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炎症性腸病專輯|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下IBD診斷和治療

2020-12-23 騰訊網

《柳葉刀-胃腸病學和肝臟病學》(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近日發表亞洲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專輯,概述了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下關於IBD診斷和治療的挑戰,包括如何改進篩查和治療策略,以將疾病負擔減至最低。並著眼於優化治療,包括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品和替代藥物在IBD治療中的應用。

執行摘要

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在全球的流行率正在上升。在亞洲,城市化和工業化以及隨之而來的生活方式的改變,都導致了該地區IBD發病率的上升,預計在不久的將來,疾病負擔將超過高收入國家。特別是資源有限的環境對IBD的診斷和治療造成一些獨特的挑戰:與IBD相似的傳染病發病率較高;機會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s)的風險較高;用於制定區域治療指南的數據缺乏;公共衛生保健資金不足。本專輯的第一篇文章概述了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下關於IBD診斷和治療的挑戰,包括如何改進篩查和治療策略,以將疾病負擔減至最低。本專輯的第二篇文章著眼於優化治療,包括免疫調節劑(immunomodulators)、生物製品和替代藥物在IBD治療中的應用。

在亞洲資源有限環境下炎症性腸病(IBD)診斷和治療面臨的挑戰

在亞洲資源有限的環境中,炎症性腸病(IBD)發病率正在上升。儘管在這些環境中,IBD的流行率低於高收入國家,但由於人口眾多,預計在不久的將來其疾病負擔將超過高收入國家。在亞洲,IBD的診斷和治療面臨一些獨特的挑戰。一方面,醫生和普通人群對疾病的認識不足、診斷服務缺乏、需鑑別區分相似傳染病(特別是腸結核)以及經驗性抗生素和抗結核治療的廣泛使用,這些都給診斷帶來了挑戰。另一方面,缺乏集中的醫療服務系統或全民醫療保險,治療費用較高,生物製劑的可及性較低,以及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機會性感染的風險較高,這些都給治療帶來了挑戰。由於亞洲是結核病的高度流行地區,且潛伏性肺結核的流行率很高,因而結核病復發的可能性很高,這導致生物療法往往無法實施。目前的篩查方法在排除潛伏性結核病方面往往是無效的。因此,治療策略經常根據這些挑戰進行改進。本專輯文章討論了亞洲資源有限環境下IBD診斷和治療方面的挑戰。

在亞洲資源有限環境下優化炎症性腸病(IBD)的治療策略

在21世紀,由於迅速的城市化、工業化和生活方式的西方化,炎症性腸病(IBD)已成為一種全球性疾病,在亞洲次大陸的發病率越來越高。由於新藥可獲得性的不斷增加和有效療法的早期應用,全球手術率呈短暫性下降趨勢,但與IBD相關的醫療費用仍在持續上升。在資源有限的國家,IBD流行率的增加造成了巨大的醫療負擔。藥物並非是全民可及的或可獲得的。在亞洲資源有限的國家,亟需一個優化的、切實可行的IBD治療策略。特別應考慮到,資金限制會造成治療不足(以及次優的疾病控制),而過度治療會導致副作用和高昂的治療成本,因此要平衡好治療不足的風險和過度治療的風險。在本專輯文章中,我們總結了目前在亞洲低資源環境下關於優化傳統療法、使用其他療法以及生物製劑降階梯治療等方法。我們長期的目標是爭取更有效和負擔得起的療法和確保持久的效益。END

