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生》:理解中國醫生,理解中國患者

2020-12-17 澎湃新聞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這場戰役中,無數醫護人員衝在第一線上,是抗擊疫情的第一道防火牆。而連日來,來自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馳援湖北,成為最美逆行者,以他們的負重前行,守護我們的歲月靜好。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這一背景下,視頻網站及時上線了紀錄片《中國醫生》,自然受到廣泛關注,穩居全網紀錄片熱度榜首;該紀錄片也贏得極好口碑,豆瓣評分高達9.3分。

《中國醫生》海報

《中國醫生》深入全國各地六家大型三甲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南京鼓樓醫院、西交大一附院、浙江省人民醫院、中科大附一院、河南省人民醫院)的婦產科、急診科、腫瘤科、麻醉科、手術室、ICU等不同科室,進行了長達一年的紀實拍攝,記載了幾十位高尚但不高冷、有血有肉的醫護形象,也以小見大地呈現了關於中國醫生的一切。

在肺炎疫情的當下,觀看這部紀錄片自然有別樣的感觸。不過我們更希望,在了解中國醫生的一切後,能夠喚起更多人對於醫生這一職業的尊重和愛護,而不是只在需要他們的時候,才想起珍惜他們。

中國醫生有多累

身邊有幾個醫生朋友,平日裡聚會總聚不齊,問起他們的工作感受,一個字「累」。

第三方機構做的一個調研《2019醫師幸福感指數研究報告》,在「中國醫師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提及率%」這一選項上,「超負荷工作量使得醫師身心俱疲」是提及率最高的問題。而就「工作量大、強度高」這一指標,認為「基本符合+100%符合的醫師佔比60.8%,接近2/3的醫師同意這種觀點,醫師工作量大、強度高是一種行業共識。

數字若顯得無感,《中國醫生》的實況拍攝就讓人看得真切。

朱良付是河南省人民醫院主任醫師、國家高級卒中中心主任,同時也是醫院心腦血管綠色通道的發起者。心腦血管病是我國死亡人數最多的疾病。發病緊急,短時間內得不到救治就容易致殘乃至致死,很多大型醫院為此專門設置了綠色通道。所謂的綠色通道,按紀錄片中的說法,要像軍隊一樣的,要做到24小時全天候,所有醫生鏈條都是住院值班,才能做到爭分奪秒去搶救患者。

綠色通道意味著24小時全天候

醫院的綠色通道是朱良付發起的,所以剛開始每次急診,不管凌晨幾點,他都親自來。一臺又一臺的手術,一個又一個的病人,忙到凌晨是常有的事,而有時下班匆匆回家吃了飯,接到急診室電話又立即往醫院趕。主管護士對著鏡頭說道,「有一天朱主任的病人做到夜晚12點,還有16臺造影,做到凌晨5點,他們才休息。」繼而她又感慨了一下:「絕對不讓自己的孩子當醫生,實在是沒有一點生活的樂趣,沒有生活質量的,家庭根本就沒有辦法管。」

主管護士說,當醫生壓根沒時間享受生活

24小時隨叫隨到、長期高強度的工作、飲食不規律、作息不規律,是很多醫生的工作狀態。南京鼓樓醫院心胸外科主任王東進,同樣是全年無休、全天無休。紀錄片拍攝他的那一天,他連做了三臺手術,17個小時。17個小時得像雕塑一樣站著,全神貫注地進行精密的手術。王東進說,「心臟外科就是得身體最好,身體不好的,站臺站不住的就被淘汰掉了。」而他患有嚴重的頸椎病,曾經痛到得戴著頸託才能上手術臺,而因長期站立他腿部靜脈曲張,得常年穿著彈力襪。

那麼醫生自個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勞累的?

朱良付的話特別令人觸動。他說,「天天就這樣作息不規律,工作量大,我就擔心有時候我會突然死掉,但是我不能死,我家庭的責任都沒有盡到,我自己的醫療責任也沒有盡到。我現在是主任醫師,我們差不多要用25年才有可能培養出來,我現在44歲,如果我死了,那就是浪費國家資源。」

「不敢死」的醫生

一個救死扶傷的醫生,擔心自己「過勞死」,又得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能死、不敢死」——醫生的勞累、付出、擔當和犧牲,可見一斑。

