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過全身麻醉的女患者趴臥在手術臺上,臉孔蒼白,雙眼微閉,發出澈亮刺眼光芒的無影燈,冷冷地照著她。
儘管手術室的室溫一直維持在 22℃~23℃,卻給人一種置身冰窖的錯覺,又白又冷,一片死寂,只聽到整理器具的金屬撞擊聲,以及護士來回走動的腳步聲。
「今天我們要執行的手術,經皮腎鏡取石術,預計手術時間一個半小時,出血量最低。」洪亮有力的嗓音打破死寂,主刀醫生一聲令下,手術開始。
一直守在手術臺旁的麻醉蕭醫生時刻關注著患者術中狀況。
這是一臺既普通又特殊的手術。
普通是因為這種手術向來不算罕見,特殊則是因為這是一臺示範手術,手術的主刀醫生也是本院的院長。既是示範手術,術中的任何失誤或瑕疵自然會被放大,因此,在場的人員都格外小心。
突然,麻醉蕭醫生注意到體溫監測儀顯示患者的體溫正在升高,簡單地觀察後,他感覺情況不妙。
沒有半點遲疑,他已經敏捷地為患者安裝上了實時動脈血壓監測,同時迅速地抽取三通管中的血做血氣分析。
院長也停下手中的操作,狐疑地看著蕭醫生的這一系列動作,「到底怎麼了?」口罩下傳出驚懼而又嚴厲的詢問。
「院長,我懷疑患者並發惡性高熱(Malignant hyperthermia),我現在停止麻藥,正在等血氣分析結果,恐怕要先停止手術了……」蕭醫生鎮定地回答道。
這時,患者的肌肉開始痙攣,體溫 38.8℃ ,並且還在持續上升中,呼氣末二氧化碳( ETCO2)也在上升,心率極不穩定。少頃,血氣分析的結果出來了:PCO2 45mmHg、ph 7.2 ,明顯代謝性酸中毒,確認是惡性高熱!
蕭醫生立即為患者注射惡性高熱的特效藥丹曲洛林(Dantrolene),又用冰的生理鹽水降溫。
但患者的體溫不見下降,還在持續上升中……
眼看著患者的情況越來越不妙,手術室裡的的氣氛凝重而焦灼,就在這時,患者發生了室顫……
立即電擊除顫,胸外按壓……
然而,一陣忙碌之後,最終搶救無效,患者死亡!
這是一場「麻醉風暴」
以上這一幕來自醫療劇《麻醉風暴》,也是我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一部劇。
大家都清楚,醫療劇一貫喜歡聚焦於急診科和外科這兩個地方,因為既有爭分奪秒的搶救,又有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的生死抉擇,自然很有看頭。
而《麻醉風暴》卻大膽地將鏡頭對準了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群體——麻醉醫生。真實地還原了麻醉醫生的工作現狀,又帶出了這背後的臺灣醫療制度問題。
用實力證明了,冷門也能有看頭。
在很多人眼中,麻醉就像打針抽血一樣稀鬆平常,可事實上恰恰相反。影片一開始就向觀眾科普了是什麼是麻醉醫生——麻醉科醫生肩負的,是病人一睡不知道能不能再醒過來的壓力。
麻醉醫生並不是麻醉完就收工的「閒人」,他們可以說是醫院裡最忙碌的一批人。
