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醫生缺口大,盼社會予更多理解與認同

2020-11-20 醫師報

許多醫務人員的朋友圈裡曾熱轉過一張照片:一名患者平躺在手術臺上,一位醫生跪地為患者進行手術。照片裡的醫生全神貫注地進行著手術,跪在地上的膝蓋沒有任何護具保護。照片一經公開,馬上引起網上及朋友圈一片點讚。


這名醫生,就是一名麻醉醫生。手術中為了協助主刀醫生,他在痛風發作情況下仍然堅持跪地保護患者,最終順利完成了手術。



麻醉醫生是一個高強度職業


像這位跪地救治患者的麻醉醫生一樣,眾多從事這一工作的醫生都坦承選擇了一個高強度、高難度的工作。巨大的工作量大外,比起其他科室醫生可以在不同環境中轉換,得到精神上短暫的放鬆外,麻醉醫生工作的環境是「悶罐子」式的手術室,而且一待就是一整天。環境封閉加上手術全程精神高度緊張,細心操作,麻醉醫生在精神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一位從事麻醉工作9年的女醫生說,每天繁忙、高難度的手術之餘,她喜歡的放鬆狀態就是健身,「健身給我一個情緒抒發的窗口,全身壓力釋放的途徑,出出汗,能夠一個人安靜思考一些問題,有更放鬆的心態,有更充沛的體能,投入到更積極的工作中」。



而另一位麻醉醫生對記者承認,從選擇醫生這個職業開始,對自己的生活是有一定心理預期的。經過這麼多年的磨合,家人已經習慣遷就她隨時待命的工作狀況,「比如我的孩子,半夜一個電話,他就知道媽媽要出去了,他也習慣了,就說一句媽媽你早點回來,翻個身就睡了。家庭聚會,會跟我事先預約時間,遷就我的時間,但即使是這樣,我還有突發狀況,比如約好一起出去玩,突然一個電話有個移植手術,隨時回到醫院工作」。


中國麻醉醫生缺口30萬


中國麻醉醫生勞動強度大,與目前中國麻醉醫生緊缺也有關係。記者了解到,據統計,中國大約有8萬多名麻醉醫生,按照美國的配比,缺口約30萬人。


麻醉醫生缺口大的原因一是工作強度大,二是大家對麻醉醫生的認識理解不是特別到位,認為麻醉醫生只需要打打麻藥就可以了,無關緊要,讓麻醉醫生的成就感不強。


「願意選擇這個專業的人本來就不多,加上這個學科要求很高,麻醉醫生需要有全科知識,因為面對的是多學科的手術,「參加開顱手術,需要有神經外科的知識;開展剖腹產手術,就得有婦產科的知識基礎。麻醉醫生應該是最博學的醫生。卻又很難成』名醫』,因此,讀臨床醫學專業的人鮮有人願意去做一個麻醉醫生。」一位麻醉醫生一語道破「天機」。



社會應對麻醉醫生多些認知和尊重


手術量的劇增但合格麻醉醫生的相對短缺,而社會對麻醉醫生的認知和尊重程度,卻與他們的重要性並不成正比。


事實上,國內外的部分醫院早已將「麻醉科」改名為「圍手術期醫學科」,從字面上不難理解,這是對麻醉醫生工作內容更為全面的描述。除了常見的臨床麻醉、疼痛治療、重症醫學外,無痛分娩、無痛人流、無痛胃腸鏡、無痛介入(包括檢查和治療)等手術對於麻醉醫生的需求量越來越大。


而麻醉醫生短缺造成的影響已經顯現:基層麻醉醫生缺口正在制約分級診療;舒適化醫療,也是是以麻醉科為主導;很多公立醫院到現在依然沒有開展無痛分娩。


對此,不少業內人士呼籲,社會應該對麻醉醫生予以更多的理解和認同,醫學界也應該予以麻醉科更多的重視,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來當麻醉醫生。國家也已逐漸加大對麻醉醫生的重視,2017年,原國家衛計委發文件強調,有條件的醫療機構要設置麻醉科門診,這無疑是麻醉醫師從幕後走到臺前的重要一步。

