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加拿大廣播公司(CBC)報導,阿爾伯塔省紅鹿市近日發生了一起惡性傷醫案。
當地時間8月10日上午11時,一名男子進入沃爾特·雷諾茲(Walter Reynolds)醫生的診所,而後診室內傳出了猛烈的撞擊聲,隨後一名醫生大喊「救命,快打911」,衝出診室。
幾分鐘後,全副武裝的皇家騎警抵達現場,很快,警員們將一名戴著手銬的男子帶離診所。再接著,急救人員趕到。
雷諾茲醫生被送往醫院急救,但不治身亡,另一名醫生受輕微傷,沒有生命危險。
皇家騎警文件顯示,嫌疑人名叫鄧·馬比奧(Deng Mabiour),現年54歲,沒有犯罪記錄。
傷醫嫌疑人鄧·馬比奧(Deng Mabiour)被制服。/Facebook
事件發生後,阿爾伯塔省省長傑森·康尼(Jason Kenney)在社交媒體「推特」發文,對這起殘暴恐怖的傷醫案表示痛心,並代表全體阿爾伯塔省居民,向受害人及家庭表示最深切的哀悼。
01
其實,加拿大的傷醫事件很少,上一次被媒體廣泛報導的還是2016年。
2016年6月16日下午,加拿大西部城市卡爾加裡的一家中醫診所發生持刀砍人事件,一名華裔男子衝進醫生辦公室行兇,導致另一名華裔男子當場死亡,以及一名華裔女子受輕傷。
據當地警方透露,這起事故的主因不是醫患糾紛,而是情感糾葛。
當然,加拿大的醫療糾紛也不多。
根據加拿大醫保協會(CMPA)和加拿大醫保互惠公司(HIROC)的聯合報告顯示,2004-2013年10年間CMPA受理醫療事故投訴1593起,HIROC受理1391起,總數不足3000例。
而世界衛生組織2017年發布簡報稱,2010-2015年,中國國內,結案並呈報給最高法院的醫療事故糾紛案例,達13620件。
二者對比不難發現,加拿大的醫生安全感比我國的高太多了。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2001年7月至2018年7月的17年間,導致醫務人員死亡的傷醫案件一共有47件。發生在三級醫院的暴力傷醫事件最常見,佔67.6%;二級醫院發生69例,佔23.8%;一級醫院發生12例,佔4.1%。
總體來說,我國暴力傷醫事件還呈上升趨勢。
不說遠的,僅2020年前半年就已經有至少15名醫務工作者遭到人身安全威脅。
來源:往哲星與統計公眾號
02
我國的醫患矛盾為何如此突出呢?
這和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勻有很大關係。
我國人口基數大,醫生缺口也很大。
根據衛健委的數據顯示,以2030年每一萬人口有5名全科醫生來計劃,目前還有差不多50萬醫生的缺口。
再加上很多人無論大病小病都去大醫院診療,大醫院的一名醫生每天要面對數以百計的患者,體力和精力的嚴重透支導致醫患溝通減少,很容易造成醫患矛盾。
但,這種情況短時間內並不能得到解決。為什麼?
因為醫學畢業生們都不敢選擇成為醫生了。
《柳葉刀》2015年曾經公布過一項數據:2005至2015年,10年間中國大學培養了共470萬名醫學畢業生,但醫生總數卻只增加了75萬。
醫療資源匱乏引起了醫患衝突,醫患衝突導致醫生減少,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03
怎麼辦?
我們可以從多方面努力。
首先,院方做好安全措施,如黑名單制度、要求專人陪同就醫、安檢環節控制、安保人員的應急能力培訓等內容。
事後呼籲嚴懲,不如事前的安全措施做紮實。
其次,醫院應設立專門的機構和人員做好潛在「危險」患者的溝通工作。
醫院不應該把醫生暴露在危險之中,只靠醫生的好態度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試想,如果北京民航總醫院有專門的溝通機構,那楊文醫生是不是可以逃過一劫?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將醫院糾紛與醫生安全問題納入醫院考核標準,如果有醫護人員安全遭到威脅,醫院方也要受到相應處罰。
這一點加拿大就做得很好。
加拿大的醫生和醫療機構是合同關係,醫生的人事權不屬於醫院。追究醫療事故時,必須區分彼此間責任。但,醫護人員若在院內被患者所傷,醫院會受到處罰。
早年,加拿大阿伯茨福德市福特地區醫院一名39歲急診護士,在工作時遭受一名精神疾病患者野蠻襲擊。其頭面部、眼部嚴重受傷。
醫院因面對暴力不作為、未能保護員工安全,被處以7.52萬加元罰款(約合人民幣394048元)。
可以說,加拿大傷醫案件少和醫生安全感高,醫患關係長期處於相對良性狀態,與這個政策不無關係。
只有形成相應的責任機制,醫院才有足夠的動力去出臺政策,加強安保,保護醫護人員的安全。所以,醫護人員的安全與醫院領導的績效考核掛鈎有必要實行。
醫院從來都是一個人員複雜之地,既有極端之善,也存在極端之惡,如果不能採取切實有效的建議和措施,醫護人員將時刻暴露在高危環境中,這對他們不僅殘忍,而且不公!
希望不會再有惡性傷醫事件發生了!
覺得不錯,隨手點個讚,按個「在看」再走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