手術開始前就得進行血壓、脈搏等全方位身體檢查,詢問病人情況;麻醉後並不代表結束,他們得處理各種突發狀況,對患者生命體徵的全程監護,術後還得跟蹤患者的恢復情況。
麻醉醫生通常最早到手術室,最晚離開,因此也被稱為「不見陽光的人」。
患者死亡,麻醉醫生背鍋
回到剛剛的手術現場,院長的示範手術上發生了患者死亡的悲劇,在場的人都呆住了,默默等待院長指示……
「縫合,送加護病房!我的手術臺上,從沒死過人!」院長粗暴地扯下口罩,語氣不容質疑。
一臺並不複雜的手術,患者卻意外死亡,原因正是惡性高熱。
惡性高熱是患者因全身麻醉而導致的嚴重反應,是目前所知的唯一可由常規麻醉用藥引起圍手術期死亡的遺傳性疾病。
目前,惡性高熱唯一特效藥是丹曲洛林,靜脈注射丹曲洛林可大大地降低發病患者的死亡風險。
不過,由於惡性高熱的罕見,這種藥物昂貴而稀少,加上保質期又很短,所以很少有醫院備有這種藥。
而蕭醫生在及時地為患者注射了丹曲洛林的情況下,患者卻還是死亡,實在是極其不幸。
患者死亡,總要有人來承擔責任,連手術記錄表都要偽造的院長自然「沒有責任」,於是麻醉蕭醫生就成了背鍋俠——他被予以停職檢查的處分。
原因是,有人看到他在手術過程中神情渙散,一幅沒睡醒的樣子。
儘管在這場事故中,蕭醫生第一時間採取了正確措施,但院長就是逮住他「沒睡醒」這一點大做文章——「精神不濟居然還敢上手術室,這不是拿患者的生命開玩笑嗎?」
醫生也是病人
面對停職的處分,蕭醫生選擇自認倒黴,因為在那天手術過程中,他確實精神不濟。
事實上,蕭醫生不僅在那臺手術中精神不濟,幾乎每一臺手術他都精神不濟。因為在這家醫院,他是唯一的白班麻醉醫生。
兩個麻醉主治醫師,要應對一個月兩三百臺的手術,巨大的壓力和難以承受的工作強度導致他睡眠嚴重不足,精神不濟就成了工作的常態。再加上自身的心理疾病,蕭醫生幾乎每晚都得靠藥物或酒精才能入睡。
以上種種正是現實的真實寫照,現實就是:醫院裡麻醉醫生普遍緊缺,導致現有的麻醉醫生工作強度大,從近幾年頻頻爆出的麻醉醫生猝死新聞就可見一斑。
強壓下,麻醉蕭醫生也就成了需要接受治療的病人。
醫院高層腐敗
根據家屬提供的病史資料,患者沒有惡性高熱的家族史,當然這一點也不能完全排除患者術中出現惡性高熱的可能;術中的種種跡象都表明患者確實是並發惡性高熱無誤,而丹曲洛林不發揮作用的概率也很低,難道真的是自己在某一個環節出了紕漏,還是運氣不好,恰好撞上了低概率事件?
蕭醫生不斷回憶自己當時的操作,卻想不起有任何不對的地方。
在保險業務員葉建德的協助下,蕭醫生漸漸發現,此事絕不是這麼單純。他們走訪了藥品廠商,套路知情的醫生……
好吧,醫療劇拍出了懸疑劇的感覺
原來醫院用的丹曲洛林是過期的!
更恐怖的是,不僅僅是一家醫院這麼做,幾乎所有的醫院都是這麼操作的。
不僅藥是過期的,就連手術器材也是「能繼續用就絕不換」。而這一切都在醫院高層的默許下,成了醫院的潛規則。
真相曝光後,蕭醫生得以平冤昭雪,在輿論的壓力下,院長引咎辭職。
而醫院使用過期藥品和有瑕疵的器材的原因是什麼?
當然是為了縮減開支。
但這麼大的醫院就這麼摳?連藥物和手術器材的開銷都能這樣省?
