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沙龍第153期:穿越宇宙的一百種方式——從諾貝爾物理學獎談起

2020-12-08 中國科學技術館

  諾貝爾物理學獎一直是幻圈內為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從今年宇宙天體物理再次拿獎開始,「黑洞」「系外行星」等關鍵詞的熱度更是一直居高不下。

 

  對於科幻作家來說,神秘的宇宙深處,依然是寫作靈感的源泉;和在未知領域艱難探索的科學家們相比,究竟誰能對宇宙做出更準確的預言?

 

  這次青稞沙龍第153期,我們邀請到了三位嘉賓:以技術派硬核科幻寫作大獲好評的著名科幻作家、中國科幻銀河獎得主謝雲寧,著名青年科幻作家、銀河獎最佳新人王諾諾,以及天文專業研究學者、專家羅瑞博士,三位科幻+科普圈大拿,來了一場思維之間的密集碰撞。

 

  每次青稞沙龍在開始前,群眾的呼聲就十分熱烈。這次由科幻圈的顏值擔當王諾諾老師擔任主持,更是在活動開始前就掀起了一波小高潮!(就說你有沒有搬小板凳蹲守!)這次我們篩選了60名觀眾到現場與大佬們近距離接觸,同時還中國數字科技館官網、百家號、科幻世界B站、直播地球APP進行同步直播,線上共有超5萬人觀看。

 

  按照慣例,來溫習下:

 

  青稞沙龍到底是個啥?

 

  「青稞沙龍」是中國數字科技館主辦的品牌活動。其中的科幻系列與科幻世界雜誌社合作,邀請中國知名科幻作家、研究者與評論家登臺,圍繞科幻小說、影視中的科學想像和科學哲理展開深入探討,為科幻文學愛好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線下交流和學習平臺。此次活動是中國數字科技館「青稞沙龍」品牌活動的第153期。

 

  本次青稞沙龍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前半場由謝雲寧和羅瑞兩位老師分別帶來了一場精彩的演講。

 

  謝雲寧老師主講的是今年因「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羅傑·彭羅斯。他從彭羅斯的生平、與霍金的交情以及發現黑洞的緣由講起,深入淺出地為觀眾解釋了黑洞奇點論、A.I.不可智能論、量子意識論、共形循環宇宙學、彭羅斯階梯等等平時在我們看來可望而不可及的名詞。

 

  羅瑞博士的演講主題是「人類對系外行星的探測」。自從人類知道了地球並非宇宙中心,就開始猜測或許有地外文明的存在;但對太陽系行星的探索並未找到生命跡象,於是人們便把目光伸向了系外行星。以人類目前的科技手段來說,系外行星的探測是比較困難的,因為行星不會發出可見光,同時質量也比恆星更小。羅博士例舉了包括徑向速度法、掩星法等探測方法,用生動的圖形直觀地解釋了人類對系外行星的探索手段。

 

  我們為什麼要探索系外行星、探索宇宙?或許是為了回答三個「終極問題」: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宇宙中孤獨的文明嗎?我們要到哪裡去?而這些答案,只能由時間來回答。

 

  活動後半場則是由三位嘉賓開展的一場「圓桌對談」。對談活動由知名青年科幻作家王諾諾主持,王老師生動活潑的主持風格和兩位24K純理工科嘉賓完美契合,整場活動頻頻爆梗的同時也乾貨滿滿。小編摘錄了一些精華部分,一起來看看三位都說了什麼吧!

 

  王諾諾:現在網評很多科幻作品都是「遇事不決,量子力學;風格跳躍,虛擬世界;解釋不通,穿越時空;不懂配色,賽博朋克」,各位老師如何看待這個說法?說一個您印象特別深的科學+科幻結合的例子呢?

 

  謝雲寧:我看待這點還是比較包容的。其實彭羅斯的「量子意識論」科幻小說裡也有用到,比如講人死後會以量子態漂浮在宇宙中。印象深刻的科幻科學結合例子的話,我舉一個我自己非常喜歡的一位英國作家史蒂芬·巴克斯特的《致命接觸》。他的這部小說點子很妙,都是以科學理論去一步步推導結果。小說開始是講人類為了探測地外行星,用了一束雷射打在半人馬座最近的一顆行星上,按理說這束光在多少年後會回到地球,但結果並沒有,並且在那之後整個太陽系都開始模糊化,人們才發現整個宇宙都是虛擬的——人類投出的那束光超過了計算機的運行範圍。這部小說推薦大家都去讀一讀。

 

  ●印象深刻的關於黑洞的描寫?

 

  謝雲寧:我的處女作《回溯》裡就講了黑洞。當太陽系毀滅後,很多年後人類再回到太陽系,想了解這麼多年究竟發生了什麼,就去尋找銀河系中央的黑洞並且撞擊它。因為我們知道黑洞不只是吸收物質,它也會以某種形式把吸收的物質反饋到宇宙中。通過這樣的方式,人類通過黑洞反射出的影像,了解到了漫長的歲月裡銀河系的演變。還有一篇是綠楊的《黑洞之吻》,以及更早的時候鄭文光的《飛向人馬座》,還有最近逝世的日本作家小林泰三的《看海的人》,關於黑洞的作品太多了,我就不佔用大家時間一一例舉了。

 

  ●《星際穿越》中關於穿越黑洞的描寫,是否真的有實現的可能?

