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攀比自主,面對逐月,請保持一份客觀和冷靜……

2021-03-05 自主與逐月

       新的《退役軍人保障法》推出的四種退役軍官安置方式中,除「逐月領取退役金」外,退休、轉業、復員在歷史上都有過,變化不大。相對來說,只有「逐月領取退役金」算是新的歷史條件下的一種新的安置方式。儘管它同「自主擇業」有些相似,但還是承擔了不同的歷史使命,在許多方面截然不同。

       

「自主」和「逐月」肯定是兩個不同事物。否則,延續下去即可,不必多此一舉。

 

任何新的安置方式,都是因應形勢發展需要而產生的,都是事物發展遇到新情況、新問題而採取的重大舉措,必然承擔著不同的歷史使命。

 

建國以來,我軍對軍轉幹部主要採取計劃安置方式。國家幹部作為重要的人力資源,都是由組織統一調配。所以,軍轉幹部在安置上沒有突出的矛盾和困難。

 

但是,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市場經濟深入發展,軍轉安置矛盾開始凸顯。如,安排軍轉幹部到企業工作是計劃經濟時代的一條重要安置渠道。但隨著國企改革地推進,大量企業推向市場。這直接導致企業安置之路收窄,政府安置壓力日益增大。

特別是1997年,我國宣布:在80年代裁減軍隊總額 100 萬基礎上,在三年內再裁減軍隊員額 50 萬。為了緩解政府安置的巨大壓力,2001年國家出臺了中發[2001]3號文件,規定了一種全新的退役軍官安置方式,這就是自主擇業。 

 

可以看出,自主擇業安置方式是形勢發展的產物,是緩解政府巨大安置壓力的有力舉措。

 

 我們再看「逐月」。

 

「逐月」產生的歷史大背景是適應世界新軍事革命下的軍隊職業化。職業化核心就是專業化,鼓勵長期服役、穩定服役。所以,就頂層設計者來說,所有政策必然圍繞這個基點聚焦用力。

 

首先,要鼓勵長期服役、穩定服役,從待遇和機制方面必然引導大家向退休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復員門檻的降低,又開闢了另一個出口。這樣政府安置的壓力必然大大減輕。所以,「逐月」必然不象「自主」一樣,承擔重要的減輕政府安置壓力的歷史使命。

 

其次,從軍官四種退役安置「出口」方式來看,國家肯定不會太鼓勵復員,只是解決極少部分不安心部隊工作幹部的一個小出口而已。從職業化的初衷來講,國家肯定希望大家長期服役,把轉業和退休作為一個主要導向。逐月領取退役金作為「四個出口之一」,如果待遇太好,可能很多人才會從這個出口大量流失;如果待遇太差,又不能把個人為國防建設作出的貢獻體現出來,有失公允。所以,個人認為,「逐月領取退役金」就猶如調節出水量的一個重要水龍頭。

 

再次,自主擇業幹部退役金錨定的是安置地現役同職級軍官工資的百分比計發的。職業化後,現役如果經過幾次漲資後,可能與地方拉開很大差距,這個時候退役選擇「逐月」,如果繼續錨定安置地現役同職級軍官工資,就有可能比地方、包括安置到政府部門的同職級甚至高一級軍轉幹部高出「一大截」!所以,借《退役軍人保障法》出臺,自主擇業軍轉幹部再無增量,逐月軍轉幹部待遇與現役脫鉤,一切才能平衡運轉起來。同時,要明白,大部分自主人在服役期間沒有享受過部隊近幾年的高工資。

 

作為制度頂層設計者來說,他必須站在國家和軍隊建設全局的高度來布篇謀局、科學籌劃,以確保軍改宏偉目標的實現。「逐月」作為軍改有機整體的一個小部分,自有其特定的作用和歷史使命。

 

我認為,面臨選擇的戰友,要客觀、冷靜的看待這一新的安置方式。

 

首先,根據前期官方新聞會透露的精神,無論是軍官,還是軍士,這只是多了一種選擇機會。如果感覺不合適,您還有政府安置等別的選擇,大可不必為此焦慮。

 

其次,我認為「逐月」待遇不會很差,必然有其強大的「吸引力」。大家想想看,一項政策推出,如果沒有人選擇,豈不是形同虛設?豈不是政策設計的失敗?所以,作為頂層設計者來說,必然圍繞「逐月」承擔的歷史使命,反覆研究,充分論證,使其科學、公平、合理,使有「逐月」意願的戰友欣然決擇。

 

最後,我認為,這個世界上很難有十全十美的事,退役安置也是一樣。你不可能既要政府安置的「權」,又要逐月的「閒」。一切的一切,以「自己的餘生究竟想過什麼樣的生活」為決擇基點。遵從內心,無問西東,無怨無悔!