要成為一個中國醫生需要大量的付出,本科5年,研究生3年,博士至少也3年,整整11年;而從住院醫生到主任醫師,往往又需要10餘年時間。熬到了主任醫師,能力越大,承擔得也越多,很多中壯年的醫生自己也有一身「職業病」,他們「怕死」,但「不敢死」。

除了身體上的疲倦,醫生的累也體現在心累。醫患矛盾緊張,患者對醫生不信任,給醫生帶來很大的心理衝擊和心理傷害。

紀錄片一開始是朱良付對著鏡頭無奈、沮喪又不解地說,「曾經有個老太太,是一個老爺子的家屬,那個阿姨說我想把你撕成碎片,說我把他家老爺子給害死了。我跟那個老爺子我們在病區裡關係很好的呀,他也很慈眉善目,我也不希望高灌注(腦高灌注症候群)發生。但他們也知道你是個好大夫,那個老太太一邊這麼說一邊還說,『我近來高血壓了,你再給我看看』,但是不耽誤她投訴你。」

朱良付說起這段經歷,表情無解又無奈

所以紀錄片才有這麼一幕,一次急救手術前,朱良付先用手機錄下與患者家屬的對話,確保他們知道手術可能存在的風險。

《柳葉刀》主編理察·霍頓曾說,他每個月會收到幾百封來自中國醫生的郵件,其中最常提到的主題是醫患關係緊張。「我確信,其他國家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但是沒有一個國家的醫生像中國醫生這樣擔心。」

醫生如此辛苦卻還得憂心自己的安全,這怎麼看都匪夷所思。但它切切實實正在發生。

中國醫生的冷靜

很多患者不理解醫生,一大原因是他們認為醫生太「冷漠」了,這邊家屬為了病人心急如焚,但醫生卻「事不關己」,顯得「敷衍」,冷漠又冷血。

但醫生是真的是冷漠嗎?

或者我們換個角度提問,醫生應該跟每個患者成為朋友,急他們之所急,悲他們之所悲嗎?

在以前的宣傳中,我們似乎一直在倡導醫生這麼做,要跟每個患者成為朋友云云,讓對患者有求必應云云。可在實際操作中,這並不可能,要知道我國每天就診的人數超過2000萬,每個醫生每天要面對的病人太多。醫生再博愛再有同理心,他的情感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他無法面面俱到地照顧到所有病人和家屬的全部情緒。我們不能以聖人和超人的標準來要求醫生。

南京鼓樓醫院最年輕的副主任醫師魏嘉,有個罹患胃癌晚期的病人,才二十幾歲,特別年輕也特別樂觀,這讓魏嘉最掛心也最揪心,所以一直儘量為她多做點什麼。但紀錄片最後,魏嘉提到,以前有前輩建議她,「特別是對腫瘤科醫生來說,不要跟病人做朋友,因為你跟他投入私人的感情越多,有可能你後面會自責、失落、傷心,會更難過,很長時間走不出來。」

魏嘉的前輩曾告誡她不能投入太多私人感情

醫生也害怕傷心。他們並非拒絕付出情感,而是需要克制情感,因為他們面對的是來來往往的患者,而死亡每天都在醫院裡發生。魏嘉雖然並未聽從前輩的話,她還是對這個樂觀的患者上心,但這也非意味著那些沒能成為她朋友的患者被她怠慢了。專業是本分,朋友是情分。

南京鼓樓醫院燒傷科住院醫生徐曄,25歲就博士畢業,工作三年後遇到自己職業生涯「難以跨越的溝壑」。一名全身95%重度燒傷的老年患者,他的家裡人為了給他看病,拿出家裡現有的全部積蓄,但依然湊不夠高昂的醫療費用,因為一次又一次的植皮手術,總體花費得100多萬。徐曄幫患者爭取到了2萬元的援助基金,盡力勸說患者家屬堅持治療,因為患者出院離世的可能性極大。但患者家屬還是強行出院了。徐曄趕到時,面對空蕩蕩的床位還是有一絲失落,他是真心希望患者得到救治,卻也知道家屬面臨的困境。

年輕的醫生類似的經歷多了,心理能承擔的極限就會提高。徐曄事後說:「為什麼有人說有的醫生看起來很冷酷?不是冷酷,他是冷靜。因為你現在的這種情況,他早就見過無數個了,所以他才會顯得如此的冷靜。這個過程是每個醫生都會去經歷的。」

