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醫務人員的朋友圈裡曾熱轉過一張照片:一名患者平躺在手術臺上,一位醫生跪地為患者進行手術。照片裡的醫生全神貫注地進行著手術,跪在地上的膝蓋沒有任何護具保護。照片一經公開,馬上引起網上及朋友圈一片點讚。
這名醫生,就是一名麻醉醫生。手術中為了協助主刀醫生,他在痛風發作情況下仍然堅持跪地保護患者,最終順利完成了手術。
像這位跪地救治患者的麻醉醫生一樣,眾多從事這一工作的醫生都坦承選擇了一個高強度、高難度的工作。巨大的工作量大外,比起其他科室醫生可以在不同環境中轉換,得到精神上短暫的放鬆外,麻醉醫生工作的環境是「悶罐子」式的手術室,而且一待就是一整天。環境封閉加上手術全程精神高度緊張,細心操作,麻醉醫生在精神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一位從事麻醉工作9年的女醫生說,每天繁忙、高難度的手術之餘,她喜歡的放鬆狀態就是健身,「健身給我一個情緒抒發的窗口,全身壓力釋放的途徑,出出汗,能夠一個人安靜思考一些問題,有更放鬆的心態,有更充沛的體能,投入到更積極的工作中」。
而另一位麻醉醫生對記者承認,從選擇醫生這個職業開始,對自己的生活是有一定心理預期的。經過這麼多年的磨合,家人已經習慣遷就她隨時待命的工作狀況,「比如我的孩子,半夜一個電話,他就知道媽媽要出去了,他也習慣了,就說一句媽媽你早點回來,翻個身就睡了。家庭聚會,會跟我事先預約時間,遷就我的時間,但即使是這樣,我還有突發狀況,比如約好一起出去玩,突然一個電話有個移植手術,隨時回到醫院工作」。
中國麻醉醫生勞動強度大,與目前中國麻醉醫生緊缺也有關係。記者了解到,據統計,中國大約有8萬多名麻醉醫生,按照美國的配比,缺口約30萬人。
麻醉醫生缺口大的原因一是工作強度大,二是大家對麻醉醫生的認識理解不是特別到位,認為麻醉醫生只需要打打麻藥就可以了,無關緊要,讓麻醉醫生的成就感不強。
「願意選擇這個專業的人本來就不多,加上這個學科要求很高,麻醉醫生需要有全科知識,因為面對的是多學科的手術,「參加開顱手術,需要有神經外科的知識;開展剖腹產手術,就得有婦產科的知識基礎。麻醉醫生應該是最博學的醫生。卻又很難成』名醫』,因此,讀臨床醫學專業的人鮮有人願意去做一個麻醉醫生。」一位麻醉醫生一語道破「天機」。
手術量的劇增但合格麻醉醫生的相對短缺,而社會對麻醉醫生的認知和尊重程度,卻與他們的重要性並不成正比。
事實上,國內外的部分醫院早已將「麻醉科」改名為「圍手術期醫學科」,從字面上不難理解,這是對麻醉醫生工作內容更為全面的描述。除了常見的臨床麻醉、疼痛治療、重症醫學外,無痛分娩、無痛人流、無痛胃腸鏡、無痛介入(包括檢查和治療)等手術對於麻醉醫生的需求量越來越大。
而麻醉醫生短缺造成的影響已經顯現:基層麻醉醫生缺口正在制約分級診療;舒適化醫療,也是是以麻醉科為主導;很多公立醫院到現在依然沒有開展無痛分娩。
對此,不少業內人士呼籲,社會應該對麻醉醫生予以更多的理解和認同,醫學界也應該予以麻醉科更多的重視,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來當麻醉醫生。國家也已逐漸加大對麻醉醫生的重視,2017年,原國家衛計委發文件強調,有條件的醫療機構要設置麻醉科門診,這無疑是麻醉醫師從幕後走到臺前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