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劍勇
自2006年亞馬遜推出AWS雲服務以來,經過近十年來發展,隨著雲變得越來越主流,作為基礎設施無處不在,並在人工智慧技術助推下,將會進一步市場全球雲服務市場。依據IDC分析報告顯示,今年新冠加速了全球各界採用雲服務,推動以云為中心的IT的更快轉換,預計到2024年,全球整體雲規模將達1萬億美元,支撐雲服務的硬體和軟體以及圍繞雲服務的專業和託管服務機會方面。
雲將變得越來越主流,作為基礎設無處不在,帶來產業智能化蓬勃發展
根據IDC所發布2021年中國雲計算10大預測中談到,為了獲得業務敏捷性,企業將致力於通過使用雲原生開發和部署服務。並預測雲支出優化,到2022年,企業會意識到他們至少浪費了20%的公有雲支出,這將促使其投資於公有雲成本管理,目標是將雲支出浪費減半。還有,到2024年,超過55%使用雲計算的企業將用以云為中心的模式代替過時的運營模式,促進組織協作,獲得更好的業務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雲市場,近年來得到迅猛發展,主要在於各界對新技術需求旺盛,而雲作為人工智慧、物聯網等輸出窗口,由此帶動國內雲服務市場增速高於全球。結合權威調研機構Canalys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雲基礎設施支出猛增65%,超50億美元,相比2019年第三季度增加了近20億美元。
國內雲服務基礎設施支出,佔全球支出的14%,且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特別是今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各界積極推進數位化轉型,引發對雲服務的需求劇增。以百度來說,近年來積極推動產業智能化落地,使得在雲服務市場尋求一條差異化競爭。具體來說,以雲計算為基礎,人工智慧為抓手,聚焦重要賽道,基於百度大腦等領先AI能力匯聚為「智」,與業內率先提出的AI-Native服務架構打造新一代「雲」,「雲智一體」成為百度智能雲的獨特競爭優勢。
這一轉變使得雲+AI融合更加緊密,不僅拉動智能雲規模化擴張,並通過各垂直領域的應用落地案例,展現出各行業智能化升級的蓬勃態勢。諸如在智慧港口場景,百度智能雲與河北港口合作的AI新基建落地的案例在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機場進行得到展示。還有與浦發銀行合作探索科技服務金融的模式創新,共同打造了行業首個金融數字人等。
在近日2020百度雲智峰會上,百度智能雲展示其所取得的最新成績和產業智能化實踐,智慧城市、智慧金融、智慧醫療、智能製造、智慧能源等領域的解決方案及成功案例,比如百度智能雲聯合合作夥伴打造的海澱城市大腦,構建新一代城市智能基礎設施;與貴陽經開區合作打造AI技術和工業網際網路應用相融合的AI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助力企業降本增效。
華為雲實現彎道超車,實現對騰訊雲超越位居國內第二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把應用遷移到雲端,以及部署物聯網,對於雲服務廠商來說,迎來最好的發展時代,使得華為雲業務駛入發展快車道,並迅速擠進國內雲服務第一陣營,實現了對騰訊雲的超越。根據權威調研機構Canalys的數據顯示,今年從第一季度開始,華為雲位居國內第二大雲廠商。2020年第三季度,華為雲憑藉16.2%的份額位居國內第二。要知道華為雲上線時間是2017年,相比BAT三大網際網路巨頭發展雲服務,華為雲屬於後來者。
根據Canalys報告可以看出在雲服務市場實現了彎道超車,處在快速發展中。在筆者看來,核心在於龐大的生態以及豐富的雲應用,服務涵蓋了laaS、PaaS、資料庫和物聯網等領域,包括在邊雲協同方面,支持人工智慧、物聯網以及數據處理等應用能力下沉邊緣,提供邊雲一致的應用調度、分發、運維以及治理體驗。
