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雞玩得不下蛋,爺爺憋出焦慮症!隔代帶娃的辛苦,你懂嗎?

2020-12-12 我是陳小仙呀

一說起熊孩子,許多家長太陽穴直跳。如果沒有家長約束,估計孩子都能把房頂掀翻。

沒辦法,熊孩子可是能讓「拆遷隊長」二哈聞風喪膽的人物。這不,熊孩子又解鎖了新技能,不僅把雞搞得不下蛋了,更是讓爺爺一度患上了焦慮症!

01爺爺帶娃患上焦慮症,一聽雞叫就心慌

年近70歲的爺爺家住浙江杭州臨安農村,平時生活節奏、飲食以及作息都很規律。

但自從暑假孫子到來後,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孫子非常頑皮,再加上從城市回來,孫子對爺爺養的十幾隻雞非常好奇,整天追著爺爺養的雞玩,玩到最後,雞一見他就跑,雞整天都在擔驚受怕中,最後被折騰的直接不下蛋了。

(圖片來源:網絡)

爺爺疼愛孫子,打不得罵不得,但心裡也的確窩火。

在照顧孫子的這段時間,爺爺的整個生活節奏都被打亂了,況且這段時間與孩子爸媽又有育兒分歧,老人越來越憋屈,越來越焦慮。

於是每天雞一叫,老人就開始心慌,甚至頭疼、吃不下飯,最後一檢查,發現老人已經患上了焦慮症。

(新聞來源:人民網)

很多網友看完很心疼那隻被折騰到不下蛋的雞,但更心疼的就是爺爺了,希望爺爺能卸下心理負擔,儘快恢復健康。

(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02隔代養育的壓力

像上述爺爺的情況,並不是個例。

曾經山東的一位的外婆,為了女兒不那麼辛苦,從山東跑到武漢給女兒照顧孩子。

老人又管孩子又忙家務,晚上還要帶孩子睡覺。連幹三年,老人的身體頂不住了,開始吃不下,睡不著,經常頭暈心慌,兩三個月下來瘦了十多斤,最終被醫生確診為中度抑鬱症。

(圖片來源:柯橋日報)

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照顧孩子都能累出一身病,更何況是上了年齡的老人!

但這還不是最累的,最怕吃力不討好,一邊辛苦著,一邊被子女指責埋怨著。

小仙曾看過一個叫做《媽媽的媽媽》的小短片,短短10分鐘,卻讓人看得心裡酸酸的。

這位外婆屬於「北漂」一族,從老家背井離鄉來到北京,幫女兒帶娃。

有一天,孩子發起了高燒,外婆就用自己以前帶娃的辦法,給孩子蓋上棉被,想給孩子發汗退燒。

女兒看到後一把扯掉了被子,像教訓小孩一樣教訓媽媽:

「物理降溫懂不懂?你就別給我搗亂了!」

「我公司的壓力那麼大,你到底是來幫我的還是……」

那句女兒沒說完的話,外婆卻明白女兒想說什麼,「是來幫忙的還是來拖後腿的?」

外婆內疚的站在一旁,手足無措!

(圖片來源:《媽媽的媽媽》)

女兒帶著孩子去醫院,外婆想幫忙,女兒直接制止:

「你別去了,去了還要照顧您。」

(圖片來源:《媽媽的媽媽》)

外婆心裡不是滋味,原本想為女兒解憂,如今皆是添亂,或許自己該走了。

臨走前,又擔心女兒和外孫女吃不上飯,於是包了很多餃子凍到冰箱裡。

(圖片來源:《媽媽的媽媽》)

在路上,外婆想到女兒還要工作,外孫女還要人照顧……想回老家的那些念頭最終還是熄滅了。

幫忙照顧孩子的老人,他們也會委屈,也會累,但因為怕兒女更累,他們選擇將委屈咽下。

03請多感謝那些為你帶娃的老人

有數據顯示,在我國2歲半以下的兒童,主要由祖輩照顧的比例達到60%-70%,3歲以上佔比40%,老人帶娃基本是現代社會的「主力軍」。

老人一大把年紀終於熬到了退休,本該享受自己的生活,結果拉扯完兒子,還要再拉扯孫輩,這份情我們一定要記在心裡。

1、別吝嗇感謝

老人帶娃是一種情分,所以如果有老人幫忙帶娃,作為晚輩首先應該感謝。

甚至不要吝嗇當面講感謝,時常買點小禮物感謝一下老人帶娃的辛苦。

這樣會讓老人覺得自己被重視了,為孩子付出的也被看到了。之後在面對養娃的問題上,以及日常瑣事的矛盾上,也會彼此體諒,更利於家庭和諧。

2、注意說話語氣

有時兩代人爭執不下,難聽的話就脫口而出,比如小康君多次聽到小區裡的一對夫妻指責帶娃的老人家:

「你別管了,亂管越亂」;

「給你說過多少回了,你怎麼就記不住」;

「對對對,就你厲害,人家醫生都比不過你(嘲諷語氣)」……

老人與我們出生年代不同,認知上或許有些固執,很難改變,但指責埋怨、冷嘲熱諷的語氣真的挺傷人的。

兩代人在一起肯定會有育兒分歧,但大家的初衷都是為孩子好。

如果老人的育兒方式真的有問題,寶媽奶爸應該發動自己聰明的小腦瓜,以老人能接受的方式改變老人的做法,而不是不耐煩的指責。

3、教老人玩手機,建立個微信群

有的老人不會用電子設備,不會用微信,其實作為兒女需要費心教一教。如果是因為花眼的緣故,可以帶老人配一副老花鏡。

只要寶媽奶爸有耐心、老人肯學總有一天會使用電子產品的。小康君的媽媽就是電子產品盲,現如今玩的那叫一個溜~

教會老人玩微信後,便可以建個家人微信群,時不時把正確的育兒文章轉發的微信群裡。

老人家畢竟是長輩,一定要有起碼的尊重。所以,分享文章時不能用「教育」的語氣,而應該是「商量」的口吻。

比如:媽~你看這篇文章說的很有道理,也有權威的資料~

另外就是教老人學會用手機,孩子有了什麼突發問題,老人也能儘快聯繫到寶媽奶爸,免得出了問題老人只能兩眼一抹黑,這會給老人帶來極大的焦慮和沮喪。

4、不做甩手掌柜

即使老人帶娃,寶媽奶爸也不能做甩手掌柜。

倆人下班後多幫老人做點事情,比如拖個地、刷個碗、哄孩子睡覺,老人忙碌了一整天,讓老人家多休息一下。

相關焦點

  • 請長輩帶娃總是有矛盾 隔代教育需要注意點啥?
    環球網01月13日06:30如今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小區裡遛娃的都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很少見工作日時間有爸爸媽媽遛娃的。所以現在的隔代相處和隔代教育就成了普遍現象,隔代教育的矛盾也慢慢浮現出來。生活中也會聽到媽媽抱怨:孩子的一些壞習慣都是爺爺奶奶給慣出來的,說了很多遍就是不聽。但是自己又不能辭職全職帶娃,需要長輩的幫助,內心很矛盾,不知道該怎麼辦。
  • 寶媽:隔代幫忙我謝謝你!隔代「親子」,求您哪兒涼快待哪去
    媽媽群最近不知道怎麼了,大家都在吐槽,親子關係的事情,而且和隔代帶娃有很大關係。寶媽:隔代幫忙我謝謝你!小裴有些無奈地跟朋友互訴衷腸,可是字裡行間都是自己的無可奈何。朋友越聽越不是味兒,不由得問她:「你這話裡話外,孩子跟奶奶比跟你都親,不應該啊?難道你一直沒帶過孩子?」原來小裴學歷高,嫁的婆家也「明事理」,即使生了孩子一家人也都不贊同小裴回家帶娃。畢竟工作是安身立命的本錢,回家帶娃實在「浪費」了她的好學歷,反正婆婆也退休了正好能幫忙帶帶孩子。
  • 有一種疼愛叫「隔代親」,一張讓人淚崩的圖道出「姥姥帶娃」真相
    大數據顯示,姥姥逐漸成為帶娃的「主力軍」。 姥姥帶娃,帶的絕不只一個娃,她帶的是女兒和外孫兩個娃。 即使身體稍有不適,也不願給女兒增加負擔,隻身在夜裡貼上一副膏藥,睡一覺,似乎就又充滿了電。
  • 別讓「隔代親」變成「隔代吼」,養育孩子這件事兒必須得是自己做
    01昨天買完菜回家,剛走到單元樓下,就聽到樓道裡有一位老爺子在大喊大叫,正好門口出來一位鄰居,我就問她:裡面怎麼了,是吵架呢嗎?我都不敢往裡走了……鄰居說,沒事兒,走你的。是在嚷嚷孩子呢。我更加好奇了,走進樓道發現,還真是嚷嚷孩子呢。
  • 開福區三角塘社區開設隔代教育「樂齡學堂」 探究最佳帶娃模式