 

  羅瑞:科幻作品中關於黑洞的描寫其實是有理論支撐的,但真正在穿越黑洞時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我們的身體是由分子原子組成的,在強大的引力場和時空扭曲效應之下,我們身體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否還和原先一樣,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了。

 

  ●為什麼直到90年代,第一顆系外行星才被發現?

 

  羅瑞:因為系外行星運動速度非常緩慢,在觀測的時候就需要很精密的光譜分析,這樣的觀測手段在八九十年代才逐步建立起來。還有個關鍵問題是,不是說誰觀測到了就算數——發現一顆系外行星是需要得到國際天文學界的認可的,這個過程也是很漫長的。

 

  ●科幻作品中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對系外行星的想像?

 

  謝雲寧:系外行星是科幻小說永恆的主題嘛,有篇小說叫《引力使命》,講的是一顆系外行星上的重力是地球的幾百倍,有一枚空間探測器墜毀在這顆行星上,發生了一系列的故事,人類如何突破它的物理限制來逃脫就變得很有趣了。

 

  ●系外行星上會有生命甚至文明嗎?

 

  羅瑞:雖然我們現在發現的系外行星有幾千顆,但其實沒有幾顆是適宜人類生存的。雖然我們說人類生存需要滿足固態巖體和液態水兩個條件,但是對於孕育生命來說,這兩個只是基礎,實際上人類的生存條件比這個要苛刻太多了。所以我認為銀河系中出現文明的概率是非常低的。有科學家也計算過出現文明的概率,但這個計算也只是建立在眾多生存條件中的一小部分之上而已。

 

  王諾諾:

 

  我之前看過卡爾·薩根的一個假設,他認為有種生命可以在木星大氣層高處長期生存的,雖然這個理論沒有得到驗證,但人永遠無法想像自己沒有見過的東西,所以銀河系或者更遠的距離裡,也許會有生命以我們不熟知的形態存在著也說不一定。

 

  活動結束後,現場觀眾的提問也十分踴躍。現場和直播間的觀眾都在積極地發表自己的觀點。

 

  通過這次活動,我們更加確切地相信,地球是一顆極其幸運的行星,在滿足了無數個自然條件之後,孕育了生命並進化出高等文明,我們會對現在的生活倍加珍惜。

 

  生命才是宇宙最偉大的創造。雖然科學結果告訴我們,人類很可能是銀河系中唯一的孤獨文明,但我們的目光將繼續延伸,畢竟再小的概率乘以無窮大,其結果也可能是大於一的。

 

  所以感謝科學家們開墾的堅實土地,也感謝科幻作家們用想像力將這片土地的邊界拓展到更遠。

 

