比也不相伯仲。本文主要研究嬰寧身上存在的優點,探究嬰寧由"笑"到"不笑"到"哭"轉變的原因,以此增加對《嬰寧》的了解,從而更好地了解蒲松齡以及他所生活的年代。
  • 蒲松齡《聊齋志異》其實是一部「孤憤」之書,而非志怪小說
    從蒲松齡的自序中可以看出,他寫《聊齋志異》的目的,並不只是搜集鬼怪之說,而是要寫「孤憤」之書。他的孤憤是什麼?當然是因為現實不公。所以這部書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而是寄託了作者心意在裡面的。我們甚至可以理解為,聊齋志異是一部以描寫鬼怪之說批判現實的作品。所以說,蒲松齡《聊齋志異》其實是一部「孤憤」之書,而非志怪小說。
  • 《聊齋志異》的由來,蒲松齡耗盡心血,康熙喜愛,故以書房為名
    據傳聞清初時期蒲松齡創作的《聊齋志異》原名為《鬼狐傳》。而《聊齋志異》這個書名可能就是康熙改的,還親筆題了字。這裡面還有一段稀奇的故事呢。有一年,蒲松齡依然像往年一樣,進京準備應試,這場大考他狀態特別好,考完之後,感覺非常滿意。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到底講了什麼?你以為是神怪,其實是現實!
    《聊齋志異》採用奇幻怪誕的形式,主要是因為蒲松齡在科舉考試中屢試失利,精神與家境都陷入了窮愁困苦之中。他在落魄中備感孤獨,常常感嘆「世人原不解憐才」。既然現實中的金榜題名遙不可及,那麼在亦真亦幻的異度時空中,藉助花妖狐魅去安慰困苦孤寂的書生,不失為一種心理補償與調節。
  • 蒲松齡說《聊齋志異》是孤憤之書,那他憤恨什麼?原來是這四種人
    蒲松齡自己說,《聊齋志異》是孤憤之書。孤憤的解釋是憤世嫉俗。蒲松齡有著絕世才華,但卻終身潦倒,他對那個不合理的社會,當然有一肚子的牢騷。但他所憤恨的,不是抽象的社會,而是具體地從切身體會中來。
  • 《聊齋志異》為何稱「聊齋」,「聊齋」在哪個地方?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祖籍淄博市淄川區蒲家莊。說到「聊齋」不得不提一下蒲松齡誕生和居住的地方。蒲松齡故居,位於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是一座幽靜古樸的北方農家四合小院,院門向東,僅有簡陋的3間正房和東西廂房各1間。
  • 《聊齋志異》——「起死回生」現象分析
    引言:《聊齋志異》中經常出現人或鬼或狐或精等的起死回生現象,其中不同故事中的死亡與復活都有著各自的獨特之處,起死回生的奇妙在蒲松齡的筆下顯得不再如往常我們所讀過的故事那樣平淡。那麼這一概念也在蒲松齡等文人的腦海中形成,所以他將此融入到了《聊齋志異》中的一些故事當中,無論是其所處年代、宗教、前人作品等都對蒲松齡有著深刻影響,我們可以從中發現蒲松齡是喜愛起死回生這一情節的,他所創作的這些篇章中的起死回生各自有著各自的特點,這樣也就有著別樣的特色和意義供我們來研究和體會。
  • 聊齋志異:《聶小倩》為什麼這麼與眾不同?
    《聊齋志異·聶小倩》雖然篇幅不長,刻畫的人物也不多,卻是蒲松齡的力作。這個短篇小說,把陽剛與陰柔之美、恐怖與安寧、粗獷與細膩,糅於一體,將現實世界與鬼幻世界巧妙地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絕佳的人鬼之戀,並寄託了蒲松齡這類落魄文人的理想化生活,是《聊齋志異》中最具代表性和價值的篇目之一。
  • 不一樣的《聊齋志異》
    古典文學名著《聊齋志異》(以下簡稱《聊齋》)三百多年來流傳甚廣。它所寫的東西很魔幻,實際上也是在寫現實。在蒲松齡筆下,一些鬼狐精魅「倒比正人君子更可愛」,老百姓愛讀,作家梁曉聲也為這部奇書著迷。
  • 作為《聊齋志異》近500篇小說之首,《考城隍》如何做到開宗明義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大家好!歡迎各位小夥伴跟隨乾隆娣一起走近志怪小說大家蒲松齡,走近《聊齋志異》!到清初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除了其中個別篇目記述奇聞怪談,絕大多數作品都與蒲松齡的社會生活緊密相關,託幽冥,鞭現實,寄理想。《考城隍》,故事帶有典型的幽冥色彩,讀之卻沒有獵奇感,你甚至覺不出鬼魂世界與人世間的隔閡,看不到閻羅厲鬼的猙獰可怖,找不到死亡的痛苦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