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誦經威儀要訣略說

2021-02-19 龍虎山道教

經,乃是道教徒需皈身、皈神、皈命皈依的道門一寶。 

 

清代全真龍門派中興祖師王常月更在《龍門心法》開篇就敍述到:「道本虛空, 無形無名,非經不可以明道。道在經中,幽深微妙,非師不能得其理。若不皈依三寶,必致沈淪邪道,顛倒昏迷。凡修真學道之士,志心皈命者,須作難得遭逢之想。第一皈依無上道寶,當願眾生,常侍天尊,永脫輪迴。第二皈依無上經寶, 當願眾生,生生世世,得聞正法。第三皈依無上師寶,當願眾生,學最上乘,不落邪見。此三皈依,乃昔之聖賢,度人入道,第一步上升之路,第一重入德之門。成仙成道,成聖成賢,莫不從此三皈依起首。」 

 道教傳承歷來重視師徒傳承,蓋因性命生死、大事因緣都屬於微妙秘密,不要說一般慕道信士,即使尋常道士亦難可見聞。王常月轉而表述:「最上乘解脫妙法,若無師真垂慈開示,引誘靈機,安能頓悟大乘正宗,漸入虛無妙道,而不致墮落 邪見,錯入旁門也耶。」一般無師承或未遇真師之士,由於缺乏上傳下承的道統,往往無法理解道經中的涵義所在,不理解經義則不能深入了解道教義理所在,也就難以升入道教的大乘境界金門之中。「所以未能明道之士,先皈依經。未能明經,先皈依師。若能皈依師寶,則經寶可聞於不聞之中。能聞經寶,則道寶可見於不見之際。」 

 經者,逕也。故道教徒以誦經作為入道的途徑,修道的開始。《太上玄門早晚功課經》序中亦提到「諷經誦咒,乃修仙之徑路、得入道之門。可以入元始之性,獲修仙之路①」。既然道經有體道、悟道、傳道的作用,因此誦經亦是道教醮齋修行中最常見最普遍的一項儀式元。或以欲修道必先需學會誦經來形容。而道教每項儀式都有其嚴格的流程規範,即威儀。得威儀則開悟大乘,漸入仙宗,失威儀不但使外人覺得其信仰淡薄,道心不堅之餘,按照《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四中《誦經儀》雲,「讀、誦經皆依此儀,違,奪算二千四百②」。因此誦經威儀不可忽視。 

 《道藏》洞神部威儀類南北朝或隋唐天師道經典《正一威儀經》中有一系列的誦經威儀,規定在誦經時要:「冠帶祝漱,捻香存念、須依本文。端身恭坐,調柔聲氣。至心誦讀,從標至軸,不得中停」;「經須心心相繼,念念不絕,無中漏忘,若誤言句卻,五百言畢啟謝」;「五百言若千言及章末,輒許咽液,飲諸清水,以利聲氣」;讀經過程中如果有事,「須在起立時,收經入函韞,三捻香禮拜」;事畢歸座時亦應如此。讀經之前,「先當洗手燻手及經, 然後讀之」;讀畢後應該再次收藏好經卷後洗手。「讀經皆先就師受其音旨句度,諳識文字。不得經堂之中臨事交錯,喧亂眾人」;「讀經之時不得受人借問文句意義,及為人解說問難,處分他事,雜亂真靈。」;「經中不了,虛有諮訣及問文字句度,皆當別時,就師拜讀③」 ;即誦讀經典之時不該分心分神外遊別事,無論是問字解句都不應當。 

 《要修儀戒律鈔》卷二中規定誦經道士須當正心誠意。「讀、誦經如對太上」,不得「傲慢狡笑,論及流俗榮利之務」;「誦經當令言句相屬,不得越略」;「誦經當令目注經文,心念神真。不得臨經他念,異想以亂天音④」等等。

 元明之際成刊的《全真清規》中亦有云:「一凡全真誦經以和為尚,以誠為宗。一心不二,如身入皓月之中,空空洞洞,不見不聞。字字句句,皆由心出。如不出聲,對經默看,必要字字從天目中印出,方為合法。苟惟音調動人聽聞,此系應門腔派,尤非全真所尚也。」 

