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乃是道教徒需皈身、皈神、皈命皈依的道門一寶。
清代全真龍門派中興祖師王常月更在《龍門心法》開篇就敍述到:「道本虛空, 無形無名,非經不可以明道。道在經中,幽深微妙,非師不能得其理。若不皈依三寶,必致沈淪邪道,顛倒昏迷。凡修真學道之士,志心皈命者,須作難得遭逢之想。第一皈依無上道寶,當願眾生,常侍天尊,永脫輪迴。第二皈依無上經寶, 當願眾生,生生世世,得聞正法。第三皈依無上師寶,當願眾生,學最上乘,不落邪見。此三皈依,乃昔之聖賢,度人入道,第一步上升之路,第一重入德之門。成仙成道,成聖成賢,莫不從此三皈依起首。」
道教傳承歷來重視師徒傳承,蓋因性命生死、大事因緣都屬於微妙秘密,不要說一般慕道信士,即使尋常道士亦難可見聞。王常月轉而表述:「最上乘解脫妙法,若無師真垂慈開示,引誘靈機,安能頓悟大乘正宗,漸入虛無妙道,而不致墮落 邪見,錯入旁門也耶。」一般無師承或未遇真師之士,由於缺乏上傳下承的道統,往往無法理解道經中的涵義所在,不理解經義則不能深入了解道教義理所在,也就難以升入道教的大乘境界金門之中。「所以未能明道之士,先皈依經。未能明經,先皈依師。若能皈依師寶,則經寶可聞於不聞之中。能聞經寶,則道寶可見於不見之際。」
經者,逕也。故道教徒以誦經作為入道的途徑,修道的開始。《太上玄門早晚功課經》序中亦提到「諷經誦咒,乃修仙之徑路、得入道之門。可以入元始之性,獲修仙之路①」。既然道經有體道、悟道、傳道的作用,因此誦經亦是道教醮齋修行中最常見最普遍的一項儀式元。或以欲修道必先需學會誦經來形容。而道教每項儀式都有其嚴格的流程規範,即威儀。得威儀則開悟大乘,漸入仙宗,失威儀不但使外人覺得其信仰淡薄,道心不堅之餘,按照《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四中《誦經儀》雲,「讀、誦經皆依此儀,違,奪算二千四百②」。因此誦經威儀不可忽視。
《道藏》洞神部威儀類南北朝或隋唐天師道經典《正一威儀經》中有一系列的誦經威儀,規定在誦經時要:「冠帶祝漱,捻香存念、須依本文。端身恭坐,調柔聲氣。至心誦讀,從標至軸,不得中停」;「經須心心相繼,念念不絕,無中漏忘,若誤言句卻,五百言畢啟謝」;「五百言若千言及章末,輒許咽液,飲諸清水,以利聲氣」;讀經過程中如果有事,「須在起立時,收經入函韞,三捻香禮拜」;事畢歸座時亦應如此。讀經之前,「先當洗手燻手及經, 然後讀之」;讀畢後應該再次收藏好經卷後洗手。「讀經皆先就師受其音旨句度,諳識文字。不得經堂之中臨事交錯,喧亂眾人」;「讀經之時不得受人借問文句意義,及為人解說問難,處分他事,雜亂真靈。」;「經中不了,虛有諮訣及問文字句度,皆當別時,就師拜讀③」 ;即誦讀經典之時不該分心分神外遊別事,無論是問字解句都不應當。
《要修儀戒律鈔》卷二中規定誦經道士須當正心誠意。「讀、誦經如對太上」,不得「傲慢狡笑,論及流俗榮利之務」;「誦經當令言句相屬,不得越略」;「誦經當令目注經文,心念神真。不得臨經他念,異想以亂天音④」等等。
元明之際成刊的《全真清規》中亦有云:「一凡全真誦經以和為尚,以誠為宗。一心不二,如身入皓月之中,空空洞洞,不見不聞。字字句句,皆由心出。如不出聲,對經默看,必要字字從天目中印出,方為合法。苟惟音調動人聽聞,此系應門腔派,尤非全真所尚也。」
以上經籍所觀,正一道與全真道在誦經要求上別無差異。皆是要求誦經之時一心不二,隨口應心。誦之誠者,則經明。行之篤者,則法驗。經明則道契於內。法驗則術彰於外,經明則法驗而兩全,內功外行而俱有。玉樞贊亦有雲,「向來誦經,念念存誠。千真拱聽,萬聖通靈」。正所謂一誠通天界,諸真下瑤階,虔誠誦經即是最基本的威儀,專誠誦經則是理解經義的方法,理解經義之後實踐起來則效應靈驗。誦經又是實踐道教法術的前提。由此可見,誦經在道教修行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但凡誦經,切須齋戒,而齋戒之要,以齋淨心神為重。先洗手漱口,嚴正衣冠,拈香叩拜。手不潔不能觸香,身心不淨則不得朝真。唐朝有天師葉法善。因用香不潔,誤用宮檀致使七孔流血之罰,雖非身心之故,但同樣亦是一個不淨,亦不可不注意。誦經之時,有若有聖位則在聖位前長跪,若在家庭則端坐即可。誠心定氣,叩齒演音,然後朗誦。先以淨口、淨心、淨身三淨咒澄淨身心不潔,誦念安鎮土地靈章,祈請護法神王前來保衛誦經之士,再誦念淨天地解穢神咒祛除穢氣。若是宮觀的誦經法事,則是由高功敕水蕩穢,兩旁龍虎道眾(或稱經師)反覆吟唱來完成。未受籙職或未受戒的道士不能稱臣,所以應將經咒中的「臣」字改為「弟子」。如祝香咒中「令臣關告」則應改為「弟子關告」。若有祝禱亦可在祝香咒後加入。以上則是一般誦經要訣及定式。慎勿輕慢,交談接語,務在端肅,念念無違,隨願禱祝,自然感應。
而且據《要修科儀戒律鈔》卷二中記載,誦讀不同的道經,各有軌制:「誦老君經,先燒香,整法服,此禮十拜,次存想,次念咒。誦上清經,當北向,經前九拜,向東上座,左轉北向,次念咒。誦靈寶經,當東向,經前燒香,禮三拜,北向上座。次念咒。誦三皇經,當南向,經前燒香,再拜,西向上床,左轉南向,次念咒。⑤」
在一些特定的經典中,還有經前發爐、密咒、存想、引氣、手訣、鬥罡、符命、秘諱等秘旨操作。故誦經亦是道教的一項修煉法門。
《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中表示,齋戒誦經的功德甚重,能夠上消天災,保鎮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生死均能受賴沾恩,其福德力是其他行為難以超越。所以經中將誦經歸結為「無量普渡天人⑥。」
當誦經如儀合法,則是修煉正途。徑路不差,就可以逐漸理解大道奧蘊升入金門。
註:
①《太上玄門早晚功課經》北京白雲觀1995 年重刊
②《道藏》第24 冊,第756 頁
③《道臧》第18 冊,第254 頁
④《道臧》第6 冊,第930 頁
⑤《道臧》第6 冊,第926 頁
⑤《道臧》第1 冊,第6 頁
原載於廣州道教協會出版《恆道》雜誌第七期夏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