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在當時的美國,是一個評價兩極分化的人。
不少美國人認為麥克阿瑟自負,自戀;桀驁不馴,心血來潮;譁眾取寵,華而不實;好出風頭,語不驚人死不休。
日本投降後,麥克阿瑟被任命為駐日本盟軍司令。在此後的六年中,麥克阿瑟用他華麗而招搖的方式,成功取代了日本天皇的位置,成為日本的「新天皇」。
當時,美參謀長聯席會議下達了《日本本土投降後軍政府基本指令》,要求麥克阿瑟對日本軍國主義分子進行嚴厲清算。
在德國美軍佔領區,大量的納粹分子被逮捕、起訴、入獄、處死,幾百萬納粹黨員和積極分子受到強迫勞動、沒收財產、開除公職、剝奪選舉權和賠償受害者損失等處罰。
對比德國,日本顯得風平浪靜。
自認為足智多謀的麥克阿瑟,有他自己的想法。
他聲稱:未來的世界中心,將在太平洋沿岸,東亞將不可遏制地崛起。至於歐洲,雖然和美國有血緣和信仰的紐帶,但那裡發生的一切,對他而言,都是些花邊新聞。
他說,實施嚴厲的佔領政策只會帶來各種問題。如果美國以公平、慷慨的態度對待日本人,「我們將贏得東亞人民的友誼與合作,並使美國在下一個世紀,繼續主導世界。」
麥克阿瑟認為,神道教是日本的國教,天皇是日本的國家象徵,二者是日本軍國主義及侵略行為的根源。如果不找到替代的信仰,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清算和削弱,無疑是徒勞的。
於是,他讓天皇公開放棄神道教主的地位,遠離神道教;停止向神道寺廟發放補貼。
為了在日本國民中普及基督教,他鼓勵基督教傳教士來日本,給予他們資金支持。
麥克阿瑟的計劃得到了上層的贊同。杜魯門總統在這份計劃書上簽字:「這是一份非常有趣的文件,我很高興擁有它。」
麥克阿瑟通知美國聖公會:「由於神道教衰落所造成的真空,日本已到了轉變信仰的最佳時期。這裡已無法滿足人們對《聖經》、聖約書和福音書的需求……數百萬日本人,對基督教的教義產生了抑制不住的興趣。」
於是,1,000多萬本日文版《聖經》陸續運進日本。
麥克阿瑟還敦促美國教會負責人,趕緊派「一千名傳教士」過來。
一陣忙碌過後,事與願違,在日本民眾中普及基督教的計劃,進展緩慢。
這時,博學多才的麥克阿瑟,想起一個歷史典故。1,600年前,基督教在羅馬帝國一直受到嚴厲打壓。但自從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以後,基督教就在歐洲迅速普及了。
1946年初,麥克阿瑟和天皇裕仁談了自己的想法。他曾經這樣評價過裕仁:「按現代文明標準,他的年齡只有12歲。」
在麥克阿瑟雄辯口才的遊說下,天皇裕仁對他的「天皇接替者」表示:假如這可以給他的人民帶來好處,他會這麼做。
事後,麥克阿瑟告訴福音傳教士比利 · 格雷厄姆: 「天皇還提出,讓基督教成為日本的官方宗教。」
麥克阿瑟讓人聯繫了羅馬教廷的使節,讓他們前來面見天皇,讓天皇裕仁儘快投入梵地岡教廷的懷抱。
不久,羅馬教廷駐日本大使和教廷的3名使節,來到皇宮門口,卻被駐日盟軍司令部民事情報部部長、負責天皇安全的埃利奧特·索普將軍擋在門口,不讓進去。
索普馬上找到麥克阿瑟。
索普:「長官,一旦天皇真的變成基督徒,我們就麻煩大了。」
麥克阿瑟:為什麼?
索普:」因為,一旦天皇皈依天主教,美國數千萬新教徒就會勃然大怒、暴跳如雷。「
麥克阿瑟:有道理。
過了一段時間,一群美國新教高級牧師來到皇宮門口,要求與天皇會面。不料又被索普攔住。在一番激烈的爭吵之後,悻悻而去。
索普再次對麥克阿瑟說:
」長官,如果天皇皈依天主教,新教徒就會不滿;同樣,如果天皇皈依新教,就會惹惱數千萬美國天主教徒。「
「這不光會引起教派衝突,而且會使其中一派對長官失去好感,影響您的聲譽。我覺得我們承擔不起讓他改變宗教信仰的後果。」
麥克阿瑟嘆了一口氣,本世紀最大的一樁改變宗教信仰的事件,就在自己手指縫中溜走了。
1948年8月,天皇裕仁在接受澳大利亞墨爾本太陽報採訪時稱,他有一段時間,出於對西方文明的興趣,與基督教聯繫密切,但並非是要成為基督徒。
1951年4月16日,被解除「聯合國軍」司令職務的麥克阿瑟,從日本啟程回國。這六年多來,他基本上都住在日本。中間去視察過「聯合國軍」13次,但從未在那過夜。
當天,日本媒體上,又出現了兩極分化的評價。
NHK的社論是:麥克阿瑟「幫助日本擺脫了戰後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貧窮」。
從他下榻的官邸到厚木機場,上百萬日本人,眼含熱淚,站在街道兩旁,鞠躬送行。橫幅寫著: 我們愛你,將軍,帶著真誠的遺憾,再見!
而朝日新聞的一篇尖銳批評文章稱:對長期以來習慣了「近在眼前卻又遠在天邊」的天皇的日本人來說,麥克阿瑟作為半神的代理人填補了這個空缺。但他對日本的治理,幾乎類似於殖民主義……把美國的生活方式強加於日本人身上,讓日本女性接受「性開放」觀念。他使日本人變得不負責任、諂媚奉承、無精打採;無法直截了當地看待問題,導致了扭曲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