 以上經籍所觀,正一道與全真道在誦經要求上別無差異。皆是要求誦經之時一心不二,隨口應心。誦之誠者,則經明。行之篤者,則法驗。經明則道契於內。法驗則術彰於外,經明則法驗而兩全,內功外行而俱有。玉樞贊亦有雲,「向來誦經,念念存誠。千真拱聽,萬聖通靈」。正所謂一誠通天界,諸真下瑤階,虔誠誦經即是最基本的威儀,專誠誦經則是理解經義的方法,理解經義之後實踐起來則效應靈驗。誦經又是實踐道教法術的前提。由此可見,誦經在道教修行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但凡誦經,切須齋戒,而齋戒之要,以齋淨心神為重。先洗手漱口,嚴正衣冠,拈香叩拜。手不潔不能觸香,身心不淨則不得朝真。唐朝有天師葉法善。因用香不潔,誤用宮檀致使七孔流血之罰,雖非身心之故,但同樣亦是一個不淨,亦不可不注意。誦經之時,有若有聖位則在聖位前長跪,若在家庭則端坐即可。誠心定氣,叩齒演音,然後朗誦。先以淨口、淨心、淨身三淨咒澄淨身心不潔,誦念安鎮土地靈章,祈請護法神王前來保衛誦經之士,再誦念淨天地解穢神咒祛除穢氣。若是宮觀的誦經法事,則是由高功敕水蕩穢,兩旁龍虎道眾(或稱經師)反覆吟唱來完成。未受籙職或未受戒的道士不能稱臣,所以應將經咒中的「臣」字改為「弟子」。如祝香咒中「令臣關告」則應改為「弟子關告」。若有祝禱亦可在祝香咒後加入。以上則是一般誦經要訣及定式。慎勿輕慢,交談接語,務在端肅,念念無違,隨願禱祝,自然感應。 

 而且據《要修科儀戒律鈔》卷二中記載,誦讀不同的道經,各有軌制:「誦老君經,先燒香,整法服,此禮十拜,次存想,次念咒。誦上清經,當北向,經前九拜,向東上座,左轉北向,次念咒。誦靈寶經,當東向,經前燒香,禮三拜,北向上座。次念咒。誦三皇經,當南向,經前燒香,再拜,西向上床,左轉南向,次念咒。⑤」 

 在一些特定的經典中,還有經前發爐、密咒、存想、引氣、手訣、鬥罡、符命、秘諱等秘旨操作。故誦經亦是道教的一項修煉法門。 

 《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中表示,齋戒誦經的功德甚重,能夠上消天災,保鎮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生死均能受賴沾恩,其福德力是其他行為難以超越。所以經中將誦經歸結為「無量普渡天人⑥。」 

 當誦經如儀合法,則是修煉正途。徑路不差,就可以逐漸理解大道奧蘊升入金門。 

 

註: 

①《太上玄門早晚功課經》北京白雲觀1995 年重刊 

②《道藏》第24 冊,第756 頁 

③《道臧》第18 冊,第254 頁 

④《道臧》第6 冊,第930 頁 

⑤《道臧》第6 冊,第926 頁 

⑤《道臧》第1 冊,第6 頁

 