醫生看多了生死,也從患者家屬那裡看遍人性冷暖

也就是說,當患者家屬指責醫生「冷漠」時,家屬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他們很可能是第一次看到親人遭遇險境。但家屬也忽略了,今時今日患者的情況、家屬的反應,在醫生的職業生涯中,他們已無數次遇到過。醫生並非麻木,他們的波瀾不驚,是專業、經驗和經歷累積後的冷靜。

慌亂、不安、痛哭留給家屬就夠了,慌亂之中需要冷靜的醫生做出專業的判斷。冷靜不等於冷漠。

中國醫生並非萬能

有時主流輿論會習慣性地讚美醫生、拔高醫生,而非以一個普通職業去看待醫生、以普通人去看待醫生,這在不知不覺間會影響一部分公眾對醫生的認知和期待:他們認為醫生就該犧牲自我,認為醫生就應該理所當然地治癒疾病。

因此,有些人去看病時,是帶著一種消費心理的:我花錢看病了,你就得負責把病給我治好;我把人活著送過來了,人沒了就是你醫術不精、是你把人給治死了,你就得負責……很多醫鬧事件的發生都源於此:患者認為自己花了那麼多錢,醫生卻沒幫自己把病治好。

但患者錯解了幾個事實:一,醫術的進步往往是技術的進步,就像朱良付說的,相比於醫生,科技才是治病的最大力量;二,再安全的手術,都可能存在風險,這是概率問題,醫生無法承諾百分百安全;三,這世上還有太多不治之症,以現在的醫學技術仍無法攻克。

歸結起來就是一個認知:醫生並不是萬能的。醫生會盡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但家屬也得有最壞的打算。

《中國醫生》讓我們看到醫生面對疾病的無力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內科主任孫自敏,談起她職業生涯的「至暗時刻」:「在1990年,做過我們科15年的白血病回顧性分析,做了以後讓人家很悽慘,所有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就剩一個病人,最後那個病人還是不在了,就整個全軍覆滅。也就是我們這麼多醫生工作了15年,等於白幹了,你沒讓一個病人活下來。所以我當時不想當血液科醫生了……醫生再苦,它支持我們的是什麼呢,就是成就感,但是我們沒有任何成就感,病人都死了,你講我們天天在做什麼……」

面對疾病,醫生也會如此無力

《中國醫生》有這麼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為它罕見地為公眾呈現了醫生在面對疾病的脆弱和無力。我們太習慣於「最後一刻營救」的神醫傳奇了,可事實上,醫院裡經常有這樣無力的故事,醫生經常要承認自己面對疾病的無力。

這絲毫不會損耗醫生的職業光芒,相反,醫生這個職業讓人尊敬,就在於醫生哪怕時常被無力感擊中,他們仍選擇直面疾病,與之戰鬥。就像有人說的,我們對於醫生這個職業的尊重,並非醫生萬能,而在於他們代表了人類可以用知識和科學去對抗自身的無常與脆弱性的希望之光。

醫生的光芒在於與疾病的不懈戰鬥

氣餒歸氣餒,孫自敏還是迎難而上,她立志要攻克白血病。自2000年起,孫自敏帶領她的團隊進行非血緣臍帶血移植,終於攻克了臍帶血移植中植入率的難題,目前她所在的科室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臍帶血移植中心,給許多白血病患者帶去了希望。

也要理解中國患者的難

有人這樣總結,「時刻在依賴,時常在忽視,時而在抱怨,卻從來不了解」是我國醫患關係的真實寫照。《中國醫生》以醫患為什麼無法相互理解為出發點,以平視的目光,讓公眾看到去掉光環、去掉標籤、去掉附麗之後的普通醫生,試著從他們的經歷與付出,去理解他們的艱辛與崇高;從他們的局限與無力,建立起對醫生的正確期待。

朱良付醫生每天一早走出樓梯房,騎著小電驢上班,跟我們千千萬萬普通人一樣

理解中國醫生,並不是要控訴中國患者。雖然《中國醫生》聚焦於醫生,但從紀錄片的案例和細枝末節,我們也能窺見中國患者的眾生相。在中國,難的不只是醫生,需要理解的,也不只是醫生;除了呼籲患者理解醫生外,我們對患者們做得足夠嗎?