題圖 Copyright PETER MENZEL / SCIENCE PHOTO LIBRARY

*中文翻譯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文為準。

相關焦點

  • 貓的炎症性腸病(IBD)
    本篇文章將延續菲尼作品一貫的通俗易懂、「深度好文」的實用性風格來論述—貓的炎症性腸病(IBD)。首先,需要先解釋一下何為IBD?貓的「炎症性腸病」英文名稱是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簡稱IBD。
  • 炎症性腸病系列講座第五期「幹細胞移植治療早髮型炎症性腸病」
    近年來,我國兒童炎症性腸病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而且炎症性腸病比較複雜,其診斷和治療均存在相應困難,不易治癒,且易反覆發作。北京京都兒童醫院血液腫瘤科第八病區主任劉周陽醫生為大家講解「幹細胞移植治療早髮型炎症性腸病」。如果有疑問或者觀看講座視頻可以文末留言或者私信。
  • 益生菌Probio-Fit通過調節腸道菌群輔助治療炎症性腸病(IBD)
    炎症性腸病(IBD)是一種特發性腸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發病部位是迴腸、直腸和結腸。本病主要包括兩種類型,即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潰瘍性結腸炎(UC)是炎症性腸病(IBD)中最為普遍的一種,主要是結腸黏膜層和黏膜下層連續性炎症,疾病通常先累及直腸,逐漸向全結腸蔓延。
  • 炎症性腸病分類有哪幾種?
    炎症性腸病(IBD)是原因不明的一組非特異性慢性胃腸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可能與基因、免疫系統及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有關係。炎症性腸病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和未定型結腸炎。
  • 炎症性腸病有幾種疾病?治療原則是什麼?從根源上了解更容易!
    導語:炎症性腸病是指到現在為止還不知道病因的炎症性腸病,多認為這種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變化、臨床表現及抗生素、益生菌治療有一定效果。認為這種病發病很可能與細胞免疫異常有關係,有科學證明與很多因素有關,比如細胞免疫異常、變態反應等等,但至今沒有找出致病的細菌、病毒或者真菌。
  • 吳開春教授:細化炎症性腸病患者飲食指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炎症性腸病(IBD)是一種主要累及消化系統的慢性炎症性腸道疾病,其中包括克羅恩病(CD)和潰瘍性結腸炎(UC)。目前IBD已成為全球性疾病,我國現有的流行病學資料統計數據顯示,IBD患病率、發病率均呈上升趨勢,IBD在我國已經不屬於罕見病了,而且有可能成為本世紀的一個大病,許多省份均將IBD納入門診慢性疾病管理。
  • 修復GPCR,治療炎症性腸病的新策略?
    編者按:炎症性腸病(IBD)發病率自 1990 年以來,在亞洲、非洲、南美和中東的新興工業化國家持續升高。然而,目前針對炎症性腸病仍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目前的一些免疫抑制劑療法可能存在治療失敗的情況,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造成不良反應。
  • 炎症性腸病營養護理(下)—克羅恩病
    克羅恩病(CD)屬炎症性腸病(IBD),多於青壯年時期發病,我國克羅恩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它是一種慢性、易復發的非特異性腸道炎症,可累計消化道的每一部分,多見於末端迴腸、結腸,直腸亦可累及,受累腸段呈節段性分布。 01 臨床表現
  • 腸道菌群與炎症性腸病
    蔣麗蓉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消化內科(上海 200127)摘要:炎症性腸病(IBD)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有研究顯示IBD患者存在腸道內菌群失調,補充益生菌糾正菌群失調,可使IBD病情緩解。
  • 炎症性腸病是怎麼回事?提醒:這幾個治療方法,可調節腸道菌群