相關焦點

  • 青稞沙龍第153期:從諾貝爾物理學獎談起,我們為什麼要探索...
    100多年前,在諾貝爾獎設立之初,物理學就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學科,在諾貝爾本人設立五大獎項的遺囑中,最先提到的也是物理學。諾貝爾物理學獎主要集中在四個領域,粒子物理、天體物理、凝聚態物理、原子分子及光物理。
  • 安德烈婭·蓋茲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系該獎第4位女性獲得者
    引力波成為人們觀測太空中各種劇烈現象和檢驗人類認知極限的一種全新方式。可以說,正是他們才讓我們聽見了宇宙的聲音。20152015年,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亞瑟·麥克唐納共同諾貝爾物理學獎。兩人因發現中微子振蕩,證明中微子有質量而獲得了這一獎項。
  • 外太空影像致敬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
    12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外太空的影像被投射到市政廳的外牆上,向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三位獲獎者致敬,因為「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之一——黑洞」。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在12月5日至13日舉辦光影秀。
  • 諾貝爾物理學獎索恩擔任顧問,《星際穿越》重映再現蟲洞與黑洞震撼...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陸芳8月2日,好萊塢大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經典科幻燒腦巨製《星際穿越》將正式重映。7月31日,片方曝光了「宇宙奇觀」版製作特輯及海報。諾蘭聯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基普·索恩,首次以科學的方式在銀幕呈現宇宙蟲洞與黑洞奇觀,造就了影片令人嘆為觀止的震撼視效。「宇宙奇觀」版製作特輯講述了《星際穿越》中令人嘆為觀止的蟲洞及黑洞奇觀,從構思到最終展現的整個過程。
  •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帶你了解
    諾貝爾網站視頻截圖獲獎者究竟是誰?根據諾貝爾網站消息,彭羅斯於1931年出生在英國,現為牛津大學教授。彭羅斯曾以「奇點理論」等相關研究與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創立了現代宇宙論的數學結構理論,二人還曾共同榮獲沃爾夫物理學獎。沃爾夫物理學獎被認為是除諾貝爾物理學獎外,物理學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
  • 2015諾貝爾物理學獎(內附:長達115年的秘密…)
    109、2011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天體物理學家薩爾·波爾馬特、美國/澳大利亞物理學家布萊恩·施密特以及美國科學家亞當·裡斯因「通過觀測遙遠超新星發現宇宙的加速膨脹」獲得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做編輯是種什麼體驗?
    羅傑·彭羅斯,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因在黑洞形成以及相對論的相關理論的有力預測成為獲獎者之一。而彭羅斯的四部主要著作《皇帝新腦》《宇宙的輪迴》《時空本性》《通向實在之路》的簡體中文版的背後,離不開湖南科技出版社吳煒和她的同事們辛勤的勞動。
  • 25歲與96歲,歷史上的那些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三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之一——黑洞。Penrose指出,廣義相對論導致了黑洞的形成。諾貝爾物理學獎近五年得主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米歇爾·馬約爾和 迪迪埃·奎洛茲,以表彰在宇宙認知上的顛覆性貢獻。
  • 201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為什麼頒給宇宙天文領域?這貢獻非常大
    201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出乎意料的授予了宇宙天文領域,之前的做了很多預言,大家都在猜哪個領域,誰有可能獲獎,宇宙天文領域也有猜到,但很少不是那麼熱門,但結果卻發給了宇宙天文領域。而且這三位科學家都是。
  • 宇宙探索屢現「高光時刻」,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帶來這些驚喜
    中新網10月6日電(李弘宇 卞磊)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揭曉的熱度還沒散去,當地時間6日,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也在瑞典科學院揭曉。  2019年的物理學獎得主,因在宇宙學和地外行星相關領域的研究貢獻,被讚譽「徹底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 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上的「拼桌」
    而諾獎委員會也強行圓了過來,授予頒獎理由為「他們為理解宇宙演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所做出的貢獻」。 實際上,諾獎(物理學獎)百年歷史上確實有多次頒獎給不同領域的研究,但又暗含關聯的成果。
  • 宇宙探索屢現「高光時刻」!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2020年諾獎,聚焦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今天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仍然聚焦天體物理學領域,帶我們發現宇宙探索的又一「高光時刻」——黑洞和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這三位科學家正是在這一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 日媒: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享年94歲
    共同社11月13日消息,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東京大學特別榮譽教授小柴昌俊12日去世,享年94歲。東京大學透露了該消息。小柴因觀測來自宇宙的基本粒子「中微子」,開拓了中微子天文學的成就,獲得了諾獎。
  •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啟示
    每年的諾貝爾科學獎於10月上旬公布,12月10日頒獎(瑞典科學家諾貝爾的逝世紀念日)。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通過線上直播方式舉行,頒獎晚宴也不得不取消(半個多世紀以來,首次打破該傳統)。
  • 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讓雷射大顯身手
    ▲美國、法國和加拿大的三位科學家獲得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哈維蘭德|賴因哈德·根澤爾|諾貝爾物理學獎|馬克斯·普朗克
    ◎ 科技日報駐德國記者 李山賴因哈德·根澤爾得知自己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沒有期待所以更加驚喜接受媒體採訪時,根澤爾解釋說:「我並沒有(對諾獎有所期待)。因為八年前,我已經獲得了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的克拉福德獎。該獎旨在對諾貝爾獎遺漏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予以獎勵。因此,我想也就這樣了。
  • PUP作者喜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原創 PUP 普林斯頓讀書匯榮譽歸於深邃星空和宇宙的探索者。10月6日,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榮幸地迎來了第46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作者,牛津大學教授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今年,三位科學家再次共享這一殊榮。
  • 發現「奇異」黑洞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該獎誕生第4位女性得主
    瑞典皇家科學院10月6日宣布,英國的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德國的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的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3位科學家因黑洞研究及發現銀河系中央的超大質量天體分享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星際穿越》曝「宇宙奇觀」版製作特輯 銀幕首現蟲洞與黑洞震撼畫面
    電影《星際穿越》劇照由傳奇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經典科幻燒腦巨製《星際穿越》國內重映定檔8月2日,今日曝光了「宇宙奇觀」版製作特輯及海報。諾蘭聯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基普·索恩,首次以最科學的方式在銀幕呈現宇宙蟲洞與黑洞奇觀,造就了影片令人嘆為觀止的震撼視效。太空奇景與片中人類命運相映成輝,動人心弦,魅力非凡。影片將於8月2日重登銀幕,走進影院再次感受「瞬間未來」的驚奇體驗。
  • 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這次是因為發現神奇的黑洞
    兩百多年前,就有科研人員設想宇宙中存在一種質量巨大、引力強到連光也無法逃脫的天體。愛因斯坦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廣義相對論,可用於計算出這種天體的若干性質。但黑洞作為一個科學術語,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由美國天體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