這就不得不提臺灣的醫保制度。
制度下的產物
臺灣的醫保體制度被某些媒體讚譽為「世界第二(僅次於瑞典),亞洲第一」( 2012 年根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評估排名)。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醫保覆蓋範圍廣,報銷數額大,總之就是大病小病都不怎麼花錢。
這樣的健保制度,當然最大程度保障居民福利,但與此同時,臺灣「健保局」就要扛下這巨大的醫療費用。
臺灣歷年總醫療保健支出(NHE)
與平均每人每年的醫療保健支出,年年不斷攀升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5)
不斷攀升的醫保支出使健保局入不敷出,因此,就誕生了「核刪制度」,也就是說每個人的健保點數是有限的,如果點數爆了(比如用藥貴、做額外手術),經核查後,可以刪點。而超出的醫藥費,就要由醫院或者醫生自己倒貼。
為了「節流」,醫院不得不在藥物、器材等上面省錢。
不僅如此,為了通過教學醫院到醫學中心的評鑑,醫院不得不留床位給「VIP 患者」而耽誤了其他更需要床位的病患。
多年前震驚臺灣的「醫療人球案」也在此劇中得到還原:一名危急病患在救護車上就像「人球」一樣,被各大醫院踢來踢去,最後,因病情被延誤,不治身亡。
故事原型:「2005 年邱小妹人球案」新聞截圖
在影片中,事件發生後,媒體將兩位拒絕收病人的醫生曝光,其中一位就是如今的保險員葉建德。
但其實並不是他們的錯,他們是本想要接救護車的,卻在詢問上級時被領導駁回了。
因為此事,葉建德和另一位醫生背鍋被開除,從此再也當不了醫生,為了報復,他一手策劃了上述那臺手術,只為曝光醫院高層,打擊體制。
而院長也不是個臉譜化的角色,面對醫療現狀,他所堅持的理念是,「想要改變體制,就得接近體制核心,就得先握有權力,從本質入手改變它。」
可他忘了,在攀向權力高峰的過程中,人,往往容易忘記自己的初心。所以他選擇遺忘當年那兩個被冤枉的醫生,包庇副院長收受賄賂,使用過期的藥品和有瑕疵的器材。
當他站在新建的癌症中心的高樓上,俯瞰樓下,那裡承載著他畢生的夢想,卻也犧牲掉了作為一名醫生的榮耀。
沒錯,劇集越到最後,你就會看出本劇是最終指向是醫院的腐敗和體制的缺陷。
醫院高層在體制下一次次越過良心的底線時,就像被實施了一次全身麻醉,從開始的惶惶不安到後來的麻木不仁,直到釀成了這一連串的慘劇,要自己出面承擔後果時,才如夢方醒。
純粹的醫生
劇中出現最多的詞就是體制,葉建德拼了命想打破的也是體制。但體制既然存在,必有其長年累月的穩固性和盤根錯節的複雜性。
想要改變體制,單憑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就像葉建德拼了命謀劃出這一系列事件,體制也不會因此而鬆動,搞倒了一個院長,還會有下一個院長……
但此劇還是為我們掀開了一角,讓我們聽到了一聲震耳發聵的吶喊,不得不說,這背後的思考值得敬佩。
面對不完美的醫療環境,不管是選擇逃避的蕭醫生,逐漸妥協的院長,還是絕望後爆發的葉建德,最初的目的都只不過是想當一個純粹的醫生。
而什麼是純粹的醫生,我想應該就像是影片最後一集裡,葉建德涕淚縱橫地吟誦的那段日內瓦醫生宣言一樣吧——
我鄭重地保證自己要奉獻一切為人類服務,我將要給我的師長所應有的尊敬及感戴,我將憑我的良心和尊嚴從事醫業,病人的健康應為我輩首要的顧念。
我將尊重所託與我的秘密,我將盡我的力量維護醫界的榮譽和高尚的傳統。我的同業應視為我的同胞。
我將不容許有任何宗教、國籍、種族、政見或地位的考慮介乎我的指責和病人之間。
我將要最高地維護人的生命,自從受胎時起,即使在威脅之下,我將不運用我的醫學知識,去違反人道。
原標題:高層腐敗,患者死亡,麻醉醫生成了背鍋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