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醫生出現之前,做手術需要先把人打暈?……對

2020-12-18 健康界

在靠譜的麻醉術誕生之前,歐洲最普遍的麻醉方法,是找一群彪形大漢把人「按麻」;或者一棍子把你打暈,俗稱「棒麻」。

麻藥普及後,第一批市場化的產品,是讓親媽哄娃睡覺的「舒緩糖漿」。這些糖漿含有嗎啡、大麻、酒精等成分,連一頭熊都能放倒!何況區區一個熊孩子。

有宗教相信,疼痛是上帝賜給人類的禮物。所以中世紀藝術家的畫作裡,哪怕身體被捅成了馬蜂窩,也要記得微笑哦。

麻醉學科歷經百餘年的風雨,現已成為保障醫療安全的關鍵學科。麻醉發展史,就如同人類文明進化的鏡子,印證人類不斷追求更高生活質量的歷程。

無麻醉手術的殘忍現場

19世紀前,人類對疼痛束手無策,外科手術如同酷刑。為了縮短患者痛苦的時間,外科醫生不得不以犧牲質量為代價追求手術速度,也因此釀成無數悲劇。據記載,曾有主刀醫生因截肢手術揮刀過快,意外地將助手的手指也一起截去,患者和助手均因感染死亡。人們對無法改變的事情往往選擇接受,因此西方宗教倡導「疼痛是神的旨意,承受疼痛是一種反省今生過錯的必要方式。」

19世紀,隨著人體上吸入麻醉與靜脈麻醉的相繼成功,麻醉學科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時代,但發展的道路絕非一帆風順。

莫頓演示手術場景油畫

1846年10月16日,William T.G. Morton在麻省總院成功實施了世界上第一例乙醚全麻,成為近代麻醉史的開端,為了紀念這一重大事件,將每年的10月16日定為世界麻醉日。

2020年世界麻醉日的主題為「提升麻醉醫生職業幸福感」。

如今近現代麻醉學已走過近2個世紀的發展道路,期間有無數位優秀的麻醉醫師創造發明了多種麻醉藥物、技術、理念,極大地推動了麻醉學的發展,如今麻醉工作已不僅僅局限於術中臨床麻醉,還涉及急救復甦,重症監護治療,疼痛診治等。麻醉學的發展同時促進了多學科的發展,也保證並支撐著醫學科學的不斷進步。

隨著人類對疼痛認識的加深,「無痛」理念早已深入人心。麻醉科的工作範圍也早已走出手術室,在內鏡治療、口腔科治療、介入治療、疼痛門診中發揮重要作用,社會對麻醉醫生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來源:健康界

整理:暗子

本文部分內容整理自:

怪物旅行社、英國那些事兒、知麻糖、中華醫學會、協和麻醉科

相關焦點

  • 「傾聽」麻醉醫生
    讀稿人語 戴維幕後英雄在沒有現代麻醉術之前,外科手術是相當恐怖的。很早的石器時代,所謂「麻醉」就是打暈了再說,讓病人暫時處於昏迷狀態,進行一些快速手術操作。除了各種出神入化的外科手術,就連腸鏡、胃鏡這些讓人生畏的醫學檢查,都在麻醉術的加持下變得容易接受了。如果說麻醉術的發明,為外科手術開闢了新紀元。那麼,麻醉醫生就是手術室的幕後英雄。病人的睡過去和醒過來,都由他們守護,責任重大,卻默默無聞。手術成功了,病人會特地感謝手術醫生,並不知道麻醉醫生的功勞。這多少是因為大多數人對這一行當的無知。
  • 血壓總是不穩,手術之前遇到這種情況,要及時諮詢麻醉醫生
    其次,詳細查看了她的心電圖和心臟超聲後,麻醉醫生發現,尤其血壓不穩,她的心臟也有一定程度受累。因此,建議她回家之後要注意監測血壓,必要時用藥治療。住院期間,由於麻醉醫生會全流程跟蹤、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有辦法控制血壓。  財會專業出身的她,本身就想得多。看到麻醉醫生這麼安排,她一門問自己到底是不是高血壓以及以後該怎麼治療。麻醉醫生說,診斷高血壓不能以一次血壓為準。
  • 接連做加班手術到凌晨,麻醉醫師忍不住怒吼外科醫生
    長期加班,工作連軸轉,人的體力和神經長時間處於極限狀態,就容易發生情緒失控或崩潰,出現過激的言論和行為。在與同行的交流中,就有人透露,他們所在的醫院手術室經常做手術做到凌晨五六點,有一回有一個麻醉醫師終於受不了,情緒爆發,對外科醫生破口大罵:你們這般畜牲,還是不是人,還有沒有把我們當人?
  • 就一個闌尾炎手術,為什麼麻醉需要兩個小時?
    很快,電話那邊把哪個病人、做什麼手術的信息告訴我了。我找出麻醉登記本一看,確實有這個病人。但讓我納悶的是,病人是做的闌尾炎手術。按理說,這麼小的手術,應該不存在收錯的可能啊。如果是急危重症手術,少收、漏收是可能的。但如果多收或者收錯,藥庫也能及時發現呀。
  • 聾啞大叔做手術 麻醉醫生手寫9頁紙溝通:別害怕
    一位聾啞大叔在毓璜頂醫院做手術,麻醉醫生譚宇桔了解到大叔能識字,她就用寫字的方法與大叔交流,讓大叔在手術過程中放輕鬆別害怕。手術結束後,大叔雙手合十對手術室裡的醫護人員表達感謝。毓璜頂醫院東區麻醉科醫生譚宇桔有個好習慣,每次手術前,她都會先去探訪一下病號,跟他們講一下麻醉的過程,這樣病號在做手術時就不會那麼害怕了。
  • 做疝氣手術的寶寶,扎到麻醉醫生懷裡不撒手
    交匯點訊 「最有愛的麻醉!今天接受疝氣手術的寶寶,扎到麻醉醫生懷裡就是不肯撒手,麻醉師阿姨表示太可愛了,完全下不了手啊!只好抱著他,在他背後『下藥』了!」5月21日,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兒外科的汪鋒醫生發了一條朋友圈,引發眾多好友紛紛點讚,評論「太暖,太有愛了」。這位有愛的麻醉師名叫陸蘊紅,是南醫大二附院麻醉科一位副主任醫師,記者今天第一時間聯繫上她,請她還原當時的情景。
  • 麻醉手術會出現後遺症?提醒:這2點就是全麻手術的不良影響
    麻醉藥是一個讓我們既愛又恨的東西,在臨床上,使用麻醉藥可以在患者手術時為患者大大減輕痛苦,對患者和醫生都好。相信有部分做過麻醉手術的人就會發現,手術後會出現一些不正常的症狀,比如記憶力衰退,食慾下降,甚至身體免疫力降低等問題,出現這些情況時,很可能是全麻手術後的後遺症。
  • 患者死亡 麻醉醫生成背鍋俠
    做過全身麻醉的女患者趴臥在手術臺上,臉孔蒼白,雙眼微閉,發出澈亮刺眼光芒的無影燈,冷冷地照著她。儘管手術室的室溫一直維持在 22℃~23℃,卻給人一種置身冰窖的錯覺,又白又冷,一片死寂,只聽到整理器具的金屬撞擊聲,以及護士來回走動的腳步聲。
  • 今天,我們跟訪了兩位麻醉醫生
    在沒有可視喉鏡之前,麻醉醫生需要趴下,緊貼著患者的口腔。現在,通過可視喉鏡前端的攝像頭,譚永昶在站立姿態下,就可以清楚的看見聲門。他嫻熟的將軟管通過聲門,插到患者的氣管裡。連上麻醉機,機器開始工作,主屏幕上出現了呼吸參數和波形,這是一些在手術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生命體徵。
  • 「漸凍人」罹患肺癌,麻醉是手術的最大難關
    雖然吳大姐的肺癌尚在早期,但為發病率僅僅十萬分之幾的漸凍人做肺癌手術還是開天闢地頭一遭,幾乎沒有可供參考的治療經驗,明飛立即請麻醉科殷剛醫生會診。湖北省腫瘤醫院麻醉科殷剛主任醫師了解情況後說,手術麻醉風險非常大。
  • 李斯頓:死亡率百分之三百的手術,這場傳奇的手術是如何進行的
