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麻醉醫生

2020-12-23 杭州日報

讀稿人語 戴維

幕後英雄

在沒有現代麻醉術之前,外科手術是相當恐怖的。很早的石器時代,所謂「麻醉」就是打暈了再說,讓病人暫時處於昏迷狀態,進行一些快速手術操作。其他「麻醉」方式還有強行捆綁、放血、灌酒等等,每一次手術,不僅病人恐懼,就連外科醫生也覺得是個可怕的負擔。

據說東漢時的華佗發明了一種叫「麻沸散」的中草藥麻醉劑,比較人性化,病人喝了後「如醉死無所知」,醫生再施行腹部手術。可惜,這麼好的「麻沸散」失傳了。

現代麻醉術要到19世紀才出現。這當然是人類了不起的進步。除了各種出神入化的外科手術,就連腸鏡、胃鏡這些讓人生畏的醫學檢查,都在麻醉術的加持下變得容易接受了。

如果說麻醉術的發明,為外科手術開闢了新紀元。那麼,麻醉醫生就是手術室的幕後英雄。病人的睡過去和醒過來,都由他們守護,責任重大,卻默默無聞。手術成功了,病人會特地感謝手術醫生,並不知道麻醉醫生的功勞。這多少是因為大多數人對這一行當的無知。

記牢了,下次千萬別叫他們「麻醉師」,正確的叫法是「麻醉醫生」。給保你性命的人以尊重,這才是一個病人的修養。

麻 醉 醫 生

文 莫吉託

麻醉醫生是手術室的幕後英雄。

他們使你入睡,陪伴你完成手術,呼喚你甦醒。

但你往往只看到口罩和帽子遮掩下的一雙眼睛,卻不知道在你生命最脆弱的時刻,他們曾盡心盡力守護在你身邊。

我是一名從醫十年的麻醉醫生。

下面的故事,能讓你了解這個低調卻無比重要的行業。

有句話叫:手術醫生治病,麻醉醫生保命

我很反感別人喊「麻醉師」,我們是正正經經的「麻醉醫生」。但每次我介紹自己是麻醉醫生時,許多人會笑著說: 「是不是打完麻醉針,你就可以休息了?」

他們不知道在手術過程中,麻醉醫生要嚴格關注病人的生命體徵,及時添加藥物,配合外科醫生調整麻醉程度的深淺,不僅要讓病人儘快睡著,還要負責病人安全甦醒,背負的壓力和付出的勞動並不亞於手術臺上的外科醫生。

所以有句話叫:手術醫生治病,麻醉醫生保命。

被麻醉是一種什麼感覺?很多病人在被叫醒的那刻說,自己做了一個很美好的夢,都不願意醒過來。

有的病人醒了之後,還止不住地咧開嘴角笑。

有的病人回憶,麻醉醒後的那一天,整整一天都沉浸在歡樂中。

甚至曾經有女病人故意多次懷孕,只為了無痛人流的時候能感受一陣麻藥帶來的欣快感。

還見過一個女強人來做全身麻醉的手術,談話的時候都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給了一點麻醉藥物,還在迷迷糊糊的時候,她突然撕心裂肺地在手術室裡大聲哭泣,哭訴自己感情不順、婚姻不幸,直到完全睡著。

作為麻醉醫生,我看不到病人清醒時候的生活,我只能看到他們麻醉後最脆弱的那一刻,尤其是全身麻醉後沒有呼吸,只靠著呼吸機一張一合打著氣的病人,我知道,我的責任和義務就是全心全力地守護他們。

一家醫院的資深麻醉醫生,決定親自體驗下全身麻醉。事後寫下了總結,全部過程一步都沒忘

麻醉醫生最常被問到的問題:麻醉會影響記憶嗎?