相關焦點

  • 困局 麻醉和淚
    一、麻醉醫生的困惑麻醉醫生的主要困境包括:風險高、壓力大、勞動強度大、待遇低、晉升難、圈子小、社會認同度低、後顧之憂多等。我國的大環境是:麻醉醫師身處幕後,其重要性鮮為大眾所知,社會對麻醉醫生的工作不了解、不關注、不重視甚至不尊重,很多醫院對麻醉科和麻醉醫生也同樣重視不足。
  • 麻醫臺:建立麻醉醫生多點執業服務平臺,改變麻醉醫生現狀
    在手術室外,無痛胃腸鏡、無痛CT、無痛人流以及各項無痛檢查等也都需要麻醉醫生的醫療幫助。在急診急救與ICU等重症科室,麻醉醫生的急救處置能力更是能最大程度發揮。可以說麻醉醫生的需求範圍非常廣,也是各大醫院的非常重要的關鍵科室。一個好的麻醉醫生,能力全面的麻醉醫生培養周期也得10年以上。
  • 假期來臨,如何用傳播學理解新媒體的「社會麻醉效應」?
    1 大眾傳媒的麻醉功能和娛樂至死根據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提出的「麻醉理論」,當我們過渡沉溺於媒介所提供的表層信息和通俗娛樂當中,就會不知不覺地失去社會行動力,滿足於「在網上,大部分內容只是一些淺顯的、易於理解的、不需要過多思考就能夠獲取的信息。對於平臺而言,他們的目的就是「獲取更多的用戶」,所以在傳播內容上,往往會拋棄內容的真實性,踩著違法的邊界,利用插邊球的方式吸引更多人的眼球。
  • 大浪漫主義丨麻醉醫生的世界每天都是情人節
    地球上有這樣一群人, 他們嫁或娶了職業為麻醉醫生的另一群人 , 於是每到七夕節神馬的節日 , 事情就大條了…
  • 麻醉醫生緊缺現狀或緩解 華南地區首家麻醉學院成立
    劉克玄介紹,學院將提倡寬基礎教學方式,即麻醉學本科與臨床醫學本科課程基本相同,培養專業知識廣、綜合能力強的麻醉醫生;臨床課程階段採用模擬仿真虛擬教學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等方式,並開設《臨床研究設計》等課程,讓學生早期學習科研思維及方法,為未來培養研究型麻醉醫生打下基礎。
  • 「睡美人洞」裡的麻醉醫生
    這次泰國洞穴營救已經達到了國際社會救援能力的極限!(四)隻言片語了解麻醉醫生提起這次牽動全世界的救援行動,儘管聚集了來自全世界的潛水專家,不得不提及一位關鍵人物麻醉科醫師理察·哈裡斯(Richard Harris),他是唯獨一個懂得洞穴潛水的專業醫生。泰國洞穴大救援成功,這位「不務正業」的澳洲醫生功不可沒!
  • 「傾聽」麻醉醫生
    那麼,麻醉醫生就是手術室的幕後英雄。病人的睡過去和醒過來,都由他們守護,責任重大,卻默默無聞。手術成功了,病人會特地感謝手術醫生,並不知道麻醉醫生的功勞。這多少是因為大多數人對這一行當的無知。記牢了,下次千萬別叫他們「麻醉師」,正確的叫法是「麻醉醫生」。給保你性命的人以尊重,這才是一個病人的修養。
  • 抗疫中的麻醉醫生:在終極戰場直面死亡的人
    他說,大疫當前,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大家要一起努力共克時艱迎接勝利,而長年在手術室幕後工作的麻醉醫生,也終於可以在最前沿的地方儘自己的一份力了,「大部分人都是先斬後奏,等你報完名,再去跟家裡人溝通這個事的時候,家裡人其實都能夠理解」。
  • 行行有看頭|「幕後英雄」——麻醉醫生
    沒通過的,麻醉醫生要給出建議進行相關的補充檢查或延期手術。麻醉醫生會在早上7點半前到位,每天所有參與手術的麻醉醫生都要參加晨會,大家將特殊患者的病情再次向高級麻醉醫生做簡要陳述,無異議後,麻醉醫生奔赴各自的手術室,進行術前準備。
  • 華南首家本科麻醉學院成立
    》《疼痛診療學》《麻醉藥理學》《麻醉生理學》《麻醉解剖學》《麻醉設備學》《臨床研究設計》共八門課程。學院將提倡寬基礎教學方式,即麻醉學本科與臨床醫學本科課程基本相同,培養專業知識廣、綜合能力強的麻醉醫生;臨床課程階段採用模擬仿真虛擬教學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等方式,有效培養學生的臨床能力。此外,注重讓學生早期學習科研思維及方法,為未來培養研究型麻醉醫師打下基礎。
  • 患者死亡 麻醉醫生成背鍋俠
    而《麻醉風暴》卻大膽地將鏡頭對準了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群體——麻醉醫生。真實地還原了麻醉醫生的工作現狀,又帶出了這背後的臺灣醫療制度問題。用實力證明了,冷門也能有看頭。在很多人眼中,麻醉就像打針抽血一樣稀鬆平常,可事實上恰恰相反。影片一開始就向觀眾科普了是什麼是麻醉醫生——麻醉科醫生肩負的,是病人一睡不知道能不能再醒過來的壓力。