    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之下,患者必須忍受強烈的痛苦,而醫生就必須要頂得住沉重的壓力才能進行手術。而且在麻醉劑還沒有普及的年代,如果進行的是大型手術的話,那麼極有必要進行「物理麻醉」了,就是將病人打暈過去再進行手術。
  • 女子術後昏迷,後發生抽搐,ICU醫生:隆胸手術真的需要做麼?
    患者血壓低,需要用升壓藥維持了,這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林醫生又告訴我,一般這種手術病人很快就會醒來的,她卻沒醒,我們怕會不會有腦血管意外,我們單位又沒有CT,沒辦法確診,所以讓你們幫忙看看。林醫生擔心不無道理,手術中發生的麻醉意外會有很多種,的確有少數患者可能在手術中發生腦出血或者腦梗死、腦栓塞,導致手術後昏迷不醒。
  • 麻醉手術對眼睛有危害嗎?
    伴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於手術技術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當然,麻醉的進步也是突飛猛進的,麻醉醫生也為著「美好生活從無痛診療開始」這一目標而奮鬥著。正所謂「流水的外科,鐵打的麻醉」。麻醉科裡的醫生每天都會接觸各種各樣的病人,同時每天遇到的困難與挑戰也是接連不斷的。
  • 手術麻醉過後會影響智力?留後遺症?醫生來告訴你真相
    人這一輩子啊,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但終究是避免不了與疾病打交道的,病情或小或大,小感冒的話可能吃些藥就好了,頂多掛個點滴,但如果是需要動手術的大病就很難處理了。
  • 李文生「兩步麻醉法」成功降低眼科手術麻醉風險
    確實如她所說,在日常臨床工作中,患者在考慮是否接受手術時問醫生的第一個問題是做眼睛手術痛不痛。醫生常常告訴患者不痛,因為會打麻醉。於是患者會進一步問,打麻醉的時候痛不痛。打麻醉時肯定會痛,但是很快就不痛了,就像無痛人流一樣不痛。這是我們醫生經常說的。
  • 麻醉就是打一針,睡一覺?打完麻藥只是麻醉醫生工作的第一步
    闢謠:麻醉對很多人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大家都知道手術需要麻醉醫生,但麻醉醫生具體做什麼卻不清楚。在很多人看來,麻醉無非就是打一針、睡一覺,其實這是大眾對麻醉最大的誤區,「外科醫生治病,麻醉醫生保命」是對麻醉工作的最好概括。麻醉分為全身麻醉、椎管內麻醉、神經阻滯等。麻醉看似輕鬆,其實需要有紮實的醫學功底和大量的知識儲備。
  • 行行有看頭|「幕後英雄」——麻醉醫生
    沒通過的,麻醉醫生要給出建議進行相關的補充檢查或延期手術。麻醉醫生會在早上7點半前到位,每天所有參與手術的麻醉醫生都要參加晨會,大家將特殊患者的病情再次向高級麻醉醫生做簡要陳述,無異議後,麻醉醫生奔赴各自的手術室,進行術前準備。
  • 麻醫臺:建立麻醉醫生多點執業服務平臺,改變麻醉醫生現狀
    麻醉醫生在醫療體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術前到術後的整個圍手術期中,麻醉醫生需要承擔術前評估和處理、術中麻醉與支持、術後鎮痛監護等工作。在手術過程中,麻醉醫生需要時刻觀察患者的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出血量、尿量等各項生命體徵,為外科醫生提供平穩、良好的手術條件,守護患者的生命安全,保證患者術後及時的甦醒。
  • 麻醉有什麼副作用,會影響記憶嗎?醫生:了解一下不為人知的真相
    說到麻醉的話,有一部分人還會覺得麻醉會影響到智商,導致記憶力下降。但是在做手術的時候,麻醉有時比不可少的一項,那麼麻醉究竟對人體有什麼副作用?麻醉有什麼副作用,會影響記憶嗎?醫生:了解一下不為人知的真相麻醉不止在手術當中使用:1、全身麻醉:其實絕大多數人提到麻醉的話都會覺得是用藥之後處在一種無意識的狀態之下,其實全身麻醉一般會用於手術,就比如說腫瘤切除人工流產等等。2、鎮痛鎮靜麻醉:其實鎮痛和鎮靜也是需要買醉的,參與就像是做胃鏡的檢查時,又或者是進行一些局部的手術,都需要進行麻醉。
  • 開顱手術做一半,患者被叫醒配合醫生「聊天」
    說來易,做起來難。術中喚醒,對麻醉的技術要求很高。這種麻醉技術既需要患者開、關顱過程鎮痛充分,能夠耐受手術,還需要患者在麻醉與清醒過程平穩過渡,又需要患者術中皮層電刺激時足夠清醒配合神經功能測試,而且術中需要有效控制氣道,避免呼吸抑制,同時保證患者的舒適性,無誤吸、無肢體及軀幹亂動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