相關焦點

  • 什麼是逐月領取退役金?
    逐月領取退役金,從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就是每個月領取一定數額的退役金。大家都知道,20年前出臺的自主擇業,也是逐月領取退役金的,為什麼這次非要換個名字呢?直接還叫自主擇業不就得了?有的人可能會說,改為逐月領取退役金,是為了把士官群體也納入進來,而之間的自主擇業是針對軍轉幹部的。
  • 自主擇業退出歷史舞臺!逐月領取退役金即將登場!
    1 必須肯定的是,「自主擇業」客觀來說不是退出歷史舞臺,而是起到了政策的承上啟下作用。 當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以指令性方式為主導的安置辦法,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自主擇業」軍轉幹部安置方式要與時俱進。
  • 逐月領取退役金與自主擇業軍轉幹部沒關係
    自從6月份《退役軍人保障法》(草案)中大家看到即將頒布實行的法律條文中出現「逐月領取退役金」這個名稱以來,直至11月份經全國人大修改確定在一些網站公布並將於明年實施的這部法律中的這個名稱的再次確認,許多自主擇業戰友心情忐忑,因為迄今為止只有這個群體的人是唯一領取「退役金」的,況且這部法律第二十一條未把自主擇業轉業幹部列入
  • 逐月領取退役金到底是多少年?說好的16年呢?
    2001年開始實行的自主擇業的形式,形式為根據服役年限和貢獻大小,逐月按照一定的比例領取「退役金」。可以理解,其實逐月領取退役金是「自主擇業」的升級版。自主2.0逐月領取退役金的依據依然是服役期(軍齡滿整年數值)和貢獻大小(立功級別和數量)。退役金的多少與服役軍齡、退役職務、最高軍銜、立功等級和數次、艱苦邊遠年限、參戰經歷及層級等貢獻大小的關係沒變,依然成正比!
  • 「獨家重磅」逐月的薪資細則,有安排了!
    怎麼界定逐月金。逐月的保底工資。怎麼理解保底工資?「保本,保證不少於最低限額。 」要對標逐月的保底工資,實際上反映的就是退役時要拿多少錢?退役時拿多少錢?簡單就是, 符合逐月安置後,清算退役費怎麼計發。
  • 逐月退役金的時限、比例和資金問題。
    對退役的義務兵: 國家採取自主就業、安排工作、供養等方式妥善安置。 退休、轉業、逐月領取退役金、復員、自主就業、安排工作、供養等安置方式的適用條件,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執行。 可以看出,逐月的具體標準,是在安置條例中具體明確的。
  • 逐月金,7000+?!
    開展調查問卷,也是為了進一步在落實政策之前,集思廣益,把大家潛在關注的涉及到逐月領取退役金焦點問題,都體現在相關配套政策上,特別是《退役軍人安置條例》中,這不僅是對退役軍人保障工作的負責,也是事關今後退役軍人發放逐月領取退役金的問題。
  • 復員、轉業、逐月,你會怎麼選?
    而且,為了保持整體隊伍的穩定性,組織與領導也不會安排太多自願申請復員的年輕幹部離開。 因為,一旦有了這樣的先例,會讓年輕的軍官們覺得想走很容易,個人思想就會變得不穩定,單位這種思想不穩定的人多了,不利於整體發展。
  • 達不到逐月年限,轉業條件又不夠咋辦?
    面對現在這樣的政策情況,有關轉業計劃安置問題就讓好多人有了疑問。從《退役軍人保障法》中有關軍官退役的方式有四種:退休、轉業、逐月領取退役金、復員。不過如果仔細的分析這幾個順序,也是有考究的。退休肯定是未來最好的,轉業安置也是不差的,但逐月和復員,該選擇哪一個?好多人心中沒有底。從近年來看,軍官轉業計劃安置還是絕大多數轉業幹部的選擇。
  • 逐月月薪7000+,香嗎?
    開展調查問卷,也是為了進一步在落實政策之前,集思廣益,把大家潛在關注的涉及到逐月領取退役金焦點問題,都體現在相關配套政策上,特別是《退役軍人安置條例》中,這不僅是對退役軍人保障工作的負責,也是事關今後退役軍人發放逐月領取退役金的問題。
  • 逐月後,如何順利度過轉型適應期?
    12月1日,又一批老兵退伍了,今年這批四級軍士長沒有機會趕上逐月了,而未來的軍官和軍士,即將迎來逐月領取退役金這一全新的退役安置方式。雖說它不同於之前的自主擇業,但在從部隊向地方轉型上是很相似的。都是從體制內到體制外,從軍人到退役軍人,由重要軍事人力資源向經濟建設貢獻者轉化。