電影《我不是藥神》裡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叫做窮病。」在《中國醫生》裡的多個案例裡,我們看到的是被疾病拖累、拖垮的家庭,實在令人揪心痛心。紀錄片中那個重度燒傷的老年患者,兒子選擇強行出院,他並非不孝順,他花光了積蓄,但他也非盡全力,因為他採訪中他談到,前幾年買了房子,剛開了個廠,現在賣廠虧大了。

筆者注意到,紀錄片中的案例,但凡孩子患病,家長都是砸鍋賣鐵、不惜一切,但年邁的父母患病,成年的子女首先權衡的是錢,是生活是否會受影響。就像徐曄醫生說的,「有時候可能醫術都還沒有碰到瓶頸的時候,就已經遇到人心的瓶頸了。」

血液病孩子接受臍帶血移植要封閉管理,家長每天固定時間送飯到醫院。為了避免飯菜被感染,都小心翼翼裝在高壓鍋裡。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網上有很多人指責燒傷患者的兒子。但恐怕誰也無權指責。在並不富裕的家庭裡,生命的繁衍生息常常是建立在犧牲上一代的基礎上,然後供給下一代;當上有(不止一個)老、下有(不止一個)小,「救不救」不只是良心問題,還是一個有限資源的可持續分配問題。

因此,不要一味去指責困境中的人的選擇,而不妨思考,人心夠不到的地方,制度可以做些什麼。紀錄片中也透露出太多無解問題:有些病人既沒有醫保也沒有農保,一旦重病就傾家蕩產,該怎麼提升基礎醫療保障覆蓋率?為了讓患者得到更好救治,很多家屬首選大城市的三甲醫院,家屬千裡迢迢地陪護身心俱疲,客觀上也造成三甲醫院負擔過重,門診醫生要與患者充分溝通也顯得奢侈,該如何均衡醫療資源?

患者的「看病難、看病貴」,與醫生的「醫生苦、醫生累」,共同指向的是醫療體系存在的結構性問題,醫生和患者只不過首當其衝,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比如跟付出相比,中國醫生的收入水平並不算高,醫生的手術費、診療費很低,醫生的勞動價值沒法體現。醫院為了維持「生計」,常常是通過藥品和醫療器械創造利潤,這就造成了藥價虛高,大型檢查、檢驗價格偏高,沒必要的檢查太多,由此加劇了「看病貴」。

醫生的苦、醫生的累是真實的,患者的痛苦、家屬的焦慮與無助也是真實的。我們不能要求醫生做聖人,同樣也不能要求患者和家屬做聖人,永遠通情達理、永遠臨危不亂、永遠笑對苦難。相反,我們要理解人性,要尊重人性的弱點,然後不斷通過制度去化解人的難題,讓每一個人哪怕遭遇重大疾病,都儘可能地保持尊嚴和體面。

但體系的調整總是滯後的,當下仍需要醫生和患者去承擔不盡完善的體系的代價。醫生依舊會很累,患者看病還是會覺得「難」和「貴」,此時醫生和患者能做的、應做的,就真的是多一點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和相互理解了。

疫情終究會過去,祝願奮戰一線的醫生平安歸來。但我們對醫生的尊崇不應是局限於一時,而是日常;醫院對於患者的救治與關懷,也不應只有經濟的考量。無論是愛護醫生還是憐憫患者,說到底是對人的本質性關懷,這是一個社會的文明底色。