有一個發生在其他醫院的真事。年輕女病人來做無痛人流,手術前後不到半小時。她醒來一摸脖子,少了一根金項鍊,就指責守護在一旁的麻醉醫生是小偷。

麻醉醫生很委屈,找來手術醫生和護士,翻出監控。但女病人一口咬定,手術前項鍊就在自己脖子上,醒來之後就沒了。

直到女病人的男朋友進來,才真相大白。原來,男的想留住孩子,女的執意要人流,手術前兩人還在爭吵,女的一氣之下將男的送的項鍊扯下來,還給對方。但做完手術麻醉甦醒後,她完全忘記了這件事。

再舉一個例子。一家醫院的資深麻醉醫生,一年做了900多例麻醉手術,決定親自體驗下全身麻醉。他讓同事幫忙,注射麻醉藥,氣管插管,吸痰拔管,一步都沒少。事後,他寫下了總結,全部過程完完整整,一步都沒有遺忘。

我得出一個結論,麻醉對記憶的影響因人而異。

至於發生第一個故事的那家醫院,出臺了新規定,除手術前讓病人自己裝好貴重物品外,也儘量安排女的麻醉醫生給敏感的病人進行人流手術的麻醉,以免出現各種幻覺事件。

我叫醒她的時候,她摸了摸被截肢的那條腿,不住地掉眼淚。有時候,叫醒病人也是一種殘忍

對麻醉醫生來說,讓病人睡著並不是最難的,把病人喚醒才最具挑戰。剛工作時,一位前輩對我說:「你可能是和病人最後說話的那個人。」那會兒我不理解這句話的含義,直到——

在手術快要結束的最後幾分鐘,病人突然血壓下降,心跳停止!這是遇到萬分兇險的術中肺栓塞了!十幾個外科醫生輪流上臺心肺復甦,一個按累了換另一個,十幾個麻醉醫生又是推藥,又是抽血氣,腎上腺素用了幾十支……所有人拼了命搶救,兩個多小時過去,最終還是搶救失敗。