物聯網方向,以NB-IoT為代表的新興物聯網通訊技術可以解決水錶、電錶、燃氣表等遠程通訊協議不統一的問題。從智慧水錶場景來說,根據用水情況可以對獨居老人生活是否發現異常。比如,在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為獨居老人安裝了智慧水錶,若12小時內讀數低於0.01立方米,水錶會自動報給街道,之後第一時間上門探視老人,並將核實情況上報街道責任科室。而這背後支撐的則是物聯網技術加持下的智慧水錶,讓科技技術溫暖起來。
從工業網際網路應用場景來看,目前,華為雲與中石油正在嘗試通過井震聯合來進行油藏的反演,下一步,計劃逐步將人工智慧應用在石油勘探開發、鑽井測井、地震、裝備製造等領域。華為工業網際網路解決方案總裁賈永利表示:「華為雲工業網際網路平臺FusionPlant,圍繞企業的生產製造流、產品生命周期流和價值創造流三大業務流,幫助工業企業智能升級。面對不同類型行業和企業對三大流程的差異化需求,華為雲有針對性地提供不同的技術:聯接管理能力,應用開發使能,數據使能和AI使能,賦能行業智能升級。」
九牧集團的智能定製業務基於華為雲數位化供應鏈協同平臺,已經在集團多個產品進行了應用,並在整個定製過程中基本實現1小時設計、24小時製造、全程可視化。此外,華為雲在雲原生領域深耕多年,華為雲原生基礎設施打造了雲容器引擎、雲容器實例、智能邊緣平臺、多雲容器平臺等8大核心容器產品受到市場青睞。根據IDC發布的報告顯示,華為雲容器軟體市場份額排名中國第一。
阿里雲繼續領跑,營收規模繼續擴大
中國雲基礎設施服務支出高速增長,但這條賽道上主要被阿里雲、華為、騰訊、百度四大廠商佔據。Canalys最新數據顯示,上述四大雲廠商共佔總支出的80%。阿里雲以41%的份額領跑市場,繼續保持強勁增長的勢頭。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雲長期保持高速增長格局,年營收規模已突破400億大關。結合財報顯示,截止2020年3月31日的2020年財年,阿里雲營收規模達到400億元,較上一財年增長62%。最新財報顯示,按自然月,今年第三季度阿里雲較上年同期增長60%達149億元,是全球三大雲巨頭當中增速最高廠商。
「超百億規模依舊能保持高速增長,首先在於國內新基建戰略,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應用部署在雲端,開啟數位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物聯網高級顧問楊劍勇對此表示。並指出,「雲釘一體化」戰略落地也是推動阿里雲高速增長核心因素。事實上,為了推進雲釘一體化戰略落地,將釘釘升級為大釘釘事業部,並全面與阿里雲融合,是雲規模日益擴大的密碼。
具體來說,基於飛天雲平臺,結合雲釘一體和雲端一體所形成的數字原生作業系統的阿里雲2.0時代,使得雲的基礎設施與數字原生作業系統相互協同,讓更多組織,不需要看懂代碼就能具備雲化、數據化、智能化、移動化、IoT的能力。比較直觀的理解,這個系統是個類似於Windows系統,是個窗口式,用戶或者開發者非常容易去開發一些新的應用,以此降低企業及用戶的用雲門檻,讓雲可以像水電煤一樣,普及到更多的企業、更多的人。
最後
隨著數位化、智能化進程推進,雲計算已成為全球重要基礎設施。不過,市場競爭也異常激烈。其中,豐富的雲應用是市場競爭手段,而AI能力是市場競爭核心。IDC早前所發布的《中國人工智慧雲服務市場研究報告(2019)》指出,當前領先的雲服務廠商大都在公有雲上提供了豐富的AI能力。截止到2020年4月,各廠商在公有雲上開放AI能力的數量,從統計數據來看,百度智能雲、阿里雲開放的能力最為豐富。
需要指出的是,憑藉豐富的AI能力,百度智能雲在多個細分領域排名第一。並結合Canalys報告指出,百度智能雲通過其AI開放平臺為開發者提供了優質服務,通過其AI PaaS服務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將進一步加速中國企業的數位化轉型,意味著百度智能雲得到越來越多市場客戶的認可,助力全社會智能化轉型升級,並收益產業智能化這一波紅利,
楊劍勇,福布斯專欄作家,致力於深度解讀5G、物聯網經濟和人工智慧等前沿科技,觀點和研究策略被眾多權威媒體和知名企業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