讓我們對他人的痛苦多一點將心比心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國醫生》收官:在這個春天重新認識醫生
    立足於醫院這樣一個在病痛的絕望與救治的希望中交織的空間,《中國醫生》不渲染悲慘處境,不製造獵奇事件,而著力於展現醫學本身的狀態,呈現了醫生「偶爾在治癒,時常在幫助,總是在安慰」的真實功能,從而引領觀眾重新審視當下的醫患關係,為醫生和大眾之間打開了一扇充滿理解和同理心的大門。醫生和患者是同一個戰壕的戰友。
  • 微創手術機器人先要理解醫生「語言」
    李耀曾在美國南加州大學從事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後研究工作,從那時起他開始頻繁接觸醫生群體。「醫生是很辛苦的職業,尤其是腔鏡外科醫生做手術難度相當大。」李耀說,腔鏡手術對醫生的技術要求很高,醫生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培訓才能上崗,而且「醫生少,病人多,根本忙不過來」。一臺手術幾個小時是常事,一些複雜的手術,醫生需要從早到晚在手術臺上忙碌,非常疲憊。
  • 麻醉醫生缺口大,盼社會予更多理解與認同
    許多醫務人員的朋友圈裡曾熱轉過一張照片:一名患者平躺在手術臺上,一位醫生跪地為患者進行手術。照片裡的醫生全神貫注地進行著手術,跪在地上的膝蓋沒有任何護具保護。照片一經公開,馬上引起網上及朋友圈一片點讚。這名醫生,就是一名麻醉醫生。手術中為了協助主刀醫生,他在痛風發作情況下仍然堅持跪地保護患者,最終順利完成了手術。
  • 妙手醫生攜手武田中國線上平臺加速惠及中國患者
    許多創新藥企業積極擁抱網際網路醫療,不斷把握機會尋求創新與合作,提升創新藥物在中國患者當中的可及性。就在近期,妙手醫生助力武田中國旗下全新機制抑酸藥物沃克(富馬酸伏諾拉生片)商業上市, 同步線上首發重磅新藥沃克,為患者提供線上複診及藥品配送閉環服務。 聚力各方優勢資源,創建新渠道及全新標準,並圍繞患者的實際診療需求,展現網際網路醫療的「中國速度」。
  • 紀錄片中國醫生講什麼 中國醫生紀錄片觀後感心得體會
    紀錄片中國醫生講什麼 中國醫生紀錄片觀後感心得體會  當前,全國人民正在全力以赴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在這場戰鬥中,醫院就是戰場,醫護人員就是戰士。連日來,一個個不畏艱險、主動請纓的醫護人員感動中國,全國各地的醫療隊馳援湖北、衝在第一線讓人動容。《中國醫生》系列紀錄片受到廣泛關注也在情理之中。
  • 中國醫生集團靠什麼活?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引言:由沃醫婦產名醫集團主辦的第三屆中國醫生集團聯盟大會在北京落下帷幕,會議開完了,有關「醫生集團」話題卻一直成為行業內外人士熱議。
  • 西安醫生術後喝葡萄糖水遭質疑 當事醫生:理解大家的擔憂
    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賀世明表示:鄭濤醫生的回應真實有效,在手術過程中,沒有開處方的任何醫藥消耗,都不會計算到患者的治療費用中。有網友問:手術室就不能給醫生配備點礦泉水嗎?答案是:不能。因為手術室是無菌的,所有器械、衣帽、器物都是消了毒的,外面的任何東西都不能拿進來,包括礦泉水,避免引發不必要的感染。有網友問:為什麼補充體力,要喝葡糖糖吊瓶呢?
  • 疫情當前,中國醫生們的行為值得稱讚,特推薦幾本醫生類網絡小說
    不過好在,我們有一群可愛的、專業的、敬業的中國醫生們,他們各司其職,為病人救治、防疫工作的展開、病毒特效藥的研製做出了傑出而偉大的貢獻。他們每天穿著厚重的防化服,雙手被消毒水泡出紅疹,每天工作八小時以上,雖然環境艱苦,但他們毫無怨言,十幾天如一日,默默在自己崗位上做出自己的貢獻。這就是我們中國的醫生,這就是我們中國醫生的精神!
  • 中國醫生用國產手術器械 解決了東帝汶患者的大難題
    11月25日上午,一位青年男子來到東帝汶吉多·瓦拉達雷斯國家醫院泌尿外科專家門診室外,緊緊握著中國援東帝汶醫療隊隊員、成都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泌尿外科專家劉小勇的雙手,並連聲致謝「Obrigado,Obrigado(謝謝,謝謝)」。他告訴劉小勇,他術後恢復得非常好。
  • 《中國醫生》熱播,這些片中的醫生就戰鬥在抗疫一線