那天很熱,但為了給病人保溫,我們關掉了空調,汗水浸潤了手術衣,掉落在病人胸口。近40度的高溫,也沒能阻止病人的身體慢慢變涼。

那一刻,盤桓在我腦海裡的畫面,是手術前給病人穿動脈針時,他說「好痛」。那是他清醒時說的最後一句話。也是我經歷的第一個術後沒有喊醒的病人。

那天下了手術室,不能接受事實的家屬圍堵在門口。手術醫生是非常有經驗的資深醫生,碰到這樣的併發症,他也難過得直掉眼淚。

我們真的是盡力了。

一個19歲的女孩,得了骨肉瘤,為了保住性命,不得不截掉壞掉的一條腿。

手術前,我要在她脖子上靜脈穿刺,還要在她手上動脈穿刺,為的是手術中可以快速輸血輸液,準確監測動態血壓。

女孩很害怕,懇請我先讓她睡著(打麻醉),再打兩針穿刺。這不符合常規,還會耽誤手術時間。我猶豫了下,還是同意了,「今天你所有的要求,我都滿足你,好不好?」

她露出了笑容,是這個年紀不該有的滄桑而無奈的笑容,「如果今天真的能滿足我所有的要求就好了,那我希望我醒來的時候,我的腿還在。」

她說完,手術室一片沉默。

我叫醒她的時候,她首先摸了摸被截肢的那條腿,然後躺在床上不住地掉眼淚,不論我們怎麼安慰都沒用。

有的時候,叫醒病人也是一種殘忍。

電視劇裡一掀開無菌鋪單、眼睛就睜開的情形,現實中不是每次都能實現的

上麻醉前,病人會問:「醫生,我這麼胖,你會不會麻不倒我?」「我酒量很好的,會不會麻不倒?」我會拍著胸脯告訴對方:還從沒碰到麻不倒的病人過。

但如果他問,「醫生,我手術做完,什麼時候醒過來?」我就不敢拍胸脯了。因為電視劇裡一掀開無菌鋪單、眼睛就睜開的情形,現實中不是每次都能實現的。

當一位重症肌無力阿姨也問我同樣的問題時,我搬了張凳子在她面前坐下,我預感這場術前談話會花不少時間。

阿姨50多歲,被重症肌無力折磨了20多年。在藥物的控制下,目前狀況還可以。這次手術是因為腿上長了惡性腫瘤,必須切除。

我剛和她商量用哪種麻醉方式,還沒說完就被她打斷。

「醫生,我不能用麻醉。20年前我剖腹產,打完麻醉幾天後,呼吸就透不過來,又回醫院搶救了。」阿姨說著就流了眼淚,情緒激動。

肌無力患者,最害怕的不是眼瞼下垂,不是說話大舌頭,甚至也不是吞咽困難,他們最最害怕的是呼吸無力、憋氣、透不過氣。顯然,20年前那次術後肌無力,還讓阿姨怕得刻骨銘心,怕到她寧願讓腫瘤在體內肆虐生長,也不願動手術。

我只能慢慢安慰她:我們會儘量在手術過程中少用肌肉鬆弛藥,手術後立刻送她去監護室觀察,等藥物代謝完畢,才將氣管導管拔出,保證足夠的安全。

一聽到「監護室」,阿姨又掉眼淚了,還明確說不想手術了。

她女兒也在一旁哭起來,說媽媽是中學老師,實在是痛得沒法走路,在學生的鼓勵下,也為了再次站到講臺上,才決定來把手術做了。

沒想到,鼓了這麼久的勇氣,還是在術前麻醉談話的時候崩潰了。

「進了監護室,嘴裡帶著管子,腦子是醒的,但人完全動不了,連呼吸都沒力氣呼吸,我不要受那個罪。」阿姨抽泣著說。

「不會的,你放心,到時候我們會一直讓你睡著。等你真正醒過來、能透氣的那一刻,管子就拔掉了。所以你的任務就是明天好好睡一覺,別的什麼都不用想。」

我向她保證,監護室裡會持續使用鎮靜藥,讓她舒服地睡覺,她才擦乾眼淚,決心接受手術。

走出病房,我鬆了口氣,用時一小時十五分,算破了我術前談話的最長紀錄。

第一次有病人通過主刀醫生向麻醉醫生表示感謝,我受寵若驚

次日下午4點,阿姨上了手術臺。雖然很緊張,但這次她至少沒掉眼淚。

我又安慰了她一會兒,給了麻藥讓她睡著,肌松藥只給了正常人的四分之一用量,其他藥物也相應地少用了些。

之後,同事來換班,我將阿姨的病例交接了,囑咐手術做完送去監護室,慢慢拔管。

我心裡很忐忑,在電腦的病歷系統裡一直關注著阿姨的動態。看到當天晚上她的氣管導管順利拔除後,忐忑的心才放下。

幾天後,我接到主刀醫生的電話,說阿姨已經轉回普通病房,非常順利,「她特別感謝你」。第一次有病人通過主刀醫生向麻醉醫生表示感謝,我受寵若驚!

又過了一天,同事打我電話,說阿姨的女兒一直在手術室門口等我,想當面致謝,已經等了四天了。

還是第一次碰到這麼執著的病人,我決定下班去看看阿姨。看到我來,阿姨特別高興,「如果不是那天你和我聊了那麼久,我不會做這個手術的。我真的很怕肌無力再次發作。」

阿姨讓女兒從柜子裡拿出一箱獼猴桃,「你快收下!我女兒天天拎著去你們科門口,提手都拎壞了,也沒等到你。」

阿姨說著又要掉眼淚,我怕她太激動,只好先收下。她還一定要女兒加我微信,讓我以後去他們老家玩,要好好招待我。

在辦公室休息時,我打開阿姨女兒的朋友圈,原來她還在讀書,念幼師專業。她最新的一條是在網絡平臺發起的,給媽媽手術眾籌醫藥費。

原來,她們家並不寬裕啊。我看著那箱獼猴桃,心裡不是滋味,便默默地在網絡平臺上給阿姨打了筆錢。

希望她們今後一切平安。

我能做的也只有在手術前將風險都談到,讓家屬有心理準備

因為要做肺葉切除的癌症手術,術前的晚上,我去病房找A女士麻醉籤字。表面看,這個病人只是聲音嘶啞。但問到有什麼基礎疾病時,她說十幾年前做左側甲狀腺切除術時損傷了喉返神經,所以她的左側聲帶一直是麻痺的。

