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學獎一直是幻圈內為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從今年宇宙天體物理再次拿獎開始,「黑洞」「系外行星」等關鍵詞的熱度更是一直居高不下。
對於科幻作家來說,神秘的宇宙深處,依然是寫作靈感的源泉;和在未知領域艱難探索的科學家們相比,究竟誰能對宇宙做出更準確的預言?
這次青稞沙龍第153期,我們邀請到了三位嘉賓:以技術派硬核科幻寫作大獲好評的著名科幻作家、中國科幻銀河獎得主謝雲寧,著名青年科幻作家、銀河獎最佳新人王諾諾,以及天文專業研究學者、專家羅瑞博士,三位科幻+科普圈大拿,來了一場思維之間的密集碰撞。
每次青稞沙龍在開始前,群眾的呼聲就十分熱烈。這次由科幻圈的顏值擔當王諾諾老師擔任主持,更是在活動開始前就掀起了一波小高潮!(就說你有沒有搬小板凳蹲守!)這次我們篩選了60名觀眾到現場與大佬們近距離接觸,同時還中國數字科技館官網、百家號、科幻世界B站、直播地球APP進行同步直播,線上共有超5萬人觀看。
按照慣例,來溫習下:
青稞沙龍到底是個啥?
「青稞沙龍」是中國數字科技館主辦的品牌活動。其中的科幻系列與科幻世界雜誌社合作,邀請中國知名科幻作家、研究者與評論家登臺,圍繞科幻小說、影視中的科學想像和科學哲理展開深入探討,為科幻文學愛好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線下交流和學習平臺。此次活動是中國數字科技館「青稞沙龍」品牌活動的第153期。
本次青稞沙龍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前半場由謝雲寧和羅瑞兩位老師分別帶來了一場精彩的演講。
謝雲寧老師主講的是今年因「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羅傑·彭羅斯。他從彭羅斯的生平、與霍金的交情以及發現黑洞的緣由講起,深入淺出地為觀眾解釋了黑洞奇點論、A.I.不可智能論、量子意識論、共形循環宇宙學、彭羅斯階梯等等平時在我們看來可望而不可及的名詞。
羅瑞博士的演講主題是「人類對系外行星的探測」。自從人類知道了地球並非宇宙中心,就開始猜測或許有地外文明的存在;但對太陽系行星的探索並未找到生命跡象,於是人們便把目光伸向了系外行星。以人類目前的科技手段來說,系外行星的探測是比較困難的,因為行星不會發出可見光,同時質量也比恆星更小。羅博士例舉了包括徑向速度法、掩星法等探測方法,用生動的圖形直觀地解釋了人類對系外行星的探索手段。
我們為什麼要探索系外行星、探索宇宙?或許是為了回答三個「終極問題」: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宇宙中孤獨的文明嗎?我們要到哪裡去?而這些答案,只能由時間來回答。
活動後半場則是由三位嘉賓開展的一場「圓桌對談」。對談活動由知名青年科幻作家王諾諾主持,王老師生動活潑的主持風格和兩位24K純理工科嘉賓完美契合,整場活動頻頻爆梗的同時也乾貨滿滿。小編摘錄了一些精華部分,一起來看看三位都說了什麼吧!
王諾諾:現在網評很多科幻作品都是「遇事不決,量子力學;風格跳躍,虛擬世界;解釋不通,穿越時空;不懂配色,賽博朋克」,各位老師如何看待這個說法?說一個您印象特別深的科學+科幻結合的例子呢?
謝雲寧:我看待這點還是比較包容的。其實彭羅斯的「量子意識論」科幻小說裡也有用到,比如講人死後會以量子態漂浮在宇宙中。印象深刻的科幻科學結合例子的話,我舉一個我自己非常喜歡的一位英國作家史蒂芬·巴克斯特的《致命接觸》。他的這部小說點子很妙,都是以科學理論去一步步推導結果。小說開始是講人類為了探測地外行星,用了一束雷射打在半人馬座最近的一顆行星上,按理說這束光在多少年後會回到地球,但結果並沒有,並且在那之後整個太陽系都開始模糊化,人們才發現整個宇宙都是虛擬的——人類投出的那束光超過了計算機的運行範圍。這部小說推薦大家都去讀一讀。
●印象深刻的關於黑洞的描寫?
謝雲寧:我的處女作《回溯》裡就講了黑洞。當太陽系毀滅後,很多年後人類再回到太陽系,想了解這麼多年究竟發生了什麼,就去尋找銀河系中央的黑洞並且撞擊它。因為我們知道黑洞不只是吸收物質,它也會以某種形式把吸收的物質反饋到宇宙中。通過這樣的方式,人類通過黑洞反射出的影像,了解到了漫長的歲月裡銀河系的演變。還有一篇是綠楊的《黑洞之吻》,以及更早的時候鄭文光的《飛向人馬座》,還有最近逝世的日本作家小林泰三的《看海的人》,關於黑洞的作品太多了,我就不佔用大家時間一一例舉了。
●《星際穿越》中關於穿越黑洞的描寫,是否真的有實現的可能?
羅瑞:科幻作品中關於黑洞的描寫其實是有理論支撐的,但真正在穿越黑洞時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我們的身體是由分子原子組成的,在強大的引力場和時空扭曲效應之下,我們身體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否還和原先一樣,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了。
●為什麼直到90年代,第一顆系外行星才被發現?
羅瑞:因為系外行星運動速度非常緩慢,在觀測的時候就需要很精密的光譜分析,這樣的觀測手段在八九十年代才逐步建立起來。還有個關鍵問題是,不是說誰觀測到了就算數——發現一顆系外行星是需要得到國際天文學界的認可的,這個過程也是很漫長的。
●科幻作品中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對系外行星的想像?
謝雲寧:系外行星是科幻小說永恆的主題嘛,有篇小說叫《引力使命》,講的是一顆系外行星上的重力是地球的幾百倍,有一枚空間探測器墜毀在這顆行星上,發生了一系列的故事,人類如何突破它的物理限制來逃脫就變得很有趣了。
●系外行星上會有生命甚至文明嗎?
羅瑞:雖然我們現在發現的系外行星有幾千顆,但其實沒有幾顆是適宜人類生存的。雖然我們說人類生存需要滿足固態巖體和液態水兩個條件,但是對於孕育生命來說,這兩個只是基礎,實際上人類的生存條件比這個要苛刻太多了。所以我認為銀河系中出現文明的概率是非常低的。有科學家也計算過出現文明的概率,但這個計算也只是建立在眾多生存條件中的一小部分之上而已。
王諾諾:
我之前看過卡爾·薩根的一個假設,他認為有種生命可以在木星大氣層高處長期生存的,雖然這個理論沒有得到驗證,但人永遠無法想像自己沒有見過的東西,所以銀河系或者更遠的距離裡,也許會有生命以我們不熟知的形態存在著也說不一定。
活動結束後,現場觀眾的提問也十分踴躍。現場和直播間的觀眾都在積極地發表自己的觀點。
通過這次活動,我們更加確切地相信,地球是一顆極其幸運的行星,在滿足了無數個自然條件之後,孕育了生命並進化出高等文明,我們會對現在的生活倍加珍惜。
生命才是宇宙最偉大的創造。雖然科學結果告訴我們,人類很可能是銀河系中唯一的孤獨文明,但我們的目光將繼續延伸,畢竟再小的概率乘以無窮大,其結果也可能是大於一的。
所以感謝科學家們開墾的堅實土地,也感謝科幻作家們用想像力將這片土地的邊界拓展到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