    「因為高顏值學霸醫生徐曄,看了《中國醫生》,然後譁譁譁流眼淚,因為別的醫生。」「謝謝你們穿上白大褂裝扮成天使的樣子拯救每一個人,雖然,你們也是普通人。」最近,紀錄片《中國醫生》持續熱播網絡,引發觀眾共鳴。
  • 紀錄片《中國醫生》:他們是英雄,但不是神
    醫生需要更多信任   在《中國醫生》第一集《摯誠》中,河南省人民醫院腦卒中中心主任醫生朱良付分享了一個真實故事:曾有一個不幸去世患者的妻子對他喊:「我想把你撕成碎片!」但老太太一邊喊一邊還說,「近來血壓高了,你再給我看看。」這是目前中國複雜醫患關係的真實寫照。
  • 《中國醫生》裡90後高顏值帥氣小哥刷屏朋友圈?
    最近被這個十分帥氣的醫生小哥哥刷屏朋友圈了。穿著白大褂的他,完全就是小說裡講的醫生男主呀!這個小哥哥就是紀錄片《中國醫生》中的一位燒傷科醫生。有很多人衝著他的帥氣點開了《中國醫生》,本來是為了嗑顏,沒想到最後都哭成了淚人。如果你也正處劇荒,那麼小編強烈推薦你去看看。這部繼《人間世》之後又一醫療紀錄片《中國醫生》,在正值疫情期間,希望讓大眾對醫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
  • 《中國醫生》:他們不是神,只是最想讓你好好活下去的人
    刻意渲染患者的悲慘,某種程度只是在消費苦難《中國醫生》從策劃、拍攝到完成,歷經兩年時間。總導演張建珍看了成片不下20遍,每次看都會被打動,「這種感動源自醫生真實的話語和行為」。而這些言行,如果沒有攝像機,往往會被我們忽略。
  • 沒法子了,川普靠不住,美國醫生只能向中國醫生求助
    受新冠疫情影響,美國的醫療系統面臨著巨大壓力,醫護數量有限,防疫物資不足,種種情況導致站在一線的醫生護士們疲憊不堪,每天都要面對大量的患者,自身又無法保障,近期國外的社交媒體上大量的醫護人員發聲,他們希望聯邦政府能給他們更多的支持,但是很遺憾大多數醫院的情況並沒有得到改善。
  • 中國醫生創造世界領先的斷肢再植技術
    由此可見,上例中的手術,在中國傑出的手外科醫生們看來,並不是十分值得驚訝的事情。中國的好技術從何而來?那麼,為什麼中國的斷肢(指)再植技術如此優秀?首先大家一定都會想到人口基數大。斷指再植技術一經開展,上至大三甲,下至村衛生院都在學習這項技術。
  • 《中國醫生》:年輕醫生徐曄走紅,現實版「江直樹」讓人感動
    2020年2月7號在安徽衛視以及愛奇藝獨播的紀錄片《中國醫生》給大家見面了,第二集以「成長」作為本集的標題開始了大型醫療紀錄片。現就於南京鼓樓醫院整形燒傷科醫生。自從《中國醫生》開播以來徐曄醫生就在各大娛樂抖音視頻刷爆朋友圈。我也是在抖音認識的徐曄醫生,然後就各種百度,微博,抖音視頻資料搜索最後去了愛奇藝看《中國醫生》,沒看紀錄片之前只是被徐醫生的顏值所吸引,沒想到紀錄片中的徐醫生不僅顏值高而且還是個溫柔,細心處處為病人及家屬考慮。像和朋友一樣與患者相處。
  • 醫師節來了,上帝為美國醫生、日本醫生和中國醫生都準備了什麼
    醫師節來了,朋友圈各種讚美醫生的文章鋪天蓋地,上帝也看到了,感動於醫生工作的辛苦,決定做點什麼。於是,上帝在美國、日本和中國各找來一名醫生。美國醫生一聽,馬上說到:「買丐大,我要上班不累;工資翻倍;還要其他醫生對我唯命是從!」上帝略加思考,我讓你當一個科主任吧,你這三個願望就都實現了。美國醫生滿意的點點頭。
  • 「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2018年10月月度人物風採
    在「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推薦評議中,入選2018年10月月度人物。 牟玉霞,女,漢族,山東省濱州市人民醫院門診部副主任護師。 她是山東省濱州市影響力較大的公益組織「星火公益」發起人,投身公益事業10年,服務範圍由城區擴展到農村,開展志願服務100多萬人次,募捐善款150多萬元,救助貧困患者64人。
  • 「洋醫生」談復工:在中國工作 我放心
    歷經兩個多月的等待,醫院6名外籍醫生與中國同事共同返崗,見到了心中掛念的患者。莉莉婭·波波娃說,給患者看病是醫生的職責,然而停工兩個月,無法為患者提供幫助,心中十分焦急。但她清楚,疫情期間聽從醫院安排,在家做好個人防護、儘量不外出就是對抗擊疫情最大的支持。在此期間,她會通過電話向患者轉達病情相關建議。
  • 重倉醫美醫生資源,美團對醫美的理解更深了
    (原標題:重倉醫美醫生資源,美團對醫美的理解更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