「前幾年,我喝口水都會嗆咳,現在慢慢喝還好,就是晚上睡覺會憋醒。還有,我再也不能像過去一樣唱歌了。」

我心裡咯噔一下,聲帶麻痺並不常見,這是腫瘤佔位或者手術損傷引起的聲帶運動障礙,主要症狀是聲音嘶啞、嗆咳。單側麻痺還好,如果雙側都麻痺,可能造成呼吸困難。

問題就在,她馬上要接受胸腔鏡手術做右側的肺癌切除術。

接下去,我必須很小心地談話。我告訴她,明天做手術的時候是全身麻醉,睡著之後聲帶中間要插一根管子進去,做完手術拔掉,但很有可能做完手術後,右側聲帶也會損傷。

A女士打斷我:「那是不是聲音更嘶啞了?」唉,她顯然沒明白這件事的嚴重性。我解釋說:如果術後雙側聲帶麻痺,最壞的結果就不是聲音嘶啞那麼簡單,而是氣管插管拔除後可能會呼吸困難,那就要緊急切開氣管。

我能做的也只有在手術前將風險都談到,讓家屬有心理準備。

她哭了,之前只是考慮腫瘤切除的風險,沒想到還有另外更兇險的。儘管害怕,她還是籤了字,一再拜託我要小心。

我不敢說我的麻醉水平有多高,我只能說我會儘量小心。但誰都不敢保證啊……

我把雙腔管從A女士嘴裡拔出來,看到她順利呼吸,聲音也沒有比手術前更嘶啞,心才放下

每當第二天有重病人,夜裡我都休息不好。我回去查文獻,也找不到確切的預防辦法。

右側胸腔鏡手術是左側臥位,導管肯定會對一側聲帶有壓迫,好在壓迫的是已經麻痺的左側聲帶。但肺部手術插管是雙腔氣管導管,本身管子就粗,這也是難度最大的一種插管,怎麼保證一次到位又溫柔呢?

有同理心其實並不是很適合當醫生,或者說我還不夠成熟。這樣的夜晚,我就會很難入睡,第二天也會醒的特別早。電視劇裡或者外行人寫的那些關於醫院生活的小說,醫生在壓力大的夜晚靠酒精支撐,其實並不明智。我們這一行需要太多的精準操作,頭一晚攝入過多的酒精和咖啡因都會引起第二天手抖。為了病人的安全,越是重病人,越是不能在前一天喝酒。第二天上麻醉前,我也會忍住不喝咖啡,怕在動靜脈穿刺或者插管的時候,因為自己的手抖引起不必要的操作損傷。

在餐廳吃飯,菜不好吃,下次不去就行。在理髮店理髮,理的不好看,下次換個髮型師就好。但是來醫院看病,花錢看不好可不行,人命關天,哪裡有那麼多讓醫生重來的機會?

