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開學季,每個家長對孩子在新學期、新學校的成長都會寄予厚望。坐落於杭州西溪溼地之畔的留下小學以「道義、雅趣、和諧、開放」為辦學理念,深受家長們認可。
在這背後,是留下小學歷經百年發展,交出的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從校園文化建設、設備設施,到師資隊伍、課程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可以說,留下小學的發展是西湖區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縮影。
看到這一切,最欣慰的莫過於留下小學現任校長孔慶根。他表示:「學生是校園的主人。我們願意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帶領孩子們向著更好的自己前進,向著美好靠攏。這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關於教育對於教育的理解,孔慶根告訴記者:「基礎教育的目標是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塑造健康的體魄,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為此,留下小學的「雅趣教育」應運而生。他感慨道:「教育不能因成績壓力而讓孩子喪失對學習的興趣和特長的發展。」
所謂雅趣教育,是通過打造有趣、有味、有用的課堂以及活動,讓課堂文化與地域文化相互融合。而學生們也在不斷的實踐拓展中成為「雅趣少年」。
對此,留下小學科研室主任仰毅明介紹說:「我們將西溪文化的深刻內涵引入課堂,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校園社團活動。我們有『小花籃』社團、『十八般武藝』社團、西溪小伢兒美術社、西溪詩文誦讀班、西溪印社……」
其中,在「十八般武藝」社團裡有很多不服輸的「女漢子」。「『十八般武藝』社團主要傳播傳統武術精神。我從馬步弓步、架拳推掌等基本功教起。」社團負責人黃蕾舉例說,「社員張怡博喜歡上躥下跳,二年級時放棄了舞蹈比賽的機會,選擇了這個社團學功夫。」剛進社團時,她還是個不太自信的孩子。漸漸地,張媽媽發現了她的變化:「每天回到家,孩子特別開心,笑著說自己有牛一般的力氣。」看到女兒在學校快速成長的同時還收穫了友誼和快樂,張媽媽感到十分欣慰,會一直支持孩子學功夫。
值得一提的是,將非遺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普教育結合,也是留下小學「雅趣教育」的一大特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溪小花籃盛極一時,每家每戶都在做小花籃。這也是西溪文化的一部分。不過後來做小花籃的人越來越少了,這門手藝也快要失傳了。「作為學校,我們應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傳承非遺文化的使命。」孔慶根和老師們由此開發了編織「西溪小花籃」校本課程。「小花籃」社團成為杭州市小學明星社團,而留下小學更成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小花籃」的傳承點。孔慶根直言:「對孩子們來說,編織一個小花籃,既是一種文化休閒的方式,也是一種美的創作方式,學習與傳承融合一體。」
此外,留下小學的其他雅趣教育活動,更是散落在西溪的一年四季。春天,書法社團的「送春聯、送祝福」活動,成為歷史街區一景;秋天,「小伢兒科考站」的隊員們考察西溪溼地公園生態環境,尋找文化印記,收集和製作標本……
正是這個西溪小伢兒專屬的、人人參與的雅趣社團體系,建構起留下小學的「西溪文化少兒研究院」。可以說,孩子們進入社團,即浸潤於「西溪文化」,社團活動的過程,就是體驗風雅西溪的過程。學生從校內走向校外,整個西溪國家溼地公園都是他們的第二課堂。
關於成績前段時間,孔慶根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
「我是2017級畢業生項榮家長,首先我要向您和老師們報喜:項榮被保送杭二濱江校區。記得三年級孩子剛轉學來時,膽子小,動作慢,是您和老師們的耐心鼓勵引導讓孩子有了『每天進步一點,做最好的自己』的信心……」
項榮只是留下學子的一個縮影。每一個走進留下小學的孩子都會被校園裡隨處可見的溫暖和美好而感染。606班的陶無疑在今年獲得了全國編程挑戰賽大獎、兩岸現場作文大賽大獎,還連續3年榮獲了「西湖區三好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訓練、編程寫碼充實著我的業餘生活。在別人眼中不起眼的事,校長和老師卻視作珍寶。他們一直鼓勵著我,讓我繼續堅持!」陶無疑感恩地說。
「我從小就喜歡唱歌,校長和老師們最支持我了!所以我獲獎,他們的功勞更大。」 曾獲得第二屆央音展演聲樂比賽的金獎、浙江衛視第一屆「中國藍·朗誦盛典」特金獎的姜李源笑著說道。
說起學校的繽紛生活,來自602班的桂晗在作文裡寫道:「二年級時媽媽很幸運幫我選擇了古雅詩社。3年的學習和閱讀,讓我受益匪淺。古代偉人的每一首詩歌,每一種境界都如刻在石頭上一般印在我的心裡。有《木瓜》受滴水之恩將湧泉相報的行動;有《子衿》中對意中人的款款深情;有《關睢》中青少年對彼此的真情流露。每一次的感受、學習與積累,都是在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
古雅詩社是孔慶根和學校語文學科組共同創建的特色社團,旨為讓孩子們從小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讓國學真正走進孩子們的生活,更讓他們在與古代聖賢的「跨時空交流」中,領會語言文化精髓,實現自我人文素養的提升。
看到孩子們在學校和老師的帶領下不斷努力取得優異成績,孔慶根倍感欣慰。曾遠赴四川支教的他深知「教育」二字的重量。
「在四川支教的日子讓我明白,無論在哪裡,孩子和家長們對老師、對學校的信任和尊重都是不變的。當兩千多個家庭把他們的孩子託付給留下小學,我們肩上就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們希望學生在小學就讀的6年,是他們滋養童心,享受美好生活,漸漸生長的6年。學生們的笑臉和自信,是最好的答案。」說到這裡,孔慶根的眼睛裡充滿了堅定。
關於平臺「從教這麼多年來,總是希望能與老師們共成長!成就他人,成就自己。」從成為校長那一刻起,孔慶根就深深意識到,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培養好每一個老師。
為了教師團隊能更快更好發展,留下小學不僅引進特級教師工作室,還成立了高校名師工作室。
據了解,語文學科方面有任為新教授工作站,思想品德學科方面有孔慶根首席教師工作室,數學學科方面有葛裕田首席教師工作室。此外,還有帶領班主任團隊對學生心理方面進行指導的高亞兵工作室,有將校外資源和學校美術組學科教研相結合的洪復旦工作室,有為學校教師進行課程開發與執行專題培訓指導的高原博士工作室,以及著名國學書畫家周京生先生的周京生書畫國學工作室和西部歌王王洛賓關門弟子陳百川先生的古風民謠工作室。
「豐富的平臺使我們可以在專業素養上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也讓我們有了更多的機會進行學習和展示。」語文學科負責人凌老師說。
正所謂「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教研平臺的搭建為老師們提供了大量的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機會。相信在不久的未來,留下小學在孔慶根校長的帶領下,將會迎來更加輝煌的明天。
記者 秦思漢 曲颯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