    (課堂通過更好的引導祖輩家長協助子女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向祖輩家長們傳授如何達成「最佳帶娃模式」。餘名祖輩家長相聚三角塘社區「樂齡學堂」,通過更好的引導祖輩家長協助子女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向祖輩家長們傳授如何達成「最佳帶娃模式」。
  • 孩子長相繞過爸媽,被爺爺奶奶「截胡」,隔代遺傳威力太強大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娃出生後一般都是長得像父母,有的孩子在小的時候看不出來,等到稍微長開一點後就會有明顯的特徵,但是也有少數娃是"例外"。01孩子長相繞過爸媽,被長輩"截胡"是啥體驗?忍不住笑出聲小陽和丈夫結婚後的第二年懷上了寶寶。
  • 孩子不像自己,被爺爺奶奶隔代遺傳怎麼辦,網友:沒忍住笑出了聲
    更可氣的是竟然完全跳過自己和愛人的基因,遺傳爺爺奶奶的,這就讓寶爸寶媽忍無可忍了。要怪爺爺奶奶的基因強大,還是要怪自己的崽挑剔?孩子不像自己怎麼辦?被爺爺奶奶隔代遺傳,網友:沒忍住笑出了聲小S是我們比較熟知的一位明星,當看見她的三個女兒時,很多網友們都有自己的想法,這三個孩子到底是遺傳了小S還是遺傳了小S的老公呢?這麼美的基因真的說不要就不要了嗎?沒錯,孩子就是這麼任性,挑自己喜歡的基因留。
  • 隔代育兒矛盾多,老人和孩子均受傷,多數家庭難避免
    ,儘管減輕了家庭壓力,可是也衍生出一系列的家庭矛盾,老人和孩子均難逃傷害。,要知道帶娃是份壓力很大的工作,帶好了皆大歡喜,稍微出點差錯,老人就遭埋怨,吃力不討好,心理壓力很大。  另外,老人帶娃時很難拿捏分寸,既怕寵壞孩子,又怕給予的關心和愛不到位,讓孩子心情鬱結,子女還責怪自己。多數老人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度舒服,內心過度焦慮,就是怕孩子出狀況,無法向子女交代。
  • 老人帶娃不靠譜?那是你的方法不對,正確引導,不為娃擔驚受怕
    都說隔代最親,那麼為什麼很多家都是全職媽媽帶娃,而不是讓家裡的老人帶呢?有人說老人帶孩子不靠譜,都是老觀念;還有人說,婆婆不是自己,對孩子沒那麼上心。我們家樓下的鄰居都是雙職工,獨生子女,這樣家裡就有4個老人,小夫妻倆個結婚不到兩年就生了個娃給父母照顧,兩家老人輪流照顧孩子,這不這個星期是公公婆婆來家裡照顧!
  • 隔代育兒發生分歧怎麼辦?老人做好幾點,輕鬆培育出優質娃
    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原創不易,請勿抄襲)老人帶娃是如今比較普遍的現象,多數家長將孩子交由老人照顧的同時,又會擔心老人過於溺愛孩子,對娃成長不利,隔代教育確實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依舊有老人可以教育出優秀的孩子。
  • 有種「帶娃」叫爺爺奶奶帶娃,氣質這塊拿捏得死死的,就沒服過誰
    有種「帶娃」叫爺爺奶奶帶娃,氣質這塊拿捏得死死的這位寶寶一看就是爺爺帶出的娃,盤腿的小坐姿,手裡拿著一杯熱茶,特別是這個靈魂一吹。真是將「老幹部」的氣質拿捏得非常到位,寶寶:「論喝茶這塊,我就沒服過誰!」
  • 一組圖看清隔代遺傳,孩子長相被爺爺奶奶截胡,網友:基因太強
    01一組圖看清隔代遺傳,孩子長相被爺爺奶奶「截胡」,網友:基因太強>網絡上曾分享過不少隔代遺傳的帖子、照片,其中有一組熱門圖更是能帶你看清這「隔代遺傳」神奇,那孩子的長相竟越過了父母,直接被爺爺奶奶「截胡」。
