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醫院辦公室打開電話說:周醫生,有一個病人說你們麻醉科多收費了。人家說,看在中間人面子上就不追究了。
接到這個電話,我感覺有點納悶,也較真起來:是哪個病人啊?價格都是醫院定的,收費項目都是按照規定收的。不會錯吧?
很快,電話那邊把哪個病人、做什麼手術的信息告訴我了。我找出麻醉登記本一看,確實有這個病人。但讓我納悶的是,病人是做的闌尾炎手術。按理說,這麼小的手術,應該不存在收錯的可能啊。如果是急危重症手術,少收、漏收是可能的。但如果多收或者收錯,藥庫也能及時發現呀。帶著一頭霧水,我繼續了解著情況~
經過幾分鐘的溝通,我了解到:這個病人主要的意見是麻醉監護費收多了。她的理由是,就一個闌尾炎手術,為什麼麻醉需要兩個小時?並且她還十分有根據的說,手術前外科醫生就告訴她了:手術時間也就半個小時左右。因此,才和我們醫院回訪人員發起了牢騷。
經過我的解釋,醫院回訪人員表示搞清楚了。但是放下電話後,我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果回訪人員第一時間能夠給人家做好解釋工作、如果大眾多了解一些麻醉工作、如果……,還是不要如果了,我決定給大家講講麻醉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流程:
1.術前階段,麻醉醫生要對病人的身體狀態、疾病狀態及治療計劃有一個詳細的了解。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發現病人的身體條件不適合手術或者有一定異常,麻醉醫生會及時幫助調整病人的身體狀態。如果短期無法調整到合格狀態,會建議手術延期進行。
2.術中階段,麻醉醫生的基礎工作是消除病人疼痛、為手術提供最佳手術條件,更重要的工作是保障病人的手術安全。
3.術後階段,麻醉醫生會採用相應的辦法控制病人的圍術期急性疼痛。
前面提到的電話回訪事件,其實就是大家對術中階段不了解的結果。下面,我詳細來給大家講講一臺闌尾手術的術中大致流程:
1.進入手術室第一步是核對病人信息及建立外周通路的過程。這個外周通路就是大家常說的「打點滴」,這個點滴的作用就是麻醉通道作用。手術中,麻醉醫生就是利用這個通道來進行注射全麻藥物的。
2.第二步就是麻醉準備、麻醉誘導插管及麻醉維持階段。麻醉準備過程,包括麻醉醫生抽取麻醉藥及取得病人基本的監護參數過程。手術當中,這些參數就是麻醉醫生控制麻醉的主要依據。比如,病人入室的血壓是160、鎮靜之後的血壓是120,麻醉醫生就會以120為目標血壓維持麻醉深度。其餘的時間,麻醉醫生則會全程守護在病人的身旁。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就會立即進行處理。
這裡需要重點說明的是,麻醉誘導插管階段是全身麻醉的重中之重。大量的數據表明,該階段在麻醉最危險的時刻。也就是說,很多風險就來源於這個階段。因此,很多麻醉專家將該階段形象地比喻為飛機的起飛階段。大家都知道,飛機在起飛和降落階段時發生事故的高發階段。由此可見,麻醉誘導階段的風險。
3.第三步是手術結束及麻醉拔管階段。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插管風險大,拔管風險也是同樣大的。並且,由於手術及不同體質對麻醉藥的不同影響,某種意義上來說拔管風險更大。這個階段,也被媽祖專家形象地比喻為飛機的降落階段。
由於手術對不同體質的人影響是不同的,每個人又對麻醉藥的代謝速度不同,因此麻醉的恢復速度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手術很小,並未對人體產生明顯影響,絕大多數病人會在術後幾分鐘至十幾分鐘內醒來。但是,如果病人有特殊情況,甦醒就會受到影響。比如,一個緊張了幾天都未睡好的病人,很有可能手術後不願意醒來;一個肝功能不好的病人,由於肝臟的藥物代謝減慢,則會影響經肝臟代謝藥物的排出。如果藥物排不出體外,則無法甦醒。
如果病人甦醒時間過長,麻醉醫生則會將病人轉運至專門用於術後甦醒的地方進行甦醒。這個病人就是甦醒的慢,直至手術後一個多小時才完全甦醒過來。而未完全甦醒的情況下,不僅不能拔除氣管導管,還要繼續進行嚴密的監測以保證病人安全。因此,這個病人的麻醉監測時間才長達兩個小時。
如果您還有哪些問題,請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