好幾個年輕同事已經在服用安眠藥物幫忙入睡,但我不想嘗試。

這些手術前的壓力很難找到人訴說。手術醫生會覺得我小題大做,肺部手術的成功與否對他們最重要。和朋友說,他們頂多安慰一下,畢竟他們不懂氣管切開對一個人的生活質量會有多大影響。不能怪他們。和麻醉科的同事說,他們會說一些相關病例,反而讓我壓力更大。

聲帶麻痺不是致命的大病,不會影響生命的長度,但往往是這些微不足道的小病,讓病人的生活質量降低,非常痛苦。

有個前輩告訴我,他之前做過一個手術,病人感冒了七八天,其他症狀都好了,只有聲音還沒有恢復好,吃著響聲丸,說話有點啞。做胸椎手術,拔了氣管插管後,病人突然完全不能透氣,只好把氣管緊急切開。耳鼻喉科醫生的解釋是感冒引起了雙側聲帶麻痺,聲帶麻痺不能恢復,只能氣管切開。他叫我一定要小心,慎重拔管。

手術當天,A女士狀態不錯。從動靜脈穿刺到插管再到擺放側臥位的體位,我全程都非常小心,手術醫生在操作的時候我也提醒了一句,讓他們小心右側的喉返神經。雖然胸腔鏡下暴露右側喉返神經十分困難,更何況不小心損傷,這個機率太小了,簡直是杞人憂天,但我的心一直懸著。