原載於廣州道教協會出版《恆道》雜誌第七期夏季號

相關焦點

  • 「經功浩力不思議」,道教為什麼極為重視誦經功德?
    《玄門日誦早壇功課經》中有一段「小贊」韻,其韻詞寫道:「誦經功德,不可思議,諸天諸地轉靈機。」意思是說,通過恭誦祖師經典,可以達到不可思議的奇妙功效。如果誦經之人願力虔誠,就可以得到天地神明的護持,從此消災解厄、保命延年。道教中諸多具有祈福禳災的科儀法事,皆是以誦經作為行法的客觀載體。
  • 誦經不一定用口,簡析青玄上帝持經要訣!
    道教典籍紛繁而複雜,歷代道藏浩如煙海。對於許多剛步入道教的善信與初學者,在面對如此之多的典籍時,難免會有無從下手的無力感。現今人多不信誦經,謂:「區區幾篇文字,用嘴巴念念,就能消災?就能得福?那豈不識字的人都成了仙了!」其實不然,經文並非尋常文字,誦經也非徒用口誦而已。祖師有言:「經文乃是天尊金口宣演,上古天真皇人書而下傳於世。」故經文亦非尋常之文。
  • 《正一威儀經》淺解(二十一)死亡威儀
    正一死亡威儀共計六條。道士修持本為長生久視,與天地合道。
  • 道教禮儀
    比如叩拜、敬香、獻供等都是道教禮儀中用動作向神致敬的形式。 (道教禮儀)       1、語言禁忌:即進香者要心意虔誠,進入宮觀要靜默清心,不能因朝聖勞累而生懊惱怨悔之心,叫苦叫累;也不能在進香沿途說汙穢不淨、褻瀆神明或不吉利的話。無論您是香客,還是遊人,在特定的道教文化環境內,都要有所尊重。
  • 佛教四大威儀與中華傳統禮儀之間的異曲同工之妙
    孔子提出了禮,而釋迦牟尼佛則制定了四大威儀,那今天咱們就共同探討一下四大威儀。02四大威儀的重要性四威儀,出自《菩薩善戒經》,說的是修行之人行、住、坐、臥的四種注意事項,祖師們更是將其總結成了偈語,讓後人參考,不論出家在家
  • 《淺談道教如何講經》——樓嘉詠道長
    所以天尊慈悲,廣說經法,俾使一切眾生聞經悟道,不入輪迴,逍遙永生。道教真經,不可思議,本雲篆天書,結炁成文。以不同的方式流演於人間。然經文妙義,人多不能正確理解經義。所以歷代祖師仙真注釋經文,闡發妙義。或登壇講經,指點未悟,啟迪群萌,自度度他,功德不可思議!
  • 道教開壇科儀講義
    所以,道教對高功的修持尤為重視。拈香是道教燒香的一種方法,也稱為燒檀香,嚴格地說叫燒塊香。因為有些特殊的法事,如禮鬥,則燒降香、沉香。皆須有專備香爐,香木塊劈作一分粗細,一寸長短,還要另備一些香面。香面通常以線香碾成粉末即可。燒時,先用香匕在香爐中間把香灰挖一小坑,填入香面,用運板運平,使香面上微蓋一層香灰,燃一點點線香插進香面,香面在香灰的掩蓋下自然燃燒。
  • 誦經的功德到底從何而來?不做好這件事,誦經萬部也無濟於事!
    由此可知,道經師寶所代表的即是道教崇拜的最高道境,故爾《雷霆玉樞宥罪法懺》又統稱其為「無上至真道經師寶三境高尊。」道家三寶中的經,即經典也,就是「三十六部真經」,是學道、修道的圖文載體。雖然,道教最高深絕妙的智慧都無法用文字描繪,但是經文依然是初學者的入門最佳選擇。經文能消弭世間的災厄,誦經聲能治療人心的隱疾。
  • 齋戒是道教誦持經典的基本要求,是修道人斷染的根本途徑
    本文摘自隨方設教公眾號,作者為尚德Shand,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誦經要訣》指出:凡誦經者,切須齋戒,嚴整衣冠,誠心定氣,叩齒演音。然後朗誦,慎勿輕慢,交談接語,務在端肅。念念無違,隨願禱祝,自然感應。先念步虛,後諷經咒。可見,齋戒是道教誦持經典的基本要求。《生天得道經》指出:依憑齋戒,作是津梁。可見,生天得道之法將齋戒也提到了前面。那麼,道教究竟為何如此看重齋戒呢?
  • 【道教知識】——道教經文的分類
  • 居士入寺禮儀之誦經請益