  • 「3歲小孩能懂啥!」父母忽視孩子早期教育,錯過大腦發育黃金期
    「孩子那麼小,能懂什麼?」在討論孩子的教育問題時,你是不是也說過這樣的話?雖然孩子因為年紀小,認知的確非常有限。但如果父母因為覺得寶寶還小,而對早期教育不上心,認為等他再大一點再教也不遲,那麼就大錯特錯了。
  • 隔代撫養不放心?退休帶娃的奶奶,堅持讀詩詞養出5歲小「神童」
    隔代撫養不放心?退休帶娃的奶奶,堅持讀詩詞養出5歲小「神童」撒貝寧主持的《挑戰不可能》節目上,有過這麼一位年齡只有5歲的小嘉賓。他因為熟背「300多首唐詩、100多首宋詞、識字量3000+」,被撒貝寧稱之為「行走的中華小詩庫」。
  • 為什麼來幫忙帶娃的老人,嚇壞了孩子和孩子媽?
    一位媽媽求助說:我爸爸嚴厲而且暴躁,非要讓我三歲的孩子學寫字,孩子不會寫,他就對孩子大吼大叫,也對我大吼大叫,覺得我不會帶孩子,孩子經常被嚇得躲到沙發後面哇哇大哭,我自己也被嚇得全身發抖,感覺像是回到了自己小時候。我該怎麼辦?不少中國家庭會或多或少地採用隔代育兒的方式——由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幫助帶孩子,短的可能一年半載,長的可能十年八年。
  • 拒絕幫子女帶娃的老人,晚年生活什麼樣?逃不出三種結局
    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原創不易,請勿抄襲)插畫:Juice老人帶娃是當今社會比較普遍的一個現象,多數年輕人生了孩子後繼續為生活打拼,不得不將娃交由老人來帶1、孩子和老人難親近都說隔輩親,老人真心疼愛孩子,孩子會跟老人很親近,尤其是被老人帶大的孩子,普遍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感情很深;而沒有幫忙帶娃的老人可能平日裡和孩子來往的較少,孩子可能從內心沒有那麼親近老人。
  • 姥姥辛苦帶娃三年被親家截胡,幸得女婿怒懟親媽:你好意思嗎
    文|好孕姐 按照我國傳統,爺爺奶奶帶孫子已經成默認規則,三代同堂也多指的是老一輩和兒子一家三口的家庭模式。只不過隨著上世紀八十年代計劃生育的推行,我國出現了第一批獨生子女家庭,這導致很多家長沒有機會成為爺爺奶奶,只能成為姥姥姥爺。
  • 老人帶娃需要一場「得體退出」,錯過兩個關鍵時間點,對誰都無益
    文/孕媽咪育兒經(原創丨歡迎轉載分享)現在社會中的老人,其實活得非常辛苦,年輕時候為子女操勞拼搏了大半輩子,好不容易等到退休了,卻也不能落閒,便一刻也不能閒地開始給子女帶娃,用下半輩子的生活繼續「發光發熱」。
  • 母雞下蛋下一堆?解析幾個雞生蛋的小誤區,你踩了幾個坑?
    ,但是有些問題不是你見過「豬跑」之後就不存在的,比如養雞這件事,很多人都見過雞,不管是活的還是死的,但是關於雞下蛋這件事,沒有在農村或者雞場待過的孩子,大部分還是只在電視裡見過,所以對它總是有些誤解,有些誤解可能到了自己長大的時候才能被人發現。1. 雞下蛋一次性下一堆?
  • 兒子隔代遺傳像爺爺,爸爸心生懷疑偷做鑑定,結果悲劇了
    兒子隔代遺傳像爺爺,爸爸心生懷疑偷做鑑定,結果悲劇了 曾經看到網友講述的一個故事,他是做銷售的,因工作原因經常出差,很少有時間照看孩子,於是只能將自己的父親接到家中,和妻子一起照看寶寶。 然而幸運的是,妻子又順利產下了第二胎,小寶寶的出生為全家增添了新的喜氣,使得家中充滿了愉悅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