直到手術結束,麻醉醒透,我把雙腔管從A女士嘴裡拔出來,看到她順利呼吸,聲音也沒有比手術前更嘶啞,心才放下。

手術室外的病人家屬,一定不知道這一天我的內心活動。

當然他們也不會再有機會看到我。畢竟麻醉醫生不是管床醫生,做完手術之後我們便沒有交集。那些榮譽和感謝都會歸功於手術醫生。

手術做完的第二天,我還是默默去病房看了看A女士,她一個人半坐在床上閉目養神,我沒有上前打擾。

希望這是她做的最後一次手術。

編輯 戴維

相關焦點

  • 患者死亡 麻醉醫生成背鍋俠
    這是一場「麻醉風暴」以上這一幕來自醫療劇《麻醉風暴》,也是我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一部劇。麻醉醫生並不是麻醉完就收工的「閒人」,他們可以說是醫院裡最忙碌的一批人。手術開始前就得進行血壓、脈搏等全方位身體檢查,詢問病人情況;麻醉後並不代表結束,他們得處理各種突發狀況,對患者生命體徵的全程監護,術後還得跟蹤患者的恢復情況。麻醉醫生通常最早到手術室,最晚離開,因此也被稱為「不見陽光的人」。
  • 麻醉醫生出現之前,做手術需要先把人打暈?……對
    在靠譜的麻醉術誕生之前,歐洲最普遍的麻醉方法,是找一群彪形大漢把人「按麻」;或者一棍子把你打暈,俗稱「棒麻」。麻藥普及後,第一批市場化的產品,是讓親媽哄娃睡覺的「舒緩糖漿」。這些糖漿含有嗎啡、大麻、酒精等成分,連一頭熊都能放倒!
  • 「麻醉風暴2」主視覺曝光 許瑋甯李國毅宛如美劇明星
    公視「麻醉風暴」帶起一波「職人劇」風潮,第二季「麻醉2」製作規模更勝第一季,連海報主視覺都邀來電影「刺客聶隱娘」、「看見臺灣」平面設計師陳世川操刀
  • 麻醫臺:建立麻醉醫生多點執業服務平臺,改變麻醉醫生現狀
    在手術室外,無痛胃腸鏡、無痛CT、無痛人流以及各項無痛檢查等也都需要麻醉醫生的醫療幫助。在急診急救與ICU等重症科室,麻醉醫生的急救處置能力更是能最大程度發揮。可以說麻醉醫生的需求範圍非常廣,也是各大醫院的非常重要的關鍵科室。一個好的麻醉醫生,能力全面的麻醉醫生培養周期也得10年以上。
  • 「側耳傾聽」真人電影化,清野菜名、松坂桃李主演
    「側耳傾聽」真人電影化,清野菜名、松坂桃李主演 動漫 178動漫原創 ▪
  • 麻醉醫生緊缺現狀或緩解 華南地區首家麻醉學院成立
    文/金羊網記者 柳卓楠 通訊員 李曉姍圖/ 主辦方供圖在中國,每一萬個患者僅擁有0.5個麻醉醫生,麻醉從業人員的緊缺是當前醫療行業發展的一大難題。為緩解這一現狀,日前,南方醫科大學成立了專門培養麻醉學人才的麻醉學院。
  • 「睡美人洞」裡的麻醉醫生
    困境中,澳洲的麻醉科醫生Richard Harris的出現改變了整個救援的進程。麻醉醫生為什麼那麼「牛牪犇」?(四)隻言片語了解麻醉醫生提起這次牽動全世界的救援行動,儘管聚集了來自全世界的潛水專家,不得不提及一位關鍵人物麻醉科醫師理察·哈裡斯(Richard Harris),他是唯獨一個懂得洞穴潛水的專業醫生。泰國洞穴大救援成功,這位「不務正業」的澳洲醫生功不可沒!
  • 麻醉就是打一針,睡一覺?打完麻藥只是麻醉醫生工作的第一步
    闢謠:麻醉對很多人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大家都知道手術需要麻醉醫生,但麻醉醫生具體做什麼卻不清楚。在很多人看來,麻醉無非就是打一針、睡一覺,其實這是大眾對麻醉最大的誤區,「外科醫生治病,麻醉醫生保命」是對麻醉工作的最好概括。麻醉分為全身麻醉、椎管內麻醉、神經阻滯等。麻醉看似輕鬆,其實需要有紮實的醫學功底和大量的知識儲備。
  • 今天,我們跟訪了兩位麻醉醫生
    隨著三方核查工作完成,上級麻醉醫生開始注射鎮靜藥物,譚永昶將氧氣面罩扣在患者口鼻上,伴隨著「吸氣、呼氣、深呼吸」聲音,氧氣進入患者的肺內。這些氧氣能確保氣管插管過程中患者的氧合狀態。插管前一分鐘,麻醉醫生繆晟昊正在給患者吸入純氧/醫學界攝只需10到15秒,患者失去意識。麻醉醫生繼續注射鎮痛、肌松藥和防止過敏的激素類藥物。
  • 林宥嘉公開維持熱戀感的夫妻守則:「常常傾聽才會一起成長」
    林宥嘉出席某婚嫁體驗店活動,身為甜蜜幸福婚姻最佳證言人,林宥嘉大方分享結婚多年依然與老婆丁文琪Kiki「天天熱戀」的秘訣,維繫感情靠這3招,現場更甜蜜放閃喊話老婆!林宥嘉說到維繫夫妻感情的方法,回答:「絕對不是物質上面的東西,因為相處久了,在生活上會各自有很多想法,所以常常傾聽對方再說什麼很重要,才會一起成長。」在日常生活中好好傾聽對方,花時間用心聽對方的需求。
  • 行行有看頭|「幕後英雄」——麻醉醫生