    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眾生起心動念,佛無一不知,因此只要心懷誠敬,無需執著拜佛方所。拜佛時動作不緩不急、內存虔敬、外現恭謹。不可看似恭敬,內懷我慢,或為求修行之名,詐現威儀。合掌手勢為雙手平舉當胸,五指合併向上,以能見無名指尖為度,掌心要空,不可貼緊。拜佛時要五體投地,不可翹臀。雙手翻掌,手心向上託起,觀想接佛足,雙腳、額頭都要著地。
  • 佛家氣功養生十六字要訣
    此四句人稱佛家十六字要訣,最早見於南朝梁時曼陀羅仙翻譯的《文殊般若經》,又見於南宗神會的《南宗定是非論》(收在神會語錄內),屬北宗禪法。佛家十六字要訣的出現,表明了禪定理論在養生學中的應用。中國佛教禪宗發展到慧能形成南北二宗,出現了「頓悟」與「漸悟」的不同修禪理論。南宗慧能主張頓悟,認為「佛性常清靜,何處有塵埃?」是說人們都有一 顆明淨的本心,只要領悟便可成佛。
  • 【魏氏名人】道教上清派開祖:魏華存
    魏夫人內心一直嚮往道教,崇信越來越誠。待二個兒子長大,於是就和丈夫分居,齋戒別室。終因精誠勤致天帝開懷,命神人降授《上清經》,由魏夫人傳播於世,遂為道教上清派開祖。         道教傳說,魏夫人與丈夫劉文分居之後,經過了三個月,忽有清虛真王褒及眾真人降臨夫人齋室,告訴夫人說:「你專注三清,勤苦到如此境地,我等受扶桑大帝君之命,特授你神真之道。」
  • 如何供養道教的神明
    因道教敬神儀禮是伴隨神像塑造就開始的,故我們先從神像塑造談起。(一)、神像塑造神像有木雕、泥塑、夾薴脫空、石雕等多種。在雕塑神像時,要進行敬神儀禮。其儀式主要有二:(1)擇吉日良辰舉行開工儀式。首先上供、焚香、誦經禮拜。如是木雕,造像工匠要用斧子在木料上方輕砍三個或七下,以示三請或表示賦予其三魂七魄。
  • 佛門基本威儀要領
    佛門基本威儀要領◎萬佛聖城  提供
  • 如何供養道教的神明?
    拈香訖,退回跪墊,行三禮九叩大禮(六)、誦經我們知道,所謂「禮」,指表示尊敬的語言或動作,並由此而產生禮儀。前面所述叩拜、敬香、獻供等都是道教禮儀中用動作向神致敬的形式。道教敬神禮儀中以語言向神致敬的形式,便是誦經。誦經包括念誦和歌贊兩部分。念誦是指詠念經文與念誦道教諸神和真仙聖號。
  • 道教祀神須知
    其中,各種水果有其涵義,比如,蘋果以示平安,橙子以示心想事成,核桃以示聰明富貴、香蕉以示財源旺盛等。每種水果,按季節和保存期限,殿主應擇時撤供。葡萄等易變質水果當日撤下。香蕉、西瓜等最長供一日。橘子等可以兩三日。核桃、幹棗、蘋果可以略長。蔬菜亦可上供,如黃瓜等。但生長期粘土者、異味者等均不宜上供。供花,須是鮮花。一般殿堂陳列,用假花裝飾亦可。若是許願敬神,須是鮮花。
  • 道教《安土地神咒》和《土地咒》
    土地神,道教稱「福德正神」,俗稱「土地爺」。我國最早的土地神叫「社」,形成較早。《風俗通義》說:「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為神而祀之,報功也。」社也就是專門的土堆,代表土地神。由於全國土地遼闊,很難由一個土地神來管理,所以土地爺一般只管理一方土地,大土地神,比如后土、地祇,道教稱為「后土皇地祇」,民間則稱作「總土地」。
  • 道教之上香禮儀
    對於道教、佛教都用清香(主香)和神佛聖尊或先人來傳達內心的虔誠與尊敬之意。《正一威儀經》記載「正一燒香威儀:凡是捻香,皆須三指端身,正意坐立,宜就取便三指捻之。每當三獻,使煙氣相續,不得中停。」道教祭神通常多以三炷香為準,三炷香代表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也代表天、地、人,即敬三清,敬天、地、聖賢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