  • 莫畏神圖雪遮路,堅信逐月不負人!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已經登上歷史舞臺的逐月領取退役金和剛剛終止的自主擇業肯定會拿來比較,不管它們理論上是否為同一事物,因為人們都渴望自己能夠被公平對待。有人說自主擇業的軍官是自主擇業幹部身份,而選擇逐月的軍官和軍士沒有身份,這個說法立不住腳,無論選擇自主擇業還是逐月,都是退役軍人,他們的政治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誰高人一等、誰矮人一頭的問題。
  • 2021年軍官退役「逐月」啥條件?時間和名額在哪裡?
    「逐月」和原來幹部轉業「自主」的主要區別在哪?最近也是因為網上傳的一個有關逐月消息,這裡也分別對這些消息來進行一下分析。一是轉業的時間和轉業指標問題。每遇到一些消息,大家都會問,這是真的嗎?對於這樣的問題,也不好說出確切的答案,因為現在還沒有確切的消息,只是根據一些以往的政策分析,對接下來進行一些推測。
  • 逐月領取退役金,條件、年限、金額及比例!
    自從知道士官以後也可以逐月領取退役金之後,去年剛剛籤了四期的王班長就非常高興。  一直以來,王班長就特別羨慕能夠自主擇業的幹部們,拿著國家發的一份錢,還能去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
  • 淺議論:逐月退役金
    這也真正影響了這部法律的制定和實施,眾多老兵的意願在三審修改內容中得到了具體體現。此次逐月領取退役金,因為《退役軍人安置條例》沒有出臺,面對戰友們對政策的渴求,發聲者根據自己的觀察和理解,寫出更接近於真相的解讀,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大家解疑釋惑。如果我們這個時代集體失聲,每個人都在等著官方消息,算不算時代的倒退?
  • 關於逐月領取退役金的幾個重點問題探討
    而目前一名滿16年退伍的農村籍四級軍士長,如果自主就業的話,都拿到手也就不到70萬,這樣的話,可以看出,逐月領取退役金相比而講,還是非常有優勢的,加上35歲也不大,自己完全可以通過創業就業,再拿一份工資,實現「雙收入」。所以逐月領取退役金這種新的退役安置方式,對於廣大軍士而言,吸引力還是非常大的。
  • 逐月與文職,如何抉擇?
    其次,依據《軍隊專業技能崗位文職人員聘用管理暫行規定》(軍辦發[2019]5號)、《現役士兵轉改文職人員暫行辦法》(軍辦發[2019]6號)兩個文件,應該聚焦於出臺的文件名稱本身:「暫行」意味著有彈性,某些不涉及到原則性的問題,在必要時可以由各個單位進行調整和設置;「暫行」意味著可變化,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如有不妥、不便、不合適的規定,也都可能被調整乃至徹底更改
  • 少校可逐月,那尉官怎麼辦?
    對於一些在崗位上兢兢業業,但遲遲調不了級的人來講,已經不奢望晉升,只求速走。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想走,「鬧」轉業的原因。不愛我,還不放我走,是不是有些過分?回歸到主題,少尉可逐月,是否少校就是逐月的起步門檻?
  • 孩子誇大其詞地控訴老師,家長應該如何客觀冷靜和沉著應對?
    剛升入高一的女孩子,仍然處於青春期,其獨立、敏感、和叛逆等特性依然比較嚴重,對周圍老師、同學、以及朋友的稍許不滿意,都會上綱上線、甚至無限放大,家長又偏聽偏信,很容易導致誤判為班主任老師對自己女兒「冷暴力」了;這種特別主觀性的假設和臆想,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如果再加上家長的姑息和縱容,更容易讓自己孩子變得偏執和孤立,引發一些不必要的心理問題和精神問題。
  • 逐月領取退役金,越改越好?
    老劉覺得,當前最好的方法就是,滿18年通過自主擇業方式退出現役的跟滿18年通過逐月領取退役金方式退出現役的,享受同等待遇,這樣都不吃虧佔便宜,也都沒有話說。2老於跟老劉一樣,最近也在網上各種刷,希望能夠在第一時間看到有關逐月領取退役金政策的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