    術前,麻醉醫生評估手術風險麻醉醫生的工作是在手術前一天就開始的。術前,麻醉醫生評估患者手術中的風險,評估手術是否能夠安全進行。他們要對患者進行訪問和探視,詢問病史,查看所有的化驗檢查結果,制定麻醉計劃,並向患者與家屬告知其風險並籤字。只有通過了麻醉醫生的評估,手術才可以實施。
  • 當醫生愛上健身,還是一種什麼樣的畫風,看完就知道了
    因為他表示自己的本職工作是「麻醉醫生」。然後加上他這樣極其魁梧的身材,引得網友們紛紛開始造梗:「麻醉病人應該就是一拳吧。」「物理麻醉,你值得擁有。」你有你的一拳超人,我有我的一拳麻醉病人……「性感醫生,在線物理麻醉。」
  • 「精準扶貧」湖南省麻醉專科醫聯體建設項目—龍山站
    2020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醫師分會「精準扶貧-麻醉專科醫聯體建設項目」走進龍山。學術活動參會人員合影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醫師分會相關負責人、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副院長徐軍美教授帶領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麻醉科專家團隊與湖南省腫瘤醫院麻醉科主任楊金鳳教授、省兒童醫院麻醉手術科主任屈雙權教授、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麻醉科主任廖琴教授、長沙市婦幼保健院麻醉科主任高建新教授等專家以及江蘇恆瑞醫藥公司負責人共同來到我院(
  • 大浪漫主義丨麻醉醫生的世界每天都是情人節
    如果你的另一半是位麻醉醫生...如果你的另一半是位麻醉醫生...TA也許沒有時間陪你浪漫地看雨看雪看月亮...TA會和你侃侃而談恰到好處的麻醉操作...TA會和你傲嬌分享每一份榮譽的甘甜...這就是麻醉醫生的浪漫 , 願你細細品味!
  • 他是現代婦科之父,也是強迫女性 30 次無麻醉陰道手術的惡魔
    他的身份實在是太過矛盾——既是無可爭議的「現代婦科學之父」,解救萬千產婦面對「不治之症」的噩夢;又是殘忍而狹隘的種族主義者,讓大量黑人女性在無麻醉狀態下接受痛苦的手術。 比如在哈佛大學倡議禁止女性入學的克拉克教授(Edward H· Clarke, 1820~1877)認為「人體是一個有限的能量庫,大腦和女性生殖系統會互相爭奪資源,如果女性進入大學學習,就註定會遭遇殘廢、不孕、痛經、癔症和其他困擾」。
  • 麻醉醫生缺口大,盼社會予更多理解與認同
    巨大的工作量大外,比起其他科室醫生可以在不同環境中轉換,得到精神上短暫的放鬆外,麻醉醫生工作的環境是「悶罐子」式的手術室,而且一待就是一整天。環境封閉加上手術全程精神高度緊張,細心操作,麻醉醫生在精神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 「髕骨軟化」,就是「髕骨」「軟化」了麼?醫生:並不是!
    去醫院看了,很多會被醫生診斷有「髕骨軟化」。我相信,一聽到「髕骨軟化」這四個字,99%的人都會認為:這個病就是一個叫「髕骨」的骨頭,它變軟了。綠色的,就是髕骨然而,這是對「髕骨軟化症」的一種誤解髕骨軟化其實是「髕骨軟骨軟化」的簡稱。這個病,不是骨頭變軟了,而是髕骨軟骨產生了磨損,進而導致了一系列的臨床症狀。
  • 抗疫中的麻醉醫生:在終極戰場直面死亡的人
    他說,大疫當前,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大家要一起努力共克時艱迎接勝利,而長年在手術室幕後工作的麻醉醫生,也終於可以在最前沿的地方儘自己的一份力了,「大部分人都是先斬後奏,等你報完名,再去跟家裡人溝通這個事的時候,家裡人其實都能夠理解」。
  • 中國「不起眼」的麻醉醫生在美國卻收入最高 遠超程式設計師
    「不起眼」的麻醉醫生最賺錢除了麻醉醫生之外,美國醫療行業多種崗位收入都不錯。2018年美國收入最高的工作榜單中,排名前15的職業有12個來自醫療行業。19.0萬美元、16.0萬美元、13.8萬美元足科醫生(Podiatrist):18.2萬美元、12.5萬美元、7.8萬美元由此可以看出,麻醉醫生群體中,就連年薪較低的麻醉醫生也比其他職業掙得多。
  • 巨星死後,私人醫生被判過失殺人:為什麼名人的醫生「屢屢翻車」?
    警方表示將會以「過失殺人罪」的罪名對醫生展開相關調查,以查清其是否在馬拉度納手術出院後的康復過程中,存在醫療過失、玩忽職守等情況,從而導致馬拉度納的離世。對此,這名醫生在新聞發布會上哭訴:自己在治療環節上已經竭盡所能,但馬拉度納並不是一個聽話的病人。「手術真的很成功,我勸過他離開醫院後應該去康復中心,但他不想那麼做!如果他不想的話,你什麼都做不了。」