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溫馬浚偉、鍾嘉欣、陳法拉等人主演的電視連續劇《蒲松齡傳》,深入了解蒲松齡的一生。
許多人不理解,蒲松齡寫出了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的頂峰代表作品《聊齋志異》,還創作了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藥方面的著作,總字數達到了200萬字,堪稱著作等身,可為什麼終其一生都沒有當到官員呢?
蒲松齡離官場最近的一次,是於1630年8月應邀給江蘇寶應知縣孫蕙做幕僚,即俗稱的師爺。1年後,蒲松齡就辭掉幕僚的職位,返回老家。在清朝,幕僚是官場中一種不可或缺的職位,左宗棠、李鴻章等名臣都是從幕僚起家,但嚴格地算來,幕僚並不屬於官員序列,沒有品級,沒有國家發放的俸祿(薪酬由聘請他的官員私人發放),只是官場裡的「臨時工」。
此外,蒲松齡大多數時間是在有錢人家坐館,當私塾老師。
蒲松齡之所以沒有當到官員,主要原因是沒有考取舉人。
在清朝時期,對於蒲松齡這樣沒錢、沒背景的漢人來說,當官的唯一途徑是通過科舉考試。
科舉考試分為4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童子試,通過童子試的讀書人,擁有秀才的功名。第二層次是鄉試,通過鄉試的讀書人,擁有舉人的功名。第三個層次是會試,通過會試的讀書人,擁有貢士的功名。第四個層次是殿試,通過殿試的讀書人,擁有進士的功名,其中第一名被稱為狀元,第二名被稱為榜眼,第三名被稱為探花。因為殿試是全額錄取,一般不會淘汰考生,因此通過了會試,基本上就能夠獲得進士功名。
在這4個層次的科舉考試路,鄉試的作用最大。讀書人在通過鄉試之前,身份為普通民眾;而在通過鄉試,取得舉人功名後,立即就躋身士大夫階層,具備了做官的資格。
一道鄉試,將廣大讀書人涇渭分明地分割開來。
蒲松齡參加科舉考試之初,頗為順利。1658年,18歲的蒲松齡參加童子試,在縣試、府試、道試(院試)三道關口均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轟動一時,得到了山東學政施閏章的賞識,拜於他的門下。
可在那以後,蒲松齡參加了10次鄉試(蒲松齡年表中記載為8次),都名落孫山,與舉人功名擦肩而過。
既然考不上舉人,蒲松齡就不具備做官的資格,因此就沒有人敢任命他為官員。
蒲松齡作為地方上的文化名人,在當地名聲很大,也結交了不少官員朋友。官至刑部尚書的王士禎,官至邢部右侍郎的喻成龍,淄川知縣張嵋,江蘇寶應知縣孫蕙都與他關係頗好。蒲松齡的親戚高珩曾做過刑部左侍郎,還為蒲松齡《聊齋志異》寫序。可是,這些官員朋友無法將蒲松齡提拔為官員。
除了參加科舉考試外,蒲松齡還有沒有其他辦法當官呢?
有,那就是花錢買官,說文雅一點就是「捐納」。
花錢買官這種現象,在中國古代屢有發生,只有清朝將它公開化和制度化了。清朝甚至在戶部設立了一個機構——捐納房,專門來處理買官賣官的相關事宜。雍正時期的名臣李衛,就是通過花錢買官,進入官場,後來官至兵部尚書、直隸總督等。
可是,花錢買官這種路徑是為有錢人準備的。在清朝中期,一名知縣的價格在數千兩銀子上下,知府的價格就更高了。像蒲松齡這樣的耕種人家,一輩子都湊不齊這麼大一筆錢。
蒲松齡家裡雖然不算窮人,但也不是大富之家,家裡有20畝田地,也僅僅勉強維繫一家人的生活開支。蒲松齡給人當私塾老師,薪酬也不會很高,一本《聊齋志異》也沒有給他帶來多少收益。蒲松齡想積攢一筆錢來買官,是絕無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