  • 今天,我們跟訪了兩位麻醉醫生
    隨著三方核查工作完成,上級麻醉醫生開始注射鎮靜藥物,譚永昶將氧氣面罩扣在患者口鼻上,伴隨著「吸氣、呼氣、深呼吸」聲音,氧氣進入患者的肺內。這些氧氣能確保氣管插管過程中患者的氧合狀態。插管前一分鐘,麻醉醫生繆晟昊正在給患者吸入純氧/醫學界攝只需10到15秒,患者失去意識。麻醉醫生繼續注射鎮痛、肌松藥和防止過敏的激素類藥物。
  • 人大代表李楠楠建議:提高社會認同感,吸引更多青年人加入養老行業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李楠楠帶來一份建議,希望提高對養老服務人員的社會認同,建立健全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製度,以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加入。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老年人權益保障等相關法規政策也在不斷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已初步形成。在李楠楠看來,這些成效與龐大的社會需求相比,仍顯不足。
  • 麻醉就是打一針,睡一覺?打完麻藥只是麻醉醫生工作的第一步
    闢謠:麻醉對很多人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大家都知道手術需要麻醉醫生,但麻醉醫生具體做什麼卻不清楚。在很多人看來,麻醉無非就是打一針、睡一覺,其實這是大眾對麻醉最大的誤區,「外科醫生治病,麻醉醫生保命」是對麻醉工作的最好概括。麻醉分為全身麻醉、椎管內麻醉、神經阻滯等。麻醉看似輕鬆,其實需要有紮實的醫學功底和大量的知識儲備。
  • 麻醉醫生出現之前,做手術需要先把人打暈?……對
    麻醉學科歷經百餘年的風雨,現已成為保障醫療安全的關鍵學科。麻醉發展史,就如同人類文明進化的鏡子,印證人類不斷追求更高生活質量的歷程。無麻醉手術的殘忍現場19世紀前,人類對疼痛束手無策,外科手術如同酷刑。
  • 醫生眼中最累的6大科室
    綜合現今的狀況,我們整理出了醫生眼中的六大最累科室: 1 兒科 入選理由:患兒有時不能主動告訴你病情,判斷起來有難度;小孩很難控制,家長情緒容易失控,造成兒科醫生工作強度高、精神壓力也特別大。
  • 致命的醫美: 麻醉事故不只是「意外」
    [ 中國麻醉醫師按照人口基數統計有近30萬人的缺口,以中國年手術量12%的增加情況看,至少每年增加8000名,而實際增加僅4000名。 ] 本只是一臺隆鼻的「小手術」,卻令花樣年華的女子變成了植物人。
  • 接連做加班手術到凌晨,麻醉醫師忍不住怒吼外科醫生
    你沒有,他沒有,但是外科醫生有,麻醉醫師有,手術室護士有!外科醫生是醫院中公認的拼命三郎,幹起活來像玩命一樣,可以不吃不喝不拉不撒,連續十數小時、數十小時不休息,從白天幹到黑夜,又從黑夜幹到白天。外科醫生玩命,麻醉醫師也要躬身入局,手術室護士也得奉陪到底。
  • 做疝氣手術的寶寶,扎到麻醉醫生懷裡不撒手
    交匯點訊 「最有愛的麻醉!今天接受疝氣手術的寶寶,扎到麻醉醫生懷裡就是不肯撒手,麻醉師阿姨表示太可愛了,完全下不了手啊!只好抱著他,在他背後『下藥』了!」5月21日,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兒外科的汪鋒醫生發了一條朋友圈,引發眾多好友紛紛點讚,評論「太暖,太有愛了」。這位有愛的麻醉師名叫陸蘊紅,是南醫大二附院麻醉科一位副主任醫師,記者今天第一時間聯繫上她,請她還原當時的情景。
  • 中國「不起眼」的麻醉醫生在美國卻收入最高 遠超程式設計師
    其次,美國麻醉醫生在手術期間需要對患者全面負責。麻醉醫生是手術團隊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確保患者在手術期間保持「無感」狀態,還需要在手術過程中以及手術後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徵和關鍵生命功能。不管是麻醉醫生自己造成的還是外科醫生或其他因素造成的,只要患者身體狀況發生變化,麻醉醫生必須第一時間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