    其中成年人很容易出現的一類腸道疾病就是炎症性腸病,與飲食、遺傳和繼發感染等因素有關,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由於該組疾病與人們精神壓力、日常飲食有密切關聯,發病率較高,所以需要加強對炎症性腸病的醫學認識,保護胃腸健康。第一、炎症性腸病的發病機制先天和後天環境因素都有可能引發炎症性腸病,包括遺傳、病菌感染、吸菸、精神刺激、用藥不當和飲食失調等多個方面。
  • 豬增生性腸病的診斷與防治
    豬增生性腸病又呈增生性迴腸炎,是養豬場常見的消化道疾病。發病豬以生長發育緩慢、頑固性和間歇性下痢或出血性下痢等為特點。發病豬在臨床上症狀不明顯,主要以生長速度慢、飼料轉化率低和體重增長不明顯等為特徵。 3.慢性型。病豬精神沉鬱,消瘦,皮膚暗淡,被毛粗亂,食慾一般正常,但飼料轉化率低,生長速度緩慢,增重不明顯,6~20周齡的生長豬增生性腸病的診斷與防治文│李永彬(河南省駐馬店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豬體重差異大。
  • 炎症性腸病,怎麼吃才健康?濱州市人民醫院專家這樣說
    5月19日,是第11個「世界炎症性腸病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讓我們攜起手,共同關注炎症性腸病」。為了讓更多群眾和患者正確認識炎症性腸病學習如何治療預防疾病幫助患者早日康復,濱州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在門診一樓大廳舉辦主題義診宣講公益活動。
  • 疫情迴轉期炎症性腸病患者生物製劑-英夫利西單抗治療注意事項
    目前英夫利西單抗是在中國炎症性腸病(IBD)患者中使用最多最廣泛的生物製劑。首先,鼓勵正在使用英夫利西單抗治療的患者在交通允許和確保防護安全的前提下應儘可能到原醫療機構繼續按時實施輸注。
  • 回盲部炎症病變的隨訪有益於早期診斷克羅恩病
    ;影像學檢查如胸部X線、胸部CT結果;內鏡下病灶大小、形態、個數、累及部位,病灶間黏膜情況,以及胃鏡檢查結果;組織病理學結果,如CD特異性病理改變(局灶性慢性炎症、局灶性隱窩結構異常和非乾酪樣肉芽腫)和其他非特異性組織學表現(糜爛、間質水腫、淋巴組織增生、急性或慢性炎症細胞浸潤)。
  • 24%炎症性腸病患者會出現的併發症,一張流程圖掌握處理要點
    補鐵治療不僅能糾正貧血,還可能影響IBD的病程。 今年8月,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因潰瘍性結腸炎復發宣布辭職。一時間,炎症性腸病(IBD)備受關注。 IBD是一組累及大小腸,最終導致黏膜潰瘍和出血的慢性復發性炎症性疾病,西方化國家發病率較高。
  • 免疫抑制劑和生物製劑治療炎症性腸病的嚴重感染風險比較
    免疫抑制劑和生物製劑治療炎症性腸病的嚴重感染風險比較: 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 文獻來源: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0Jan;18(1):69-81.e3.
  • 【直播】12月9日,專家教你正確認識炎症性腸病
    便血、裡急後重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狀以及一些腸外表現那麼普通腸炎和炎症性腸病有什麼區別?有哪些症狀需警惕炎症性腸病?炎症性腸病究竟是一種什麼病?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種發病機制不明的非特異性腸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羅恩病(CD)和潰瘍性結腸炎(UC)。
  • 萎縮性胃炎、腸化、上皮內瘤變的診斷、治療和隨訪|指南共識
    3、CAG和GIN都有癌變的可能 根據腸型胃癌的Correa模式,發展路徑為: 正常胃黏膜慢性炎症萎縮性胃炎腸化生IN胃癌 圖1 胃黏膜癌前狀態進展為胃癌的Correa模式模擬圖 胃黏膜萎縮、腸化生和GIN均有發生胃癌的風險
  • 專家:炎症性腸炎發病率快速增長 不明腹痛腹瀉應儘早就醫
    為規範炎症性腸炎內鏡診療與營養診療,全國百餘位專家共同制定《中國炎症性腸病營養診療共識》和《中國炎症性腸病消化內鏡共識》,並在此次大會中首次發布,為內地炎症性腸病消化內鏡診療和營養診療提供原則性和方向性的指導。
  • 當前的克羅恩病治療方案,我們還欠缺什麼?
    CD是一種慢性、進展性、破壞性腸道炎症性疾病,發病高峰通常在18-35歲1,2,高達80%的克羅恩病患者伴腸狹窄和瘻管等併發症3。50%患者在前10年內需要手術而且術後復發的風險達50%4。克羅恩病在對患者的心理造成巨大影響的同時,疾病治療也會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